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重生修道者 >

第241章

重生修道者-第241章

小说: 重生修道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定,叫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对于安逸来说,天下能不能安定根本没啥关系,反正老百姓要比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好活着就行。

毕竟他此行所为的是了结身上的因果,而不是看上了这个无比的流氓……呃,刘邦。更不是来做救世主。

他现在就飘在空中,隐藏在空间裂缝之内,看着下面的流氓,心里比横在山路中央等食的那条白蛇还盼望着老流氓赶紧走过去呢。

只要流氓碰上白蛇,那就是他出场装逼的好时候了。

春风吹拂,天空中忽然下起了小雨。

丝丝点点,烟雨蒙蒙,打湿了柔枝嫩叶。

安逸抬头看看,觉得自己还是先去白蛇那里等流氓最好。

用目光丈量了一下,此时他们距离白蛇还有不过三五里的距离,安逸咧嘴笑笑,将自己直接瞬移到白蛇的上空,而后,才缓缓降落。

他一直将自己隐藏在空间缝隙之中,任凭白蛇再怎么警觉,修为不足,也无法发现。不过,就在他降落到一半的时候,一声苍老的声音忽从下面传来。

“哪位道友大驾光临?”

安逸瞬间警觉,低头望去,那声音是从白蛇旁的巨石里传出。

那巨石在山路旁边,四面只有杂草蓬松,但巨石下面没有缝隙,安逸又飘在正上方,很容易就看出巨石四面没有任何人躲藏,所以才判定那声音是从巨石里面传出的。

他眉头一皱,想了想,并没有贸然回答。

谁知道那声音的主人有没有发现他,万一是诈他呢?

安逸有理由这么怀疑。

只可惜,那声音等了一会儿,就再次传来,语气十分诚恳:“道友法术通玄,吾虽不能确定道友所在,但却能感觉到有人来了……不知道友可愿现身一见?”随着话音方落,一个老妪凭空出现在巨石之上。

她五六十岁的年纪,满头白发苍苍,一脸的皱纹。身上所穿衣服破旧,手里拿着一个拄杖,腰身微躬,抬头望着天空,虽然目光游荡,但两只眼炯炯有神,很明显对自己的话十分确定。

这时那白蛇也转过头来,不再望着山下,而是向那老妪做出叩拜姿势,口中“咝咝”吐着信子道:“弟子白素贞叩见老母。”

安逸瞬间呆滞:“白素贞……”这还有白蛇传的事?刘邦斩的那条白蛇是许仙的媳妇?

他感觉自己的三观都要重组了。

那边老妪却十分平淡的对那条自称白素贞的巨蛇点了点头,然后依然看着上空:“还请道友现身一见。”

安逸见此也知道自己确实被发现了,那老妪虽然眼神飘忽不定,但却始终在一个范围打转,很明显只是不能锁定他的具体方位,但一定从上方空间的波动感觉到了什么。

至此他不再沉默,但也没有真的出现,只是继续隐在空中,朗声道:“不知是哪位道友当面?为何要遣蛇妖与凡人为难?”

这声音由上而下,被安逸控制的充斥在四面八方,让老妪依然无法却定他的位置。

老妪面色不变,深知对方依然有戒备在心,顿了顿拄杖道:“道友恐怕误会了,吾本无名,常居骊山,故世人冠以骊山老母之称。此次所来,并非诚心要与凡人为难,而是我这弟子需要借明主之剑转劫,如此千年之后,方有望仙道……”

后面的话安逸没有留意,其实他在对方说出是骊山老母的时候就有些呆,再说到这白蛇是为了让刘邦帮她转劫……呃,这白蛇与白蛇传里那条真的是一个人?骊山老母的弟子?

好吧,这些看起来在这里并不重要。无论眼前这条白素贞是不是会遇到许仙,但都与白蛇传的世界不是一回事。至于让刘邦帮它转劫,安逸想想还是勉强能够理解的。

那刘邦是真龙天子,身上自然带着龙气,估计骊山老母有什么秘法,能够让刘邦斩白蛇的时候把龙气转接到白蛇体内一点,然后转世轮回之后,白蛇就会得了好处,能够成仙。

甭管这个解释对不对吧,总之安逸就是这么理解的。

其实那刘邦斩白蛇也不光只对白蛇有利,对刘邦也有着好处的。比如说刘邦斩白蛇之后,骊山老母就会化身成为一个老妇人……好吧,她就是一个老妇人。

她会以一个平民老妇人的外貌出现在白蛇尸体旁,边哭边喊:“儿子死的好苦”之类,并且让凡人看见,传出白蛇是白帝之子,刘邦是赤帝之子的言论,让刘邦造反的时候能够更加名正言顺。

这一切都是传说中应有的故事,安逸想了想,觉得骊山老母再怎么说也是正道有名的女仙,肯定不会逆天行事故意找刘邦这日后人皇的麻烦,所以也就勉强相信了骊山老母的解释。

他到没有怀疑对方是不是骊山老母,毕竟冒名顶替这事在古代神仙里很少发生,而且骊山老母名头不小,对方也法力高强,很明显不至于为了他就去编一个容易得罪本人的谎话。

等那骊山老母把话说完,安逸才显出身形,落在地面上道:“原来是骊山老母当面,贫道见识短浅,一时没有认出,还望道友赎罪。”

“不敢,不敢,不知道友是?”

“贫道安逸。”

“原来是安逸道友,贫道有礼……”

“……”有礼就有礼呗,显摆个啥?

第二百九十四章方寸山中日月长

骊山老母看着忽然出现在眼前的安逸,见他除一身道袍之外,实在看不出什么特异之处。但以如此方式出现,怎能毫无修为?当下便知对方与自己修为仿佛,亦或者有特殊的隐匿法术。

这两者不论哪一样,都不是能够轻易得罪的。若是前者,两人法力相当,自然是最好为友;若是后者,那恐怕对方背后师父不可小觑,自然也不好得罪。

那骊山老母心下想过这些,已经扯着满是褶子的老脸笑了起来:“安道友这是去哪里?路过?还是专为此事而来?”

“不算路过,但也不算专为此事……”安逸说话的同时也在打量着骊山老母,先不提她的相貌,此时打扮的与普通农家老妇无异,但最引人注意的还是那特殊的气质。不过安逸此时在想的的还是这骊山老母的真正来历。

在道教传说中,黎山老母又成为黎山老母,但姓氏与来历却不详。大体是为天地正气智慧的化身,常在天地善恶转化的时候以神秘身份化现示相,为人指点迷津、传授秘籍法要、救苦救难,因而才被世人崇奉。

在《封神演义》里,骊山老母是通天的徒弟,但在《西游记》里,却没有细说。只是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出现一次,是由观音菩萨请下山,与文殊、普贤一道,化为一母三女,试验唐僧一行人的道心。

在那一回中,骊山老母为母,观音等人为女。可见骊山老母的身份、地位、修为。皆在观音菩萨之上。

不要以为神仙不在乎这些。《西游记》严格来说并不是单单的神话小说,硬要说来,称其为官场小说也不为过。

单看太上老君以三清之尊,还要给玉皇大帝鞠躬礼拜,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有多么奇葩。

要知道道教以三清为尊,那玉皇大帝算个毛?太上老君给他鞠躬他也配?

但在西游记中就是这样!

不仅仅太上老君,就连如来佛祖受玉帝所邀去降服悟空都得说是去“救驾”,而且降服悟空之后。又称“瞻仰”玉帝天容、“拜见”玉帝大天尊,并且说话时处处恭维,说什么自己降服妖猴不是自己法力高强,是天尊(玉帝)与众神洪福齐天之类,总之是跟古代诸侯参见天子一般,处处矮玉帝一头,如此,足可见《西游记》这个世界不能以常理度之。

吴承恩之所以这么写或许有他的用意在内,但不管怎么说,都失了佛道应有的气度。可这是《西游记》的世界。一切都得以西游记里的规则为准,如此一来。这里面的神仙争名夺利都不是不可能,更何况阴谋诡计之类。

在在如此的大体环境之下,若是观音菩萨比骊山老母的修为还要高,那自然不会“屈尊”做她的“女儿”。

可这骊山老母究竟什么来历?怎会有如此修为?

西游世界也是有三清之说的,只不过这三清之中,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已经匍匐在玉皇大帝的石榴裙之下了,不管太上老君是否只是道德天尊的一个分身,反正已经够丢分了。而玉清元始天尊,则只是在五庄观的时候当做背景人物出现了一下,连跑龙套的都算不上。至于上清灵宝天尊更是连提都没有提。

那灵宝天尊在《封神演义》里就是通天教主,是骊山老母的师父,那在西游记里会不会也一样?

如果骊山老母是灵宝天尊的徒弟,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之间是否真的会有什么关系?

安逸一瞬间在脑海里面想了许多,但却并不影响他继续说话,声音依旧平淡:“贫道此次来,其实还是为了刘邦……”

“如此说来,你我的目的并不冲突。”骊山老母等安逸把目的说完,点点头道。

安逸笑道:“确实如此,只是没想到道友为了一个徒弟竟然亲身至此,这位白道友倒是好福气。”

“小蛇不敢。”白素贞在旁边扫着尾巴小声道。

骊山老母笑了笑,忽然道:“安道友可愿合作?”

安逸讶然:“道友的意思是?”

“你我双方合作,等刘邦路过此处之时,你助他‘斩妖除魔’,而我则在之后现身,宣扬白帝赤帝之事。”骊山老母笑的跟个菊花一样。

安逸沉吟片刻,他本来就有插手的意思,如此合则两利,故点点头道:“道友此言大善,贫道应下了。”

“如此甚好!”骊山老母大笑一声,商量片刻,然后拉着安逸躲避起来,静候刘邦。

这时候刘邦距离此处已经不远矣,约摸再转两个弯,就能看到横在道路上的白蛇。

安逸之前就注意到,刘邦的腰上挎着一柄锈迹斑斑的“宝剑”,想来那就应该是斩白蛇所用的赤霄,传说中的帝道之剑。

刘邦仅是一介凡夫,从何得此宝剑暂且不论,但安逸与骊山老母都是神仙中人,法力高强,却算计一个凡人,说起来也够没脸的。

不过这也是不得已为之,更何况又对刘邦无害,所以两人也都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试想两人一个是早就成名的大仙,一个是熟知历史并且巫术通玄的穿越者,两人都毫无心里障碍的算计一个凡人,那凡人能够看出破绽才有鬼了。

春雨沥沥,点点滴滴,汇聚成丝。

不一会儿的功夫,刘邦带领着几十个愿随他一起逃跑民夫就已经来到跟前。

这时候刘邦等都喝了酒,浑浑噩噩,再加上安逸两人在旁边“帮忙”,事情进展的不可为不顺利。

之后就是安逸扮高人,获得刘邦的信任,由此鼓舞刘邦造反称王。而骊山老母则是去奔波白蛇的事去了。

如此数年过后。刘邦势力渐起。拜安逸为尊。

※※※

七年。

安逸离去后的七年。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孙悟空自安逸离去之后,喜他拜得名师,可恼却无得授仙法。只闲时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再不济就到烂桃山吃桃。如此七年矣。

一日,菩提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悟空在旁听讲,时而抓耳挠腮,眉花眼笑,手舞足蹈,忽被祖师看见,当即出声训斥。

训毕,祖师问悟空来此地几番时节。

悟空以饱食七次仙桃答之。

菩提祖师颔首。后终欲传悟空大道,言道教术门、流门、动门、静门之差别。叫悟空从中择其一。

术门者,是请仙扶鸾,问卜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