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风雨张居正 >

第43章

风雨张居正-第43章

小说: 风雨张居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大巫了。这个轿子至少要三十二个膀大腰圆的轿夫才抬得起来,所以用专业术语说,它得叫“三十二抬大轿”。

那位说三十二个大汉,就算是房子也抬起来了,这怎么会是轿子呢?

你还别说,这个轿子其实它就是套房子。轿子里头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叫“重轩”,相当于办公室和书房,有童子服侍,张居正可以在里头处理公务。后半部分是卧室,有侍女服侍,是张居正休息的地方。整个轿子还有一圈走廊。你说这是不是一套活动的公寓、活动的房子?

说老实话,钱普这个钱花得可真是太不靠谱了,做这个轿子那等于买套商品房。但这个马屁可拍得太有创意了。搁着以前,依张居正的脾气,说不定钱普因为这个轿子要倒霉,因为这铺张得太不靠谱了嘛。可现在的张居正已经不在乎了,士大夫在伦理道德上都把他骂成那样了,他还有必要在勤俭节约上再作个什么榜样和表率吗?

况且,这轿子说实话太实用了,太舒服了,小皇帝不是交待过张老师路上一定不要劳顿和辛苦吗?正好,这顶轿子可以派上用场,这也算遵从了圣意。

于是,张居正毫不客气接受了这份厚礼。

于是,从北京到湖北的官道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幅旷世的奇观:

一顶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轿子在缓缓蠕动,前面二十四个紧握当世最强火力的火枪手开道,后面二十四个当世箭法最为精准的弓箭手殿后,旁边还有无数的随从、护卫、仪式、旗仗,这个从北到南缓缓行驶的庞大队伍就是当时整个帝国的灵魂。

不仅往、行很豪华,吃也是这样。因为豪华与铺张一旦开了头,那就无止境了。

张居正开始的时候没什么胃口,所以虽然沿途地方官都挖空心思地招待,可张居正还是不怎么下筷子。也是在河北地界儿,有一次张居正吃到一个无锡厨师烧的菜,觉得很合胃口,就多吃了些。这下可好,消息传开,沿途各府台衙门紧急征召无锡的厨师,弄得只要是无锡的厨师,当时都身价陡涨。

除了吃穿住行的铺张与豪华,张居正更为人注目的是他在礼节上排场。张居正回乡与回北京的这两趟,所有经过地方的大小官员,都要提前出来数十里来迎接,而且大都用跪拜迎接的方式,对于这些,张居正一概受之无愧。

更有甚者,当路过藩王的封地时,也就是朱元璋的那些封了王的子孙的地盘的时候,按朝廷的礼仪,就算是有公侯封爵的元老重臣,对这些藩王也得执臣下之礼,可并未有公侯头衔的张居正也只是拱拱手而已。然后这些藩王宴请张居正的时候,张居正也老实不客气地位居上座,这说明不论是在这些藩王的心中,还是在张居正自己心中,都认为张居正的地位是仅次于皇帝而已。

所以,后来明代的大学者沈德符在写《万历野获编》的时候,专门写了一章,题目就叫“亲王迎谒”,就是专门批评张居正僭越了礼仪,已经有点忘乎所以了。

连路上都这样,张居正回到湖北荆州后给父亲操办葬礼的排场那就可想而知了,在整个明代,要说葬礼的排场之大,我估计除了皇帝的葬礼,也就要算得上张居正他爹张文明的葬礼了。(至于到底大成什么样,我觉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不用我再一一细说了。)

不过,张居正也有收敛的地方,唯一能让我们又看到以前的那个张居正的地方,是他走到河南新郑的时候,远远地透过轿帘看到远处跪着一大片当地大大小小的官员。当头跪着的是新郑的县令和一个六十多岁瘦骨嶙峋的老人。

张居正一看到这位老人,立刻嘱咐停轿,他老远就下了他的三十二抬大轿,快步走到这些人的面前,上前一步搀起这位老人,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下来了。

这个老人是谁呢?

他就是曾经与张居正香山盟誓,要一起振兴国家,后来又与冯保斗得你死我活,以至于把张居正也视为仇人的前首辅高拱。

高拱不是不知道张居正在王大臣案里从冯保手下救了他全家,但他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张居正才是始作俑者,后来只是迫于形势,才故作姿态罢了。尤其是张居正趁他和冯保的斗争接替了他内阁首辅的位置,这是高拱最不能接受的。但现在张居正位高权重,高拱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随着着县令来跪接张居正罢了。

可张居正心中对高拱还是非常有感情的,他不是不知道高拱一直误解着他,可现在两人江湖相见,再有多少恩怨,也足以一笑泯恩仇了。所以张居正握着高拱的手,把高拱搀扶起来,根本不管当地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与高拱并榻而坐,促膝长谈。

后来张居正返程回京的时候,又特意来看望高拱,两个人又有一番长谈。至于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但后来高拱死后,因为小万历特别恨高拱,所以不许给他官葬,而张居正据理力争,终于为高拱争到了按政府高级官员举行官葬的正式礼仪。

见到高拱的张居正真情流露,毫无政府首辅的官场架子。可除此之外,张居正的回乡葬父可以说排场十足,架子十足,大概这时候的张居正已经不在乎了。在他心里,大概只要能为国尽忠,那些都算不了什么了。

操切

如果说回乡葬父的排场体现了张居正生活作风的变化,那么能体现张居正工作风格变化的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件事:长定堡大捷的疑案。

就在张居正回乡葬父才离开北京城的第五天,新婚燕尔又百无聊赖的十六岁小皇帝小万历正在打瞌睡,突然当值太监急匆匆地来禀报,说兵部尚书求见,有辽东紧急军情禀报。

小万历一听紧急军情吓了一条,睁开眼就说:“快请张先生来!”

当值太监一听就咧了嘴,说张首辅已回乡归葬去了,皇上您还是先看下折子吧。

小万历这才想起来,他那位无所不能的张老师已经走了五天了。小万历没了张居正在身旁,还真就没了主心骨。不过,等他拿过兵部的折子打开一看,不禁笑逐颜开,刚才听到紧急军情的紧张劲儿一下都没了。

原来,辽东上报的军情是长定堡大捷。

这个长定堡大捷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时间往前推两天,也就是张居正离开内阁回乡葬父的第三天,辽东副总兵陶成喾在边塞长定堡的长城上正踌躇满志、慷慨激昂又唉声叹气、自怨自艾着呢。

大家可能会奇怪,这位辽东副总兵的情感怎么这么复杂呢?

也难怪,陶成喾这人自觉文韬武略无所不能,可是一直没有什么好的机遇。他虽然也比较会打仗,而且也以军功累积到了副总兵的位置,可在辽东一线,他再有本事,风头也不如另外一个人。

谁呢?

辽东总兵——李成梁。

面对辽东一线的蒙古人和建州女真族,几乎所有的大仗都给李成梁打了。而且李成梁一打还准羸,弄得蒙古人和女真人都特怕他。陶成喾自觉本事不比李成梁差啊,可军功都被李成梁建了,而且他是副总兵,人家李成梁是正总兵,排兵布阵总还得听人家正职的吧,所以陶成喾一直觉得大志难伸。说好听点叫大志难伸,说难听点儿就是出风头的机会怎么都是你李成梁的呢?唉,这就叫“即生李,何生陶”啊?所以陶成喾站在北风中,难免有两声自怨自艾的唉声叹气。

但自怨自艾的陶总兵为什么在长城上又会慷慨激昂、踌躇满志呢?

原来大清早就有探马来报,说几百鞑靼武士正朝关隘的方向而来。陶总兵一听就来了精神,什么?正愁着没地去施展身手呢?这下好,居然有送上门来的了。况且,你就几百人,就敢直奔我重兵把守的长定堡而来,这还不好好收拾你一下!收拾掉这帮家伙,那就是奇功一件啊!

于是他点齐兵马,准备杀敌。而他自己这会儿扒在城墙上,就正激情燃烧地在那儿瞭望着呢。

过不一会儿,果然见远处有一群鞑靼武士慢慢地过来了。但这拨人很奇怪,要说攻城吧,他们不急不忙地,也不是冲杀地派头,瞧那个慢劲儿,倒像在散步。更关键地这拨人还赶着大群的马和羊。对于蒙古人来说,那马和羊就是所有的财产了,所以赶着马和羊出来除了放牧那就是搬家了。

陶总兵皱着眉头看了半天,正琢磨着呢,旁边的小校凑过来嘀咕了一句:“大人,这不像是来攻城的啊,会不会是来投降的啊?”

陶成喾听了这话,心里咯噔一下,这要是来投降的,自己还杀个什么劲儿啊?这到手的军功、煮熟的鸭子不就飞了嘛。所以他心一横,掉过头恶声恶气地对那小校说:“你懂个屁,这叫诈降,你一开关,他就杀过来了。你小子心一软,脑袋就没了。”说着,化掌为刀,在小校的脖子上就砍了一下。

小校吓得脖子一怵溜,心得话,还是陶总兵深谋远虑、“鸟生鱼汤”(“尧舜禹汤”意,韦小宝语),要不然岂不被这帮鞑子给骗了。

小校还没缓过劲儿来,陶总后已经拔出佩刀,大喊一声,“兄弟们,随我出击。”

其实,这帮鞑靼人确实来归降的,他们是个小部落,经常受土蛮的欺侮,实在撑不下去了,所以来投大明。这种事儿在边关也常有,张居正为了分化蒙古人,一般对这些人都是收留的。这帮人拖儿带女、赶着羊群以为要来到了天堂,远远已经看到了城墙,可突然间炮声一响,杀出数千明军铁骑。为首一员大将,铠甲分明,长刀挥舞,正是威风凛凛的陶大将军。

这下这批蒙古人是真的去天堂了,根本就没成想迎接他们的不是掌声和鲜花,而是马刀与喊杀。问题是拖家带口的,逃也逃不利索啊,所以除了一小部分逃跑掉之外,大部分都被陶大将军送去了天堂。

陶成喾所谓的长定堡一战,杀敌献首四百七十八人,而自己无一伤亡。陶成喾这个高兴啊,你李成梁虽然了不起,但你劈山营大捷也没有说自己无一伤亡啊,你看我,杀了这么多鞑子,自己还无一伤亡,这简直就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啊。所以他赶快修书上报朝廷。

小万历在惊魂未定中读到的这份辽东紧急战报,就是这样一个长定堡大捷。

小万历这个高兴啊,赶快召兵部和内阁的大臣们来见。问按规定该怎么奖赏这些边关将士。内阁次辅吕调阳说正在考虑怎么奖赏各级将士,小万历听了两句就没耐心了,说赶快快马把消息告知张先生,请张先生审定你们的处理意见。

原来,张居正虽然走了,小万历和李太后都根本不放心没有张居正的内阁,让内阁大臣每天把紧急事务都要快马呈报正在路上的张居正,而张居正一边赶路,一边处理公务,再让快马把他的处理决定送回北京城来。这就是明代所谓的“马背上的内阁”。

张居正虽然是回乡葬父,但当他在他的三十二抬大轿里看到长定堡大捷的捷报时也很高兴,但只高兴了一下,张居正的眉头就皱起来了。为什么呢?张居正觉得不正常,蒙古人的战斗力那不是吹出来的,李成梁虽然够狠,但也不能说是哪一仗可以没有一兵一卒的伤亡,这个陶成喾张居正还是知道的,虽然有本事,但好大喜功,怎么可能把长定堡这一仗打得如此漂亮,以至于歼敌献头颅四百七十八个,而自己却无一伤亡呢?

张居正觉得:不合常理。

虽然不合常理,可你张居正无暇分身啊,内阁奖励的决定还等着你点头,从皇上开始,往下到陶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