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陈云文选 >

第68章

陈云文选-第68章

小说: 陈云文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债和钞票的发行计划*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一、公债发行计划

  (甲)据沪、汉、津、京及太原的材料,工农劳动者与公薪人员对发行公债一般反映是好的,工人并在积极准备购买。工商界方面,一般没有反对或不愿承购的表示。若干正当的工商业者认为,发行公债后币值和物价可相当稳定,便于正常经营。大部分工商业者有两怕:一怕部分资金搁死于公债,二怕银根(注「银根——指金融市场上货币的供应情况。如果市场上货币供应大于需要,就叫银根松;反之,就叫银根紧。——第10、11、30、32、38、51页。」)紧,物价大跌。也有少数人怕像国民党所发公债那样,有借无还。

  (乙)第一期一万万分(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这次公债发行总额原定二万万分,年息五厘,分五年还清。第一期公债在一九五○年一月至三月间发行了一万万分。第二期公债因国家财经状况已基本好转,没有发行。这里所说的分,是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单位。每分值以上海、天津、汉口、西安、广州、重庆六大城市的大米(天津为小米)六市斤、面粉一市斤半、白细布四市尺、煤炭十六市斤的平均批发价格的总和计算。一一第36、38、55、76、97页。」)公债的发行条例,十二月十六日业经政务院(注「政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一九四九年十月成立。一九五四年九月,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38、42、64、69、99、144、166页。」)通过。债券已付印。明年一月一日开始发行,估计大量收款约在三月份。依现在物价计算,每分之值约等于一万二千元(注「这里指当时流通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自一九五五年三月一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代替原来流通的人民币。新币一元等于旧市一万元。——第1、29、32、38、51、54、84、94、113、147、158、166、168、190、193、200、212、228、238、260、269页。」)人民币。针对工商界的顾虑,我们的对策是:发行公债时适度增发新钞,使银根不过紧,以达到既推销公债,回笼货币,又避免物价下跌、工商受困的目的。在不准以公债券代替货币流通市面、不准向国家银行抵押、不准用作投机买卖的规定下,不禁止(也无法禁止)债券持有者私人间正当转让或向私营银行抵押。各大区(注「大区——指当时在全国划分的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各大区设有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中央局。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除华北外,其他五个大区都设有大区一级行政机构,东北称人民政府,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称军政委员会。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各大区行政机构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再是一级地方政府。华北也成立行政委员会。一九五四年四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构。——第6、16、25、30、32、39、43、48、58、63、133、152、158、191、201、206、221页。」)公债分配的比例如下:华东百分之四十五,中南百分之三十,华北百分之十五,西南百分之七,西北百分之三。老区限于城市,新区以城市为主,农村中亦向地主富农推销少数。方法是:经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对各城各业,分配以适当数字,再由各业各户民主评定。多加说服,避免强迫。工人和公务人员中正在拟议特殊办法,如能一次付清承购债额的款项最好,否则亦允许一次承购、分月扣薪付款。

  (丙)我们应注视银根松紧的不同情况,掌握三种工具。其一,银行收兑黄金美钞的数量依银根松紧而定,预定购债人可以百分之三十的黄金美钞向国家银行兑换人民币交纳公债。其二,银根紧时公债催收得松些,银根松时催收得紧些。其三,银根紧时贸易部(注「本书中贸易部、中贸部、中央贸易部都是指一九四九年十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当时,贸易部主管国内外贸易。一九五二年八月,贸易部撤销,成立商业部和对外贸易部,分管国内外贸易。——第30、33、39、55、66、71、85、90、124、159页。」)可以多收买些主要物资(花纱布注「花纱布——指棉花、棉纱和棉布。——第13、39、124页。」、粮食),银根松时则少收买些。但此项均以收购现货、订货为主,个别的也可定期折实(注「折实计算——即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实物为单位,按其价格折算为货币支付的方法,折实单位的价格,由各地人民银行按日或按旬用当地市场平均批发价格计算,并挂牌公布,称为折实牌价。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减轻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采取的一项临时性措施。——第7、36、39、68、73页。」)贷款。

  二钞票发行计划

  十一月底止,连前共已发行一万八千九百亿元(十二月底将达二万六千七百亿元)。今年十二月和明年一、二两月,三个月支出共需三万一千四百余亿元,同期收入估计六千四百余亿元,赤字二万五千亿元。这一赤字,在此三月中需要而且可能全部用发行弥补之。其理由如下:

  (甲)这三个月赤字大的原因有三。其一,为使各大行政区便于将公粮(注「公粮——即农业税。由于农业税以征收粮食为主,故称公粮。公粮按夏秋两季征收,全年统一结算。在革命战争时期,公粮是人民政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公粮仍然是人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由于这个原因,本书一些地方谈到财政收入时,往往把公粮、税收并列提出。这时所说的税收,指关税、盐税、工商税等,不包括农业税。——第7、18、30、40、48、53、63、70、76、85、90、96、99、113、127、144、179、205页。」)、税收统上来,必先保障下级供应,满足下级需要,才能严令其将粮、税上缴到各大行政区,而不准省以下动用。因此一二月中收少支多。十多年来根据地财政统一的过程就是这样。其二,军政人员所需夏衣款及农林、水利、交通投资,很大部分须于这三个月支付。其三,公粮不宜于此时卖出,因目前是农民卖粮季节,如政府与农民竞卖,则谷贱伤农,政府公粮亦必贱卖,公私两害。公粮不宜变卖,财政收入即少,赤字即大。

  (乙)明年二月底发行总额将达四万四千亿元。三月收公债款一万二千亿元,扣去认购者交纳黄金美钞百分之三十,实收公债款八千四百亿元人民币,占四万四千亿元的百分之十九。这个回笼比例是不低的(东北今年五六月收公债回笼比例,只占当时发行额百分之十二),可能银根太紧。但如减少发行,又不易推销公债。因此,现在只能按照上列计划发行钞票。

  (丙)从概算(注「这里所说的概算,指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的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一九五○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第40页。」)所列明年度赤字近七十亿斤小米(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分别发行币值不同的货币,加上物价不稳,所以预决算和供给标准,均以小米计算。一九四九年开始改用折实计算(参见本书注23),但一般仍保留了用小米计算的习惯。一九五○年物价稳定以后,逐渐取消小米制,改用人民币计算。——第40、46、53、89、113页。」)来看,这些赤字须按月用发行新钞弥补。假定上半年赤字为三十五亿斤小米,依现价每斤七百元计算,则须发行二万四千五百亿元,以今年十二月底发行二万六千七百亿元为基数,发行额将达五万一千余亿元,增加近一倍。这样,物价也可能上涨一倍,小米每斤将为一千四百元。下半年赤字也是三十五亿斤小米,如以那时每斤小米一千四百元计算,则须发行四万九千亿元。到一九五○年十二月底发行总数将达十万亿元。如以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底发行总数二万六千七百亿元计算,则明年增发钞票将达三倍,因此,物价也有可能上涨三倍。由于明年地盘扩大、货币流速降低等等因素,可以减轻物价涨度,但支出难保不超过,收入难保不减少,因粮食供应不足而来的价涨等因素充分存在,所以应该估计物价可能上涨三倍,而在工作上则应力争做得更好些,使之涨得少些。

  考虑到明年物价有可能上涨三倍,那末,我们的任务就是避免一下子猛涨,而使之逐渐上涨。还要估计到,从现在起,有阳历年、阴历年、发公债收回货币这三个银根紧的关头,我们如不预加调度,则很有可能物价在上半年涨得很少甚至不涨,而挤到下半年一下子猛涨二三倍。因此,我们的办法,应在上半年涨一部分,以避免下半年短期内猛涨。应设法使明年一月起逐月上涨百分之十左右,至明年年底共涨二点一倍。为此,除财政发行之外,再以五千亿元作为准备,在银根紧、物价平稳时,收购花纱布和粮食。中财委(注「一九四九年七月中旬,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简称中财部)与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合并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在此基础上,于同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仍简称中财委,统一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一九五四年撤销。——第4、13、25、30、32、35、41、42、46、54、64、79、99、156、159、166、169、195、202、215、218、223、235页。」)已拨给华东五百亿元,以满足资本家订货贷款的要求。

  综上所述,明年上半年多发行一些钞票的好处有三:其一,使银根不紧,易销公债;其二,保持物价逐月分涨,避免挤在下半年短期猛涨;其三,在平价时购进主要物资,不但可贱买贵卖,且可援助工商界。

  *注「这是陈云同志起草的,以他和薄一波同志的名义向中共中央的报告。」

给马寅初的电报(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给马寅初(1)的电报*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一、关于原大华民航公司事(注「原大华民航公司事——指当时上海几个资本家准备投资创办该企业一事。因我国的航空事业均归国营,所以没有实现。——第42页。」),与周总理再次交换意见,我们认为航空事业归国营这个原则是肯定的。但是,我国私人和华侨方面也确有愿意投资于民航事业者,中国航空公司(注「中国航空公司——原为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一九二九年成立,总公司设在上海,解放前夕迁香港。当时拥有大小飞机五十多架。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九日,该公司和原中央航空公司的四千员工光荣起义,脱离国民党统治,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宣布,该两公司资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并对其行使管辖。——第42页。」)应吸收一部分本国私人的投资。私人投资的方式,不必先由私人筹设新公司后再投入中国航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