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恐怖电子书 > 穿羊皮大衣的男人 >

第1章

穿羊皮大衣的男人-第1章

小说: 穿羊皮大衣的男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莫里斯·勒布朗
    
                              译者:郎维忠

    全村的人都惊呆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圣尼古拉村及其附近的农民走出教堂,经过广场四散开去。
忽然,走在最前面已经转到大路的女人们,向后狂拥,发出惊恐的尖叫。
    人们立刻看见一辆汽车,像一个巨大而可怕的怪物,猛地冲出来,快得叫人头
晕目眩。在人们狂乱奔逃与惊叫之际,那辆汽车朝着教堂直冲过去,眼看就要在教
堂门前台阶上撞个稀烂,却又急转弯擦过本堂神甫住宅的外墙,上了与国道相连的
大路,急驰而去。真是令人费解的奇迹!这汽车在惊心动魄的急转弯时,从广场上
密集的人群中穿过,却没有碰伤一个人……然后消失了。
    但是,人们看见了!他们看见一个男人坐在车内开车,穿着羊皮大衣,头戴皮
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大眼镜。在他身旁,一个女人坐在座椅的前部,身体弯曲向前
倒,满头鲜血淋漓,悬在汽车发动机罩之上。
    而且,人们还听见!他们听见那个女人的叫喊,令人毛骨悚然,那是临终的呻
吟……
    这地狱般的屠杀场面,如此悽惨,使在场的人惊愕得许久动弹不得。
    “流血啦!”有人大声嚷道。
    到处都有血,广场的小石子上,被秋季初霜冻得坚硬的泥土上,血迹斑斑。当
大人与小孩冲向前去追那辆汽车时,只能靠这凶险不祥的痕迹指引。
    血迹沿着大路向前延伸,但是十分离奇古怪!在轮胎辙印旁边,忽左忽右,蜿
蜒曲折地洒着血迹,叫人战栗。那汽车怎么没有撞到这棵树上呢?怎么能够在汽车
还没有沿着这斜坡翻倒之前就使它一直向前进呢?是哪个新手,哪个疯子,哪个醉
鬼,或者哪个惊慌失措的罪犯,把汽车开得如此癫狂?
    一个农民大声说道:
    “他们在树林里绝对转不了弯!”
    而另一个农民说道:
    “当然不行啰!这是在翻筋斗。”
    离圣尼古拉村五百米远,便是莫尔格森林的起始处,这段路是笔直的,只是在
出村时要拐一个小弯,往后路愈来愈陡,在巉岩与树木之间有个急转弯。
    任何汽车都要预先减慢车速,才能够安全经过那转弯处。路旁的警告牌指出那
里很危险。
    农民们气喘吁吁地来到梅花形山毛榉树林的边缘。一个农民立即高喊道:
    “糟了!”
    “怎么?”
    “翻车了!”
    那辆汽车——大型高级轿车——的确翻倒过来,严重损毁,扭曲变形,样子难
看。轿车旁边,躺着一具女尸。最令人害怕、惨不忍睹的情形,正是这个女人的脑
袋已经被压扁,难以辨认,一块巨大的石头就在旁边,不知是什么神秘的力量造成
了这场惨祸。
    至于穿着羊皮大衣的男人,则不见踪影。在事故现场根本就找不到他。在周围
也没有找到他。此外,从莫尔格山下来的工人们说,他们在路上没有遇见任何人。
    因此,那男人一定是逃到森林里去了。
    那片树林被称作森林,主要是因为树木生长年代久远,苍郁悦目,虽然其面积
并不大。警察接到报警,立即赶来,在农民们的协助下,仔细地搜索,结果一无所
获。预审推事们深入调查了好几天,同样没有找到任何线索无法弄清这场难以解释
的悲剧。相反,调查又引起新的疑团,新的隐秘。
    经过调查,发现那块巨石来自崩塌的石堆,距离案发现场至少四十米。而那个
凶手,竟在几分钟内把巨石搬过来,砸向被害者的脑袋。
    另外,凶手肯定不是躲藏在森林里——否则,人们必然会发现他——凶手在案
发一星期之后,竟胆敢回到山坡转弯处,把羊皮大衣留在那里。为什么?出于什么
目的?羊皮大衣里,除了一个开瓶塞钻和一条毛巾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怎
么办?探员去找过汽车制造商,他承认三年前把这辆轿车卖给了一个俄国人,他还
肯定说,那个俄国人不久又把轿车转卖给别人了。
    轿车转卖给谁了?车上没有挂牌照。
    同样,不能确认女死者的身份。她的外衣、内衣没有任何商标。
    至于她的面容,没有人认得。
    然而,保安局的密探们逆向搜索,到这起神秘灾祸的当事人经过的国道上检查。
但是,谁又能证实,前一天晚上,那轿车的确经过了那条路呢?
    调查人员们在求证,在询问。他们终于得知,前一天傍晚,距离圣尼古拉村三
百公里远,与国道相通的大道旁的一个村子里,一辆轿车曾经在一家食品杂货商店
门前停过。
    司机首先加满了汽油,买了几个备用油罐,还采购了香肠、水果、糕点、葡萄
酒和半瓶三星牌白兰地酒。
    车上坐着一位女士。她没有下车。轿车的窗帘是放下来的。一块窗帘动了好几
下。商店的伙计相信车内还有别的人。
    如果商店伙计的证言属实的话,问题就更加复杂,因为现场没有任何迹象显示
有第三个人。
    在此期间,既然旅行者已采购了食物,那么,剩下的问题在于弄清楚他们做了
些什么事情,剩余的食物又到哪儿去了。
    探员们又往回走。只是在两条路的交叉口,即距离圣尼古拉村十八公里处,他
们询问一位牧羊人,牧羊人说附近有块草地,被一片灌木林遮住,他在那里看到过
一个空酒瓶和别的一些东西。
    到那草地一看,探员们就相信了牧羊人说的话。轿车在那里停留过。陌生的人
也许在轿车里过了一夜,吃了饭,上午又继续前行。由于证据确凿,探员们又找到
食品杂货商出售的那半瓶三星牌白兰地的酒瓶。
    那酒瓶已在齐瓶颈处打碎了。
    被用来砸瓶子的石块找到了,带瓶塞的瓶颈也找到了。在封口的金属皮上,可
以见到正常开瓶留下的痕迹。
    探员们继续调查,沿着跟大路垂直的水沟搜索,水沟位于草地边缘,流向一条
小溪,溪内长满荆棘,似乎散发出一股腐臭味。
    探员们拨开荆棘,发现了一具尸体。那是具男尸,脑袋被砸得稀巴烂,血肉模
糊,脑浆四溢,布满蛆虫。他穿着栗色皮上衣和长裤。衣袋里空无一物。既没有证
件,没有皮夹子,也没有手表。
    第三天,食品杂货商和他的伙计,被紧急招来辨认尸体。他们从死者的服装和
身材,认出他正是命案发生前夕,到商店采购食物与汽油的旅行者。
    因此,整个案件就在新的基础上展开调查。这不仅是一宗涉及一男一女两个人
的命案——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而且是涉及三个人的命案,两个被害者中的一
个恰好是被指控谋杀女伴的那个男人!
    至于凶手,无疑是坐在轿车内同行的第三个人,他谨慎地藏匿在车窗窗帘后面。
他首先杀死开车的男人,抢劫其财物,然后打伤女人,带着她驾车拼命奔驰,真的
是奔向死亡。
    出现了新的案情,由于有意外的发现,有未料到的证据……人们本来指望秘密
就要被揭穿,或者起码调查在探求真相的路上有所进展。然而却仍是一无所获。新
发现的尸体只是摆在先发现的尸体旁边。老问题未解决,又添了新问题。对凶手的
指控,从一个人转到了另一个人。
    人们所掌握的就是这些。除了明显的摸得着的事实以外,其余全是漆黑一片。
    女人的姓名,男人的姓名,凶手的姓名,都是猜不出的谜。
    然而,那凶手究竟怎么样了?如果他随时都可以消失,这本身足以使人称奇。
凶手根本没有消失,问题变得更神秘莫测!他就在那里!他还回到过凶案的现场!
除了羊皮大衣,人们有一天还拾到了毛皮鸭舌帽。更有闻所未闻的奇事,探员们在
出事的转弯处的岩石边守候了一整夜,次日早上发现了司机戴的眼镜,眼镜已经破
碎,镜框生了锈,弄脏了,损坏得不能再用了。凶手怎么能够送回他的眼镜,而不
被探员们发现呢?尤其令人费解的,是他为什么要送回他的眼镜呢?
    还有更令人惊讶的事。第二天夜晚,有个农民不得不穿过森林。他谨慎地带上
他的猎枪,牵着两只狗,半路上在黑暗中跟一个黑影迎面相遇,突然停了下来。他
的狗——两只野性尚存又非常凶猛的狼犬——向矮树丛中猛扑过去,开始追踪。
    追踪的时间非常短暂。那个农民立即听到两声可怕的嗥叫,紧接着是垂死的呻
吟。随后,一切都恢复了寂静,那是绝对的寂静无声。
    农民惊恐极了,丢下了猎枪,赶紧逃走。
    可是,第二天早上,两只狗踪影全无。也找不到猎枪的枪托。至于枪筒,却插
在泥土里,笔直地竖立着;在枪筒的一支枪管里插着一支花,从五十步远的地方采
摘来的秋水仙!
    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插这支花?这宗命案为什么会节外生枝?为什么会出现
这些看似无用的举动?在如此反常的现象面前,理性也会变得混乱。人们只是带着
某种恐惧的心理去冒险探究这扑朔迷离的案件。人们觉得处在沉闷窒息的气氛中似
乎已不能呼吸,双眼被蒙上,这使最有远见的人也感到困惑为难。
    预审推事病倒了。几天以后,接替他的法官承认,这案件他理不出什么头绪。
警方逮捕了两个流浪乞丐,随即又把他们释放。警方追捕第三个流浪乞丐,却未能
捉到他,况且也没有掌握任何证据。总之,人们只是瞎忙一气,心中没底,前后矛
盾。
    一个偶然事件导致了问题的解决,或者更确切地说,决定了导致解决问题的整
个环境。发生了一个简单的偶然事件。巴黎某大报派往罪案现场采访的编辑,总结
他的报道时写了下面一段话:

    因此,我重复一遍,应该等待上苍的帮助。否则,人们只是浪费时问。对事件
零碎不全的了解甚至不足以提出尚合情理的假设。这是浓重、绝对、垂死的黑夜。
毫无办法。全世界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之类的侦探们,在这个案件中看到的只是火
①,而亚森·罗平本人呢,恕我直言,也会自认猜不出真相来的。


    ①“看到的只是火”包含的意思是:“什么也看不清,就像人头晕目眩一样。”
——译注

    然而,那家报纸在发表那篇报道的第二天,刊登了如下的电报:

    我有时自认猜不出来,但是从来不胡说八道。圣尼古拉村的悲剧,对于吃奶的
婴孩才是个秘密。亚森·罗平。

    电报引起了轰动。人们回忆起这个著名的冒险家。人们回忆起他的干预所立即
引发的论战。
    他真的干预了吗?人们表示怀疑。巴黎那家大报也不敢肯定,谨慎地登了一则
说明,补充道:

    这份电报,我们把它作为资料刊载,肯定是某位好事者的伪托之作。亚森·罗
平,尽管是故弄玄虚的高手,也不至于这样略带稚气地大摆架子。

    几天过去了。每天早上,人们的好奇心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变得更加强烈。大
家将会知道详情吗?巴黎那家报纸终于发表了这封著名的信,信写得如此详细,如
此不容置疑。亚森·罗平道出了谜底。下面就是该信的全文:

    社长先生:
    您向我挑战,抓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