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天劫炼仙录 >

第78章

天劫炼仙录-第78章

小说: 天劫炼仙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这里,陶勋心中大骂孙彰等人无耻,这样捏造的事要是被坐实他就是谋逆的大罪,是要灭九族的。陶勋跟他素不相识,他却仅仅为了巴结裴恺而下此毒手其心之毒可想而知。

陶勋呆在房里想了一会,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先用仙术抹掉文中对自己不利的文字,然后模仿原文笔迹写道:“去岁山东大旱乃裴恺佞上获罪于天,故上天以灾变示警,我辈其当声讨之。”

这段文字将原先的罪名完全改掉,同时也借机大骂裴恺一番,虽然仍会留下些麻烦,却不至于那么厉害。

根据公文文书的记载,李、周两人的签押供状各一式两份,一份在公文附卷之中,一份在广东按察司存档,陶勋改动公文里的文字,如果对方发现不对,仍可调广东按察司档案对照,只有将广东按察司里的存档也改掉,才能真正化解后患。

陶勋决定马上到广东去一趟。

广东远离京城直线四千余里,若循官道足有七千三百余里,按照普通人的行程要走上三四个月才能到达。

陶勋自从在幽冥界学全天册之后,对天册里的飞行篇一直跃跃欲试,因为天册飞行篇里教的顶级飞行之术不是驭仙剑飞行,而是腾云术,这是一种据说只有飞升后的神仙才能施展的仙术,他早就想试一试腾云驾雾的滋味。

陶勋将公文施术原样装进公文包,悄悄出驿馆潜出城到官道旁,因为他从来没有在天上飞过,不认得空中到广东的路,所以想出个笨办法,循着官道往南总可以到达。

天册腾云术实际上是一套综合的法术,修炼成功之后只需发动一个启动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腾云飞行,他在幽冥界时由于时间上比较紧,只将腾云术修炼成功,回阳界后也一直没机会启动。

第一次启动腾云术心里比较激动,小心地念过启动诀之后他的身体里透出一道白光,然后立即消失,此外再没有任何感觉。

陶勋心念一动,身体立即如飞箭一般垂直往天上窜去,四周的景物在他的脚下迅速变小,他的身体里逸出一层薄薄的透明光圈笼罩住全身,由于高速上升而产生的气流丝毫没有吹动他向毛发衣裳,而他的脚下则不知何时出现一层厚厚的白云。当他不想再向上升的时候,脚下的白云立即稳稳地托住他,他甚至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躺在白云上睡觉。

陶勋兴奋之下练习起飞行术来,一开始还小心翼翼有所顾忌,后来越来越大胆,尽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玩了一个时辰,丝毫不觉得累,对腾云术的驾驭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刚才他练习时一直小心地按照官道的走向飞行,一个时辰的时间,他已经来到一座大城市上空,偌大的城市此刻在他脚下静悄悄的,只有很少几处有灯光闪动。

陶勋降下云头,城门洞上方写着“顺德府城”四个字,这让他吃了一惊,顺德府距京城一千里,他一个时辰就走了一千里,这还是他一边做练习的速度,要是全力飞起来,速度岂不是更快?

陶勋有了飞行的经验,胆子也没那么小了,天册飞行篇中其实记载了适用于飞行术的认路方法叫做星空图,在他第一次飞上天空的时候,就在他的神识里形成一幅星空图,这是一个立体的图案,最上层是太阳、星辰,中间是天空,最下层则是一片黑暗,当他飞行的时候,星空图中层里就有一个亮点移动,亮点下方的黑暗区域也就渐渐显露出来,正是对应的地理形貌,根据飞行篇的秘术,他的飞行轨迹将一直保留在脑海里,直到他自己抹掉。

陶勋重新飞上高空,其实他很想再往上飞,看看九天之上到底有什么,不过听到城里打更已经到亥时三刻,这里离广州府尚有数千里,如果若不抓紧赶路天亮之前就无法到达,那就势必要在广州多呆一个白天,而公文最迟后天上午就能到达刑部,因此他必须尽快返回京城以免节外生枝。

当陶勋专心致志地飞行时,他的速度比刚才可快了几倍,他总结出经验,从京城南下要经过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这两条大河的宽广和气势是其他小河流无法媲美的,两河沿岸是大城市集中的地方,只要到了长江后沿江找到一座城市,就可以修订下一步的飞行线路。按照新设想,他将飞行路线完全脱离弯弯曲曲的官道,确定北极星的位置后笔直朝南飞。

过了长江后,陶勋又改变了飞行的方式,根据《地理志》的记载“潭州府在天上二十八宿翼轸之间,轸旁小星曰长沙,应其地”,陶勋从星空图上找到长沙星的位置,直接飞过去,这样一来两点之间走直线所花的时间更短,到星空图上标注的目的地,果然是潭州上空。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陶勋完全可以凭星空图定位飞直线往来目的地。

当他顺利飞抵广州府上空时刚刚到寅时,算一算从顺德府到广州府的近六千八百里路也只花了两个半时辰。

陶勋心里不禁得意:古人说神仙飞行可以“朝游北越暮苍梧”,照此算来古人诚不我欺也!

陶勋找到广东按察司,花了一刻钟才找到存放案卷档案的地方,但是在这里没有找到供状存档。

陶勋又花了一刻钟时间,用催眠术从一个守库的小吏那里打听到于承宣案的所有档案仍在钦差行辕,并没有移交过来。

陶勋只得往钦差行辕跑了一趟。

在那里,陶勋没费多大力气就找出李、周两人的供状,看完之后他气得手脚也抖起来。

按照他原来的想法,李、周二人跟他的交情不错,之所以在陷害他的供状上画押是因为抵不住酷刑,但是从供状的签押处来看,两人的笔迹十分沉稳端正,丝毫没有受过刑的徵兆,如此看两人对他的陷害并不见得系被逼无奈。

陶勋先将供状原文用仙术进行了改动,出来后乘天色尚早,找到一个审案的经历小吏,以催眠术询问,果然证实了李、周两人非但没有受刑,为了洗脱自己的罪名主动按照孙彰的暗示捏造事实诬告陶勋,在孙彰的授意下两人互相串供,以保证两人的证词中能够相互映证、绝无疏漏,冯耀庭因为不愿诬告陶勋反被两人串通诬告。

打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后,陶勋重新潜回到档案房,将李、周二人诬告冯耀庭的供状也改过来。

此时已经过了寅时,东方天空微微发亮,陶勋惦记着冯耀庭的案子,不再耽搁,驾起白云风驰电掣地往回赶。

这番往回走,跟来时大不一样,一是因为在星空图里保留了明确的飞行线路,回去时只需要认准出发点笔直飞就可以;二来以星空图定位飞直线,完全没有了来时走弯路的麻烦,再加上他心里着急不惜力地全力飞行,所以回到京城境内只花了不到两个时辰,此时从清苑出发的信差还在路上。

陶勋从空中越过骑快马的信差,在他前方找了个无人的地段埋伏,当信差经过时施术制住他,拖到密林里重新修改过关于冯耀庭的片段,又用催眠术让信差忘掉刚才发生的事。

忙完这一切,陶勋觉得有点累,倒不是因为一夜之间从京城到广州往返近万里产生的劳累,而是因为通过这件事情令他看清了两个所谓的朋友的真实面目,心下不免唏嘘感慨不已。

【第五卷 青春作伴好还乡】

第一章 太子招揽

于承宣的案子在刑部审查时起了纷争,起因在孙彰报送上来的结案文书上,他在审案的过程中先后两次将审理过程中人犯和人证的供状、证词等抄录报送刑部,跟两次通报材料相比结案文书里在一些关键处发生了一百八度的转变,引用的证据、证词跟前面相比出入比较大,而且在整个文书里多次出现了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的地方。

刑部的尚书、侍郎等三品以上的官员对面这份结案文书的表情可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因为孙彰作为一个在刑部当了十几年差的老吏出现这样的失误简直让人不可思议,然而事实是孙彰报上来的材料就那样白纸黑字地摆在眼前,想不相信也不行。

与此同时,孙彰报呈皇帝的奏章也递到了内阁,由于这件案子是根据皇帝钦命审理,内阁大臣不敢怠慢立即召来刑部尚书田庆询问情况,听完田庆所介绍的情况后他们也愣住了,于是一方面令孙彰火速回京,另一方面急调广东按察司用五百里加急将存档文件送到刑部。

陶勋在家里歇了两天后回到《道典要辑》编纂馆销假,杨廷均、冯鄂和其他同僚们颇吃惊于他挺过了伤寒重症,吃惊归吃惊,表面上的工夫还要是要做足,众人先是纷纷表示祝贺和欢迎,而后各人各自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没有在他生病期间前往探视做一番解释。

其实论官职和资历他们对陶勋根本不屑一顾,更遑论找借口费口舌解释,之所以多此一举,有一多半是冲着他过年时送了不少银子,另一半则是指望着明年过年还能收到同样丰厚的“红包”。

随后的日子里,除了每日的案牍工作之外,馆里诸翰林官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于承宣案的进展。

这件案子的结局本来其实已经很明白了,皇帝在亲信道士的撺掇下肯定不会轻饶于承宣,朝堂上争的是各派为了自己的利益要从案子中得到些什么。

譬如靖宁侯派亲信主审办案就是有心借这桩案子将一些平常有些碍眼的官员扳倒;朝中的清流们普遍持同情于承宣的态度,想要为其开脱、减轻罪罚的不在少数;以太子为首的一派对于承宣的死活并不关心,但强烈反对孙彰按靖宁侯的意思扩大牵连面的做法,同时也想要大力替王心阳开脱,借此事将一些中间摇摆不定的官员争取过去。

在此之前,孙彰的审案过程通过定期公文呈报传送到朝堂之上,各方的明争暗斗一直围绕于对牵连进案件的人的处分之上,可现在正式的结案文书和上报的佐证材料却连于承宣定罪的轻重也成了问题,事情的进展大大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道典要辑》编纂馆的翰林官们总体上属于清流,但其中也有所倾向:杨廷均老奸巨滑,只谈论公布出来的文书中的措词和语病,对案情从来不置一词;冯鄂等人跟于承宣、王心阳都是旧识,为两人甚是抱不平;其他的人大多选择跟风。

每天一大早,众翰林官先从杨廷均那里听一番他对文书里的语病和漏洞的攻击,然后听一番冯鄂为于、王两人的辩护,做完手头的事后坐在一起起劲地议论,在两位长官意见的基础上尽情发挥。

还别说,这群书生意气尚浓的人凑在一起议论、剖析起案件来很是犀利,他们这些人本来就是读书人中的尖子,钻文字尖的本事个个一流,往往能在两位长官的基础上推论出最细微的可能性,或是推论最可怕的罪状,尤其是当他们旁征博引圣贤之书后,孙彰在他们的嘴里已经体无完肤、十恶不赦。

议论了两天后,有人提议等孙彰和案卷存档原文回京后参劾他一本,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最热烈的响应,有好事的人马上动笔将众人议论的精华记录下来,以备将来起草奏章。

三月底,孙彰和案卷存档原文先后抵京,内阁在首辅大学士郑士锡的主持下接连几天对于承宣案进行讨论,送进京的存档原文记录跟结案文书和佐证材料保持了一致,跟之前的两次通报公文有明显的出入,于是清流言官们理所当然地对孙彰群起攻之,纷纷呈上了弹劾孙彰的折子,甚至有不怕死的御史言辞激烈地提出要追究推荐孙彰的靖宁侯的责任,一时间朝廷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