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中日大决战 >

第31章

中日大决战-第31章

小说: 中日大决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侨委会根据蒋介石指示,通电海外侨胞,请其推行常月捐。通电说:

我国长期作战之基本条件,在于财力有源源不断之

补充,而目前国内生产较厚之地,都被敌骑蹂躏,敌机

肆虐,损失重大,经济建设,不免困难。我海外侨胞生

事较舒,既已热烈输将,迈卜式之高义,然每念前方将

士,前仆后继,战区民众,颠沛流离,自当本匹夫有责

之心,再接弥励,以争取最后胜利之光荣。

海外侨胞竭尽全力,按月缴纳抗日捐款,如同按月给国民政府发工资。

南洋诸国华侨每月平均实际捐款为:七百三十四万元;

美国华侨每月平均实际捐款为:五十八万三千元:

八年抗战中,华侨捐款共计为:十三亿二千二百五十三万余了

各地华侨汇兑的侨汇就更多了。

侨汇:即华侨以赡家费名义寄回国内的款项。它成为抗战期间重庆政府财政经济的重要支柱。整个抗战期间的侨汇为: 九十五亿元以上。

美国华侨为了支援抗战,竟将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汇回国内。1940年,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国民参政会上报告:1939年政府全年的战费开支为十八亿元。这一年,华侨的捐款和侨汇共为:十三亿三千万元。华侨承担了绝大部分战费开支。

华侨除捐款、认购公债和侨汇外,还捐助了大批军需物资。

重庆政府宣布:抗战头三年中,华侨捐献飞机二百一十六架;救护车汽车一千余辆;坦克二十三辆;其他如棉衣、麻袋、医药用品等无法计算。

重庆国民政府统计宣布:从1937年到1941年底,国民政府的总收入为:二百二十六亿元。其中华侨汇款为:五十三亿元,相当于国府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将近国府军费开支的二分之一。

国民政府对此评价:华侨庞大之外汇,对于祖国之抗战,实予以巨大之助力。

华侨,您们那一颗爱国的心,将与祖国同在!您们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期望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战争在中国南方、北方和东方前线夜以继日地进行着。

战争是对社会经济的大消耗,大破坏。

蒋介石尽管在整个抗战阶段中始终没有放弃过其反共的一面,尽管从他那不可能改变的立场出发始终不会承认毛泽东的“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论断。然而,事实上正是民众——大后方的民众、敌后的民众、海外的侨胞、前线和敌后英勇抗敌的数百万军队,才能在这战争的重负之下,挺起民族的胸膛,担负起民族独立的重任,从而,挽救了国家、挽救了民族,也挽救了他那地处一隅的国民政府。

第五章 战机转旋

1

1938年夏季。

日军锋芒毕露,大举进攻。中国军队则处于节节抵抗、节节后退的局面,然而,此时中国的两大政党领袖却在深入分析形势后,同时对战争作出各自的重要判断,认为战争已进入大转变时期。

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由于有敌后千千万万民众武装起来反抗,大难中的中国将有转旋之希望。这个希望,除坚信能取得抗战胜利之外,还有更深意义上的希望。

蒋介石认为: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在总体上与德、意两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是一致的,这就势必损害美、英等国的利益。因此,他坚信中国的孤军奋战状况,定有转机。

1939年10月底,在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曾向他的将军们鼓劲打气。他说,自德、意两国在欧洲发动侵略战争起,东方和西方的战争就紧紧联在一起了,因此,中国的抗战就决不是孤立无援的。蒋介石心中有数:日本人要打败中国不可能,中国人要单独将日本军队打出中国去,至少在短期内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他在会上提出,中国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世界问题的解决;中国问题的解决,必将得到世界民主国家的支持和援助。我国我军今后的任务就是坚决抗战,决不和谈,决不妥协,力争取得最后胜利。

其实,这一场已经在东方和西方打起来的战争,使世界许多国家都感到有被卷进战争旋涡的危险,尤其像美国这样的在世界各地有众多“利益”的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是:要嘛参加战争保卫“利益”,要嘛坐等失去这些“利益”。

美国总统虽然在法律上享有对外宣战的大权,但是,罗斯福要让美国参战,却绝对没有像大日耳曼民族的“伟大领袖希特勒”和意大利的“伟大领袖垦索里尼”那样,凭个人或几个人的意愿就可宣战那么方便。

美国的政治制度,制约着总统个人的意志,避免了美国过早和盲目参战,因而使美国得以在别国相互杀得鲜血淋淋的时候,自己却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最终使美国成为那场旷日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负的仲裁者。

美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将美国人民的子弟送去做无谓的牺牲”的反战运动,使得罗斯福政府不得不服从于国民心理。在二次大战前的一个较长时期中采取了“中立”政策,尽一切努力避开大战旋涡,就是在希特勒德国大肆入侵波兰,英、美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罗斯福还发表演讲,向持反战态度的美国人民宣布:“这个国家将仍是中立国家——我希望美国能避免这场战争,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再保证,你们的政府将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尽一切努力。”

为了避免惹火烧身,美国政府对苦战中的中国和欧洲反侵略国家,采取在不过分刺激侵略者的情况下,悄俏给予一些经济援助。同时,美国政府和商人,与日本等侵略国家的商贸往来照做不误,大赚其钱。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了意在恫吓美国,阻止其援助被侵略国家的军事同盟条约,条约中用十分露骨的字眼警告美国:“如果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罗斯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警告,赶紧向美国人民发出警报:“美国文明从来没有遭到过现在这样的危险。”

罗斯福认为美国已无法避免一战,美国现在面临的已经不是参不参战的问题,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参战才最有利的问题。

罗斯福认为正在进行着的世界大战,好比一场橄榄球比赛,现在场上冲杀的第一梯队有俄国人和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英国人。美国要大力支持他们更加英勇地同对手冲杀。美国则应做好一切准备,预定充当球赛进入高潮后得分的跑手。

此时,美国对参战问题,仍持慎重态度。

1940年12月7日。

蒋介石收到驻美大使胡适博士发来的电报。主要内容有三点:

1.美国会批准借一亿元巨款援助中国抗战。

2.已在美国购买一部分飞机。

3.中国政府拟雇用美国飞机师一事,美国也准备给予大力支持。

同时,胡适还告诉蒋介石,“旬日以来此间政府所能为力均已尽力做去,其不能为力之处,皆因美国并未参加战争,亦不愿卷入战争。想中国领袖自能谅解。”

可是,此电发来仅一个月零四天之后,胡大使又给蒋介石发回一篇长长的电报,以激动的心情向他报告。说,罗斯福已改变不愿参战的态度,美国的政策也有大的转变。

1941年1月10日,胡适大使致蒋介石电:

美国之国际政策,数月来急转直下,罗总统上月廿 九日之广播词,与本月六日之致国会词,均为最重要之大政宣言。其要旨凡八点:(一)公然承认美国百十七年来之安全,实由于英美海上之合作。英若颠覆,美必孤危。(二)公然承认民主国家之政治哲学与侵略国家之政治哲学势不两立,绝无妥协之可能。(三)公然指出九月廿七日柏林三国盟约是侵略国家对美国之威胁。(四)公然指出美国现时所以暂能避免战祸只是英华苏三国之苦力抗战,使战祸不波及美洲。(五)故六日国会词明定美国政策三大纲:(甲)以全力经营国防,(乙)对任何为自由而抗战之勇敢民族,美国皆承担充分援助之义务。(丙)道义与本国安全均不许美国默认一切牺牲他国自由 换来的和平。(六)为贯彻上述政策计,美国必须加速增 高生产力,健全国成为民主国家之大兵工厂,凡敢于抗 拒侵略之民族所急需之物资,美国应尽力供给,倘一时 不能付现款,亦应许其继续采办,俟战事结束后,陆续 抵还。(七)此项援助并不违反国际法,亦并非战争行为,若侵略国家单方欲作如此解释,认为战争行为,美国亦不受其恐吓。(八)吾人所期望之新世界,不是世界侵略者,所号召之新秩序,乃是一种道义的秩序,至少要使世界任何民族皆享四种基本自由:(甲)为言论自由;(乙)为信仰自由;(丙)为解除穷乏之苦》(丁)为解除侵略之危害。以上八条为罗总统两篇大文章之要旨,其魄力之雄伟,立言之大胆,均为三年来所未有。……

1941年1月,罗斯福在总统换届竞选中,战胜对手威尔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唯一的一位任期超过两届,连任三届的总统。 1月20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演说,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阐明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世界面临的严峻现实,未来的凶险和美国政府的态度。他说:

……对我们来说,由于事态的急剧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稍停片刻和作一番审查的时候——重新想一想我们在历史上占据了什么地位,重新看一看我们现在和可能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将因迟钝而冒真正的危险。

罗期福在回顾自己从1933年到1940年,这两届执政期间,采取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既避免卷入战争,又避免了国内的危化使美国得以休养生息,从而增强国家实力。他把这些都归功于美国的民主制度。

他在演说的最后说:

“……1789年,我国第一位总统在他的首任就职演说中作过预言,他的话宣布了美国的命运——这些话似乎完全是针对今年1941年说的:‘人们理所当然地、满怀深情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把维护神圣的自由之火和共和制政府的命运系于美国人所遵命进行的实验上。’如果我们丢掉那支神圣的火炬——如果我们让它在怀疑和恐惧中熄灭——那么,我们就会抛弃华盛顿经过如此英勇和成功的斗争而确立起来的命运。为了维护美国的精神和信念,我们现在和将来都完全有理由在国防事务中作出任何牺牲。

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险恶形势,我们的坚

定决心是捍卫和维持民主的完整。”

 2

希特勒一直坚定地认为德国与美国免不了有一场较量。

希特勒战略的秘诀是:远和近攻,并且一次只攻一个。因此,收拾“山姆大叔”只有等到收拾了英国佬和俄国佬之后,才能动手。

希特勒清醒地看到,随着战争的残酷进行,交战双方在人力物力上大大消耗,远在太平洋西海岸的资本主义暴发户美国,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令人望而生畏。

阻止美国参战是希特勒全球战略的一贯原则。

1940年9月的轴心国军事同盟条约,实际上是企图恫吓美国,阻止其在幕后煽风点火,偷偷摸摸支持中、英等国。这一举动,却被罗斯福政府将计就计,'奇/书/网…整。理'…提=。供'作为法西斯集团对美国文明的挑衅和战争威胁,向美国报警,以期赢得全国民心一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