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河南人惹谁了 >

第8章

河南人惹谁了-第8章

小说: 河南人惹谁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直接引发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乃至思想、观念的变革,革旧立新,与国际接轨,这是历史潮流与大势。河南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中有许多负面的东西的确是需要拿出勇气更新,河南人更要拿出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批评。但必须指出的是,某些人对河南人的全面丑化与歧视绝对不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冲突,更不是高尚人与低俗人之间的矛盾。因为丑化和歧视是从潘多拉的魔盒中跑出来的人的劣根性的一种,其本身始终是原始与丑恶的,与“先进文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某些自命清高的人和“贵族”其实有的只是“异化了的价值观”而非“先进的文化”,这种“异化了的价值观‘只是经济发展中应该消除的’负面产品”。他们对河南人显示出的优越感以及无情的丑化和歧视,尽管可能在“生活水平较高”、“受教育水平较高”、“生活流行时尚”的背景下带着“先进文化”的幌子,仍掩饰不住其人性中“丑陋的尾巴”。

在美国,长时期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曾经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也曾是美国留给人类的“典型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包括美国黑人以及很多白人在内的努力奋斗,至少在美国的法律上基本消除了种族歧视。在南非,由于广大黑人的上百年拼争,终于使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旧政府灰飞烟灭,出现了南非第一个黑人总统曼德拉。

中国历史上表现最突出的应该是“政治歧视”,为此河南农民陈胜在两千多年前振臂一呼,喊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封建社会的延续也不可避免地延续了这种“政治歧视”,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也发生过“出身歧视”的残酷现象。人们因为出身的不同被划成三六九等,导致了许许多多出身地、富、反、坏、右的人背负着灵魂的重负,不仅在升学、参军、招工等方面遭受歧视,而且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文革”中,随时都会被拉到会场上。大街上接受批斗、殴打、侮辱和灵魂的灭绝。大量“走资派”的子女因着“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在“夜色黄昏”里走向了戍边、插队、教养、牢狱乃至自杀,挺身而出反对这种歧视的勇士遇罗克却遭到了无情的杀戮,“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观念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浩劫。这些原始而又野蛮的歧视行为只是到了70年代后期,才随着“文革”烟尘的湮灭而消散。

但一部分中国人太健忘了——这些人中还包括当时被整得家破人亡的“政治歧视”的牺牲品。在那场“政治歧视”消失了二十多年后,新的“经济歧视”又在不知不觉间露出了头角,人们对于金钱和享乐的追求,又使“宫廷”、“豪门”、“皇室”和“贵族”的招牌在街头的霓虹灯中闪烁。当年在电影上批判的“谁穷谁狗熊”今天很多人可以无所忌惮地说出和表现出,对河南人的丑化和歧视便是一例。

河南的退休女工史女士面对当前这种丑化与歧视百思不得其解,她爬在病床上给报社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三四十年前她到北京出差,当地人知道她是来自焦裕禄、红旗渠的故乡河南时,都竖起大拇指夸赞河南人勤劳、正直、朴实、勇敢。她实在想不通,短短几十年过去,同样是在北京,河南人在别人眼里怎么就完全变样了呢?!

丑化与歧视,是全人类的公敌,并不因为实施歧视的人生活好、受教育水平高就代表着先进。

多位学者在谈及对河南人的丑化与歧视时都指出:这是一个极其危险而可怕的信号,因为在这个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许多人已开始以取笑、丑化贫穷为乐,以歧视穷人、落后者为能事。

在—些人的心目中,“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是新经济的体现,“笑贫不笑娼”等否定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出现和蔓延。难道搞市场经济就一定要搞出来个“经济歧视”?

不管“政治”与“经济”的区别有多大,不管穿着什么样的外衣,打着什么样的旗号,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丑化与歧视在人性中的本质是一样丑陋的,其后果也是别无二致的。

的确,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积穷积弱的日子过够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追求富裕和强大是中国人新的梦想。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实施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东南沿海在改革开放中得风起之先,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20年间走过了温饱、小康和富裕之路,一些大城市在国家投资、财政的支持下也明珠般镶嵌在中华大地上。但国家的政策是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沿海地区与大城市的发展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外,与国家的政策和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各地的支持分不开——山西的煤炭、新疆的石油、西南的水电,当然还有河南的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的河南粮食——也许正在被食客们在餐桌上与丑化河南人的段子同时被享用。

面对着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国家适时部署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希望从中央到沿海省份都能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在自己富裕后对西部兄弟省份给予帮助。

毫无疑问,富裕的人给予包括河南在内的相对落后地区的应该是满腔热情的支持和善意的批评与建议,因为这里的人们经受了太多的贫穷,也拥有盼望富裕的殷殷之心,他们在鼓着勇气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他们在摆脱精神的、物质的负担,在匍匐,在爬行——在缺少经验、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的坎坷的路上。

但现实社会上部分人对落后地区的丑化与歧视与目前中国发展的方向格格不人。以自诩的“先进文化”自居,对与己有差异的地域的文化进行无情的攻击和挖苦,以“高尚的富人”自居,傲视尚处于可怜的贫困中的劳苦大众,以自己先行百步来看不起正在奋力追赶的只走了“五十步的人”,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毒瘤”。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也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眼中,经贸交往、人员及信息的流动也会使这些地区的好的和落后的特点更为显现,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将直接关系到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无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优点,拒绝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对落后的东西以讥笑、羞辱、丑化和歧视的态度,只能造就隔膜与偏见、防范与敌视,偏离中国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梦想。

对于目前中国出现的地域歧视,笔者在此再次借用伏契克的那句话:人们,要警惕啊!

 第三章 黄河黄土——真实的河南人

河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除了黄河,除了黄土。

虽然五岳之中的嵩山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它也只拥有一个古迹名分,和其他风光迥异的四岳相比就显得很不起眼。

人有时候的确像他所处地域的山水。

笔者所了解的普通的河南人大都十分朴实,就像平原上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花草树木,远的称不上是什么风景,近的也不会弓;来你太多的目光。他们不爱表现自己奇书…整理…提供下载,那种在公众场合刻意“招风惹刹出风头”的事大都和他们无关。

假使全国各省区都派出一个代表集合在一起演一出三国戏,那大概北京人会去演刘备,上海人会去演周瑜,‘山东人可以饰关羽、张飞,东北人可以扮马超、魏延,湖北人、四川人可以来演诸葛亮,江浙人可以演黄忠或姜维——河南人比较难办,如果有人非要把鲁肃的角色抢了去,那他们适合扮演的就只能是满台奔走却没有一句台词的士兵了。因为无论外表举止还是内在秉性,他们都是人堆里最不引人注意的。

河南人为人平和,他们一般都知道“口不臧否人物”的古训,自省的时候多,对别人的评价少。因为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想为自己树立太多的敌人。

但是,不评价别人的人不一定不被别人来评价。

好事者所作的那篇《中国南北诸省区人印象》在网络上广泛流行,它的多个版本被大约几十家同站所转载。其他途径无论大道新闻,还是小道消息,针对河南人的文字也不在少数。有些话虽然刺耳,却还算得上直率,但有些就已经近乎在路边捧着脚骂大街了。

大家可以再次回顾一下本章以前相关内容的关键词:“粗野俭啬”,“奸诈滑头”,“刁滑”,“无赖”,“凶悍”,“肮脏”,“欺下瞒上”,“讲大话、说空话”,“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粗暴冷漠、不负责任”,“河南佬”,“农民的狡黠、土匪的泼皮、奸商的毒辣、传统官僚的厚黑和流氓无产者的无所不为”等。

真可谓林林总总、洋洋洒洒——包含这些词语的文章从寥寥数语到长篇大论,从“理论短评”到“文学作品”,河南人就这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以上种种用词之刻薄、态度之武断、偏见之深远,读之使人惊诧。这些充满了鄙视意味的语言让人想到了什么呢?难道我们从中没有看到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侮辱、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暴乱中印尼社会对华人生死的漠然么?看到这些文字真有如芒刺在背,笔者竟然一时间搞不清楚——诸如“河南佬”这样的语言和“中国佬”、“支那猪”,甚至30年代上海租界里的那块“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牌子有什么天壤之别。

实在不愿意这么想,但我又不得不这么想。

而且笔者以为——这种敏感的联想并没有错。

“众口铄金,销毁其骨”,舆论造成的偏见是可以杀人的——笔者相信它有这个本领。

河南人是温良谦和的,假如这就是他们的所谓“德行”,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笔者感觉自己必须站出来说话了。为此感到愤怒的当然不仅仅是本人,还有许多我们这个公平自由社会里的许多正直善良的人。

身材单薄的部队作家周大新写了一部畅销小说《21大厦》。读者和评论家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作者的真正意旨,仅仅认为这是一部同情下层劳动者、反映他们对京城生活的向往以及农家子弟到大城市后复杂心绪的书。而周大新亲口对记者说,主角实际就是河南人。有什么能比一个河南农村人与北京的白领世界对比更强烈?更戏剧性?

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这位性情温和的作家是悲愤的,他说:中原很穷,很落后,河南人已经受了那么多苦了。三年困难时期,河南人死得最多。大家不要笑话他们了!河南人是最中国的,河南人身上的毛病中国人都有,他们不过是更集中更典型罢了,你们笑他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周大新说他的这种愤怒已经积存多年。过去之所以没写,是因为他还不了解大城市人的内心、北京人的内心。对于国人对河南人的无情嘲讽与歧视,他的愤怒一经点拨便喷薄而出。因为他记得作家张宇说过的话:“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

有一位记者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发出了“河南人到底招谁惹谁了”的疑问,他从三门峡进入河南,经渑池、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他眼中的河南从里到外、从社会生活到言谈举止,相差的不过是方言及汽车车牌上打头的第一个汉字而已。他连连质问:“朔州假酒夺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