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做最好的家长 >

第6章

做最好的家长-第6章

小说: 做最好的家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对晴雁想象力的诱导,常常通过游戏来进行。
  日记选——
  1992年7月25日
  这几天,我与晴雁一起玩游戏,即每人拿一叠识字卡片,一人出一张,然后把两张卡片上的内容编成故事。这需要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你对此很感兴趣,而且很会编故事。有时两张卡片好像毫无联系,你也能编成故事,比如“屏风”和“鱼”,你这样编:“有一天,一个叫小红的小朋友到饭馆去吃饭,进了馆子,看见门口立着屏风,屏风后面有一盆鱼……”
  我记不下你讲的所有故事。总之,你很有想象力,我很高兴。
  1993年2月1日
  这几天,我们“发明”了一个新的游戏:编故事。就是出一个题目,晴雁和爸爸你一句我一句地轮流编。
  今天晚上我们上街去,回来的路上,你出了一个题目《小兔和小狗》。于是你开始编了:“小兔和小狗是好朋友,他们住在一个树林里……”
  


珍藏趣事稚语中的纯真


  当然,在我的日记中,也记载了许多晴雁的趣事稚语。孩子的这些趣事稚语也许在旁人看来是不屑一顾甚至不足挂齿的,但在爸爸妈妈心中,应该是值得记录和珍藏的,因为这是孩子原汁原味的纯真童年。记录下这些趣事稚语,就是提醒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要丢掉童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不可能永远幼稚,但成熟本身也意味着对纯真的守望。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幼年时代,但真正成熟的人,完全可以在更高的年龄段上,将童年的纯真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并让童心伴随终身。
  所以,我在为女儿写成长日记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记载一些孩子的趣事稚语。我想给孩子的未来留下可供她回眸的鸿爪雪泥——
  1990年1月13日
  “晴雁,这是什么?”我拍着你的小屁股蛋问道。
  “股股!”
  “股股是干什么用的?”
  “用来洗澡澡的。”
  “哈哈……”我忍不住笑了。
  因为每次妈妈给你洗澡都要搓你的股股,你就认为股股是用来洗澡的。
  1992年2月11日
  妈妈的眼睛有点近视,去医院配了一副眼镜,妈妈带你一起去取眼镜。赶公共汽车时,妈妈对你说:“今天上街不许叫买这样那样的,如果该买的……”你赶忙插嘴:“如果该买的,妈妈晓得给我买。嘎!(注:方言,意为“是吗”)”一副懂事的样子。
  从医院出来,你发话了:“妈妈,我不喊你买东西,但是,我的肚子饿了,你问我想吃啥子嘛!”
  ——最后,妈妈还是只好给你买了一个烧红苕。
  1993年8月5日
  前几天,我与你进行一次关于人贩子的对话——
  我问:“晴雁,如果有一个不认识的人要把你带走,你咋个办呢?”
  你答:“我就对他说‘我回去问一下妈妈同不同意’,我一回去就不出来了。我拿一把刀藏在门背后,他一来我就打他。”
  我又问:“如果有一天晚上,你从学校门口回家,路上被人一下子抱住,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你咋个办?”
  你答:“他的口袋里还有一把刀儿,他把我装进口袋里后,我就用口袋里的那把刀把口袋划开,然后把他杀死,就跑回来了。”
  1993年8月7日
  你十分崇拜爸爸,今天的一件小事便证明了这一点。
  这几天你、然然、安安、李洁几个小朋友形影不离,好得不得了。今天你们几个又一起玩,你还叫我把你的自行车提下去了。
  玩了一会儿,我正在厅里与公公、妈妈一起玩扑克,只听你在楼下喊:“爸爸——”我赶忙出来,你对李洁说:“你看,我在这儿喊我爸爸,我爸爸都听得见!”然后你又对我说:“爸爸,请帮我把车子提上去。”
  我一手提着你的儿童自行车,一边上楼,听见你在后面对李洁说:“你看,我爸爸一只手就提起来了。轮子都没有挨地。你说我爸爸厉害不厉害?”李洁说:“厉害!”
  你得意地笑了。
  1993年8月15日
  “晴雁,背一背‘九九表’。”我说。
  “我可以背‘十’!”你回答。
  我很奇怪,因为“九九表”只背到“九”,怎么会有“十”呢?便说:“你背吧!”
  “一十得十,二十得二十,三十得三十,四十得四十,五十得五十……”你一直背到“一百得一百”!
  我乐了:“哪个教你的?”
  “公公!”你得意地回答。
  晴雁就这样一天天快乐地长大了。现在看这些日记,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看着眼前已经十八岁的女儿,也格外可爱。
  1993年6月,晴雁告别了幼儿园时代。作为家长,我们特别感谢幼儿园里给她以精心培养的刘老师、何老师、彭老师、郑老师。
  在幼儿园的毕业会上,晴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台为亲爱的老师集体朗诵了一首诗——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站在这里,
  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
  我是多么欢喜!
  过几天,我就要进小学了,
  做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读书写字多神气!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有很多话要说给你——
  三年前,我第一次到这里,
  玩具扔满地,还要发脾气;
  今天,站在这里的还是我自己,
  脸上再也没有泥,
  手帕、袜子自己洗,
  还会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
  懂得了许多道理。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从心里感谢你!
  再见吧,老师!再见吧,阿姨!
  以后我一定来看你,
  向你报告我的学习成绩!
  我的建议:
  1。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给他写成长日记。
  2。爱的教育,应该是孩子最早也最重要的启蒙课。
  3。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4。在孩子不知不觉的娱乐中开发其智力。
  5。注重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怎样的长辈可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即使是婴儿、小孩,我也不主张对他们耍家长作风。我每一看见有的父母、祖父母,动辄打得小孩大哭,可怜地哀告,我就情不自禁地感到寒栗。我们常叫小孩“小朋友,小朋友”,为什么不可把自家的小孩真的当小朋友对待呢?既然是“朋友”,就要有平等的地位,尊重他的人格,任何事不应强力压他接受,而应多采取商讨的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而不至于不经意中就歪曲他应有的性格。”


孩子需要善良豁达的老人


  人们常说,孩子跟着老人容易被惯坏。的确,这样的情况应该说比较普遍。由于年轻的父母工作繁忙,便把孩子交给老人。而老人往往特别迁就、娇宠孩子,于是在这种溺爱下,孩子不但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反而会养成一身坏毛病。而且,娇养孩子的老人往往还成为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障碍,与儿女的教育发生冲突。因此,包括一些教育专家都认为,孩子不宜交给老人带养。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教养下得以健康成长的例子也并不鲜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该把孩子交给老人,而在于什么样的老人可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我认为,对于带孩子的老人来说,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哪个老人不爱自己儿孙呢?和爷爷奶奶相处,孩子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吃好穿好,更需要健康的启蒙教育。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和人生。怎样的长辈可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呢?我认为,博学、善良、豁达以及具有平等民主意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老人,才能成为孩子人生真正的引路人。
  我的岳父,女儿的外公,正是这样的老人。我多次说过,晴雁真正的启蒙老师,应该是她的外公。如果要说对晴雁影响最大的人,首推她的外公。
  晴雁的外公外婆都是退休教师,外公退休前是乐山一中的语文教师,曾和我短暂同事。他们退休后住在乐山一中教工宿舍。为了生活方便,我和爱人当然还有女儿也和他们住在一起——白天一起吃饭,晚上才抱着女儿回到我们自己的房子睡觉。平时我和她妈妈工作都很忙,多数时间晴雁都是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我于1991年3月——也就是在女儿三岁的时候——从乐山调往成都工作,除了偶尔回去看看女儿,无论“教”还是“养”,我都顾不上了。
  我把女儿交给岳父却相当放心。晴雁后来的成长证明,我的岳父不但没有娇惯她,反而培养了女儿很多好习惯。
  为什么对岳父教育晴雁这么放心呢?这里,有必要稍微详尽地介绍一下我的岳父。
  岳父万鲁君,出生于1920年。1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解放后一直任高中语文教师,文革中仅仅因为大学毕业后曾在旧法院工作过几天,便被开除公职遣返回乡,饱受苦难,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名誉和工作。1980年退休。
  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心目中,他是我身边的巴金、钱钟书、季羡林。唯一不同的是,岳父不是名人。他首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在我老家这个地方,凡是知道他的人无不对他的人品钦佩不已,儒家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已经化作他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他的同事他的学生都把他当作身边的雷锋。他的国学功底相当深厚,二十四史是读通了的,文史哲信手拈来,好书法,擅长写古典诗词。更让我感慨的是,他思维相当敏锐活跃,虽到晚年仍然勤于阅读和反思,关心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关心着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关注着国际风云变幻。
  岳父一生胸襟豁达,淡泊名利,是一位特别善良慈祥的人。我从来没看见过他声色俱厉的时候。他对家人对周围的人总是那么慈祥,他的学生说万老师从来没有发过火。他的处世原则是,决不给别人添麻烦。他总是随时想着别人。当别人有困难时,他从来都是伸出援助的手。平时周围哪个老教师有了困难,比如病了之类,总是先想到“万老师”,总要来求他。一位退休教师身体不好,身边也无儿女,岳父每周都去几次他家,陪他聊天,直到他去世。
  文革时,他的大儿子师范学院毕业后因父亲的原因而被发配四川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粉碎四人帮后,他大儿子想调回老家,我岳父去信以历史上的白居易、苏东坡发配流放却造福一方为例子,告诫他:那里的孩子也需要老师呀!就在当地为老百姓做事吧!我看了那封信,感慨不已。我爱人当时看了信说:“爸爸,你连党员都不是,却比好多党员还党员!”
  岳父博学。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他天资聪颖,年轻时考大学,四十年代同时考五所大学(武汉大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等),居然都名列第一!后来他选择了四川大学。他学的是法律,精于文史哲,诸子百家烂熟于心,但数理化、生物、英语、医学等都有所涉猎。在大学里,他还自读了《资本论》。而且,到现在他还在不停地阅读,不断吸收新的信息。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我刚分到乐山一中时,他还没有退休,和我是同事。听过他的课,他的课上得非常好,厚重的学问功底,使他对教材的驾驭游刃有余,课堂上妙趣横生。但他的藏书却很少,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