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抉择 >

第2章

抉择-第2章

小说: 抉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了他对严阵的言听计从,他总以为是严阵提拔了他,他不能恩将仇报;描写了他对杨成的揣测与戒备;描写了他对如果失去自己的威信、地位、自尊后的空虚感;描写了他对自己去留问题的思虑,甚至也描写了他官愈当愈大,每天耗费在形式主义的各种会务的时间也愈长,从而距离人民也愈远,其结果是自己的敏锐性与警惕性薄弱了,以致当他终于明白了严阵原来是要将中纺作为榨取对象,才将他提升到市里这个阴谋的时候,当他终于明白了妻子等人借他之名,干了那么多贪脏枉法的勾当的时候,他惊骇了!特别是妻子收下30万元红利钱,是他们预谋好的,让他李高成停止调查中纺行动的交易钱。围绕着这笔巨款,作者重点描写了李高成的内心矛盾冲突,他的灵魂经受住了十天的煎熬。

作者在大量的独白中,主要通过对比手法完成了李高成经受的这一场灵魂革命。社会上,一方面是极度的奢靡享受,极度的暴利盘剥,在“青苹果娱乐城”半个夜晚就可以消费两万元,李高成的计算:“在农村可以买到十亩地整整二年的收入,差不多可以娶一房媳妇,可以买到十头牛,可以让一百个失学儿童再重新走进课堂,在中纺可以让二百个工人领到一个月的生活费!”他选拔的干部——中纺领导都住在超豪华的小楼,过着“美舒雅”的生活。这一幅幅图景使李高成惊骇、愤怒;而另一方面,是发不了工资的工人,有那么多在中纺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老干部,他们至今连彩电冰箱都买不起,至今仍然住在50年代的小平房里,还有好多工人病了连药都买不起,他们的孩子连学也上不起。他们的日子实在难熬啊!这一幅幅图景使李高成感到无比惭愧!他一晚上一晚上地睡不着觉,他的心就像刀绞一样的痛苦。作为市长,即便是没贪过国家一分一厘,他也觉得自己有罪,早就应当辞职!一方面是腐败的集体,像蛀虫一样贪得无厌地要把祖国母体蛀空,为了不败露可以耍尽一切阴谋诡计,这使李高成摒弃了一切幻想,而另一方面,几乎一无所有的老工人们却能在艰难中义无反顾的维护中纺,维护他们过去的好厂长现在的好市长,也就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正义!这使李高成获得了力量,坚定了自己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做一个清白、真诚的大写的人的信念。

书中通过许多这样鲜明有力的对比,最后终于完成了李高成的抉择的过程。抉择什么?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的:“为了老百姓,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也不放弃自己的立场与信仰。这一抉择可能要牺牲自己,这同战争年代的堵枪眼并没有两样。”我以为这正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在现在和未来的反腐败斗争中必须回答的考卷,即共产党人的立场与信仰的抉择!

人——社会关系的总和。李高成形象的塑造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通过在包括经济做为社会生活杠杆作用下的干部与群众等方方面面的生存状态中,他与吴爱珍、严阵,与郭中姚等集体腐败分子的关系;与杨成、万永年等省市领导,与夏玉莲、范秀枝、王英烈等普通工人的关系,完成塑造的。透过这“关系”恰恰使我们看到一幅当代社会生活的世态图,看到一张当代社会心理的造影,并引发我们和作者一起进行深层面的思考。作者的思考是深刻与透彻的。比如,当前党内出现腐败的特点。作者写道:“金钱加上权力,金钱便可以几倍几十倍地翻番;几倍几十倍地膨胀,而且完全不必担什么风险,即使有了风险也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顶多也是个不了了之。”作者解剖党内腐败分子为自己留条后路的灵魂,写道:“假如有朝一日出了大的变故,甚至于就像前苏联和东欧那样,当政的领导干部的权力、地位、名誉、身份一下子全都没了!一切的一切就都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但如果在那时你身后还藏着一大把钱,还有着一个雄健的实体,还有着一批不断地给你带来滚滚财源的工厂和企业,那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需要权的时候我有权,需要钱的时候我有钱!这才叫真正的不倒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才是正儿八经的高瞻远瞩!”这就是严阵、吴爱珍和中纺的领导之流,掌握与垄断中纺,并将国家每年给予中纺的大笔贷款做了他们及其子女开办各种私人项目的资本,他们大发横财,中饱私囊,横贪暴敛而不顾工厂倒闭,不顾千万工人的死活,作者将他们的罪恶目的为我们作了入骨三分的剖析。正是通过作者犀利的解剖,我们会进一步深入地领会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道理,这就是说,腐败可以使我们事业取得的一切成就毁于一旦,可以改换我们国家的旗帜,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可以改写我们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说:“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的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要把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在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这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呼声。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因为腐败分子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本身都是领导,他们甚至占据着反腐败的位置,打着改革的旗号,以党的身份说话,以此来掩盖他们的丑行与罪恶。书中描写前途看好的严阵这位省委常务副书记是如何高唱着“稳定高于一切”的改革调子去阻挠对中纺的调查的情节,给我们上了一堂十分生动形象的课。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一个一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各级党委务必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工作锲而不舍。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江泽民总书记指明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此外,还要特别提出的是,李高成这位共产党人的形象毕竟代表着我们党的大多数,没有千千万万个李高成,我们的党如何能承担得起使祖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重任呢?如何能领导全国亿万人民创造出经济腾飞的世界奇迹呢?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李高成,我们的党在历史上总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克眼了各种挫折与困难,纠正了各种错误与偏失,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党走向成熟走向正确走向伟大。同样,今天我们也充满信心,清除腐败这个毒瘤,保证党的肌体的健康活力。江泽民总书记说的好:“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保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应当说,这是个已被历史证实过与正被现实证实着的道理。然而,由于多年来的思想混乱,我们常有倒洗澡水连同小宝宝一起倒掉的偏激错误的思想方法。比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否定虚假英雄,连同真英雄一起否定掉,似乎这个时代根本就不产生不存在英雄;我们否定虚假崇高,连同真崇高一起否定掉,似乎这个时代根本就不产生存在崇高。同理,在这种片面认识论者的眼中,似乎我们党只产生严阵,而不产生李高成。这种走向极端的片面性使其根本无法获得事物的本质的真实。《抉择》告诉人们,我们党内滋生了严阵、吴爱珍一些败类,但我们更多地培养了杨成、李高成这样真正的共产党员,没有这支队伍,我们的党不可能战胜一切敌人,包括来自党内的腐败蜕化分子。只有看到这两个方面,才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才是辩证力量之所在,也是当今塑造李高成形象典型内涵中重大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对此,我们要感谢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作者在文体意识上不能把握住一些起码的审美要素,是不可能抓住读者的。四十余万字的《抉择》却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正是得力于张平的编织故事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者很会设置“纠葛”。这本书能让读者有兴趣急切地读完它,是因为它里面布下许多“纠葛”。是这些“纠葛”组成通篇的网状的生活长卷。每一个“纠葛”都是一件事与另一件事,一堆事与另一堆事的矛盾,都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与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矛盾。这些矛盾分布得越多越广,解决得越久越难,在读者的心灵上激起一怎样解决”矛盾的情绪也就越强烈。当然,蕴含于矛盾之中的内涵应该有意义。这样,当作者每解决一个纠葛,才能令读者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某些感悟。如果这种感悟是多层面的,那么,读者自然就会感到长篇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而这是区别于中、短篇的。《抉择》网结了许多矛盾,构成了书中全部生活的流程。开始,工人要“闹事”,控告厂领导腐败,谁是谁非;李高成开始觉得工人有理,但觉得干部也情有可原,听谁的;李高成的妻子为什么要阻止他开始调查中纺,而他的领导严阵为什么也干预他;杨成的提醒究竟是何用意;“特高特”突然甩来30万元,与他即将开始的中纺调查有何联系;甚至省委的态度究竟如何都构成了全书的“纠葛”。这些“纠葛”的解决,都是读者渴望得到答案的,这部长篇小说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获得的,并且通过作家对这些矛盾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有力的把握与处理,读者正是随着这一个个矛盾的解决,从中获得对以上我们分析过的作品社会内涵与人生内涵的参悟。

(二)依靠情节的力量。过去我们对情节的理解较多地强调了是人物性格的历史,而常常忽略了它本身就有推动故事发展的需要。张平显然深知其理。他正是通过情节的曲折性,帮助了刻划主要人物李高成性格的复杂性,揭示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的。《抉择》的情节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而对工人“闹事”,李高成要调查,妻子警告,严阵把电话打到党委常委会上,也是警告。李高成终于下决心派出调查组,妻子却为他收下30万元的红利,他仍执意要调查,就又有严阵的电话警告,和他妻子收下30万元红利时做了手脚的录音带,造成他接受贿赂的假象,又有结果没有问题的假调查报告,而且处理中纺的权力仍掌握在严阵手里,待到李高成仍没有退缩之意时,中纺突然宣布要“破产”,直至省委终于采取断然措施一举收审了腐败分子,全书的情节波澜方才靠“突转”的手法最后完成(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在高潮后又跌宕一笔,成了人民保卫李高成之举,用来检验省委的反腐败是真是假,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之感)。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情节是波连波,浪赶浪,然而却是看前波不知后波,知晓了前浪却不知晓后浪,这种神秘感就使故事本身富有了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得读者的心绪富有波澜。《抉择》如果没有这些情节骨架的支撑,所有的生活场面以及所有世态与心态的描写也就失去了依附,难以构成现在比较完整的宏篇。

(三)悬念的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