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 >

第158章

顺明-第158章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下两女虽然也是李孟的人,但说白了只是李孟的财产,没有任何的名份在身上,必须要更进一步才有价值。

可李孟的生活状态,每日在外视察军营匠坊,督练兵马,回到内宅就是打熬身体,锻炼武艺,查看各处送来的文告,和各地官绅的使者会面,听取木云瑶对邸报和塘报的摘录分析并提出问题,晚上则就是和颜若然在一起。

这样的生活之中几乎没有插进去的空子,琢磨来琢磨去,唯一能接近李孟的时段,就是木云瑶对塘报邸报分析的那个时段了。眼下胶州营明面上的控制范围已经从原来的一府变成了三府之地,而暗地里面的范围差不多遍布山东。

官府正常途径送来的消息,灵山商行侯山搜集来的消息,黄平和手下江湖密探打听到的情况,还有各处驻军所见所闻,有的是口信,有的是文告纷纷的汇集而来,单凭木云瑶一个人根本无法忙过来。

顾横波和柳如是私下商量之后,主动和木云瑶提出了帮忙的请求。

也不知道木云瑶确实是大大咧咧,还是确实忙不过来,没有怎么考虑就答应了两女的请求。

突然增加的信息量,即便是多了这两个女孩的帮忙也并没有减轻多少,结果连两女从南京带过来的,略通文字的小丫鬟也都是被用了起来,每日不断的抄录汇总。在做这个工作之中,顾横波和柳如是两女发现自己虽然也算是饱读诗书,要上手却是很难很难。

秦淮河上的这些名女人们,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平民百姓,甚至是小地主出身的子弟无法想象的,但是她们所学的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娱乐性的,而不是专业性的,比如说诗词歌赋,酒席唱和,顾、柳二女不知道要比木云瑶强出多少去,但政局分析,公文表达,那可就什么也不懂了。

木云瑶从小在王府中长大,耳濡目染的知识和经验可是丰富许多,来到胶州之后,又有几年的经验积累,又和宁乾贵这等老吏请教过,俨然是一位资深的将军幕中智囊,可不是顾柳两女能够比的。

跟着木云瑶整理这些邸报文告的,几天下来,顾柳两女就觉得自己在李府的存在感一下子加强了许多,和从前那种关门闭户和大家隔开的情况不一样,现在也算是正式的融入了这个系统之中,更重要的是,确实是见过李孟两次,这个工作,接触李孟的机会要比从前多太多了。

因为是跟着木云瑶学习,顾横波和柳如是对木云瑶的印象也是好了许多,原来是把女孩当作一个竞争的对手,可一起做事,对方的身份隐隐是她们两人的老师,并且确实是有强出之处,而且她们发现木云瑶没有什么坏心思,如果有心嫉妒,木云瑶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接纳她们。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这也是顾、柳二女的生活,她们每日忙的不可开交,熟悉打扮上也都有些忽视,不过她们两个却觉得无比的充实,和从前在秦淮河上的日子不同,那些日子虽然豪奢,可每日所做无非是风花雪月,取悦男人,虽说众人讨好奉承,但说白了一个高级的玩物。

现下每日生活彼此从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所作所为都是在一个团体内的,为这个团体创造价值,让两女感觉到自己也是有用的人,每天也在创造价值。

第233章 许多事

忙碌归忙碌,木云瑶心中还是有和颜若然竞争的念头,四月的某一天,颜若然领着几名仆妇给她们这个宅院送来些时鲜的果品,顺便闲聊几句,等到下人都退下的时候,木云瑶拿着几份综合而来的文告,说是问问颜若然的意见。

颜若然看了几眼,微笑着说自己这几年一直是在内宅静养,不太知晓外面的事情,而今操持内宅家事,更是没有时间关注。木云瑶本就是半开玩笑的态度,嬉笑一番大家也没有当回事。

不过临走的时候,颜若然细声细气的对木云瑶三女提了些意见,说是屋中繁乱,做事也是不太方便,不如按照时间分成细目,做出标注,这样找寻起来倒也方便,说的木云瑶一愣。

到了第三天,郭栋的老婆指挥着下人,朝着木云瑶她们工作的屋子里面搬运了几个好似药铺药柜一样的立柜。结果木云瑶她们按照颜若然的法子,把文件按照时间、地点分类,标注细目,分在柜子里。

整理之后,摘录汇总分析的工作一下子变得有效率许多,木云瑶敬服异常,这才想起,颜若然可是知州小姐,那是第一线官吏的家属,家学渊源,对这等文牍之事比她们要精通许多。

内宅的先后顺序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不过种种事情的发生,让位次确定了在颜若然、木云瑶,顾横波,柳如是这个顺序上。

而且不知不觉之间,在李孟的内宅形成了个完全是女性的秘书班子,由木云瑶为主导,顾横波,柳如是为辅助,识得文字的丫鬟为基干的组织,颜若然的身影在其中也是若隐若现。

虽说只是整理情报,汇总数据,分析时势,可与势单力孤的周扬和宁乾贵相比,这边更成系统,隐隐有胶州营民政中心的意思,当然这也是颇为无奈的举动,在李孟的手中,文化水平最高的还真就是这些女孩子,而且完全是他内宅中人,使用起来也是极为的放心。

登州府全境,青州府的沂蒙山地,还有兖州府的水路周围,都是盗匪响马众多的地方,从前李孟势单力薄,需要这些人帮衬维持,让他们在盐路上也分润一二。

可现在李孟的胶州营已然是合法的驻扎在这些地方,已经是自家的地盘,那可就不能容忍了。

李孟连着发出文告,说是令各处匪盗在一月内解散兵马,并派人去各处驻军处报备,如有愿意投军者,胶州营严格按照规定选拔录取,至于老弱,可去屯田田庄,自然有人负责安置。

这个文告一发,除却知道胶州营底细厉害的那些乡绅地主们,那些平民百姓,士子豪强,甚至是地方官员都在等着看李孟的笑话,心想朝廷招安,而今都要好声好气的说话,许下种种条件,没见到张献忠那边被招降,都是盘踞在谷城,压根不听朝廷号令,朝廷还要拨给钱粮地盘。

你这边干脆的发个文告,说定期来降,出路有两个,或者是屯田田庄,或者是投军当兵,那些土匪强盗都是无法无天惯了,谁会听你这样的安排。

谁想到这文告才发了七天,所发生的事情就让这些等着看笑话的人瞠目结舌,很多盘踞多年,威名赫赫的山寨,横行某地,让平民百姓闻风丧胆的响马,还有在水上坐地收钱巨盗,都是在微山湖泊深处的岛屿上藏身,不怕官府追查,从来都是嚣张无比的角色。

这些素来无法无天的凶徒们,纷纷从藏身之处出来,急匆匆的赶往胶州营文告指定的地点,生怕稍有耽搁。

很多匪盗头目若是有些积攒下来的钱财,一般都是搬到济宁州和胶州去居住,他们的手下都是安排到屯田的田庄去安置,当然也有些适合做军兵和探子的,都是被李孟的手下各部门抽调。

这么多年下来,青州府和登州府的盗匪响马活的是战战兢兢,李孟的胶州营与寻常的官兵不同,即便是上峰没有剿匪的命令,胶州营也会主动找上门来练练手,不少寨子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被推平的。

开始众人不知道原因,纷纷出钱贿赂却都被拒绝,和那些从前当过盗匪,现下在胶州营服役的熟人打听,方知道这在胶州营之中有个名目,唤作以战代练。

匪盗们的战斗力相比胶州营差的太多,这种低烈度的战斗下,达到演练队伍的目的,对新兵众多,战斗机会不多的胶州营来说,确实是非常不错的方法,这一两年,不听话的都被剿灭掉了。

剩下的这些都是活得小心,在私盐贩卖的生意上分润一二,而且那些比较有规模的寨子队伍之中,能打青壮骨干都被胶州营优厚的条件吸收过去,而且身边被埋下了不少的钉子,沂蒙山区和微山湖地区的水寨,曾经有几个寨子自持地形险要,琢磨着过几年没有王法的日子多好,不去接受李孟的管制。

但没过两三天,就又有消息传闻,说是那寨子里面火并,二当家或者三当家把前面领头的全干掉了,领着手下或者是散伙,或者是去投胶州营,原来那寨子里面早就是被胶州营的私盐买卖渗透进去了。

有这样的例子在前面,凡是自以为硬气的都觉得凉飕飕的,谁知道身边是不是有被胶州营渗透进来的探子和奸细。

那刘泽清雄霸兖州那么多年,自以为经营的有如铁桶一般,可那曹州的城门不也是被人打开了吗?咱们这几百一千的人马,何必去充那个大头呢,有钱的拿着银子去济宁州和胶州做个富家翁,没钱的领着手下去屯田田庄种地,也算是有个良民身份。

还有些匪首的心思反倒是很支持胶州的举动,在山上聚众,自己发财是一方面,手下也要安顿好了,如果自己捞足了就想不干,那第一个动手杀人的就是手下的喽罗们,眼下有这个机会,也算是给手下们一个交待和安置,总算是皆大欢喜。

更不用说那些雄心勃勃,自觉得有些本事,想要做番事业的人了,这文告更是投其所好。

崇祯十一年的六月,兖、青、登、莱四府地方,骤然平靖,如果不是大灾之年,几乎让人以为是太平盛世。当然,大灾之年,民间变乱纷纷才是正常,山东地界如此平靖安全,反倒是让人觉得古怪。

有文人专门在笔记中提到这一点“本县地方不安,午后城内街上无人,恐匪盗伤人而,至六月,地方忽靖,夜不闭户也可,人人惊怖不安,疑有神明。”

这次的整顿,在地方上没有惊动什么,绿林江湖道上却好像是刮过一阵狂风,也有呆在深山老林不愿意出来的,不过那些就算是对地方上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无关大碍。

登州有几个由当年平乱溃兵散兵组成的寨子,自持比较能打又有战力,不听号令,被赵能率领的兵马轻松的推平,剩下的也没有什么大的冲突。

屯田之政收拢流民,招抚文告收拢盗匪,田庄中组织护庄队维持地方上的治安,李孟获得这四府的镇守之权后,迅速的肃清各种不安的因素,给自己一个稳固的后方。这样做除却实质上的好处之外,也让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大族,依附和跟随李孟的念头更加的死心塌地。

在六月末的时候,已经好些日子没有联系的孙和斗派人捎信给李孟,说是让他近期去逢猛镇附近的工匠铺子看看。

孙家三子被掳掠到胶州之后,孙和斗和李孟几次长谈之后,很快就是表明了自己的姿态决意效忠,孙和斗对于火器的理论知识,是李孟最为需要的,虽说担心他们到处走动泄露,但还是把孙和斗派到了火器制造的匠坊那边,只不过由亲兵营专门盯着作为防备。

至于孙和京,孙和鼎这两个属于纯粹的书生,被圈在院子里这么长时间,倒也是心气平和了不少,每日读书之余,两人在宅院内开设了私塾,一为女,一为男,那女塾自然是拉着个帘子上课。

两个私塾都是胶州营军官,文吏,匠户,私商们的子弟,之所以有这个女塾,是因为木云瑶感觉到顾、柳两人的丫鬟颇为的好用,自己也想找些贴心的人帮忙,正好在这宅园里面服务的下人仆妇大多是胶州营系统的家属,也愿意自己的孩子识字读书,加上一些死掉官兵的遗孤,这就是私塾学生的组成。

另外,苏安琪只是偶尔来听课,他主要是跟着宁乾贵和周扬学习,神甫费德勒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