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 >

第530章

顺明-第530章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很简单,湖广之地,在张献忠的侧翼还有大顺李自成的军队驻扎,尽管大顺、大西这两支目前声势最大流民政权彼此称为盟友,而且李自成的兵马和张献忠的兵马偶有接触,退让的都是李自成部。

可张献忠仍然对大顺兵马提防极严,李自成能不声不响的火并了罗汝才,张献忠和罗汝才的关系很好,天知道会不会被李自成吃掉。

所以看着湘赣之地的局势大坏,张献忠索性是不再寻求在外经营,而直接是准备西去入川,蜀地封闭,自成体系,进入四川也可以经营出来自己的一番天地,也能防止外面的人攻打进来。

大西军的主力部队在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和二月间开始向归州、夷陵一带集结,准备逆流顺长江入川。

谁也不知道,张献忠的这个举动是让李自成的心中松了一口气还是感觉遗憾,不过大西军如此动向之后,大顺的首席大将刘宗敏率领大军北上豫西。

朝廷一封封旨意旨催促,在陕西收拢兵马的督师侯恂也要率领手下的部队出潼关了,据说这次和从前不同,侯恂和几名总兵商议之后,为了避免从前后勤补给跟不上,军心散乱,导致大兵溃散的情况重现。

索性是在当年戚继光的故纸堆里找出了计策,几人有一车,车上放置着士兵们的衣甲和给养,扎营遇敌的时候,就把这些车首尾相连作为屏障,这种战法,就是所谓的偏厢车,当年戚继光为了对付草原上的蒙古人而想出来的计策。

只不过这些车辆却都是手推车,要不然这么大规模的兵马,那里有这么多的畜力可以使用。

督师侯恂能纠集这么多的人马,不管是粮秣还是军饷,都是个颇为惊人的数目,大明朝廷又是征发,责令陕西、山西和北直隶仍在朝廷控制的各个府县,每丁缴纳白银二两,这个政策又是让许多百姓家破人亡。

可总算是拼凑出来了一支还算拿得出手的军队,大明朝廷就指望这支军队能击败流民军队,为大明挣回几分气运了。

在南京的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率领的几万南兵,看着是整个大明最安稳的一支部队,可他遭受的压力却也是最大的。

两淮总兵马罡的大军始终是保持着一个进攻的态势,在江北扬州之地大造船只,看着随时就要渡江的架势,而在凤阳府徐州一带驻军的徐州总兵陈六,则是在庐州府的巢湖大造舟船,看着则是顺流而下的模样。

这两处兵马足有七万,而且都是强军,卢九德、黄得功、刘良佐不管是应付那一路都是困难,更不用说在是两边同时的保持压力。卢九德不断的调动收缩放线,并且在浙江大肆征兵,可还是感觉到被两头巨兽窥伺,动弹不得。

崇祯十七年的正月下旬,大同北面的草原上,也是变得不稳定起来……

在崇祯十六年的腊月中,来自济南城的命令就下到了张坤的手上,这个命令是胶州营的军令中让人很难理解的一件。

张坤领着一支先遣队北上,击杀向付义,夺得中屯卫大城,又是建立起了永平府最开始的屯田田庄,但却被调到山西大同一代,去一支偏师效力,而且担任的不是主将,这可不是什么奖赏,而更像是一个处罚了。

不过张坤对这个命令却没有什么方案的,聪明如他,反倒是能猜出来齐国公李孟的用意,也能看出来上面有心要抬举他。

身在河北总兵张江的麾下,尽管是同族亲戚可以互相照顾,可实际上却也是很大的局限,毕竟亲戚同族之间还要回避嫌疑,身在河北军中,张坤提拔的机会反倒是会少,他之所以主动的去经营田庄,也有从武职转为文职能更有空间前途的意思。

去往山西大同,他这边也是不含糊,把手边的东西简单的和山东过来的屯田庄头、书办等专业人士交代一下,自己点了两百名亲兵一同前往,而且张坤所选的这些亲兵都是精于火器的。

从永平府去往山西,看着其中重重艰难险阻,可有了真定府晋州柳家的帮忙,这一切都是容易无比。

化装成一支商队的张坤一行人在正月二十一到达了大同,按照大明的官职,张坤仅仅是守备和千总之间的职衔,可齐国公先期到达的命令却给张坤一个很高的位置,大同总兵陈永福的副将。

目前大同在总兵陈永福控制下的部队,有欧曼·加里斯负责的一个步兵团两千人,还会有朝廷任命的大同参将杨承祖率领的四千人,而张坤手中只有两百人,从前在军中的地位也未必高于魏力,这次却被任命为副将,他这个副将,自然就是货真价实的二把手了,好歹陈永福麾下也有一万几千的部队,这副将的含金量可是当真不小。

团副守备张坤从河间府来到大同府,看这个任命,那里是贬低,分明是高升了。

当初设置大同边镇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御草原上的蒙古大军,这个敌人一直到今天也是存在的——原来是鞑靼蒙古的土默特部。

草原上的蒙古部落是很大一股力量,派系林立,主要分为东蒙古和西蒙古,西蒙古大部分是一些蒙古化的突厥和其他民族的力量,而东蒙古则是察哈尔、科尔沁、土默特这些真正的蒙古部落。

而这些所谓的东蒙古部落,都是满清的同盟或者是从属,几次入关和对大明作战,都有大量的东蒙古部落骑兵参与。

就在崇祯十六年底开始,尽管满清鞑虏是采取收缩的大战略,可临近大同边镇的土默特蒙古,却对大同和山西虎视眈眈。

要知道,卖到盐铁价格在三个月内突然暴涨了十几倍,换谁也是支持不住啊……

第454章 下套,边角之战

铁是武器和各项用具的材料,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盐,偏偏草原上缺盐缺铁,蒙古各部都是通过和大明的贸易来进行补充。

因为大明的建立就是从驱逐蒙元而始,明成祖朱棣多次发动北伐,而后来又有土木堡之变等等的事情,彼此之间是势不两立的局面,自然要在这源头上给草原上的蒙古人一些限制。

盐铁的贸易则是严控,明朝的马匹很大部分也是通过边贸的形式而来,换取牛马牲畜的物资正是这盐铁。

不过这个禁令在嘉靖年代的后期变得松懈了下来,大批的山西商人都是因为这个致富发财,而蒙古也是不再为这盐铁这种紧俏的物资发愁,突然得到了这么充沛物资的蒙古各部也是随之强大,在当时对边关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或许是死于安乐,宽裕的蒙古部落衰颓的速度比起大明来还要快很多,在万历年的三大征结束后,本来大明已经是虚弱之极,可蒙古这等边塞蛮族,却咱也没有和这几千年的惯例一般,趁着中原汉族国家的虚弱入侵。

唯一兴盛起来的,则同样是定居民族,从事渔猎商贸的满州女真……

自万历末年开始,盐和铁对与草原上的蒙古各个部落来说,已经属于和牧草同样普通的物资,价格也不算是高。

可就在崇祯十六年的年末,照常来贸易的蒙古各部突然发现,原本就在大同边关和他们交易的大明商人们一个也不见了。

正是因为前段时间对盐货和铁器取得的简便,各部落的贵人们都是把银钱花费到买那些精贵的珠宝珍玩上,而没有和百年前那般,一有机会就把盐和铁器储备起来,各个部落的储存都不多。

盐这个东西在大明内陆还被山东的私盐搞得天翻地覆,别说在如此紧缺的草原上了,特别是大同边关北方正对着的土默特蒙古。

土默特部可是将近十万人的大部落,号称“控弦之士”五万,当然要是真打的时候,两万多的骑兵,四千左右的精锐还是能拉出来的,土默特部就属于那种因为盐铁得来的太过方便,所以没有多少储存的部落。

陕西那边也有池盐,可是却被西蒙古的亦利巴里部控制着,这些西蒙古的部落,大部分是一些蒙古化了的西域部落,双方都被大明叫做蒙古,可彼此间那真是水火不容,偏偏这些西蒙古的部落战斗力都是颇为的强悍。

东蒙古这些废物,根本打不过西蒙古那边,自然就无法从那边取得盐货,最倒霉的要数土默特部,土默特部远不如察哈尔和科尔沁两个大部与满清亲近,自然也就无法在那边取得补充,可他又在对西蒙古的最前线,几乎是个两边不靠的局面。

从前因为和山西大同距离颇近,盐铁都有充足的供给,土默特部甚至还能转手卖给其他小部落,从中赚一笔。

现在这个贸易一被掐断,别说这赚的钱赚不到了,就连自己的用度都成问题,边关的防备也是严了起来,想要去大同府打听些什么,往往人在半路上就被抓住,丢进了苦役营中做牛做马。

等到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五,还在那互市的地方准备碰运气的蒙古商人和各个贵人的买手都是遇到了趾高气扬的大明商队。

这支商队看着不是往日间的那些山西商人,面孔很生,一点也没有生意人的那种客气谦卑,只是昂着头开出了一个价钱,一个比平日里贵出将近几十倍的价钱,这么算下来,差不多一口锅,十斤盐就能换一匹马了。

尽管蒙古部落都是以畜牧为生,可那里拿得出这么多马匹牲畜来换,各个部落到还是有些积攒的金银财宝,但那些钱都是在贵人手中,这些盐铁运回去,要各家各户的牧民平摊,部落的千户万户们,还要在这其中赚上一笔的,这么贵,肯定没有人愿意买,这些部落的头目贵族们,当然也不愿意垫付这必定赔钱的款子。

好说歹说,百般的求恳,并且暗地里塞了些银子,来草原上卖盐的这位商人代表才算是松了口,说是这次的货物不多,不过按照低一点的价格分给众人,下次就坚决不能让了。

凡是适逢其会的蒙古商人和买手们,都是把这批货物分掉了,这些趾高气扬的大明盐商们又跟大家约定了时间,说是下次还会来,带来的货物也会稍微多一些。

在这些蒙古商人和买手的追问下,生面孔的大明盐商们也是透露了点口风,说是最近关内的风声紧,新来的这位大同总兵陈永福还没有打点好,山西已经因为他的严厉,倒了几家商号,大家都是小心的紧。

草原上也是要过年的,因为盐铁的紧缺,土默特部这个年可就过得颇为惨淡,从土默特汗到下面的百户,聚集在一起商议了多次。

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初十,在上次交易的市集上,又进行了一次买卖交易,或许是上次的风声在草原上已经是流传了开来,除却土默特部之外,还有得到消息的部落也都是前来,趁着价钱还算便宜的时候,多购买一些。

自称太原府商号的盐商们所带来的盐货和铁器,又是很快的被抢购一空,价钱什么的,都要比平日里高出许多,可又比先前那高出几十倍的价钱要便宜不少,现在这么多人来买,那可是卖方市场,你不买别人就动手了。

这么好的生意,让这太原府某商号的掌柜伙计们都是眉开眼笑,都是说要下次带更多的货物前来。

这家太原府的商号还颇为自豪的和来买货的蒙古人炫耀,说是他们家的掌柜已经是搭上了大同总兵陈永福这条线,草原上的买卖,差不多就要被他们一家垄断了,尽管过来买盐买铁的这帮人陪着笑脸,客气无比。

可心中都是暗自的叫苦,即便是现在这种翻了近十倍的价格,对于几十万人的各个部落来说,也是承受不起的高价。

因为这个价格,现在各个部都不敢花钱买多了,可这些必需品少了,部落里也是要渐渐的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