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人学 >

第46章

我的人学-第46章

小说: 我的人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还记得在结束一天活动,迈步回家的路上,一边仰望着满天闪光的星辰,一边朗诵着诗篇,此情此景令人难忘。直至今天,我仍怀有那种——只要遇上青年人,便想与他们一起朗诵诗篇的激情。

然而今天,那促使〃人〃和〃社会〃日益复苏的,洋溢着无限深奥的生命激情的诗篇,似乎已不多见;而且活跃在各界的人士中,具有〃诗心〃的人也在日益减少。对此,许多人由衷地感到遗憾,我便是其中之一。我总以为:〃诗心〃,就是将展现在人的生命深处,充满着无限光芒的〃心〃,和谐地、激动人心地与大宇宙、大自然融合为一体,一边歌唱那辉煌的人生,一边讲述人生的真诚,向着幸福的方向奔去。唯有在这个意义上,〃诗〃,才带有为人的复兴而进行启发和熏陶的重要使命。

据亚历山大博士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①在去世前曾留下这样的遗言,即希望在他墓前朗诵荷尔德林②的诗篇。这些诗是《寄德意志人》、《宥和者》、《面包和葡萄酒》等。其子遵照遗言,在父亲的墓前朗诵了荷尔德林的诗篇。尤其最后一首《面包和葡萄酒》的诗篇,使人倍受感动。应该说,这是一则描述大哲学家心灵的,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①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著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等。②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诗人。毕业于杜宾根大学神学院,著有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诗作《自由颂歌》、《人类颂歌》等。

诗,并非所谓感伤,也并非宽慰,也不只是感情的吐露。

既不是批判,也不是评论。我以为:只有将下述〃三者〃联结起来的〃心〃,才称得上是诗。所谓〃三者〃,是肉眼不可见的大宇宙的法则;贯穿这个变化的现实世界——社会的法则;人的心的节奏。也就是——在悠远的时空中,一边相互交融、律动,一边搏动着的〃人〃、〃社会〃和〃宇宙〃。这样的诗,也必然成为不断提高和开拓〃三者〃的力量。那些被誉为世界大诗人的诗篇,无不具有这种力量。正因为此,诗才闪耀着〃人类的宝石般的光辉〃。

亚历山大博士说,他巡游各地,向青年人朗诵诗篇。我仿佛从博士的朗诵声中,看到充满自信的青年们的身影,不禁感到万分激动。

据说,博士通过这样的朗诵会,窥视到:闪耀在侧耳倾听的青年们眼中的那忽亮忽灭的〃人的痛苦〃,不觉十分痛心。

诗人的感受是何等敏锐啊!实际上,没有〃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如何解脱这种〃苦〃,才是人生永恒的课题。从古至今,东西方的哲人们为回答这一问题,是如何低徊呻吟、苦思冥索地予以阐明的啊!

哲学是为了消除人的〃苦〃,创造〃幸福〃而产生的,思想和宗教亦然如此。社会上的政治、经济、科学等所有活动的一元的目的,也应在于此。可以说:诗、文学、艺术等都是人追求幸福、美的一种天性的自我表现吧。当人们在真挚地追求〃幸福〃的时候,最终不能不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

〃心〃为何物?〃生〃为何意?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探索。

佛法以慈悲为本。所谓〃慈悲〃,系〃拔苦与乐〃(去除他人的痛苦,给予快乐)之意。如上文所揭示,在今天,自觉地将他人之事视为己事的人日益减少,缺乏〃同苦〃、〃共感〃之情。〃慈悲〃,并非仅仅是一种安慰。可以说:〃拔苦〃(去除痛苦)远远超越〃同苦〃、〃共感〃之情,是作为人的一种最崇高的积极的行为。

〃苦〃,与人生共存,决不会消失。但是可以将〃苦〃转化为〃欢喜〃。佛法,不只是停留在观念性的理想上,其中还蕴藏着实现思想上的巨大转化的力量。佛法上称之为〃烦恼即菩提〃。若简单明了地予以解释,〃烦恼〃,则为〃痛苦〃、〃作恼〃;〃菩提〃,则为〃领悟的欢喜〃。这可比作烧柴取火,并非为了去〃苦〃,毋宁说,倒是烧却〃烦恼〃之柴,生出〃菩提〃之慧火,使〃苦〃向〃欢喜〃的方面进行质的转化。

这犹如飞机,正因受到气流的冲击而得以升空似的,〃苦〃也成为向〃欢喜〃方向转化的动力。因此,〃苦〃越深,则〃欢喜〃越大。这就是佛法的教诲。

但是,将〃烦恼〃转为即〃菩提〃的根本关键,仍在于人。为〃苦〃而呻吟的是人;以这种〃苦〃为媒介,毅然打开〃欢喜〃之门的也是人。佛法之慧眼,总是不断地凝视着人。正因如此,可以说:在如何变革作为一切主体的人的伟业中,存在着佛法的睿知。若再进一步探求〃人〃的本质,则必归结于人的〃心〃,〃生命深处之一念〃。因而,唯有在如何锤炼人的〃心〃,不断地使它坚韧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解决〃苦〃的关键。

我以为:诗也是充实、丰富人的〃心〃,并使其坚韧的一种手段。

据佛法阐释,人,原被所谓烦恼、业、苦的云彩所覆盖。

因此重要的是:一边俯视覆盖着的云彩,一边矢志不渝地追求那能在云彩之上悠然翱翔的境界,即应向那不为〃云〃和〃风〃所干扰的更高的境界升华。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沉入那茫茫的苦海的吧。

为了向高层次的大空飞去,就需要有信仰、祈祷、无比正确的佛法。我还期望着诗之〃心〃,也有助于推动这种力量的增长。而最重要的:还是一边将悠远的大空及人诞生于世的深刻意义,牢牢地铭记在心,一边以朝雾般的爽朗的〃诗心〃,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克服精神紧张状态

——塞里埃①博士的学说和菩萨的生命

①塞里埃(1907…),加拿大著名医学家。长期从事内分泌学的研究。于1936年提出〃应激反应学说〃后为世人瞩目。

凡人都希望度过〃安乐〃的一生,平平安安的一生。一提〃安乐〃,也许有人认为只是指沉湎于眼前的享乐,或指毫无波折的平稳的一生吧。实际上,即便今天很幸福,也不能保证明天依然如此。因为世界或自身,均处在瞬息万变之中。

所以,世上根本不存在那种悠然闲适的安乐境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实相吧。

佛法所竭力追求的,并非这种肤浅的、表面的〃安乐〃,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更为持久的〃安乐〃。

今天,可以说是这样的时代,即是一个正如人的肉体、精神以及社会等,均处于紧张状态中似的,一切都受到紧张的威胁;人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的时代。

加拿大著名医学,应激反应学权威塞里埃博士说了以下的一席话:

〃比如说,在二、三百年前,并没有核战争的威胁,但发生过几乎毁灭全体国民的,非常可怕的鼠疫病灾难。人生的一切,是无法预料的,偶发性的。今天是富翁,明天也许变成穷汉;今天十分健康,明天如何,却不得而知。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如此。而我们的时代,在社会生活中,还多了一个被人称为是额外增加的'精神紧张状态'。所谓'人丧失了能动性',就是指它而言。〃

为此,博士提出以下三点,作为最佳对策的处方。

第一,清楚地了解自身对紧张状态的承受能力,并在生活中注意调节。

第二,确定自己的目标,切实保证这并非他人所强加,而是完全出于自身的需要。

第三,所谓利他主义的利己主义,就是一种在考虑到他人需要的前提下,谋求自己利益的处世方式。(《读者文摘》,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号)

据说,这个结论——〃生命,只有在最原始的水平上,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才得以平衡〃,是博士从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研究和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人,只要活着,就会感到精神紧张。但据说,生命在不感到精神紧张的环境中,是不能完美无缺地存在的。对此,塞里埃认为:从一切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本身,便是死。还说:可将精神紧张状态,比作一种调节人生的调味品。这在广义上讲,人唯有在适度的刺激、紧张中生活,才会使〃生〃变得更富有创造,更有意义的吧。

博士在文章结束时所写的一段话,使我颇感兴趣。即:应努力做到更有利于他人,有益于社会。这是一个不需冒险,而以毕生精力孜孜可求的目标。它将会使你从现代社会中最严重的,使人〃丧失目标〃的紧张状态中,得到保护的吧。

这可以说,与佛法所阐释的菩萨的处世方法,也是一脉相通的吧。

众所周知,佛法将那使人的身心烦躁、作恼的诸种精神作用,总称为〃烦恼〃。上述现代的所谓〃精神紧张〃给人们造成的身心痛苦,也应属〃烦恼〃这一范畴。

从宏观上看,在一瞬间、一瞬间地流逝着生命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或〃境界〃中,有十种范畴。佛法上称其为〃十界〃。简单扼要地说,任何人都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人所共知的〃六道轮回〃的境界。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等称作〃四圣〃的更高层次的境界。

在日莲大圣人的《观心本尊抄》这部佛书中,这样写道:

〃屡见他面,或时喜,或时瞋,或时平,或时现贪,或时现痴,或时谄曲也。瞋者,地狱;贪者,饿鬼;痴者,畜生;谄曲者,修罗;喜者,天;平者,人也。〃

在这六道之先的〃声闻〃、〃缘觉〃、〃菩萨〃,可称为反省的自我。

这一〃九界〃与诸种外境相对応,各自或显现,或冥伏。

但可以说九界的范畴,尚未脱出烦恼的境域。佛法的眼目,总是置于如何显现这具有尊严、无限威力的〃佛界〃这一生命的实存上。在佛典上,也将佛称为〃自在王〃、〃世雄〃、〃能忍〃、〃如来〃等。简而言之,所谓〃佛〃,就是通观三世,通会万法的真正圆满的境地。

据此十界论,可以说以往的人类历史,尚未超越六道轮迥之流转。所谓〃地狱〃之地,系表示最低之意;〃狱〃者,乃被束缚之谓。

任何时代,只要不切断这种〃束缚〃,人自身不能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则人和社会也无法实现根本的复苏。佛法,在充满着所谓精神紧张的纷扰不堪的社会中,还发现了打开〃佛界〃这一最高、最尊严的生命的可能性;并提示了为它的显现而需领悟的具体的〃法〃和道。

于瞬息间,显示出〃十界〃中的某一界的生命,犹如同是一人,却时悲时喜似地处于变化之中。在下一瞬间,又因何缘而显示出〃十界〃中的某一界,可谓瞬息万变。佛法的直观智,极其准确地以〃十界互具论〃,把握了这一生命的能动性。

塞里埃提出的应对精神紧张的方法,不禁使人感到:〃似乎竭力遵循佛法的大乘的处世方式。〃在九界之中,菩萨是〃求无上菩提(佛果)的人〃,也是指〃以利他为本的大乘之众生〃。所谓无上菩提,乃佛所得到的最高的觉醒;为悟得此道而悉心修行者,乃菩萨。此种修行的核心,在于〃以'大法'为根本,于有限而无常的世界中拯救人〃这一利他的实践;自身也通过此为佛果之心所悟。而且,感得了的佛果,也将会在现实世界中,作为菩萨的行为表现出来。

菩萨,欲普救众生,必置身于充满精神紧张的世界之中。

岂止如此,普济一切众生的大誓愿,还将会使自己的生命,陷于无数烦恼的困扰之中。

菩萨之所以为菩萨,正是由于能积极地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而且还会因此而遇到无数的烦恼。现实的烦恼无穷无尽,多到甚至被称作〃尘沙惑〃的程度。再说各人的烦恼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应对这些烦恼时所产生的烦恼,更是多不胜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