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63章

中国哲学初步-第63章

小说: 中国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现代中国思想家评传》第四辑,《孙中山》一章,台北巨人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②《现代中国思想家评传》第四辑,第166页。

…… 449

    中国哲学初步34

    “民生史观”

    有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批评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既要看到它为了说明中国革命问题而提出了一些合理主张,又要看到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革命诸课题,即关于革命前途以及动力等理论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则体现了唯物史观取代“民生史观”的历史必然性。第三,“民生史观”

    不能吞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其他各种学说。“民生史观”

    既是一个历史的精神产品,它就不可能像台湾一些学者所宣称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旗帜,其“民生史观”所阐发的民生主义具有合理之处,有不少地方来自于马克思的学说。 如他十分赞扬马克思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观点,认为民生主义就包含着“一切经济主义”

    ①;他又赞扬“马克思所著的书和所发明的学说,可说是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之大成,所以他的学说一出来之后,便举世风从,各国学者都是信仰他,都是跟住他走”

    ②。 由此,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论,认为马克思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原理”

    是建立在“全凭事实,不尚理想”的基础上,这表明孙中山已不单从道德心和感情来说明社会问题,更从“讲到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说明社会问题③。 这是科学的态度。 故当孙中山谈及社会主义问题时,虽然由于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①《孙中山选集》,第809页。②③④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60、362页。

…… 450

    44中国哲学初步

    的社会主义学说,也可以说是由于不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因而错误地接受了假马克思主义威廉之流的观点,错误地批评过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孙中山并没有否定马克思。 他在谈及社会主义问题时,曾一再说,“现在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也没有哪一个不是崇拜马克思做社会主义中的圣人”

    ④。 孙中山晚年在政治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正是他并未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明证。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来说,不是一个封闭的思想体系,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又是他的发展变化的观念在政治上的反映。 因此,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发展,将有助于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它与政治实践的密切关系。 下面,我们谈几个问题。

    一、三民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三民主义是指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主义,是孙中山于1905年12月10日所写的《民报发刊辞》一文中提出的政治纲领。 他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

…… 451

    中国哲学初步54

    民权,曰民生。“

    ①这是孙中山早期的三民主义理论。 他认为这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这种观点继承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而更主要的是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三民主义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的政治纲领。 我们从孙中山对三大主义的说明可以看出这一特色。民族主义是指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排除了单纯的种族革命的狭隘意识,把推翻封建政治与“排满”分开来;二是建立联合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而形成统一国家。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孙中山认为:“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之后,现在恶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尽,却是还有那恶政治之根本,不可不去。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要去这个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②。 这里,孙中山卓越地看到,单纯的民族革命不可能改变长期封建政体,如明太宗驱逐蒙古族建立明朝,结果仍然如汉、唐的帝制一样,并没有改变政体的性质。 因此,民族革命必须与政治革命相结合,才算是真正的革命。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强调“民权者,民众之主权也”

    ③,这种突出民权反对帝王的思想,是历史的创见。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8页。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5页。③《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88页。

…… 452

    644中国哲学初步

    民生主义是指社会革命,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以期改良资本主义,这是取资本主义之“富”和传统的“均”相结合。 孙中山后来把民主主义赋予社会主义的解释,又表现了他在进行民主革命的同时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前途寄予了热情的期望。正如他在1912年所作的《社会主义派别和方法》的演讲(又作《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中所说的:“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富民之神圣,本社会之真理,集种种生产之产物,归为公有,而收其利。 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 我中华民族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 予言至此,极抱乐观。”

    ①这里,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同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

    和西欧的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表现出一个伟大民主革命者同社会主义者之间并没有不可超越的鸿沟。 故尽管孙中山以民生主义遮没社会主义,那是一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但他期望中国富强而又避免贫富不均,主张实行土地国有,防止垄断,以达到“社会永远之幸福”

    ②,却是一种向前看的思想。可见,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自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孙中山曾说过:“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则不是我的本意”

    ③。而三者的结合,可以说既表现了彻底的民主革命思想,又表现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既反映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①《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23页。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14页。③《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9页。

…… 453

    中国哲学初步74

    也接触到了对中国传统合理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二、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发展变化

    旧民主主义适用于旧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政治,辛亥革命证实了这一点。 从推翻封建帝制这一点来说,辛亥革命宣布封建君主专制的终结体现了没有皇帝的“无君”思想,这有它不朽的历史功绩;|Qī…shū…ωǎng|但从反帝反封建的整个历史使命来说,它却并没有真正完成,孙中山也一再声明革命尚未成功。 他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③有鉴于此,孙中山专门写作《孙文学说》,以破除革命党人思想之大敌——对三民主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

    ④。 然而,旧的民主革命阵营的分化说明依靠资产阶级自身的力量,不能完成孙中山所提出的革命任务,而“五四”新民主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给他带来了希望。他希望能够从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中吸取力量,扫除中国土地上孳生的三种“陈土”

    ——官僚、武人和政客,并认为这是“改造中国的第一步”

    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孙中山经过反复总结革命教训,晚年终于提出了要从中国共产党人中吸收新的血液的联共政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 他认为,民族主义是“承认中国内部各民族之自

    ③④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59页。④《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25—126页。

…… 454

    844中国哲学初步

    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

    由此,孙中山正式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民权主义是“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是团体或个人,均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里,孙中山实则重新划分革命与反革命的集团、个人之政治界限。民生主义是必须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地权和防止资本主义垄断的“节制资本”的政策。 这就是新的三民主义。 当中,孙中山对农民土地问题虽然还缺乏具体措施,但他希望实现近代化,其进步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实质上即表现为“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这标志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展,达到了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之光辉顶点。中国国民党“一大”以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这应归功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首次合作与共同努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之所以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与孙中山的哲学认识有密切关系。 他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时所写的唯一哲学专著——《孙文学说》就强调他虽处于逆境中,但是他还是站在对革命完全负责的坚定立场上,宣誓要把“去旧更新”作为战斗任务。 要“去旧更新”

    ,则必须从认识论上破除“心理大敌”——“知易行难”论,确立勇于进行革命的新的观点——“行易知难”说。 “知”既为“难”

    ,则“知”必为一长期、发展的过程。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孙中山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态度,他并不认为它一

…… 455

    中国哲学初步94

    提出就是终极真理,它是可以发展的。 同时,又决定了他能够接受新事物,而不固步自封。 他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在政治上前进,可以说正得力于他的认识论。 晚年的孙中山把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曾引起国民党内“左”

    、右派两种势力的分歧。 以冯自由为代表的右派由于反对共产主义,故坚决拒绝“联共”政策,而孙中山、廖仲恺等则在不同程度上真诚向往社会主义。 孙中山于1924年2月16日晚,曾严正地对冯自由说:“反对共产党即是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即是反对本党之民生主义,便即是破坏纪律,照党章应当革除党籍及枪毙”

    ①。 此即可见晚年孙中山政治上的巨大进步。 由此也可见,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并非是封闭式的思想体系,它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三民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进化论之上的。 孙中山的进化论虽承认自然进化是人类进化的客观规则,但他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