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朝那些事 >

第44章

南明朝那些事-第44章

小说: 南明朝那些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护了他,让他和死神擦肩而过!

不久,张献忠又开始跑到四川寻找新的作案地点,朱由榔便乘机逃出虎口,以“难民”的身份在湖南永州“潜伏”下来。

南明广西征蛮将军杨国威和部将焦琏,率军进入这一地区时,朱由榔终于否极泰来,被护送回广西梧州同父兄团聚。

真是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老话,就在朱由榔返回不久,饱经风霜的老父亲朱常瀛就挂了。

随后,他的哥哥朱由楥也由“安仁王”变成了“安息王”。

这样,援引大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法,朱由榔便由两字的“永明王”自动升格为一字的“桂王”。

现在,具有浓厚“拥桂”情节的瞿式耜,就直接向他的上司——两广总督丁魁楚建议,拥立新桂王朱由榔同志承继大统。

但“老奸巨滑”的丁总督,在没有获得隆武帝确切死亡的消息前,力主持重,并没有立即加入到拥桂派的行列中去。

直到隆武朝大学士何吾驺,写信告知他这一“国丧讯息”时,他才丢掉幻想,慌慌张张地加入到以瞿巡抚为首的“劝进”队伍中来。

1646年十月初十,经过照例的“三劝三推”后,年仅23岁的朱由榔同志,被大家拥立为监国,国都暂定在他的登基地——广东肇庆。

朱由榔同志承继大统,既有两大优势,也有两大不足。

两大优势,一是他内心善良。

善良,似乎不是政治家,尤其是乱世政治家所需要的“优秀品格”,因为一般而言,拥有这种品格的政治家,通常的下场就是变成强者桌上的“盘中餐”。

但朱由榔同志不同,他身上的这种品格,虽然没有给他带来事业上最终的成功。但他这一人性中最亮的闪光点,却让他得到瞿式耜、李定国、刘文秀等人的倾心拥护,最终也使他能在环境更恶劣、敌情更复杂的残山剩水中,把南明的江山又延续了十五年,占南明整个历史岁月的90%。

一个善良的人,未必能得到历史的垂青,但却可以赢得无数人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二是他的长相优势。

朱由榔同志相貌堂堂、长须垂胸、面如朗月,很像他的爷爷万历帝朱翊钧,颇有帝王之相,让人望而敬重。

但同时,他也有两大不足:

一是他是一个“失学少年”。

虽然贵为王爷,但由于连年的战乱,在他本应背起书包上学堂的时候,却打起包裹来逃难。结果逃来逃去,就错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以致于他在登基之初,文化水平仍停留在一个“小学生”的层次上。

二是他性格懦弱。

懦弱的人,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刻,逃避他本应担负的责任,而一个懦弱的帝王,当他逃避责任的同时,一起丧失的,还会有他珍贵的社稷和宝贵的生命。

也正因为后两个不足,使朱由榔同志就任监国之初,朝堂之上,就弥漫一股不和谐的风气!

这股风气就是太监专权和首辅之争。

这个专权的太监,叫王坤(又名王弘祖),他当年曾经跟着崇祯皇帝混过,精通“宫廷礼仪学”,现在在肇庆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完全够得上“国宝级的人才”。

在大家都对监国如何登基、如何接受大臣朝拜、如何封赏大臣等等形式问题,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时,王坤同志上场了。

他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把所遇到的难题一一化解,在得到大家钦佩的同时,也赢得朱由榔监国由衷的信任。

此后,朱由榔监国的一言一行,都要在王坤大太监的指导下方敢实施,王太监由此实际攫取了南明政府的最后决策权。

有权了,必然会有人来巴结讨好,第一个来和他走关系套近乎的人,就是两广总督丁魁楚。

丁总督因为在拥立活动中慢了下级瞿巡抚半拍,唯恐这位下级后来居上,成为首辅。所以就急匆匆地走这位专权大太监的门路,以使自己能够顺利成为朱由榔政府的首任首辅。

经过王大太监的“暗箱操作”,丁总督如愿以偿地入阁,并任首辅兼兵部尚书。

而获“拥立首等功”的瞿巡抚,也才仅仅得到个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书事的位置。

当了首辅的丁首辅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才。

他一是在国家高级干部的人事安排上,执行严厉的“关门主义”,把隆武朝的大学士何吾驺、苏观生、陈子壮等“社会知名人士”排斥于现政府之外。

二是在得知江西赣州失守后,他就带领朱由榔和刚搭好的政府班子,仓皇出逃到广西梧州,准备把广东的大好河山拱手让人。

他这种“低能”的举措,直接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南明绍武政权在广州建立。

绍武政权中的绍武帝,就是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

在隆武帝选择陆上逃难时,身为唐王(继承了他哥哥朱聿键的藩号)的他,却和另益王、辽王等四王选择了海上逃生。

实践证明,在清朝海军数量基本为零的情况下,这是一条安全系数极高的逃生路线。

朱聿鐭就沿着海上逃生路线,波澜不惊地“挺进”了广州城。

挺进广州的他,最初的理想仅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对于成为大明最高领导人这一伟大的抱负,他想都没有想过。

虽然他没有冷静地为自己思考未来,但却有人正在热心地为他谋划人生。

现在广州城里,朝思暮想,想让朱聿鐭同志由唐王“进步”为皇帝的,就是以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同志为代表的广州各级官员。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丁首辅执行“关门主义”的恶果,他把桂监国政府高官的名额都送给了“肇庆帮”,这实在让失势的“广州帮”极度郁闷。

恰在这时,又传来南明肇庆中央政府闻敌即逃的“糗事”,这让“广州帮”对“肇庆帮”的感情,由郁闷升级为鄙视。

鄙视之后的“广州帮”,内心升腾起一个强烈的愿望——何不援引兄终弟及的法律条款,另起炉灶,拥立唐王朱聿鐭同志为帝,这样大家便都可以因此而“共同进步”。

1646年十一月初二,在大学士苏观生、广东总兵林察(郑芝龙手下的部将)、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等“广州帮”文武官员的强烈要求下,朱聿鐭同志“勉为其难”,出任监国。

为抢在桂监国的前面,得到南明地方政府的承认。三天后,苏观生等人干脆趁热打铁,拥立朱聿鐭由监国升格为皇帝,改年号为绍武(自明年一月一日起正式使用),定都广州。

然后,绍武帝向南明各地方政府发出皇帝即位的“喜诏”,要求各地方政府承认——绍武政府,是代表大明帝国唯一合法的中央政府。

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商业规则,在政治上也同样适用,绍武帝的皇帝名号,在血统更纯正的桂监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南明各级地方政府明确表示:“宁认桂监国的草,不识绍武帝的苗。”

这样,被桂监国血统优势折磨得焦头烂额的绍武帝,有效统治地域仅限于广州一城,他的国政府=市政府。

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国不在小,有权就行”,在绍式帝的“袖珍”政权里,苏观生同志升任首辅并进封建明伯。

在他的操纵下,他的“铁杆亲信”关捷光、曾道唯、王应华都以“拥戴有功”入阁并兼任各部尚书。

“枪杆子里出政权,政权需要枪杆子”,深知得位不正的苏首辅尤其重视国防力量的建设。

除任命最有军事实力的林察同志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外,还“变废为宝、修旧利用”,把石壁、马玄生、徐贵相、郑廷球四大海盗集团,招安为绍武政权的“新编海军”。

绍武政权的“高调的建国建军行径”,立刻让逃到梧州的桂监国政权,陷到了万分尴尬的境地。

为挽回恶劣的政治影响,桂监国和丁首辅率政府班子在11月12日“回銮”国都肇庆。

11月18日,桂监国正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历,国都仍为肇庆。

永历帝即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派出兵科给事中彭燿、兵部职方司郎中陈嘉谟作为外交特使,到广州劝说绍武帝取消“第二中央”,归属“第一中央”。

彭燿同志把这一外交工作的重点,放在苏观生身上,希望用“一劝二哭三闹腾”的不正常手段,来迫使这位首辅大人能尊重客观实际,遵守大明法律,作国家的功臣而不做民族的罪人,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拥护以永历帝为首的大明中央政府。

在做过一番深刻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后,彭燿和陈嘉谟同志双双“携子之手,与子同死”!

杀掉永历帝的外交特使后,苏观生同志摆出一副“我是中央我怕谁”的英雄架式,任命陈际泰为“讨伐军总司令”,组成“讨伐军”向广东肇庆发动进攻。

见绍武政权如此破坏外交礼节,损坏老朱家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光辉形象。一向温文尔雅的永历帝也变得“怒发冲动”。

他把韶关前线一万二千多名的精锐部队调下来,让“国防部副部长林佳鼎”带着,去找绍武帝的“讨伐军”拼命。

11月29曰,两个在粤建国的南明政权,在广东三水县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

第一仗,永历政府军胜。

初战告捷的“林副部长”充分发扬“宜将剩勇逐穷寇”的精神,率得胜之师直扑广州而来,企图将绍武政权消灭于“发芽状态”。

绍武政权的“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林察,临危受命,承担起保卫大广州的任务。

他利用自己与“林副部长”同族+同事的关系,写信伪降。

放松警惕的林副部长兴高采烈,挥兵直投林察在三山地区,为他布下的“甜蜜大网”而去。

在这个“大网”里,林察总司令不仅为这位同族同事准备了陆军,还准备了海军(由招安的海盗组成)。

在林察总司令陆海军的联合打击下,永历政府军几乎全军覆灭,“林副部长”落水身亡!

永历政府唯一的这支机动部队,就在这场你争我夺的内战中烟飞灰灭。

“水货打败行货”的消息传到肇庆后,永历政府立刻陷入了一片“军事恐慌”之中,政府官员私下悄悄打点行装,准备再次跑路。

关键时刻,大学士瞿式耜自告奋勇,要去组建一支“民兵”武装,来保卫中央。

就在永历政府还在对这一方案是否可行议论纷纷时,广州方面传来了让他们“且喜且悲”的讯息。

清军占领广州,绍武政权全部完蛋。

绍武政权为什么“如此之快就完蛋了呢?”

原来,听到内战中大获全胜的绍武帝君臣,立刻一个个变成“喜洋洋”。

为了发泄这种洋洋自得的情绪,他们君臣是既搞祭天,又搞祭孔,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继续对永历帝保持打压的态势,绍武帝继续陈兵边界,摆出一副“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英雄架式。

就在这时,在福建“无事生非的清朝伪军部队”,在“集团军司令”李成栋,“政委”佟养甲的率领下,经潮州、惠州急速向广州挺进。

因为绍武、永历两政权正在“白吃白”,广东大地陷入了“无政府、无官员、无军队”的“三无”状态。

清军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唯一能对他们的军事行动构成危胁的,就是那些仍在“坚守岗位”的塘兵(负责侦查、传送情报的军事人员)。

所以李成栋的清军每到一地,就采取“摸黑哨、打闷棍”的办法处理掉这些忠于职守的塘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