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北地枪王张绣 >

第40章

北地枪王张绣-第40章

小说: 北地枪王张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踏入中平五年,大汉亦不平静,十二月叛乱的休屠各胡入寇西河。未几,二月黄巾余贼郭太起于白波谷,入寇太原、河东两地,朝廷即令并州刺史剿灭休屠胡和入寇太原的白波黄巾,又令屯兵长安的董卓遣部将率兵清剿入寇河东的白波黄巾,朝廷却是惊怒了,毕竟河东距离洛阳太近了,如果被白波黄巾攻陷河东,京师则处于白波黄巾兵锋之下,容不得朝廷不调派大军清剿。

长安,董府。

董卓召集众将到府中进行军议,董卓首先宣读了朝廷的调令,然后说道:“这次朝廷让本将派遣麾下部将率军到河东,不知何人肯领军出征?”

众将相互望了一望,都没有肯首先出列的。

张绣见得,不再犹豫,他知道这是自己开始离开董卓麾下,独自行动的最好时机,便立即出列道:“主公,末将愿意领本部兵马清剿白波黄巾。”

董卓见得,点了点头,但没有说话。

张绣的出列,却是令到原本几个想出列的将领收回了脚步。现在董卓麾下众将都知道,董卓最倚重的大将就是张绣,而张绣武艺高强,军中只有华雄可比,但华雄领兵却是不及张绣。众将都觉得只要张绣在,他们就很难出头,他们又不似李傕,手握董卓麾下最精锐的飞熊军,凭飞熊军李傕可以从张绣手中抢下战功,但他们却不能。而现在张绣肯领兵去河东,对他们来说留在董卓麾下可能立功的机会会更多,毕竟张绣的能力他们也见识过了。

几位将领收回了脚步,但还是有人会出列的。只见李傕和牛辅同时出列说道:“主公,末将愿往。”

董卓见是李傕和牛辅两人,亦点了点头,然后说道:“既然牛辅(寻不到字)、伯渊和稚然均愿意领兵,此事就交由你们三人。”顿了一下,董卓说道:“据悉白波黄巾人数约二十万,且常藏于深山之中,士卒少了不易剿灭。如此牛辅且领五万大军、稚然领一万飞熊军和一万西凉铁骑、伯渊则领本部四万人马,合十一万入河东。此次以牛辅为主将,伯渊、稚然为辅,不过牛辅当多听伯渊和稚然的意见,汝等三人出征,吾放心,今日且去整顿兵马,三日后出征,本将亲自为汝等送行。”

三人齐声应道:“诺……”

董卓的命令下来了之后,除却张绣三人,其余众将都有些纳闷不解,黄巾贼的战斗力不高只要是从军之人均知晓,虽说白波黄巾有二十万,但其实亦不需要董卓出动十一万大军这么夸张。只不过董卓所算计的又岂是这么简单,众将既然是认了董卓为主,亦不会多问,只是按令行事即可。

张绣回到自己大营之中,立即招来张济、胡轸、胡车儿和贾诩四人,将自己就要领军出征河东详细备说了一下,然后让张济、胡轸两人出去整顿兵马,准备三日后出征,之后留下贾诩于帐中,让胡车儿守在帐外不准任何人靠近。

只听见张绣问贾诩道:“先生,绣已可以独自领兵在外,不知先生认为时机已到否?”

贾诩摇了摇头,张绣见得有些失望地叹了口气,不过贾诩后面的说话令到张绣精神一振。只见贾诩摇头之后说道:“时机虽然未到,但大人既然已经可以独自领兵在外,诩亦愿意为大人分忧。”

张绣一听,惊喜道:“当真。”

贾诩答道:“然也。”

张绣有些不解地说道:“先生既然愿意为绣分忧,但又为何不愿认绣为主呢?”

贾诩微笑道:“昔日大人曾对诩言,谋士当有五境,首乃是谋己。”说到这里贾诩就住嘴不说了。

张绣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问道:“既然如此,先生且看此次出征河东,绣当如何?”

贾诩说道:“若只有大人一人出征,白波黄巾,欲要剿之,易如反掌。只不过有李傕和牛辅二人,且牛辅为主,恐此次大人出征甚难建功。”

张绣听得,略有所悟,但还是问道:“先生请明言。”

贾诩左手拈了一下颔下短髯,说道:“牛辅、李傕乃属董公心腹,大人投入董公麾下之后屡立大功,以牛辅、李傕为首之董公心腹一系自然不服。如今出征河东,牛辅、李傕二人定会联手,让大人留守,他们二人出兵剿灭白波黄巾,如此看来大人欲要立功自然甚难。”

张绣听完,点头道:“原来如此,那绣当如何?”

贾诩微笑道:“且让他二人争功去,大人留守河东训练大军即可,只要兵精,日后自有机会建功。”张绣点了点头,贾诩继续说道:“诩以为大人麾下有四万大军,然将领甚少,河东地处关东与关西之间。河东之人对关西之人排斥不甚强烈,大人或可试从河东寻数员大将,如此更好。”

张绣听得贾诩要他到河东寻大将,心中立即灵光一闪,他却是想到河东之地确实有一位顶级大将,而且要招揽他并不是太困难,惊喜之下张绣一拍长案,大叫道:“好。”随即反应过来,对贾诩说道:“先生,绣失态了。”

贾诩微微一笑,不以为许,两人又相谈了一会之后贾诩才离去,而张绣则是到营中和张济、胡轸一齐整顿兵马,准备出征之事。

第七十一章 留守安邑

三日后,大军开拔,董卓亲自为大军送行。十一万大军浩浩荡荡离开关中,望东而行,过黄河,不到一月就到得河东郡治所安邑,大军则是屯驻在安邑城外。

大军安营扎寨之后,张绣和李傕带着亲信到得牛辅帐中议事,落座之后张绣却是见到几员比较生面孔的将领,李傕仿佛见到张绣的疑惑,便出言介绍道:“此二人乃吾新提拔部将杨琦、杨维。”(多谢书友缔造者推荐大将)

旁边的牛辅却是解释道:“稚然原部将李蒙、王方因此前立下大功,到主公麾下效力去了。”

张绣却是笑道:“恭喜稚然兄了。”

李傕有些傲然地点了点头,也没有说话。

又等了片刻,待得各部将领都到了之后,牛辅却是说道:“斥候回报,白波黄巾以郭太为首,尚有杨奉、李乐、韩暹、胡才四员首领,其中郭太率杨奉、李乐、胡才入寇河东,而韩暹则是入寇太原,我们要面对白波黄巾约有十余万。”

顿了一下,牛辅又说道:“白波黄巾所部虽多,然战力不强,若是正面交手当不是我军对手。但据河东郡各处县尉所言,白波黄巾狡猾无比,平时只藏身于深山之上,当要劫掠各县之时才大举出击。而我军大部乃是骑兵,白波黄巾藏于深山却是不利于在清剿,诸位有何良策?”

牛辅将当前的情形说得很清楚,李傕当先出言道:“牛将军,末将有一策,或可灭贼。”

牛辅说道:“稚然兄请讲。”

李傕说道:“我军弃骑为步,入深山灭敌诚不可取,如此唯有诱白波黄巾来攻,我军于平原开阔之地聚而歼之。”

张绣听得,却是说道:“稚然兄所言虽然有理,但方才牛将军曾言白波黄巾狡猾,其知我大军来,又岂会轻易出山。”

李傕听完,哼了一声,冷笑道:“想不到我们的枪王也有怯懦的时候。”

张绣早就有耳闻董卓心腹一系对他不满,但平日与他们无甚交往,便没有在意,且平时董卓都在,自然不会有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只不过张绣没有想到刚到河东李傕就露出这样的神色。

张绣亦哼了一声,向牛辅拱了拱手道:“牛将军,此乃绣之言,至于如何定夺,还看牛将军。”

牛辅笑着打圆场道:“伯渊和稚然所言均有理,不过既然稚然提出此法,想来心中定有计较,且本将恐白波黄巾会趁我大军清剿的时候从山上绕过我大军侵袭河东其余各县,如此却需一人领兵屯驻安邑以为策应,若白波黄巾攻略其他地方,则立即出兵救之。”

张绣和李傕同时说道:“将军所言甚是。”只不过张绣望着牛辅和李傕二人却是冷笑连连。牛辅也没有在意,便说道:“既然稚然提出灭贼之策,如此本将就与稚然领军前去霍县进剿白波黄巾,伯渊则率领本部留守安邑。”

张绣和李傕同时应诺,如此军议便草草结束。张绣离开牛辅大帐之时,却是暗道:“贾先生果然料事如神,只不过白波黄巾又岂是那么容易剿灭。”

第二日,牛辅和李傕就率领大军前往霍县,而张绣则留在安邑。话说董卓当年曾任河东太守,河东郡亦成了董卓老巢,只不过后来由于董卓在三辅之地势力急速发展,又和李儒有密谋,故此前年将基业搬至长安。虽然如此,但河东毕竟是董卓经营日久的老巢,董卓在这里的影响力还是十分大的,就好像在安邑的河东郡丞,就是董卓留在河东的手下之一。

这郡丞亦知道张绣乃是董卓麾下得力大将,自然尽力巴结,当他知道张绣将会领军屯驻安邑之后,心中却是有些惊喜。这惊喜一是有机会巴结张绣,二自然是知道张绣威名,有他屯驻安邑,白波黄巾自然不敢来犯,自己的身家性命得到很好的保障。

这河东郡丞的巴结来得很快,牛辅和李傕大军前脚刚走,这郡丞就寻到了张绣,在安邑城中寻了一套别院送给张绣,让张绣平时住在别院之中。张绣虽然算是新入官场的初哥,但这些事情自然不陌生,也不和那郡丞客气,直接就要了那别院,郡丞见得张绣应下,才欢喜地离去。

下午,张绣安排好军中事务,让胡轸留守军中,自己则和张济、贾诩、胡车儿三人和几名亲卫入安邑城中看自己的新别院去了。

张绣几人进城,自然不会是武将打扮,他和张济都身穿长袍,腰佩长剑,两人均不是什么面容凶悍之人,特别是张绣,穿上长袍之后却是有儒雅的味道在里面。而张济穿上长袍,虽然是掩盖了一身武人的气息,但张济久经风霜,却是像一寒门士子。而最有名士气质的自然是贾诩,单看外表清清瘦瘦的,恐怕任谁也想不到他在历史上被人称作毒士。至于胡车儿,实在是相貌丑陋凶恶,张绣却是不敢让他穿上长袍,便让胡车儿穿上一身粗布麻衣,领着几名亲卫扮作几人的护卫,这个组合走在安邑城的大街上也不显突兀,只不过是胡车儿的相貌吓得安邑城的小孩子纷纷淘哭而已,令到胡车儿郁闷无比。

几人先是去看了一下别院,发现整个别院还是很精致的,而那郡丞为了讨好张绣,却是安排了不少貌美侍女在内。看过别院张绣却想在安邑城中闲逛一下,便只领着胡车儿一人外出,留下张济和贾诩在别院之中,张济也不在意,只吩咐张绣早点回来,自己则去为贾诩安排客房。

自从张济被安排到张绣麾下之后,私人关系上张济乃是张绣叔父,但有公务商讨的时候,张济却是以张绣的手下自居,没有丝毫不满。张绣觉得,张济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有出息,而当自己有出息之后张济却是愿意帮助张绣,这令张绣很是感动,毕竟中国古代长辈为尊,像张济这样开明的长辈并不多见,所以这也令到张绣不停地提醒自己,一定不要让张济早亡,要让他安享晚年。

第七十二章 酒馆听闻

安邑,传说夏启接帝位建都于此,后来屡次迁都,直到最后一帝桀又将都城迁回安邑,但亦难逃灭亡的下场。只不过夏代的安邑城由于时间经历太久,没有遗址留下来。现在的安邑城亦是昔年战国七雄之一,魏国初期的国都,后来魏国迁都大梁,即陈留,安邑才渐渐被废弃。

现在的安邑城虽然历经了数百年,但其中还保留有着战国初期作为魏国国都的建筑,好像安邑城的城墙,周长约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