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晨光里 >

第348章

穿越晨光里-第348章

小说: 穿越晨光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历年来的心得体会。

    陈琦嘴角含笑,微微点头,心中却颇有一些不以为然。你历年来的心得体会,怎么这么多的学士不去找,却偏偏找了我,这明明是想投于我的门下,只可惜你现在‘妾身未明’,我哪里敢用你?

    曲正若是知道陈琦内心真实的想法。怕是得一口老血吐出来,自己老娘一句胡扯,断了自己的前程。

    能有一点办法。他也不想这么巴结一个比自己小的人。他是吏,一辈子都是吏,哪怕是自己辞职了,也不能去考贡举,当年一时头发昏考了小吏,可是等到回过神后居然被录取了。被录取了那可是官府上过册的,永世不可更改的,除非他不要这个身份去到别的地方重新换个新身份。可是这样做危险性太大,将来有一天被人发现那就是被所有人唾弃,所以只能不情不愿的去上值。

    陈琦来了。他有了想法。这个年轻的小郎君和文相关系很好,如果自己走了他的路子,得了他的赏识。以吏入官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当了官再去参加锁厅试,这样自己就变成一个真正的官员了。一开始他还不着急,可是等到丁悟学进了学士院做待诏,他突然着急了。如果自己一年前就开始巴结他,会不会这次的待诏也有自己一个名额呢?

    待诏虽然是从九品,可是好歹也是官啊。

    所以,他将自己历年整理的商税公文全部交给了陈琦,以图他能看上自己。

    “嗯,我已知晓,这些……我先留下了,等我看完之后再给你回信。”陈琦笑着说话,将这本满载着曲正希望的小册子放进了自己的荷包中。

    曲正看到陈琦接下了小册,喜逐颜开,连连拱手。

    “师弟,这个曲正不简单啊……”等到走出了藏书楼,丁悟学才开口说话。

    陈琦想了想自己荷包里那本小册子,上面详细写着历年各行业的税收利率,没有几年的工夫根本就是统计不出来,遂说道:“此人不知是谁的人,我们的事情不能轻易让别人插手,我看还是先观察一段再让刘成去打听一下他家的情况,等过一段再说吧。”

    丁悟学听到陈琦这样说便点了点头。

    几天后,刘成很快的就把曲正家里的情况放到了陈琦的桌前,当陈琦看到曲正家里确实是和韩相公没有任何关系时,不由得松了口气,曲正既是凭自己的本事考进的学士院,那么他就不属于任何人的派系,这样的人是可以用的。

    而这几天,曲正也在焦急的等待着,心中忐忑不安,生怕这最后的机会也失去了。

    直到陈琦有一天将他叫到了值班房中,向他询问小册子里几个问题,他才狂喜莫名,认认真真的回答陈琦提的问题。

    问了几句后,陈琦深为满意,决定用他了。

    时光如飞流过,一转眼,到了治平四年,小皇帝已经四岁了,可以似模似样的坐在垂拱殿中听政。按照当初的约定,两宫太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垂帘,所有的国家的大事依旧把持在四个顾命大臣手中。

    治平四年的春天,大郎和三郎没有回来,可是从那些已经归航的人口中传出,美洲发现了一种了不得的作物,居然可以亩产百石左右,哪怕就是最笨的种田人过去也有将近百石的收成。

    这时,要求开发新大陆美洲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朝中的库藏却不足以支持朝廷对新大陆进行全盘的开发。然而与此相对的则是民间的财富已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尤其是华商会,成了宋朝最大的商会。

    曾公亮极为不满,认为华商会与民争利。与国争利,已经到了必须铲除的地步。号召朝堂之上要去除弊端,非行改革之事不可。在贾公亮的推举下,王安石正式亮相。

    曾公亮举荐王安石,固然是想解目前应对困境,其实还有深层次的原因,曾公亮在华商会中股份非常少。可他自己本人的粮油商铺却在华商会的节节进攻中败退,大怒之下便想借王安石来制裁华商会。然而最重要的则是在四个顾命大臣中,曾公亮一直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一向是‘伴食相公’身份,那意思就是陪着吃饭的相公,两府两制所下的诏书,也不过是出于礼貌让他看一眼,平时议事时,一向是文彥博、富弼、韩琦三个人商议的。

    王安石一腔热血又有冲动。提出了在他脑海中盘旋了足足一年之久的方田均税。王安石称‘三司表章,内藏库中百年之积,惟成空簿……朝廷欲开发美洲,然国家财力却不堪供给。此时不变法,犹待何时?’

    他提出这份方田均税之后,朝野震动。文彥博当场发难,认为其‘穷民财以争其名’,当先反对了这份方田均税。

    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吴奎更是一步不让。认为王安石其所为迂阔,不可大用,“安石嘉佑七年十月任纠察刑狱,争刑名不当,有旨不降罪,仍不肯入谢……心胸狭窄,若用此人怕以后掀起牢狱之祸……”

    垂拱殿散朝之后,文彥博气呼呼的坐上了自己的八抬大轿回了家里,刚到家,便听到家人传报。说是陈琦求见。

    陈琦这几年时常到文府来,有时是听训,有时是做了文章来求文彥博指正。或者过节来送礼物,文彥博便和家人说了一下让他去找大公子文恭祖说话。可是过不了一会,家人去而复返,说是陈琦要求见老爷,并说有方略呈上。

    文彥博这才让人将陈琦喊到书房,等到陈琦拿出那份改良版的方田均税之后,文彥博大吃一惊。

    “这是何人所写?”文彥博看了看笔迹,有些是几年以前的,有些则是新近添上的,绝不象是仓促之间所成。

    “治平元年时,我刚到京城没多久便开始写这份方略了。”陈琦恭敬的站在书桌前,叉手回话。

    “你可看了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文彥博气急之下,连王安石的字都不喊了,直接喊名字。

    文彥博为什么生气,就是因为在华商会里他是最大的股东,在他后面,富弼和韩琦是排在第二,然后剩下的才是其他相公。王安石的方田均税一提出来,就先将粮食问题摆在了上面,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几年华商会做的还不好?粮油虽然是交给他们运营了,可是不仅没有涨价反而降价了,而且一旦遇到灾年,华商会总是会抽调人手及时往灾区运粮,朝廷省了不少的力气。

    虽然他们把持一国之粮确实有些不太妥当,然而朝廷能会比他们做的更好吗?像是今年河北春旱,消息还没有传到朝廷之时华商会便已经开始赈济,钱粮从何而来?当然不会出自国库,全部是华商会自掏腰包。等到朝中的赈济到了河北之时,灾情已经安定了。

    华商会的贡献,朝中明眼人心中都有数,而华商会付这么大的成本要得是什么,却又不可明说,所以官员为了政绩为了治下百姓,也就任由着华商会的大卖场设在本州县,甚至有的官员还巴望着华商会过去,好替他们减轻负担呢。

    王安石一来就把盖子掀开直击赋税收支,天下钱粮供应,文彥博要是能同意才怪呢。

    “我朝景德年间,年赋入之数是四千九百一十六万钱,而到嘉祐八年,年赋入达到两千多万缗。去年漕运大米入京八百万石。然支费甚多,官吏薪俸,宗室常例,宫内支费,又一年比一年要多。要解决国用不足,止有两法,增加赋税收入,或减少支出……”

    陈琦没有正面回答提问,而是说起了赋税,停顿了一下,斟酌了一番字句后又说道,“我朝之弊端不在粮油,而在差役法!差役法之害,天下莫有此甚者。应役之家常至破产,服役之人常冻饿而死,只有除此差役法方可保朝野清晏……”

    陈琦说着改良版的方田均税,文彥博听得连连点头。

    若是真按照陈琦所说的去施行,不仅庶民得利,官员得利,国家更是得利。

    略一沉吟,问道:“朝中大臣,大都平庸之辈,不足与谋……然则,若真的施行此法,嘉禾可愿只身而往?”

    “为大宋,吾愿往之!”语气虽然舒缓但却斩钉截铁,年轻的面庞上闪动着一丝圣洁的光芒。

    ps:

    发烧很厉害,已经快四十度了,感觉整个人都迷糊了,所以我就单更吧,不管怎么样,也不断更的。这个月想完结!新书已经想好了,估计下个月开新书。至于我的私事,以后不会再在这里说了,那一天也是我实在有些激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走的路。我还没有想明白,所以,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断更的,那么请不要想我。如果,我一直在更新,那么就证明我还在。

    你们只需要静静的看着就可以了……我的路,终究是自己走出来的,就看我要选择哪一条了。

 第三百九十五章变法

    王安石回京,欧阳修自然高兴,王安石可是他教育出来的,如今有了成就如何不让他欢喜,现在金陵那里已经盛传了一个‘金陵不为相,乃朝廷之失,’的民谣,‘金陵’便是指的王安石。

    可是没有想到,他没有高兴两天,王安石却告诉他要变法,欧阳修坚决不同意,不仅不同意,他还在朝堂之上和文彥博一个步调,一起反对变法。

    可是过不了几天,就被一个闷棍打得头晕脑胀。

    欧阳修的大儿子名叫欧阳发,娶妻吴充之女,监察御史里行蒋之奇上本劾弹劾参知政事欧阳修帷薄不修,与长媳吴氏有染,说欧阳修“无大臣之体,不宜更在政府”。这一下子还了得?犹如在原本就是急风骤雨的朝廷上空突然来了一道雷霆闪电,一下子炸得所有人晕头转向。

    欧阳修已经六十一岁了,居然被人指控调戏大儿媳吴氏,气愤填膺,大骂这种栽赃的行为非常卑鄙、并要求蒋之奇拿出证据来。并且他和吴充同时上了一道表,声称“臣忝列政府,枉遭诬陷,惟赖朝庭推究虚实,使罪有所归。”吴充上章说“惟乞朝庭力与辨正虚实,使门户不致枉受污辱。”

    欧阳修都快气疯了,他在一个月里头就写了九道奏章大骂蒋之奇。

    扒灰可不是好玩的,在宋代,乱伦可是要处以死刑的,蒋之奇上了这道表章给了欧阳修最大的一击。而且,蒋之奇的御史职位还是欧阳修举荐的。欧阳修一下子就被打懵了。

    韩琦与欧阳修的关系极为亲厚,当他得知欧阳修遭御史参劾,便怒斥御史以帷薄之私毁诬大臣淆乱朝政。

    虽然过了几天后,事情水落石出。是欧阳修夫人的堂弟薛宗孺在背后散布谣言,可是欧阳修还是上表求外放。

    他不走不行,虽然事实上他是清白的,朝廷也还了他清白,可是设身处地为他想想,被满朝大臣乃至大街小巷议论他调戏儿媳,根本就没有脸面再在朝中执政,更是不能在东京城多呆一天,光口水都能把他淹死。

    治平四年四月,一个黎明。欧阳修带着家眷从顺天门出京。去亳州作了太守。

    王安石扫除了一切障碍。将欧阳修扳倒,在曾公亮的提议下,他在五月成为了翰林学士。执参知政事。

    这一切变化的太快,快的令人都看不清是怎么回事,便尘埃落定,欧阳修黯然出亳州,王安石高调进学士院。

    范仲淹这一脉果真是一脉相传,拱老师下台的技术一代比一代强。

    时近盛夏,文府后花园的柳条在夏风中无声的轻摇,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