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作者:世外老人 >

第40章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作者:世外老人-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史》里说,当时魏忠贤门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而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其中有饱读诗书、明王朝的省部级干部崔呈秀;还有一些“威风八面”、“起居八座”地方总督,巡抚。这些人所以心甘情愿地、作魏忠贤门下走狗,不是因为魏忠贤有什么独特的人格魅力、文化素质,都是权力惹的祸。在魏忠贤一人得道之后,投靠魏忠贤的鸡犬走狗,都跟着占光,一个个恍恍乎干成之器,成了呼风唤雨的朝庭大员。所以传出一则谶言:魏鬼遍地走,茄花满天飞,说的就是魏忠贤及明熹宗的奶妈客氏。
  魏太监窃国的结果是,把大明王朝仅存的正气,一点一点砍削怠尽。一些研究明史的专家们认为,明王朝之亡,从明万历帝开始,但明熹宗的太监魏忠贤,是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巧合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令刘伯温推演国运时,刘伯温说了一句吉利话:陛下当传万孙。此话本是刘伯温客套话,但后来大明王朝的历史发展,让刘伯温“遇顺而止”谶言应验,也让刘伯温的客套话,一语成谶!
  明万历死后,太子朱常洛继位,即为明光宗。据《明史》记载,明光宗朱常洛只做了29皇帝,便死于庸医之手。这是大朝王天字第一号医疗事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搞清楚明光宗的真正死因。明光宗死后,太子明熹宗继位。明熹宗称帝八年,因无嗣,所以由皇弟朱由检继位,他“恰好”是明万历皇帝之孙,可简称其“万孙”。刘伯温的客套话,说明朱朝会传之“万孙”之说,十分荒唐滑稽地“一语成谶!”
    三
  明末帝朱由检1611年出生,公元1627年继位,继位时16岁。
  他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留给朱由检的大明王朝; 已经是一个既烂又破的国家。如同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烂木船。船老大朱由校对怎么开船、怎么保证船上成员的安全; 漠不关心。他把老大的许多权利、责职; 都交给船上临时二副魏忠贤。
  而魏忠贤这个鸟人; 胡乱指挥一通; 就把大明这条船,开进了一个风口浪尖的海。
  朱由检做皇帝才几天,就有许多大臣弹劾魏忠贤。说魏忠贤有十大罪。如:并帝、蔑后、无圣、弄兵等等。这时的朱由检表现出了、与他16岁的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与果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魏忠贤集团。
  公元1627年的明崇祯帝,大有康熙帝,诛杀熬拜的风范。但明朝的元气,被魏忠贤集团伤得太多,魏忠贤虽无亡国之实,但他的所作所为足以让明朝亡国。
  所以魏忠贤虽死,大明丢失的民心士气,再也找不回来了。其时内有义民为患,外有满人作祟,已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大明,选择了一个16的孩子为帝,他何以堪受?
  在崇祯诛灭魏党后,大明朝有一个短短的兴奋期,特别是当时的北京人。
  当时的北京人,对明朝皇室的支持,是有理由的。这与中国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首都现象”有关。所谓的“首都现象”有两个特征:
  一,居民对时政消息异常敏感。
  二,中国历代的王朝帝(首)都居民,至少是地理上的既得利益者。
  现有王朝如果施行仁政,首都居民最先受益者;如果施行恶政,他们也是最先受害者。他们如同是宋词里的鸭子,政治上的春来或者冬去,首都居民最先知冷知热。
  公元1627年,崇祯17岁,他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军务。袁崇焕为了激励这位小皇帝,他向崇祯皇帝吹了一个著名的牛:他能用五年时间,就可以彻底搞定外患,彻底打跨满人!
  当时就有人指出袁崇焕话说得过头,袁督师略有感悟,可为时已晚。所以有人认为,袁崇焕的这个牛,为他两年后,被崇祯帝处死,埋下祸根。
  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其时的大明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一、内患。陕西义军闹了数年,已经闹得很大了,占领了中国西南大片土地,有燎原之势。
  二、外患。满人突然来了一个战略大迂回。绕过袁崇焕严兵把守的辽东; 从北京西北方向、张家口地区; 直捣进朝大后方—北京。
  从军事角度分析,满人此举,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大手笔。当时崇祯帝朱由校还是一个孩子,对于行军打仗、排兵布阵、战战术所知有限。
  而袁崇焕,不只是帝国的东北的一个方面军司令,还是明帝国的兵部尚书。
  至少相当于现在全军的总参谋长,但他也没有想到,满人会给他来一个迂回的闪电战,在清军围攻北京城这件事上,他有失职之处。
  好在,北京在袁崇焕急速赶来的、救援部队拼死抵抗之下,得保平安,但绝不无事。因为满人突袭,许多北京人家破人亡。所以清军虽然败了退,而战后的北京损失惨重。当崇祯、朝臣、民众,再度检拾起袁崇焕三年之前的诺言时,不禁失望,甚至愤懑!
  袁崇焕任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两年有余,满人不但没有被扫平的迹象,还有足够强的实力,打到帝国首都,袁崇焕的五年之诺,肯定无法兑现了!
  后有亲信密告,说发现袁崇焕与皇太极私下和谈,有与满人勾结嫌疑。崇祯这个孩子迷糊了、愤怒了,他下令拘捕袁崇焕,交有司侦办。许多后来的读史人,读到此处,止不住会想起韩信的走狗论。入侵的野兽跑了,可以烹走狗了。但有没有谁读出,虽打了胜仗,却损失惨重的北京?
  有一个人家,一天,突然跑来了许多劫匪打劫。而这时有一个人赶回来,指挥大伙打击劫匪。这个人来的很是时候,大家都把他当作救星。为了有效打击敌人,家里的什么坛坛罐罐,还有一些重要的家什,都拿出来当武器用了。在打斗之中,不免有许多人会受伤,会挂彩。最后,劫匪是赶跑了,可家也完了一半,还添许多伤员。
  按常理,大伙儿还是比较感激帮助他们的人。没有想到,有人举报,这个帮忙的人,居然和劫匪们一伙儿。大家对他的感激变成了愤怒。家庭的家长就下令,把他给抓起来。
  袁崇焕就是那个赶回来帮忙的人,崇祯大明朝的家长,北京的民众就是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大伙”。最后皇帝下诏,认定袁崇焕与满人勾结“属实”。对袁崇焕处以碟刑。
  崇祯的行为,如果给他一点理解的话,他其时才是一个19岁的孩子。在他的年龄与心智都不能承受时,是封建的家天下体制,把他推上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他决策错误、决定失误,屈杀了袁崇焕!但他的错误,对于明王朝,对于当时的社会,是至命的!
  袁崇焕被处于碟刑,当时的北京人居然争着、抢着吞食袁崇焕尸身,不能凉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对于自己国家真正的英雄,居然无情到这种地步,所有后来读史之人,不寒而栗!
  但古人云:“读书必敬,临史必恕。”也给点理解的话。也可以有两个凉解的理由。
  一、当时的北京人太相信崇祯。崇祯继位之初的一些表现,让他们相信,皇帝是个好皇帝。再而且他们是首都居民,习惯了不敢怀疑权力。
  二、战后的疮疤没有被抚平,他们需要找一个够格的出气筒。袁崇焕这个真英雄,假叛徒出现了。历史总是一次一次地说,真理、正义许多时候,是在少数人手里。袁崇焕就成了,不明真相民众的牺牲品。
    四
  公元1630年的明崇祯帝,碟杀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三年之前,公元1627年三月,陕西澄城饥民王二,揭竿而起。 ,树起了打倒明王朝的义旗。此时,明熹宗还没有死,崇祯帝还没有继位。早在明熹宗之前,明万历皇帝称帝时,大明王朝各地的反抗浪潮,已经是星星点点。
  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大明之初,为了减刑民众负担,明太祖朱元璋严令控制赋税,所以其时民众对政府赋税政策,还是比较满意,大伙多认为“不尚烦苛”。
  到明万历之世,国家营建过甚,且皇室挥霍无度,为了满足皇室需求,明神宗万历皇帝,下令增加矿税。而且此项税收,非有地方代收,而由皇帝派出的宦官,直接办理。结果“中官司四出,任意诛求,海内为之困。”
  后与满人交战,国家每年所需军费,逐年猛增,这些钱都分摊到老百姓头上,民众的负担大大的增加了,但结果还是入不敷出。结果有许多官员,开始打军饷的主意。对于一些没有上前线的士兵,或者拖饷,或者克扣军饷,甚至干脆不发。
  明王朝末期的国家内乱,实质是从一些缺饷士兵哗变开始,如: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正月,四川建武兵变。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云南腾冲兵变。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京军兵变……
  据明史专家们统计,在明王朝万历帝时,兵变之多,在明一代,无出其右者。但兵变只是给明朝皇室敲响警钟,与兵变相比,真正可怕的,是全国各地,广大民众的反抗,如: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镇江农民汪元起义。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河北滑县农民起义。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鄂皖山区农民刘汝国起义。
  同年,广东始兴县僧人李圆朗起义。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徐准地区农民赵古元起义。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福建爆发白莲教起义。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河南永城,刘元绪领导无为教起义……
  万历时,大明王朝已经是一只装满了火药的火药桶。万历帝死后,他儿子手下的太监魏忠贤,又给火药根添上了许多根引信。
  公元1627年,陕西澄城,又爆发民众起义,李自成、张献忠加入了这支队务。
    五
  自明末帝崇祯称帝之后,在外,清人已经在东北虎视大明王朝数十年,随时都有可能对大朝王朝致命一击;在内,全国各地的民众反抗浪潮,达到了一个新高。在先安内,还是先攘外政策上,明崇祯皇帝居然也是实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其内”的政策。为了支援东北战事,皇帝决定实行精兵简政的国策,其中之一,是裁减全国各地,驿站工作人员。此项政策让大明王朝许多人下了岗,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统治者,没有以人为本的观点,也不知道对下岗人员,实行低保政策,所以许多人下了岗之后,为谋生计,不得不聚啸山林,违法犯罪。
  王二在陕西澄城起义后,恰好李自已下了岗,失去了饭碗,走投无路情况下,李自已张献忠等人,加入了王二的造反集团。
  在《明史》,及其它一些自命正统的封建王朝的历史记载里,古代史学家们,喜欢把李自成这一类人,称之为贼。而用我们现代公平,公正一点的眼光回看李自成这类古人,他们在国家与民族危难时刻,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自我纠错,绵延发展所必需的品格!
  所以他们不但不是贼,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只是这一类英雄的出现,是社会无意识的产物,这类人物的出现,不是哪本教科书,或者哪位学术大师,所能教育得出来的,他们是出生于社会的旷野之中,非独特的社会环境,不能成其大,非个人独特的个性,不能成其功!
  比较可惜的是,这一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