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

第9章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9章

小说: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湘认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试验。他鼓励大家大胆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闯出一条发展基建的新路子来。

招投标的消息一传开,原来负责分配基建任务的一些部门,感到现在没权了,内心想不通,意见很大;一些施工单位也感到要投标,冒风险,压力大,对此也多有抱怨。基建工程公开招标做法的铺开,遇到了重重阻力。

面对这种情况,梁湘公开表态:“改革是一场革命,不改革就没有特区的前途。我们的眼睛不仅要看到327。5平方公里,而且还要看到960万平方公里!谁要阻挡特区改革的道路,谁就要被搬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际商业大厦工程招标的消息传开后,省里基建主管部门也有意见,个别负责人甚至说:“省内的施工队伍任务还吃不饱,深圳却把任务包给外省的单位吃,这不是手指往外掰吗?深圳这种做法‘出格’了,‘越轨’了。”

不久,该负责同志陪同国家建委副主任张百发来到深圳检查工作。在梁湘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张百发汇报特区基建工作会议上,这位负责同志对特区基建工作提出了八条意见,他说道:“特区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只能用于外而不能用于内,现在全省基建设计施工队伍有许多人在窝工,深圳特区的基本建设应该依靠本省的队伍来干。不能将所有工程都拿去公开招标,不能搞一刀切!”说到这儿,这位负责同志很激动,声调陡高:“我主张一律不准香港、澳门的公司来深圳承担设计施工任务,这是主权问题!”

又来一个主权问题!梁湘实在忍无可忍了,他霍地站起来:“竞争促改革,竞争促进步。不管是省内还是省外,反正谁省钱、谁省时、谁质优就让谁干。特区要率先改革,就得要请省外的基建队伍进来参与投标,就得请港澳的建筑公司进入特区投标。什么叫国家主权?大家都清楚,请别拿大帽子吓人!”

一直冷静地倾听着双方意见的张百发,这时也不得不发话了:“基建行业要搞活,农商要分家,深圳的做法是个试验。省内能解决当然省内来,省内解决不了的也应欢迎省外的队伍来。”

这年秋天,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深圳视察时,对这项基建施工实行公开招标的做法也给予了肯定。回到北京,他又对国家建设部门的负责同志说起了这件事,认为这是一个新鲜事物,应该注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在特区改革举步维艰的日子里,中央领导的话可算是“一言九鼎”。此后,在深圳反对工程招标的声音就渐渐少了。

这种把职工的工作效率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做法,充分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冶建设公司从起初20多天盖一层楼,后来缩减为5天一层楼。结果他们只用了16个月时间,提前2个月完成了国际商业大厦建筑任务,质量达到“全优工程”,获得了深圳特区嘉奖的60万元超产奖金,一冶公司从这项工程中又获利近100万元。

稍后开工建设的深圳国际贸易大厦,中标的施工单位更是创造了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我国建设史上的新纪录。这就是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这四个字作为深圳效率的象征,被写进了历史。

深圳开始由经济规律支配市场,再不由上级部门硬性分配建筑任务。铁板一块的传统计划体制,就这样首先在深圳的建筑业中被捅了一个洞。

随着“承包”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建筑工程招标制度逐渐走向全国,沿袭至今。深圳国商大厦作为中国第一个基建工程招投标项目,推动了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

1981年,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房地产而言,经过观念上的“洗礼”,我们所期冀的一些东西正在渐渐向我们靠近。

1981年3月10日,由深圳市编制委员会下发的“深编字〔1981〕6号”文件宣告了中国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深圳物业管理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深圳率先开始对涉外商品房实行统一的物业管理,这是我国国内物业管理迈出的第一步。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在我国率先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房产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开始了对物业管理新体制的探索和实践,拉开了我国物业管理的帷幕,使房产管理工作从过去的行政性、福利性,走上了专业化的有偿服务的管理轨道。随后,深圳不少开发商纷纷为自己开发的楼宇提供物业管理或者承诺提供物管服务。如今,物业管理覆盖面已从开始的住宅扩大到写字楼、商业中心和工业区,甚至延伸到机场、码头、车站、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

1981年,根据小平同志“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指示,我国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垄断,初步形成了四大商业银行各司其职的专业银行体系。在建设银行总行的推动下,建行北京、上海、广州等几大分行,首次恢复了对“金融地产”科目的研究和设置。“金融地产”概念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福利住房过度依赖国家财政的单一投资渠道,也使处于萌芽状态的房地产市场得到了“融资”的商业启蒙。

这年4月,中国报纸对伦敦国际住宅和城市问题研讨会上通过的《住宅人权宣言》给予了相当关注。有评论指出: 这部很有影响的宣言将“享有良好环境,适宜于人类的住所”确定为“是所有居民的基本人权”,相对中国古代“大庇天下”的悲悯天下之情怀,这无疑是一种历史性进步。

在我们的期待中出现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的房地产开始上路,结束了住房作为商品的理论摸索。因此,有人认为1981年是中国住房形态的一个分水岭,称这一年为中国房地产的“启蒙元年”。

1981年国内最大的喜事,莫过于11月16日中国女子排球队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以七战七捷的佳绩首次登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这是中国女排夺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体育比赛在国人的心目中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的体育比赛。当晚,一些居民、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中国女排获得此荣誉,给国人带来的精神慰藉是今天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

但此时不会有人想到,被誉为“中国的山口百惠”的女排主力队员杨希,在多年之后,也进入房地产界大显身手。她创办了一家名为“腾达”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使她成了老女排的财富“大姐大”。

在举国欢庆女排夺冠的日子,一个女婴在广东顺德呱呱坠地,父亲杨国强给她起了个书卷气十足的名字: 杨惠妍。同样无人料到,这个女婴26年后,已成为知名房地产商,在《福布斯》亚洲版2007年中国富豪榜上,不可思议地登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个人净资产高达160亿美元,这也让她成为亚洲最富有的女人。

房地产,渐行渐近,就像这一年最流行的一种新玩具——魔方,让许多人越来越着迷……

1981年

● 1月16日,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和中国建设银行联合组建了中国房屋建设开发公司(中房集团的前身),肖桐任董事长。

● 3月,东湖丽苑全国首创引进物业管理,拉开了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序幕。

● 5月,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成立。

● 9月,深圳东湖丽苑第一期交付使用,同时物业管理公司成立,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对商品房实施综合性管理并提供有偿服务的小区。

● 国内四大商业银行各司其职的专业银行体系形成,“金融地产”概念出现。

第二章 梦向何处寻

1982房改试点地财萌动

怎么也不知道

春天看不见只有一次

花全开了

开得到处都是

后来就很孤独

——顾城《麦地》

“声声爆竹送别了1981年的最后一天,嘹亮的钟声迎来了新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一个比去年更好的前景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人民日报》1982年元旦社论《一年更比一年好定叫今年胜去年》的开篇语。社论指出:“我们今天确实处在一个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大变化、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我们坚信,没有什么缺点是不能克服的,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战胜的。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能赢得比去年更大的胜利。”

进入1982年,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在距离21世纪不到20年的时间里,如果不能把握住历史给予的最后一次机遇,就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应有的话语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许就永远只能是个梦想了。

9月1日,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致开幕词,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

这是一个新的命题,这是一条新的道路。

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此时的中国,一切仿佛都在希望中迸发,自信与奋起直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重温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重温中国30年房地产发展的历史,有一句口号不得不提——“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的深圳蛇口工业区;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袁庚。

香港招商局第29代掌门人、蛇口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袁庚把他对市场经济的诠释浓缩在“时间”和“效率”的概念中,通过一句口号喊了出来。这句口号已被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坐标。后来有人评价说,这一句口号在当时的震动,仅次于“小平你好”。

这句话是袁庚的原创。但袁庚说不是自己的创造,古人早就说过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比我厉害。

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里,袁庚率先提出的那句口号,如春雷般响彻中国大地,振聋发聩;他率先提出设立的蛇口工业区,比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早两个月,比经济特区早出生一年多;他在蛇口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开放,展示出过人的智慧、胆略以及被人称之为“冒险家”的精神,把蛇口变成了改革开放的一方热土……袁庚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早已被浓墨重彩地载入史册。

1982年,接踵而来的投资者和游客由香港来到深圳蛇口工业区。为了吸引外国专家、港澳商人及部分内地商人,被称为改革开放马前卒的袁庚,冲破了“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禁区,在蛇口海滨大胆兴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市场化的“碧涛苑别墅区”,使那些到特区的投资者一登上蛇口码头,就能够看到这栋鹤立鸡群的建筑物。袁庚此举的石破天惊,不仅在于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别墅,而是在中国开创了住房商品化的先河。

随后,蛇口出现了第一份工程招标,第一家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第一家房地产股份制企业,第一家企业自办的股份制银行。

1982年,突破了理论困境,住房改革的实践便在邓小平划定的“提高租金,出售公房”的圈子里,开始试点。

中国传统的住房制度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而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职工采取了供给制和工资并存的分配制度,住房分配也以实物福利分配为主。1951年,国家开始实行工资分配制。由于当时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不包含更多支付住房的费用。因此,住房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