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一八六一 >

第32章

一八六一-第32章

小说: 一八六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得到了李鸿章的赞同后,曾纪泽遂决定坚守太仓。他一方面命钱鼎铭通过租借来的洋人炮舰,继续为太仓的淮军运送钱粮弹药,以为长久固守之计。另一方面则令吴长庆的四团迅速出发,赶往太仓两面夹击李秀成部。

苏州作为李秀成的大本营及其封地,他一直留有嫡系部队在防守,原本太仓是要驻扎一万太一军,但因时间问题,其余七千余众尚未到达,正好被曾纪泽打了个时间差一举拿下。而除太仓之外,苏州太一军约4万人左右,昆山1万人,无锡2万人,常熟1万人,吴江3000人,江阴1万人,整个“苏福”省的部近力达10万人之众。

太仓失陷后,不仅仅是李秀成亲自率军回夺,苏州城内的会王蔡元隆迅速率一万人马东出,同时向太仓进军。因此,太仓城中的潘鼎新将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压力。

1月20日,蔡元隆部率先向太仓发动了进攻。蔡元隆是李秀成的女婿,其所率一万人马同属李秀成在苏福的直属精锐,其中有一半以上太平军装备了缴获或走私进口来的洋枪,其攻击力不容小觑。

潘鼎新太攻取太仓之后,已催促所部连日抢筑防御工事,并沿城挖掘了数道战壕,作为太仓外围阵地,其手下一营何守理部一千余人已进据西门一带。潘鼎新料定苏州方向将是在平军重点进攻一侧,故为何守理部配备了一个直属炮连,再加上该营本身具有的二十门炮,整个西门防线将有近六十余门野战炮,其火力配给相当可观。

蔡元隆部的进攻相当犀利,炮火出相当的猛烈,但由于淮军有战壕作掩护,太平军精确度不高的炮击并没有对淮军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同时,由于是其射程的原因,并未能对东门城墙的正面防御工事构成威胁。

蔡元隆见炮击没有效果,遂决定发动强攻。一千余持人洋枪的步卒在两千多竹盾兵的掩护下向淮军战壕发起冲锋。

太平军虽然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热武器,但作战思想还停留在冷兵器与热武器混合作战的时代,三千多人的冲锋集中在了一个较为狭窄的正面上,这就给了掩藏在战壕之下的淮军更为有利的射击条件。

享利1860式连珠枪的射速快,射程远的优势很快在这一场防御战中体现出来。对枪械使用尚不纯熟的淮勇们,虽然还不能打出该枪的最高射速,但平均也达到了每分钟十发的水平,这在当时大清国的战争中都是一种惊人的成绩。

一千余条享利1860式连珠枪在十分钟的时间内射出了10万发的子弹,可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种枪林弹雨的恐怖场面。多少年后,在这场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当他们回忆起这场战斗的惨烈场面时,依然会为之惊心动魄吧。

当会王蔡元隆从淮军密集的火力中惊醒时,冲上前去的三千人已倒下一半,他的那些勇敢不屈的百战之士并未被淮军的弹雨所吓倒,他们踏着同伴的尸体,奋不顾身的冲向遥不可及的淮军阵地。

血在流淌,销烟在飞扬,炮声轰轰,枪火流星,视死之士,有进无退。

望着一批接一批倒下的太平军,就连站在城头指挥战斗的潘鼎新也为之震撼,他叹息一声,向身边的炮营营长许厚才道:“发匪舍生忘死,这般劣势都没有溃退,这种军心意志,咱们大清的军队实在是难以相比呀。”

许厚才哼了一声,一脸的不以为然,“曾大人说过,邪教蛊惑下的士兵,往往会比正常的士兵更勇敢。那是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邪说清洗,为了所谓的‘理想’,盲目的狂热,甚至置生死于不顾。但被洗脑的人终有一天会清醒,当他们发现邪教的那些说宣扬与说教,其实都是****的欺骗时,他们的勇敢与狂热,会瞬间崩溃。”

许厚才眼随曾纪泽日久,曾纪泽平也常向他们讲述一些较为“先进”的观念,目的是试图在潜移默化中让他的部下们开启智慧,逐渐形成同他一样的信念与价值观。当然,曾纪泽的这些说教都很明智的保持在一个适当的限度,而不致使他的学说被视之为“异端之说”、“大逆不道之言”。

潘鼎新方才成为曾纪泽部下不久,自然没有足够的机会聆听曾纪泽的教诲,不过他通过短暂的接触,已经对曾纪泽是相当的佩服。许厚才的一番话,很快引起了潘鼎新的共鸣,他不由点头说道:“曾大人见解果然深远,别看他年纪轻轻,可好多事情都比咱们这些当部下的看得要透彻呀。我潘鼎新平生没几个服气的人,曾公曾大帅是一个,还就是咱们的曾大人了。他们两个可真是虎父无犬子啊。”

许厚才算得上是曾纪泽亲信的部下之一,他对曾纪泽当然是佩服的无体头地,听潘鼎新也由衷钦服,忙也附合赞同,“咱们曾大人可不是一般人,你瞧咱这大清朝几百年来,有几个人是这么年轻就坐上了巡抚的位子呀!咱们也不是外人,我就跟潘兄你说个心里话吧,咱们跟着曾大人是算是跟对了人,荣华富贵那是早晚的事了。”

许厚才是从一名普通的炮手升到今天炮营营长的地位,他是个粗人,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也,眼睛里自然只有“荣华富贵”四个字了。潘鼎新则不同,他自幼家境颇丰,文化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看问题的深度当然也不会像许厚才这样的肤浅。

许厚才的想法潘鼎新并不反对,但他心里却默默在想:“我大清内忧外患,江山惨遭荼毒,这般无止无休的动乱,不知何日才是个头。曾大人之才深不可测,纵观华夏,只怕曾公也未必能及,或许,将来平定天下,重振中国之威就在他身上了。”

他二人感慨的同时,远在城外的蔡元隆也在感慨,不过是在感慨淮军之火器之强,心疼自己精锐之牺牲。三千冲锋部队已损失大半,这一次强攻胜负已分。蔡元隆眼见夺城无望,只好下令全军暂退。在淮军密集而不间断的火力“欢送”下,太平军颇为狼狈的退却而去。

而就在潘鼎新和许厚才刚想松一口气时,探马来报,李秀成率领的一万人马已经离太仓南门不过三十余里。潘鼎新二人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想那李秀成名震天下,他可不像蔡元隆那样好对付,此番其亲率大军而来,太仓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但现如今,除了死守下去也别无他法。于是潘鼎新一面命加强南门方面的防御工事,一面派人由海路去往上海,请曾纪泽速派大军驰援。

第五十五章私人武装

巡抚府。。

曾纪泽来回渡步,泰然的表情却掩盖不住内心的焦虑,他是在等着太仓方面的战报。这一战他派出了淮军近一半的兵力,一旦有所闪失,后果将是不堪设想。李鸿章坐在椅子上,一口一口的抽着水烟,表情闲适的很,倒是一副稳从钓鱼台的样子。

古有谢安,淝水之战与人下棋,纵然秦兵号称百万,却不为所动。而淝水之战得胜后,谢安在回到家时,却激动的连鞋子都撞掉了。纵使是千古名将,面对未知的局势,内心依然会有徨彷与不安,人之本性,再所难免,只不过名将们都会掩饰罢了。

李鸿章掩饰的水平显然比曾纪泽强,他轻吐了一圈烟雾,眯着眼道:“莫要担心,我敢保证得胜的战报马上就会到。”

曾纪泽心下哼了一声:“很很镇定自若嘛,我看其实你比我还要着急吧。”曾纪泽索性不再渡步,坐了下来,瞅了一眼李鸿章手上的水烟,“这烟有那么好抽么,我也来尝上一口。”

曾纪泽伸手就去拿烟筒,李鸿章往后一躲,“这烟味道重得很,只怕你受不住的。”

曾纪泽不以为然:“少荃你受得住,我怎么就受不住了。来,别小气,让我也尝一口嘛。”李鸿章躲不过,被曾纪泽硬是抢了去烟筒。他大学时也是一个烟鬼,毕业后为了节省才艰难的戒了烟,想当初多少牌子的烟他都抽过,这古人的水烟他还从未尝试过,倒也是个新鲜。

曾纪泽学着李鸿章的样子,猛吸了一口,顿时,他感到嗓子里仿佛被灌进了一股烧焦的树叶之味,呛得他连连咳嗽,把那烟筒赶紧丢还给了李鸿章,抱怨道:“这烟什么味道吧,太难抽了。”

李鸿章哈哈大笑,“这可是我家乡特产的烟丝,味道不是一般的重,连我平时也不敢抽的,心情焦躁时才会抽上一两口压压神。”

李鸿章无意间吐露了自己也同样焦虑的心情,曾纪泽听得清楚,脸上顿时现出异样的微笑,颇为得意的盯着李鸿章。

李鸿章见他这副怪笑表情,怔了那么一下,方才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便是无奈的摇了摇头,笑道:“这一战关乎重大,谁能不担心呢。我可不像老师那么厉害,任泰山崩于前,却还稳坐钓鱼台。”

李鸿章方自嘲罢,王凯泰匆匆而去,脸上尽是欣喜之色。曾纪泽现一见王凯泰那表情,便猜到了分,起身向李鸿章道:“说曹操曹操就到,好消息来了。”

李鸿章亲倒了一杯热茶递上,“幼轩莫要急,先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再说也不迟。”

王凯泰接过茶来吞了一两口,便迫不及待的说道:“好消息呀,太仓的潘团长传来了战报,他先后击退了蔡元隆和李秀成的次进攻,太仓还在咱们手上。另外,吴团长部也已抵达太仓,在东南城外三十里下驻扎,已与太仓的四团构成了犄角之势,李秀成不得不从南门移营西门。太仓的形势对咱们颇为有利呀。”

曾纪泽与李鸿章相视而笑,果然都出各自的所料。李鸿章道:“咱们的淮军装备着先进的洋枪洋炮,虽然训练不久,进攻能力还较为乏力,但守城还是很占优势的。”

曾纪泽表示赞同,“少荃所言甚是。那么下步我淮军该如何行动,少荃可有什么高见?”

李鸿章早有思量,道:“目下李秀成在苏杭的实力虽然强,但粤匪在西面已失去安庆这个屏障,老师正调动各路湘军,沿江而下,围逼金陵,洪贼早晚得召李秀成率军回援,我估计太仓再坚守月余便可安然无恙。”

“不过,通过来沪以来的一系列战斗来看,咱们淮军武器装备,训练方式都是正确的,唯一不足的兵力捉襟见肘。所以我以为,咱们现在要做的,一方面是继续加强上海防御、从海陆两路不断的增援太仓。另一方面则要抓紧时间扩军,依我看,淮军的兵力必须要在三年之内达到五万,这样才有绝对的优势击败李秀成,复克苏杭。”

李鸿章的曾纪泽深表赞同,他很快就下令在上海乃至江苏招募新兵。淮军的原先组成,除了原先跟随曾纪泽的常胜军之外,多是张树声、刘铭传这些团练武装,这些淮勇虽然已经经过一定的训练,具备相当的战斗力,但缺点却是“兵为将有”,私属性质很强。

尽管曾纪泽花了些力气重新整编,将常胜军与团练尽量混编,并使原常胜军占据了更多的军官位置,但淮军的私人性质仍然很强,这是曾纪泽所不能接受的,他必须将这支武装绝对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湘军的“兵为将有”特殊编制的出现是具有一定历史特点性的,曾国藩制定这样招兵的方式,显然是针对清军八旗兵、绿营兵战斗力弱、军纪溃败而言。

湘军从某种意义而言,更像是一支宗族武装。在初期时,湘军显示出了相当强大的战斗力,而随着湘军的不增扩张,手下将官掌握的军队数量越来越多,而这些军队又尽为某一将直接领导,这就使部分湘军将领渐渐变得不再令出必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曾国荃,即使是曾国藩的的某些命令,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