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安乐集 >

第3章

安乐集-第3章

小说: 安乐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颍饷髅改肝庠怠埂

2.信「佛之因缘」-信是能信,佛之因缘是所信;《往生论注》下卷说:「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以名号六字作为「佛之因缘法」。

3.「信佛」之因缘-「信佛」二字即是完全领受名号的「信心」,亦即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言之「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而「因缘」二字如同《往生论注》下卷所说「有何因缘」,「因」与「缘」同一意义不分开。亦即以全领名号之「信心」为得生的正因谓之「信佛因缘」。

以上三种的读法中,以第三种最稳妥。

很显然地「净土一门」的教体是弘愿门(本愿)而非要门(定散),然而何以绰禅师要门弘愿相提并论?这便是所谓的「随他诱引」的方便施设,意在诱引诸机,劝归净土,这种解释方式本书屡屡可见。

道绰禅师可谓净宗中兴祖师,此《安乐集》可说净教中兴宝典。昔日昙鸾祖师之《往生论注》阐发《大经》本愿之旨,净土易行之理因之昌明于世,他力信心之义于是贯入人心,使得南北两帝钦仰,道俗四众归依。可惜鸾祖往生之后,摄论宗风靡教界,净土法门大受影响。幸有道绰禅师于鸾祖往生后之六十八年,舍弃涅槃广业,归心净土一门,自誓为鸾祖灭后弟子,读破《往生论注》,继承鸾祖余义,撰述本书,以排解当时对净教的偏见妄执;之后其高弟善导大师之《观经四帖疏》又继承其余绪,通解古贤之蓄疑,破除诸师之谬解,使得当时念佛之声满长安城,而净宗法脉亦得薪传不绝。伟哉!道绰禅师之上禀鸾祖,下传善导,生其中间,独挥弥陀大悲宝剑,悉斥别时意趣偏执,导于彼等令入净土门中;若无绰禅师与《安乐集》,则净宗一脉恐已中废。大哉!绰禅师之功勋、恩泽,我辈永远顶戴不忘。

此《安乐集要义》依然各分(一)、(二),(一)系翻译自稻城选惠之《道绰教学之概要》一文,(二)即翻译自安井广度之《道绰之教义概要》一文。两位同是本世纪初之净土门布教使,也是大学有名教授,两文各以不同角度阐发本书要义,可谓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因而同时编译,飨我净宗行人。

此序文虽已写好,但深感弥陀本愿的弘广伟大,不漏群机,不舍恶人;使末法浊恶众生,始终都有得救之时,毫无绝望之地。心中依然澎湃不已,因而随笔写下「不论如何」之词,附记此序之后。虽无秀词而有深义,愿与本愿学人共同吟味之。

不论如何

不论如何,弥陀本愿,犹如金刚,永不改变。

不论如何,弥陀念我,如母忆子,永不舍离。

不论如何,弥陀时刻,与我同在,永不嫌弃。

不论如何,造恶众生,需要弥陀,本愿救度。

不论众生,如何污秽不净、虚假谄伪,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不论众生,如何贪爱嗔憎、愚痴狂恶,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不论众生,如何罪深障重、苦恼强盛,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不论众生,如何五逆谤法、缺乏修行,弥陀救度,永不改变。

因有本愿,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

因为不论如何、不论如何,

南无阿弥陀佛都必救度,

南无阿弥陀佛都必救度。

佛历二五四二年七月二日

慧净谨识

安乐集卷上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坐禅三昧经卷下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经》(大集经卷五五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又彼经(大集月藏经卷一一、一七、二六等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谘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

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六:

第一、《大集经》(卷一一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第二、《大智度论》(卷一)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第三、彼《论》(智度论卷二八意)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第四、《无量寿大经》(卷下)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第五、(大经卷下意)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

第六、《无量清净觉经》(卷四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是故《无量寿大经》(卷下)云:「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于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何以故须如此校量者?为彰今日坐下闻经者,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经》(北本涅槃经卷六、南本涅槃经卷六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第四、次辩诸经宗旨不同者:若依《涅槃经》,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罗尼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若论所观,不过依正二报,如下依诸观所辨。

若依《观佛三昧经》(卷一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

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

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问曰:计一切众生,念佛之功,亦应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断一切诸障,如一香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议也,何者?如《华严经》(晋译卷五九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持师子乳一投之,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又彼《经》(晋译华严经卷九意)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余人不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第七、略明三身三土义。

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

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然古旧相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卷下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经》(大乘同性经卷下意)云:「阿弥陀如来、莲花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