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清明上河图 >

第147章

清明上河图-第147章

小说: 清明上河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大宋都被暗中调动起来,最近几个月虽然是冬天,不但校阅兵马不停,连川陕荆准各地的路上,都到处是运送物资的大车。

张宪粗略估算,仅在靖康六年十二月这一个月,最少有百万石的粮食,被运送往各地前线。而在当时,一个成年男子一年只需要七石粮便足温饱。这样一来,数月间调动的粮物、弓箭、刀枪盔甲等种种数资,很明显负担的将是一场超大规模旷日持久的大战役!

以他的性子,坐困愁城,面对转眼即至的大规模战事而无用武之地,却怎么能教他不愁眉不展。

有心去求皇帝,却知道自己捅的篓子不少,若不是皇帝欣赏,只怕早就罢官免职归乡为民了。而此时在这里教练新兵,本就是皇帝的意思,干冒圣意一意求去,他并不敢。

李显忠待他说完,心中极是佩服。虞允文与枢院参军司的计划,他也受命参与,此事份属绝密,象张宪这样的一军统制也还不能参与其中。而张宪只凭一些蛛丝马迹,就能觉察的十之八九,皇帝说他是难得的将才,此人确实是受之无愧。

而赵桓将此人困于此地的目的,他也差不多知晓。来年开春整个的作战计划,是要由荆襄发动,然后两准与川陕跟进,以张宪的性格,虽然在战场上是人中英杰,然而由太原攻城一战凸显其人性格上的弱点,却也是非常明显。只见局面,不掌全局,便是赵桓对他的评价。

若是放得此人回到前线,天知道他能打出什么漂亮仗来,而河东打的越大,对整个战局的演变就会越发不利,所以张宪能力越强,此时反而越得被拘束在长安,不使他妄动。

李显忠心中明白,却并不敢向张宪说明,只含糊笑道:“兄长已经是名将,两府断然没有把你这个赫赫名将放在这里不用的道理。”

“两府?”张宪噗嗤一笑,点着李显忠道:“政事堂早就不能管军事,枢密院几位相公现下都出外,还有谁还理会我。”

他知道李显忠的难处,也不逼他,对方即将远行,也不好托他为自己到皇帝面前说情,当下扯开话题,两人议论些不相关的军务,到得军中就要闭营时,李显忠又向张宪借了麾下大将牛皋相随而行,得了承诺之后便告辞而出。

此后数日,李显忠奉命西去,除了带了几十个内殿直侍卫外,尚有奉圣军副统制牛膏率百余轻骑,连同蒙古百户合勒带着十余名蒙古骑士,一同相随,与李显忠一同往漠北而去。

依着计划,到得漠北与合不勒商议妥当后,牛膏率少数人还长安,而李显忠则带数十心腹将士,赴万里之遥,赶往西域,前去观察刚在西域稳住阵脚,正在攻杀攻伐其余诸国的耶律大石。

上元已过,天气犹自没有和暖的迹象,在灞桥送别李显忠的张宪,看着四周残雪未尽,冻土依然,不禁有些凄然,向着李显忠道:“兄弟要去万里之远,怎么没有故旧亲朋来送也罢了,朝中陛下没有指示,命相关官员送行么?你毕竟也是代天行事!”

李显忠笑道:“男儿大丈夫,计较这些身外虚荣做什么?我虽奉命出使,其实差事机密,大张旗鼓的让人送什么?至于亲朋故旧,我家中家将都跟随父亲,到横山去了。”

“横山?”

张宪心中猛然一惊,象李显忠这样的党项世家,近来被派往宋夏边境的不少,朝廷究竟是何用意,难道在中原与金兵动手的时候,还有心图谋天下?

李显忠并不理会他的心事,张目顾盼,只见四处萧然,残枝秃树残雪遍布,而道路两侧行人不断,皆是佩刀挟剑,气态昂然,偶有禁军通过,也是甲胄森严,弓箭锐利,刀枪耀眼,几年之间,天下局势大变,而大宋军民百官的精气神也是大变一场。

他见张宪始终有些意兴索然,知道对方还是为不能赶赴前方为苦,心中暗笑,想起对方当日太原城下的英风豪气,不禁朗声道:“此后一别良久,突然想起一首诗来,愿赋给兄长一听。”

张宪精神一振,笑道:“你背吧,且听听看。”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张宪默然良久,渐觉胸中血气翻涌,不禁向李显忠笑道:“你且去吧,必定不负你此诗相赠!”

第144章 风雨欲来

李显忠的出使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知道内情的人原本就并不多,而对皇帝引外族骑兵来助战的决定,宋人的骄傲也还罢了,前朝唐皇引狼入室的前车之鉴犹在,不能不使人警惕。而为了为尊者讳,对赵桓这个决定便只得默而不言。

而真正知道赵桓用意的几个大臣,自然也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当做玩笑。

在举朝的沉默中,李显忠挥别张宪,踏上征途。而张宪也自回营,继续操练他的新兵。

而就在其后不久,另一桩大事更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得李显忠的出使,很快更被人淡忘。

靖康七年二月,皇帝下诏,令参知政事张所罢为瑞明殿学士,谏院,参知政事谢亮罢为知谭州,两个忠正大臣一起罢相,继任者余平,向以酷吏闻名,这几年在他的掌握下,廉政司肃贪卓有成效,无数贪官落马,而司下下辖的学习班,更令不少官员闻风色变。

与前朝各代对爱说话的士大夫官员没有办法的全然不同,赵桓的学习班学之后世,用诸当今,比什么贬斥,免官,更令得官员们害怕。不打不骂,不算虐待,却让你丧失人身自由,无休止的会议,宣讲,学习,书写材料,上报学习心得,令得所有进班学习的官员不胜其烦,而不在所谓的精神到肉体上都认识到了错误,根本不可能毕业出班。

这样一来,这种学习班又钳制了不同的言论和庸懦无能的官员,又使得相当数量的官员,真正改变了思维方式,出来之后,多半成为良吏。

余平立功甚大,却也积怨很多。加上他为人确实冷峻刻薄,为达目地不择手段,确实也犯下了不少过错,群臣弹劾他的表章这几年没一天消停过,而此人竟致参知政事,同时仍然提举廉政司,地位的提高势必使得此人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而可以整治的官员亦越来越多。

张守的任命,则引发的争执极小,甚至多半人拍手称快。与张所、谢亮相比,此人名声不显,其实为人知大节而忘小利,为人谦冲和易,而又颇有操守,更善于调节主官与下属的关系,分别责权,是一个很难得的组织型干部。

赵桓用他,正好可以在参知政事中留下一个以清正刚廉又性格平和的宰相,这样可以不使得政事堂的格局太过失衡,所谓的帝王心术,不过如此了。

两人上任之初,职责便很分明。余平的精力仍然是在吏治上,而张守兼管吏部,负责整个朝廷官员的组织升迁,赵开兼理三司,秦桧则开始了长安太学诸舍的建设,学校老师的招纳。

待到二月时,秦桧与余平连上奏疏,请立学校,请立农田水利法,请复行青苗法,请复行方田均税诸法。

众疏一上,不但长安官场震动,连同全国各地,都是大为震惊。

襄阳李纲连连上疏,反对诸法,甚至表示要亲自回长安,面见皇帝力陈此事。

而诸多地方官员,亦是连连上书,反对重行诸法。

与蔡京假模假式的重行新法不同,天下人此时都知道皇帝赵桓的心术智谋,以及刚毅的性格,若是赵桓行起新法来,其效果与对天下大局的触动,不但是蔡京不能比,便是当年的神宗,亦不能比。

众疏一上,除了几个知情者以外,整个长安的官场俱是陷入了动荡不安。与整个官场担心变法的情绪相比,诸如物资持续的调动,新兵调配前往前线战场,很多后备优秀将领,也从帝国的远疆陆续调配至各地的战场之上。

赵开身为计相,整个三司,亦就是度支,盐铁,户部,俱在他统管之下,整个宋朝的财赋大事,都由他来筹备。

这几年来,朝廷多方节省,把很多不必要的开支省去,而去岁更是大减州县与中央官员,甚至连内廷人数,比起宣和年间,都少了几十倍下去,而禁军的裁减,更是节省了大量的军费。这些钱,大半用在更换军队装备,强化禁军主力的待遇,建造研发新式装备,然后便是兴革农田水利,道路桥梁,其实也多半是为了整个战场来做准备。

新年过了不久,整个靖康七年的财政筹划也紧急归划出来,这种年初计算收入,然后按收入来制定计划的财务制度,比原本的先归定好收入,然后按收入去收取赋税的简单型财政办法,更加复杂繁芜,也更需要专门的优秀的财务人才。

但缺乏财务人才已经是宋朝的积弊,士大夫不言利的作风,百年间早就深入人心,与财政高手一样能担任重臣的唐朝相比,宋朝理学已经渐渐抬头,很多儒学的弊端开始显现,象赵开这样的兴利之臣,能担任知州就已经是难得,更别提任参知政事。所以,专门的财赋人才越来越少,更别提更低级的算术财务高手,种种不利,加上今年的财务支出越发的繁多,整个三司动员了几千名官员及吏员一起动手,整整忙了一个新年,才在皇帝多次催促之下,匆忙计算完毕。

与一般的文臣不同,赵开身为计相,赵桓与枢院制定的做战计划并不能在他面前隐瞒,一待计划做完,他便屏退众人,自己简单汇总,缜密小心的装在自己的袖中,向着宫中来请见皇帝。

他是参知政事中最被信任,也是事非最少的一位,与后世相同,一个技术型的官僚,确实能减少不少明枪暗箭。

天气已经渐渐和暖,赵开到得宫中时,才知道皇帝正在骑马。宫中面积虽然不大,好在用人也不多,与一般的官衙相比,还是要宽敞不少,赵桓每日骑射不缀,老是出外不便,因此下令人在宫中修了马道,蜿蜒绵长,足为驰骋之用。

赵开略看了一下日头,知道自己今日来的过早,自失一笑,便自顾自到得赵桓每日办事的殿阁之外等候。

谁知到了正殿,内侍搬来椅子时,却见秦桧与余平二人亦在,而且两人正负手说笑,观看着殿阁中悬挂的字画,低语讨论,显见得交情非比寻常。

他心中一阵厌烦,近日这两人联起手来搞风搞雨,赵开虽然专心财赋之事,别事基本不理,不过仍然觉得所谓变法之事太过危险,也不适宜在这个时候提出,而眼前这两人只重利益,蛊惑圣君自乱阵脚,委实可厌。

依着唐朝留下的规矩,宰相在政事堂办事至中午,由皇帝依旧例赐宴,称为堂馔,各宰相一起会食,席间也能商量政务,统一看法,免起争执。

自上月余平拜参知以来,赵开心中着实不悦,经常借口事务繁忙而弃堂馔,如此一来,众人也知道他的心思,余平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一心想整治赵开,却因为此人身负整个财赋大权,皇帝对他任重非常,一时也不敢下手罢了。

大家虽然彼此看不顺眼,到底身为宰相,不肯失了大臣风范,余平与秦桧一听到动静,便都回头,见是赵开来此,两人一起点头微笑,向赵开拱手致意道:“赵公竟也来了,是陛下传见么?”

赵开一边还礼,一边笑道:“这到不是,不过三司已经将今年的开支算出,某特来禀知陛下。”

此语一出,秦桧与余平均是会意,当下一起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