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 >

第518章

顺明-第518章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山东,放弃了王族的身份,却发现天地间这样的宽广,自己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听说山东准备在明年自开科举,他也准备去试试,看看能不能一展自己心中的抱负,也算是不枉来人世一次。

至于木夫人这些年在开封城,每次想起女儿都是流泪哀伤,这次来到山东之后,见到女儿和外孙,什么荣华富贵,都是被她丢到了脑后去,每天欢喜的了不得,至于周王的孙子,每天跟着李宏〖TXT小说下载:。。〗还有山东这些高官子弟一起疯跑疯玩,也是不亦乐乎。

这等贵戚之家,那里尝过什么阖家团圆的快乐,哪里知道平凡生活之中的趣味,来到山东,却都是领会到了。

尽管周王一家放弃了王位和尊贵的血统,隐姓埋名来到山东,尽管一家人对这件事尽量避而不谈,但大家却知道自己和别人都没有一点的后悔。

周王来到济南的第三天,多喝了几杯酒,曾经在酒席山和自己的夫人还有儿子说道:

“能来山东,原本以为是不得已为之,看这大势,来山东没准是大福气,我家在开封素来行善赈贫,看来这积德是有回报了。”

中秋家宴,本来李宏也是坐在男丁这一席面上的,李孟在现代的时候,一般这样全是长辈大人的宴席上,不会让小孩子上桌。

本来这种事情,不过是管家罗西报过来一个名单,然后李孟安排就是,结果李孟说出小孩子就没有必要上席这句话之后,整个齐国公府都是被惊动了,过来劝说的还是孙传庭和刘福来这样的德高望重之辈。

这时候,李孟才算是反应过来,李宏是否上席,已经隐约牵扯到自己的继承人问题,很多人都是把自己安排当成了一个暗示。

想明白这一点的李孟真是哭笑不得,也就不再坚持,回到内宅说给女眷们听,倒成了一个笑话,嘻嘻哈哈了好久。

坐在这酒席上之后,席上不是文人就是老头子,李宏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如何呆的住,没吃几口,就闹着要出去玩,席上的男人们也不是管孩子的,索性是放他出去疯了,这段时间,李宏和比他大一岁的表兄相处的很好。

颜参政看着自己的外孙,满脸都是慈爱之色,其余的几位也是悠闲自得,中秋佳节,这样全家团圆,实在是惬意的很。

军国大事,在这样的宴席上也不能讲,李孟笑着谈了会闲话,和身边的几个人聊了聊家长里短,喝了几杯酒。

对这样的礼仪场合,李孟向来是应付的颇为笨拙,正闲聊间,看见一名亲兵站在正门处躬身,李孟站起身来,冲着桌子周围的人说道:

“小海要去登莱督练兵马,事情紧急,今晚就要启程,我要去送送他,怠慢了,诸位莫怪。”

尽管和桌子上的几位长辈平辈的关系,可他是山东之主,自然有所不同,颜参政、周王还有刘福来都是笑着说道:

“正事要紧,你且先去。”

李孟点头致意,大步走出了门,边上的颜参政微微点头,笑着说道:

“这小海也是国公的亲信人,不过年纪小,总是在齐国公身边历练,这几年也是成长起来,该外放出去独当一面了。”

相比于周王一家,颜参政算是对胶州营有所了解的了,这番话倒也是中规中矩,不过边上的刘福来却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但眼下这样的闲谈,也没有必要驳李孟岳父的面子,其乐融融的多好。

李孟没有出国公府之前,就已经是换上了甲胄披挂,倒不是他要出征,而是给王海送行,却要搞得正式隆重一些。李孟经常是感叹自己身边无人,可这次要办的事情,还真是要派出亲信人才能办。

跟在自己身边这么多年,李孟能感觉到王海的成长,一个毛头青涩的小伙子也是逐渐成长为一名杀伐决断、成熟沉默的大将,这样的人才,如果还是圈在自己的身边做亲卫,未免是太可惜了。

说是今晚启程,按照规矩,王海领着人已经是驻扎在了城外,中秋佳节,济南城中有没有什么贫病的人家,人人都是在家团圆,路上可是安静异常。

济南城的南门外五里处有一处炮术操练的校场,校场边上有几处房舍,有两间屋子有灯火闪动。

听到外面有人通报,屋中在那里等待的人都是站了起来,门被推开,李孟大步走了进来,在屋中,王海身上穿着商人的服饰,站起来行军礼都显得颇为不自在,李孟笑了笑,开口说道:

“要是崇祯五年的时候给咱们这套衣服穿,非得笑晕了不可,现在穿着可不自在了。”

这话说完屋中诸人也都是跟着嘿嘿笑起来,李孟收了笑容,颇为严肃地说道:

“王海,你在我身边多年,一直也没有自己出去做什么事,这次孤身出海,独当一面,可有把握吗?”

王海听到这句问话,也不顾身上穿的是长衫,双腿一并,右拳击胸,大声地说道:

“请大帅放心,下官此去定当成功,不然,自行军法!!”

李孟摇摇头,上前捶了王海一下,笑着说道:

“自己心中要有把握,跟我这么多年,若是做这个事情都要拿军法作保,那岂不是本帅这个老师也脸上无光。”

屋中众人都是哄笑,这种举动反倒是体现了李孟对王海的信任,还有王海的亲信地位,王海也是挠挠头讪笑起来,李孟这次郑重了些,又是说道:

“当日你我十几人起家,还在军伍的也就是六七人,马罡、赵能、陈六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了,王海你跟我多年,本领见识都是不缺,所缺的无非是服人的功劳,等你这次成功,我也外放你去执掌一方。”

边说边拍了拍王海的肩膀,这番话说出来,王海尽管保持着军人的仪态,可情绪却有些控制不住,话都说不出来。

李孟所许诺的,是胶州营军人所能达到的最顶点了,王海一直是在李孟的身边,尽管他也是资格最老的几个人,而且参加的大战搞不好还最多,可因为在老营亲卫这个要害位置上,始终没有升上去。

亲兵统领也是旁人羡慕之极的高位,可王海却是那种喜欢在外征战,独自领军的性格,在李孟身边未免有些憋闷,李孟当然也是明白,可独当一方的大将,总归是要沉稳成熟,一直不放王海出去,也是为了磨练他。

这些考虑,若是王海能自己理解最好,不能明白,那也是个人的造化,李孟肯定不会说的太明白。

嘱咐完,李孟却转向边上的一名大汉,笑着说道:

“我们山东如此做,未免是有些生分,可此事太过重大,总不免做的繁琐些,还望勿怪。”

边上那名大汉听到李孟说话,连忙躬身半跪,脸上带着恭谨客气的笑容,用带着闽地腔调的官话回答说道:

“国公大人能用郑家的船,那是我们郑家的福气,远途行船,有个质子担保也是海上的规矩,芝豹这个身份,还未必够格呢,这就要国公大人见谅了。”

第448章 平静的前奏

郑家的头领就是郑家的三兄弟,郑芝龙、郑芝虎、郑芝豹,郑家的这片基业固然是郑芝龙打下来的,可能够发展壮大,却也有郑芝虎和郑芝豹的功劳,而且这功劳颇为不小,比如说接收朝廷招安,从接触到确定,几次拒绝几次投靠,到最后为郑家争得了最大的利益。

而这些年在海上陆上争战,领军作战的都是这郑芝豹,堪称是郑家的第一猛将,郑家三子,离了谁也不行。

不过,这郑家人来济南的次数未免太多了一些,算计时间郑芝虎好像也没有走的太久,这边郑家的老三又前来了。

在这个屋子里,大家自然是要客气客气,听到郑芝豹说的如此谦卑,李孟也是笑着说道:

“济南风物正好,又有精舍,郑三兄弟来山东正好是休养休养。”

听到李孟这话,屋中人又是哈哈大笑,笑归笑,大家都是心里明白,郑家派船只运送大批的山东兵马,船行海上,生死难测,如果不送个重要的人质过来,怕是山东不会放心,这件事的份量,也只有郑家的龙、虎、豹三人过来才够格了。

大家说的和气,真要是出什么事情,那可就不好说了,但这时候的场面还要一团和气,彼此过得去才好。

尽管在济南城齐国公府走的时候很是郑重,但在这屋子里大家还都是非常和气,看起来也就是王海远行一趟,亲朋好友过来送行而已。

李孟把事情交待完,取出一面铁牌交给了王海,这是山东的调兵铁符,当然,相应的调兵文书已经是早到了目的地,铁符不过是个象征而已,王海珍而重之的接了过来,躬身行礼就要出门预备。

按照计划,王海要在今夜领着部下出发,刚走出门,就听到李孟在身后沉声叮嘱道:

“此去凶险,若是有紧急之事,以保全自己为先。”

以李孟的性格,很少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肯定是顾念到兄弟情谊才这么讲,王海和其他的亲信大将不同,自从起家时候,王海就是跟在李孟的身边,说是上司和部下,真实的关系倒好像是兄长和弟弟,或者说是师生的关系,李孟把自己从前的和这个时代领会到的军事知识指挥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自己这个小兄弟。

王海从小在卫所受苦,也没有什么兄弟,下意识的把李孟当成自己的嫡亲兄长,尊敬异常。

这次的任务,的确是意义重大,王海心中多少有些忐忑,听到李孟说出这样关心的话来,一时间感动异常,而今众人都是一方大将,位高权重,平素间矜持不拘言笑,讲究个上位者的威仪。

此时一些三十岁左右的人动了感情,彼此都有些尴尬,王海甚至不敢回头,也顾不得失礼不失礼,强拘着涩声说道:

“请大帅放心,王海此去,定当成功!!”

李孟看了身边恭谨的郑芝豹一眼,也没有继续说什么,王海出门之后,没有过多久,整个的校场就开始喧闹起来,车马声,报数声,整队声嘈杂于耳,还有各种器械叮叮当当,方才如此安静的校场,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兵马驻扎。

不过这喧闹持续的时间并不久,很快就是安静了下来,能听到王海在那里大声的训话,几句之后,又听到整齐的脚步声。

外面的这些声音逐渐的远去,很快的,整个的校场又是变得刚来时候一般的寂静,屋中的这些人都是在那里安静的听着。既然李孟不说离开,其他人自然也要陪在这里,不过却没有什么枯燥的。

在这间屋子里能听到外面的各种响动,一帮人都是从这些响动中猜测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倒也颇有兴味。

那种人马行动的肃杀即便是听外面的声音也能感觉到,等到重新恢复寂静,有几名都是禁不住长出了一口气,郑芝豹的脸色则是变得慎重,略微迟疑下,才开口说道:

“国公大人,麾下兵马都是这般雄壮,小人实在是敬服,若不是国公威武天纵,又怎么会有这样的虎狼之师。”

用兵聚散为常以为上,这是兵书上的老话,可要做到这一点的军队却少之又少,方才外面那些动静,再联想先前的那种安静,还有重新恢复安静状态的间隔之短,都能说明驻扎在这校场上部队的训练有素。

郑家能拉出来作战的兵马也能有四万余人,可海战可以,陆战却一直是弱项,当年和粤匪刘老香火并的时候,还要带着倭国的浪人一同前往,原因就是郑家的嫡系兵马不善于在陆上作战。

归根到底他们并没有成为一支军队,而仅仅是强盗团伙而已,海上船只跳帮厮杀,更多的是个人的好勇斗狠,这才是郑家所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