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老子道德经校释 >

第23章

老子道德经校释-第23章

小说: 老子道德经校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本作废。”列子黄帝篇引作“废”。又缮性“非藏其智而不发也”,御览
逸民部引作“废”。

左传哀十一年疏引竹书纪年云:“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汉书地
理志引作“发”。

均其证也。“发”“废”双声,故可通用。此言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
以宁将恐废也。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毕沅曰:“竭”,河上公、王
弼并作“歇”,案应作“竭”。

谦之案:河上公、王弼并作“竭”,上句作“歇”,毕误校。“歇”,说
文:“息也。一曰气越泄也。”广雅释诂二:“歇,泄也。”七发:“精神越泄,
百病咸生。”“竭”借为“渴”,“渴,尽也,从水,曼声。”尔雅释诂:“涸,
渴也。”经传多以“竭”为之,是竭有涸尽之义。周语“伊、洛竭而夏亡”,
注:“涸也。”淮南说林:“渊泉不能竭。”本经:“竭泽而渔。”河上注此:“言
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竭”与“渴”
同义,不必改字。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罗振玉曰:敦煌本无此句。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武内义雄曰:景、遂、敦三本“侯王”与上文合,下又同。景、遂二
本“贵高”,敦本无“高”字,然下文“贵高”并称,有“高”字是。

罗振玉曰:敦煌本“贞”下有“而”字。

谦之案:此句疑有误文。诸河、王本、顾欢本、磻溪、景福、楼正、
室町、柰卷句同此。范本作“王侯无以为贞,将恐溪”,高翿作“侯王无以
贞而贵高,将恐蹶”,傅奕作“王侯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溪”,彭耜,赵孟
俯同傅本,惟“王侯”作“侯王”。

严遵同彭本,惟“无以为贞”作“无以为正”。皆川愿老子绎解又与严
遵同。

刘师培曰:案上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神无以灵”,“谷无以
盈”,“万物无以生”,均承上“以清”、“以宁”、“以盈”、“以生”言,惟此
句“无以贵高”与上“以为天下贞”不相应,疑“贵”即“贞”字之讹。“贵”、
“贞”形近,后人据此节王注有“清不足贵”诸文,遂改“贞”为“贵”,
又疑“贵高”并文,与下“贵高”二语相应,遂于“贵”下增“高”字,实
则“贵”当作“贞”,“高”乃衍文也。

易顺鼎曰:当作“侯王无以贞,将恐蹶”,“贞”误为“贵”。后人见下
文“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二句,以为承上文而言,妄于“贵”下又加
“高”字,遂致踵讹袭谬,而义理不可通矣。

谦之案:“将恐溪”,诸王本“溪”作“蹶”。说文:“蹶,僵也,从足,
厥声。

一曰跳也,亦读若。。。”广韵:“蹶,失脚也,僵也,亦作溪。”广雅释
诂三:“溪,败也。”吕览慎行“小人之行,不溪于山”,注:“溪踬颠顿也。”
荀子成相“国乃溪”,注:“颠覆也。”“侯王无以贞,将恐溪”,言侯王无以
为贞,将恐颠覆失其位也。治要引作“溪”,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五引古老子
亦作“溪”。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严可均曰:“高以下为基”,御注脱“为”字,河上“高”下有“必”


字。

宇惠曰:齐策“贵以”“高以”上并有“虽”字。

谦之案:景福、室町、柰卷、顾欢诸本及淮南道应训、群书治要、意
林引二“以”上均有“必”字。淮南原道训:“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
者必以下为基。”语亦本此。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严可均曰:“不毂”,王弼作“不谷”。河
上云:“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四十二章“不毂”亦然。

谦之案:“侯王”,傅、范作“王侯”,文选雪赋注引作“王公”。“自谓”,
景福本“谓”作“曰”,彭耜、范应元、赵孟俯、室町、柰卷及治要引作“称”。

易顺鼎曰:按“自谓”当作“自称”。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恶,唯孤、
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则此亦必作“称”也。淮南高注正作“称”,文
选邱希范与陈伯之书注引此作“王侯自称孤、寡、不谷”,皆其证。

洪颐烜曰:德经“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案礼记曲礼“于内自
称曰不谷”,郑注:“谷,善也。”左氏僖四年传“岂不谷是为”,杜预注:“孤、
寡、不毂,诸侯谦辞。”字皆作“谷”。列子天瑞篇“鹯之为布毂”,释文:“毂,
本又作谷。”此“毂”为“谷”之借字,河上注读为“车毂”之毂,失之。

徐鼒曰:老子法:本章“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河上章句云:
“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道化”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
毂,而王公以为称”,章句云:“孤、寡、不毂,不祥之名。”鼒谓“不祥”
说是,“不能如车毂”之说乃是望文生义,非古训也。“毂”与“谷”通。诗
正月“蔌蔌方有谷”,后汉书蔡邕传作“速速方毂”。列子天瑞篇“鹯之为布
毂”,释文云:“本又作谷。”吕览观表篇“卫右宰谷臣”,文选刘孝标广绝交
论注作“毂臣”。盖音近假借之字也。按“毂”之言善也,郑注曲礼用之,
言己之不善,谦词也。又“谷”之言禄也,高诱注淮南人间训用之,犹言不
禄也,亦谦词也。又王弼本亦作“谷”。

谦之案:孤、寡、不谷,谦辞是也。吕览君守篇“君名孤、寡,而不
可障壅”,高注:“孤、寡,人君之谦辞也。”碑本“不谷”作“不毂”,“毂”,
此借为“谷”。

后汉书蔡邕传“速速方毂”,注:“毂,禄也。”按谷亦禄也,知“不毂”
即“不谷”。

惟谷虽训禄,而不谷非即不禄义,此为方言,犹言仆也。章炳麟曰:“自
称曰仆,本是臣仆,亦兼短义。王侯谦以自称不谷,‘不谷’即‘仆’之合
音。淮南人间训注:‘不谷,不禄也。’此为望文生训,古人死言不禄,不应
以此自称。”说详于新方言。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严可均曰:“非”,各本作“非乎”。

谦之案:“此其”,御注、邢玄、庆阳、磻溪、楼正、景福、顾欢、彭
耜、高翿、赵孟俯均同此石。傅、范作“是其”,严遵作“唯斯”,诸河、王
本作“此非”。范应元曰:“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今从古本。”知范所见王本“非”作“其”。又“耶”字,敦煌本、严遵本作
“与”,顾欢、傅、范作“也”,遂州本同此石。“非”,范作“非欤”,景福
作“悲乎”,敦煌本作“非也”。

谦之案:作“其”是也。此经文中用楚方言。蒋锡昌曰:“按史记高祖
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集解引风俗通:‘其者,楚言也。’老子楚人,当
用楚言。五十八章‘其无正’,犹言‘无正’也。七十七章‘其不欲见贤’,


犹不欲见贤也。‘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犹言是以贱为本也非欤也。”故
致数车无车。

严可均曰:御注、王弼作“数舆无舆”,苏灵芝书上“舆”作“与”,
误也。

谦之案:两“车”字,河上、顾欢、景福、室町、柰卷同此石,严遵、
敦煌本作“舆”。严“致数舆”作“造舆于”,敦本句末有“也”字。法京敦
乙本上之“车”作“与”,下之“车”作“誉”,与苏灵芝御注本同。遂州、
傅、范上下均作“誉”。范应元曰:“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数车无车’。”
今案诸王本作“舆”,道藏王本作“誉”,与范说同。又道藏王本与道藏宋张
太守汇刻四家注本引王弼注亦作“故致数誉,乃无誉也”。案作“誉”是也。
两“车”或“舆”,皆“誉”之讹,“誉”“与”古通,“誉”书为“与”,误
为“舆”、为“车”,苏灵芝书与法京敦乙本皆其证也。“数车无车”,诸说纷
纭。李道纯曰:“诸家解不通,予谓数车之各件,无一名车者,喻我是一身,
无一名我也。成玄英曰:‘舆,车也,箱、辐、毂、辋,假合而成,徒有车
名,数即无实。五物四大,为幻亦然。所以身既浮处,贵将安寄?’”李贽
曰:“今夫轮、辐、盖、轸、衡、轭、毂、⺈,合而成车,人但见有此数者,
曷尝有车哉?然而名之曰车,而不曰轮、辐、盖、轸、衡、轭、毂、⺈也。”
谦之案:二李皆佛说也,现存巴利文之弥兰王问经与东晋失译之那先比丘经,
即为明证。

“那先问王:‘言名车,何所为车者?轴为车耶?’王言:‘轴不为车。’
那先言:‘辋为车耶?’王言:‘辋不为车。’那先言:‘辐为车耶?’王言:
‘辐不为车。’那先言:‘毂为车耶?’王言:‘毂不为车。’那先言:‘辕为
车耶?’王言:‘辕不为车。’那先言:‘轭为车耶?’王言:‘轭不为车。’
那先言:‘舆为车耶?’王言:‘舆不为车。’那先言:‘扛为车耶?’王言:
‘扛不为车。’那先言:‘盖为车耶?’王言:‘盖不为车。’那先言:‘合聚
是诸材木,着一面宁为车耶?’王言:‘合聚是诸材木,着一面不为车也。’
那先言:‘假令不合聚是诸材木,宁为车耶?’王言:‘不合聚是诸材木,不
为车。’那先言:‘音声为车耶?’王言:‘音声不为车。’那先言:‘何所为
车者?’王便默然不语。那先言:‘佛说之,如合聚是诸材木,用为车,因
得车。人亦如是。合聚头、面、耳、鼻、口、颈、项、肩、臂、骨肉、手足、
肝、腑、心、脾、肾、肠、胃、颜色、声响、喘息、苦乐、善恶,合聚名为
人。’王言:‘善哉!

善哉!’”自佛教流入中国,于是而有“数车无车”之说。作“车”、作
“舆”,义虽可通,然非老子之言也甚明。

高延第曰:“至誉无誉”,河上本作“致数车无车”,王弼本、淮南子道
应训作“致数舆无舆”,各为曲说,与本文谊不相附。陆氏释文出“誉”字,
注:“毁誉也。”是原本作“誉”。由“誉”讹为“舆”,由“舆”讹为“车”,
后人反谓释文为误,非也。庄子至乐篇“至誉无誉”,下又云“天无为以之
清,地无为以之宁”云云,正引此章语,尤可证。

罗运贤曰:案“誉”,毁誉也。吴澄本“舆”作“誉”,焦氏考异“舆”
古本作“誉”,盖“誉”字于义始通。疑此文本作“致数与无与”,与“誉”
古通(射义郑注“誉或为与”)。数,计也;数誉无誉,言计誉反无誉也。侯
王自谓孤、寡、不谷,此不计誉矣,而誉自归之,然则计誉无誉甚明。淮南
说山训“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注:“心自求美则不得美名也,而


自损则有美名也,故老子曰‘致数舆无舆’也。”(文虽作“舆”而以美名为

释,知其读为誉也。)颇识此意。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严可均曰:“落落”,王弼作“珞珞”。

罗振玉曰:敦煌本作“禄禄”、“落落”。

谦之案:“琭琭”,景福本作“渌渌”,严遵、傅奕本作“碌碌”。“落落”,
御注、遂州、邢玄、庆阳、磻溪、楼正、室町、柰卷、严遵、河上、顾欢、
彭、范、赵同此石,景福作“硌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