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14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14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皇帝说,要不了十万两了。

“嗯,这个到也是啊!爱卿说得有理。”杨改革发觉,这个人看着有点讨厌,但是有时候说话也是靠谱的啊!这关外到关内,很近,又有马代步,的确,恐怕不要一个月,兵马就能进京了,如果事情紧急,恐怕一两个星期入京也是可以的。

杨改革觉得这个人顺眼了点,刚准备夸奖几句,准备降低一下这开拔费,边上就有人出来“捣蛋”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XX大人如此计算,有误,想秦老夫人的乃步卒,长途跋涉四五个月时间才能入京,确实艰辛,十万两也确实不多,这太子太师,满桂满大人那里,离京师近,又有马代步,速度极快,本不该需要十万两,但是,正因为是有马,乃骑兵,这骑兵的费用数倍于步卒,这乃常识,所以,虽然路途较近,但是开拔费用,确实昂贵得多,十万两,不多也”这个人好像对兵部尚书不感冒,“啪啪”上来就给兵部尚书扇了两耳光,基本军事常识都不知道还当兵部尚书。

杨改革听了,不知道是说得有道理,还是没道理,这骑兵的费用确实比步兵贵得多,虽然只有六千人,但是考虑到一个人至少一匹马,这马嚼用起来,能顶几个人,马吃得不好,它还罢工,拉稀,更是要好好伺候着,所以,耗费更是厉害,这样算起来,十万两,开拔六千人,也不算多啊!

杨改革混乱了,于是,又开口问孙承宗:“孙师傅,以你看,该多少?”

军事不决问孙承宗,这个觉悟,杨改革愈发的强烈。

“回禀陛下,臣以为,给八万两,足以。”孙承宗给了一个折中。

“嗯,那就八万两吧,朕会派人送去的。”杨改革立刻决定下来。

兵部尚书噘噘嘴,好,这八万两,又和自己没啥关系,又用眼瞥了瞥刚才那个打自己脸的人,心中暗恨。

“下一个,朕准备调赵率教入京,拱卫京师。”杨改革直接说了自己的第三位人选。

“陛下可说的是太子少傅,左都督,世袭锦衣卫签事,总兵官赵率教?”照样有人提了一大串的头衔出来。

杨改革发现这明末好多武将的头衔,都相当的高。动不动就是太子XX,然后是都督XX,然后是锦衣卫XX,最后实职是总兵官。头衔虽然高,但是也都不是很给力。归低阶文人指挥不说,还要给文人胡乱的杀头。

“正是,朕准备召赵率教入京,拱卫京师,这赵率教的战绩,大家想必也都知道吧。”

众大臣觉得皇帝说的尽是废话,这武人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战绩,能升到这样的高位来?朝廷可不是开批发部卖官的地方,纷纷心中鄙视皇帝。

“敢问陛下要带多少兵马入京?”这回没有反对的,直接就问带多少人了。

“四千。”杨改革一口就说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历史上赵率教带兵入关救援的时候,就带了四千人马,想必,赵率教对这个数字的人马都是比较有自信的,看重的,有信心的。所以,杨改革也就认准了四千了。

“陛下,为何不是六千?前两位可都是六千啊?陛下如此厚此薄彼,恐怕……”一个大臣建议皇帝,既然大家的品衔都差不多,那就不要有差别。

杨改革听烦恼的,很不喜欢这种拿品级说事的,没有一点技术含量。

“孙师傅,你以为呢?”

“四千精骑,尚可。”孙承宗也挺认真的,特意加了四千骑兵几个字,这关外和野猪皮对战,敢称精兵的没马,那真是个笑话,也防备着有人从中搞鬼。

“嗯,那就四千精骑。费用呢?”杨改革直接就定下人马了。

“六万两。”孙承宗也很干脆,给了三个字了事。

“嗯,那就六万两,朕照样会派人送过去的。”

兵部尚书不噘嘴了,熄了心思了,这开拔费是不会从自己这里过了,自己眼馋也没办法。

……

“下一个,朕准备召祖大寿入京,众爱卿以为如何?”

“敢问陛下,可是宁远副总兵祖大寿?”这回,这个人给的头衔及其的短,前面还带了个副字。

“正是!祖大寿的战绩大家都知道吗?”杨改革以战绩说事,大臣们都渐渐习惯了。这个还是比较公正的,拿不出好的战绩,什么也别说,夸上天皇帝也不鸟你啊!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人不妥。”有人出来反对了。

“如何不妥?是战绩不行吗?”

“回禀陛下,不是,祖大寿他战绩到还算出众,也和东虏后金野战过,确实乃一员猛将,不过,他乃一副总兵,这品级也过于低了点,再说,我朝总兵都不知几凡,要找精锐来拱卫京师,还不至于从副总兵里找吧,如此,也太失我天朝颜面了,显得我天朝无人啊!”

杨改革对这个反对的理由无话可说,关键的是战绩,还跟颜面有关系?这个离谱,难道调某人入京拱卫京师了,还要给一衣带水的邻居们通报一声吗?还要看下他们的反应?如果他们觉得不行,这还不能算数?

不过也有人给祖大寿站场子的。“启禀陛下,臣以为XX大人说得有误,祖大寿现在虽然只是副总兵,但是那是在锦宁大捷之前就是副总兵,经过了锦宁大捷积功,这功劳如果算在内,……还请陛下唯才是举。”

杨改革今天已经有点头晕了,这个祖大寿,杨改革一直在迟疑要不要调他入京,想这历史上,祖大寿也是一位能左右历史转折的关键性人物,如果他当时见了袁崇焕的手书,见了孙承宗的使者,没有回头,而是呆在关外不回来和野猪皮干架,这明朝的历史,恐怕真的要大改写了,……杨改革头晕,也不打算在这里面费心思,直接问孙承宗得了:“孙师傅,以你看?”

“回禀陛下,臣以为,关外辽东精兵已经抽取过度,不可再抽取关外的精兵入朝了,陛下忘了,如今,东虏后金正在清扫入关的道路,正在和蒙古人打仗呢。想必日后,陛下放袁自如巡抚辽东,袁自如也势必要再次清扫一番蒙古,这精锐如果尽入了关,这袁自如要想清扫蒙古,可就难了。”孙承宗是个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了其中的关键。

杨改革才发现,自己已经在关外抽取了一万人的精锐了,真的不能再抽取了,幸亏这孙承宗提醒,否则,自己会把这祖大寿,以及他们几兄弟都弄到关内来呢。那时候,袁崇焕恐怕就要对着剩下的“辽东精锐”哭了。

“孙师傅说的有理。朕忘记了。差点坏了大事,如此,就不再从关外调兵了。”杨改革暗自责备,自己做事,还是无头无脑啊!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多亏了孙承宗,不然,自己这半桶水要想拯救大明朝,估计也悬。

“众位卿家可还有其他人选要推荐的?”杨改革有点累了,决定问问大臣们还有什么人,如果没有自己熟悉的,那就准备结束这次会谈。

一干大臣七七八八的也举荐了一些。杨改革一听,没有一点印象,立刻枪毙。这听都没听过的人,弄到京师里来干嘛?吃干饭啊?决战的时候转进如风吗?

“如此,调天下精兵入朝,拱卫京师一事,暂且就到这里,日后如果有那位爱卿能推荐合适的人选,也是可以再调入的,反正,这东虏入关还有一段时间,今天,暂且就到这里吧。”

……

会议开了一段时间,实在是没什么值得发掘的人了,杨改革才宣布这次会议结束,然后立刻用圣旨,召这三个地方的兵马入京。

会议结束,杨改革揉了揉自己的额头,真的是头疼。这事关整个国家的安全战略布局,国家运转,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进去,实在是累。

待众人都走了。杨改革喝了口茶,开口问道:“大伴,记得上次朕召那个归附我朝的蒙古部落首领的,叫什么来着?”

杨改革调满桂入京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布局蒙古那边的一招棋,因为自己最近实在太忙,差点给忘记了。现在想起来,又连忙问情况。

“陛下可是问归附我朝的蒙古首领,那个叫能乞兔金歹青的?”王承恩一口就报出了那个蒙古部落首领的名字。

“等等,大伴,那个叫什么?什么歹青的。”杨改革对这个名字,念得饶口。

“回禀皇上,是能乞兔金歹青。”王承恩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给皇帝听。

“哦,明白了,能乞兔金歹青。嗯,很好,他到了吗?”

“回禀陛下,已经到了,在外恭候多日了,一直等待陛下召见呢。”王承恩如实的回答了。

早到了?嗯,好,自己刚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了。杨改革道:“到了,好,那就召见吧,朕在暖阁里休息一会,等那个人来了,再叫醒朕。”杨改革决定乘着召见人的这个空隙,打个盹,实在太累了。

“遵命,陛下。”王承恩吩咐一个小太监去传旨叫人,又服侍皇帝睡下。

第142章 皇协

杨改革太累了,刚刚眯了一会,就觉得好像有人叫自己,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王承恩。王承恩那张还算白净的脸上,微微笑着,很是和善,带着一点歉意的道:“陛下,那个蒙古部落首领到了,正在殿外……”

王承恩得了皇帝的吩咐,人来了就要叫醒皇帝,见皇帝睡得正酣,本不想打搅,但是一想皇帝先前有话在先,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叫醒皇帝,脸上带着歉意。

“噢,到了?这样快?大伴,朕睡了多久了?”杨改革觉得自己好像才躺下一分钟,就被王承恩叫醒了啊!时间也太短了点吧。

“回陛下,陛下睡了半个时辰了,陛下还没睡好,不妨多睡一会,让那个蒙古部落的首领多等一会,不要紧的。”

“半个时辰?”杨改革揉揉眼,眼屎都有了,这绝不是睡一分钟就能睡出眼屎的。

“不睡了,帮朕穿好了衣服,立刻召见吧。国事为重。”杨改革艰难的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穿上衣服,洗漱了一把,才觉得这精神比刚才好多了,脑袋也轻了许多。

……

“归附之臣能乞兔金歹青叩见皇帝陛下,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地上,一个大约三十来岁的人,穿一身毛裘,身材也还魁梧,样貌也还彪悍,一看就是个大老粗,不过这小眼睛一咕噜咕噜的转,就有点不太配套了,用一口还算熟练的官话给杨改革叩头。

杨改革到现在还念不转这个人的名字,什么能乞兔金歹青,实在是念着饶口。

“你就是那个能乞兔金歹青?归附我朝的部落首领?”

“回禀皇帝陛下,臣正是。”这个人说话很有点生硬,但好歹,咬字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说的,勉强能听懂。

“那你为什么归附我大明呢?”杨改革貌似是说的废话,其实,是有用的,蒙古人那边相信的就是实力,相信的就是拳头,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事先不把这谁强谁弱点明了,不把这双方的地位点明了,杨改革怕这个人心存侥幸,忽悠自己。

能乞兔金歹青见皇帝问起为什么归附大明,那可是一部心酸血泪史,蒙古诸部落都是大鱼是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地方,投靠大明,自然是在其他地方混不下去了。

“回禀皇帝陛下,大明朝乃仁慈之邦,繁荣之地,小臣久在关外,渴慕之极,一心向往大明,闻得陛下乃圣明天子,得惶惶天威感召,特来归附,还请陛下收容。”这个人看上去是个大老粗,没想到说话倒不傻,拍马屁很顺溜,楞是没说错一个字。也不知道是谁教的。

“呵呵,你这马屁倒是拍得不错,是谁教给你的?让你这样说的?”杨改革见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