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陈云文选 >

第171章

陈云文选-第171章

小说: 陈云文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九八一年四月五日)

  对于你们来说,出人、出书、走正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这是第一位的,钱的问题是第二位的。

  走正路,才能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要以正派的评弹艺术,打掉艺术上的那些歪风邪气。

  要出人,出书。出人,不一定要求一下子出十几个,能先出三五个人就很好,逐步提高,逐步增加。过去,艺人大都是千方百计钻研艺术的。艺术必须靠自己集中心力去钻,勤奋出人才,同时还要有竞争。

  可以根据小说、电影、话剧等改编成新弹词。我很同意邱肖鹏(注「邱肖鹏一九二六年生,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评弹团的评弹作家。——第287页。」)的意见,改编不能只讲书情(注「书情指评弹书目的情节。——第287页。」),还要组织“关子”(注「关子指评弹书目中矛盾尖锐、情节紧张的部分。抓住关子,细致刻画,不马上透露事情的结果,且听下回分解,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悬念,谓之“卖关子”——第287页。」)。对原著要进行改组,把“关子”安排好。为了组织“关子”,必要时可以把原著前后的情节移动、变换。组织好了“关子”,才能吸引人。

  编新书要靠有演出经验的艺人。

  不要让青年就评弹,而要让评弹就青年。就青年,不能停顿于迁就,要逐步提高他们。在就青年中去受锻炼,出人才,出艺术。

  在编说新书时,艺术上要有所改进,老的一套也要有所改变。但不要歪门邪道,要走正路。当然,歪门邪道中如有某些可以利用的东西,经过改造,也可以吸收过来。

  我们要用走正路的艺术,打掉歪门邪道,引导和提高听众。要保持主力,保存书艺,提高书艺。出人、出书、走正路,评弹是可以振兴的。

  *注「这是陈云同志同上海市评弹团负责同志的谈话。」

整理古籍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九八一年四月)
整理古籍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九八一年四月)

  第一,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我们的学校教育,注意理工科比较多,这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但是,学理工的人也要有一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知识才行。今后,在继续办好理工科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的文科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要让学生读点古文。

  我国的古籍,中华书局说有八万多种,北京大学图书馆反映约有十二万种。现已整理和出版的约两千多种,还差得很远。

  第二,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注「训诂是解释古书中词句意义的一种专门性工作。——第289页。」)还不够,要有今译,争取做到能读报纸的人多数都能看懂。有了今译,年轻人看得懂,觉得有意思,才会有兴趣去阅读。今译要经过选择,要列出一个精选的古籍今译的目录,不要贪多。

  第三,整理古籍,需要有一个几十年连续不断的领导班子,保持稳定的核心力量。目前真正能够独立整理古籍的,一般来说得六十岁左右的人才行。现在这个班子中,六十岁的人,再干十年是七十岁,不能坚持工作了;五十岁的人到那时可以接上去;四十岁的人,再干二十年,也可以成为骨干力量和领导力量了。

  从事整理古籍的人,不但要知识基础好,而且要有兴趣。李一氓(注「李一氓,(一九○三年——一九九○),四川彭县人。当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第290页。」)同志表示愿意做这件工作,可以考虑请他来主持这件事,并组成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注「一九五八年在原科学规划委员会之下,曾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整理和出版了古籍约两千多种。后来,这个规划小组很久没有工作,不少成员相继逝世。根据陈云提议,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日,国务院决定恢复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直属国务院,李一氓任组长。——第290页。」),直属国务院。

  第四,要由规划小组提出一个为期三十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第一个十年,先把基础打好,把愿意搞古籍管理的人组织起来,以后再逐步壮大队伍。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可以像国民经济计划那样,搞滚动计划,前十年分为两个五年规划,在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经过充实,搞出第二个五年规划。

  第五,现在有些古籍的孤本、善本(注「善本指比一般古籍版本在学术或艺术价值方面优异的刻本或写本。——第290页。」),要采取保护和抢救的措施。图书馆的安全措施要解决。散失在国外的古籍资料,也要通过各种办法争取弄回来,或复制回来。同时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

  第六,古籍整理工作,可以依托于高等院校。有基础、有条件的某些大学,可以成立古籍研究所。有的大学文科中的古籍专业,如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要适当扩大规模。

  目前,整理古籍的专业人才,有许多分配不对口,要尽可能收回来,安排到整理古籍的各专门机构。一些分散在各地的整理古籍的人才,有的可以调到中华书局或其他专业出版社,有的可以分配他们担任整理古籍的某些任务。

  第七,为办好整理古籍这件事,尽管国家现在有困难,也要花点钱,并编制一个经费概算,以支持这项事业。这笔钱,用于整理古籍所需要的各种费用,主要是整理费用和印刷费用,也包括解决办公室、宿舍等费用。要为整理古籍的专门人才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希望现在就认真抓一下,先把领导班子组织起来,把规划搞出来,把措施落实下来。

  *注「这是陈云同志关于整理我国古籍问题谈话的要点。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同意,以中共中央文件下发。」

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九八一年五月八日)
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
(一九八一年五月八日)

  一、现在省委、地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多数是六十岁以上的干部,其中不少还是七十岁以上的干部,政府各部委的领导同志大体也一样。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县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多数是五十岁左右的干部。

  这些干部身负重任,都在党政军第一线工作,日夜操劳。这种状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近十亿人口大国的繁重的领导工作。他们已经不能持久地工作,并且常常带病工作,时常因病住进医院。因积劳成疾而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开追悼会的消息几乎每天都有。

  二、五中全会(注「这里所说的五中全会,指一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审议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并决定印发全党讨论。全会增选胡耀邦、赵紫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选举胡耀邦为总书记。全会根据党内外广大群众的意见,决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请求,免除或提请免除他们所担负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全会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第四十五条,取消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全会不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议。——第242、300、314、324页。」)成立书记处以后,减轻了中央政治局和常委的工作。但是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也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了,他们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日夜操劳。这样下去,书记处的现状断然难以为继。

  三、自从中央提出提拔中青年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工作的问题以后,从三中全会(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一九七六年十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此,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第239、275、293、314、320、336、380页。」)到现在,对这件事虽然做了若干工作,但总的说来,因为认识不一致,收效不大。这是目前的实际情况。

  四、目前在我们面前放着两种办法由我们选择:

  一种选择,继续不警惕党内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不采取果断措施,任其继续拖下去。那末,事情发展下去,在没有准备好中青年干部的情况下,必然是让六十岁以上的老干部因工作劳累很快地在短时期内陆续病倒、病死,而被迫地不得不仓促提拔一些不很适当的中青年干部来担任领导工作。这是我们不应选择的办法,这样对党的事业很不利。

  另一种选择,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老干部对他们实行传帮带,使大量的中青年干部成为我们各级党政工作强大的后备力量,随时可以从中挑选领导干部。这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办法,应该努力去做。

  五、应该说,要提拔中青年干部,使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是老干部的心愿。但是,同时又应该说,在许多老干部中,对干部的青黄不接的状态,没有清醒的紧迫感,总觉得中青年干部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没有经验,感到不放心。这种不放心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提拔过一些“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青年人。当时提拔这样的青年人到高级领导岗位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党的一个痛苦的教训。

  必须说清楚,现在我们所要提拔的中青年干部,绝对不是要提拔那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青年干部,我们要提拔的是德才兼备的中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