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海魂 >

第929章

海魂-第929章

小说: 海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返航。

问题出来了,如果六艘航母一起返航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的,舰队的速度只有8节,一天只能航行不到20海里,至少需要7天的时间才能返回珍珠港。就算前往内克岛,也至少需要三天的时间,最快只能在明天傍晚的时候才能进入内克岛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按理说,现在应该让速度在16节以上的三艘航母一起返航。把最糟糕的“拳师”号留在最后面。可斯普鲁恩斯不敢立即做出这个决定,因为他知道,在附近的海面下隐藏着数十艘唐帝国的潜艇,那些潜艇会让他们安然返回珍珠港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也许一批已经接到了消息的唐帝国潜艇艇长正在让他们的潜艇以最快的速度赶过来,围剿这头受了伤的猛兽呢!

斯普鲁恩斯还考虑到了另外一个威胁,那就是在其东北面的那几艘第四特混舰队的巡洋舰与驱逐舰。攻击第四特混舰队的轰炸机带回来了一条消息,第四特混舰队在遭到攻击的最后关头已经转向正西,大概准备返回中途岛,然后返回关岛。如果第四特混舰队没有改变航向的话,到30日傍晚,与第五舰队的距离就接近400海里了。而第四特混舰队的三艘航母也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就算这三艘航母都不会立即沉没,可也不会对第五舰队构成威胁了。为了掩护航母,那么第四特混舰队的护航,战舰就应该与舰队一起返航,追上第五舰队的希望相当渺茫。那么,第四特混舰队的司令官会不会想办法让那支炮击编队来拦截第五舰队呢?

到这个时候,斯普鲁恩斯都没有搞明白,为什么黄晓天要将那几艘战舰编成炮击编队?从轰炸机的报告来看,第四特混舰队的护航战舰数量比他预料的要少,显然,第四特混舰队没有单独的炮击编队,那几艘战舰是从航母战斗群里抽调出来组成炮击编队的。而这就变相削弱了航母的护航,特别是防空力量。如果这几艘战舰在第四特混舰队的航母战斗群里的话,也许就能有一艘,甚至是两艘航母避免遭到打击,至少保持部分航空作战能力。那结果又与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问题不需要斯普鲁恩斯细想,他也不会多考虑。威胁是摆在眼前的,那支炮击编队距离第五舰队不到200海里了,如果黄晓天让其南下的话,肯定能够截击第五舰队。可问题是,黄晓天也不是笨蛋,第五舰队的护航战舰没有受到多大损失,现在还有十几艘巡洋舰与三十几艘驱逐舰可以作战。他会让炮击编队前来送死吗?就算黄晓天有这个想法,那他也应该为那几艘战舰上的唐帝国海军官兵考虑一下,另外,那几艘战舰的舰长也得首先考虑一下第五舰队的护航战舰的战斗力吧,至少“巴尔迪摩”级重巡洋舰上的203毫米重炮,还有“弗莱彻”级驱逐舰上的304毫米重型鱼雷可不是吃素地,真打起来,足够将炮击编队给彻底解决掉了。

最后,斯普鲁恩斯得出的结论是,那几艘战舰的威胁不小。可也无法歼灭第五舰队。而且此时他最应该关心的不是那几艘战舰,而是隐藏在周围海面下的那些潜艇。这也是所有舰队司令官在海战结束之后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对而言,对航母战斗群。即使是受了伤的航母战斗群来讲,潜艇的威胁也远比海面战舰大。特别是在战斗结束,航母战斗群返航的时候,很容易成为潜艇的偷袭目标。如果在两年前,斯普鲁恩斯不会太重视这个问题,当时唐帝国海军主要装备地“乙”型潜艇地航程不够,难以威胁到夏威夷群岛海域的战舰。而“丙”型潜艇的数量又不是很多,更难以构成大地威胁了。可现在斯普鲁恩斯不会这么想。唐帝国海军已经开始大批量建造“丁”型潜艇,这是引进了德国海军的新型潜艇技术建造的一种性能优异的远洋潜艇,不但配备有标准的通气管。另外电池容量提高了很多,能够在水下潜航更久的时间。而且,这还是唐帝国海军第一种装备了650毫米重型鱼雷的潜艇,一种足以对任何一艘水面战舰构成巨大威胁的潜艇。在“丁”型潜艇服役之后的半年中,至少有140多艘商船在美国本土到珍珠港的航线上被击沉了!

在舰队返航的时候,斯普鲁恩斯首先就下令加强反潜巡逻,舰队的速度不是很快,驱逐舰完全可以以反潜巡航速度跟上来。当地第五舰队缺少如同“李靖”级,“瑞兽”级这样的专用防空巡洋舰。只能尽量多配备驱逐舰来弥补舰队护航力量上的漏洞,因此第五舰队的驱逐舰数量相当多,这足以让任何一名潜艇的艇长在决定偷袭航母之前,考虑一下自己能否避开这三十几艘驱逐舰的围剿了。

为了尽量提高反潜能力,斯普鲁恩斯还与内克岛的岸基航空兵取得了联系,让内克岛那边尽快派遣一批远程反潜巡逻机过来。可问题是,第五舰队至少要在明天晚上才能进入反潜巡逻机的掩护海域,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只能依靠自身地反潜力量来对付很有可能已经到达的唐帝国潜艇了。

到晚上八点半,也就是在最后一艘航母的检查工作结束,开始提速的时候,斯普鲁恩斯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三艘能够保持16节巡航速度的航母组成一个独立的编队先行返回珍珠港。另外两艘能够保持14节速度的航母组成第二个编队,先前往内克岛,然后去考爱岛那边进行简单修补,或者是直接返回珍珠港。而“拳师”号航母则由六艘驱逐舰保护,以8节的速度返航。

显然,斯普鲁恩斯也不想多在战场上停留了,可这个决定却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舰队的反潜力量将被分散,而单独行动的三支航母编队都有可能遭到潜艇的围攻。另外一个就是,如果第四特混舰队的司令官判断出第五舰队将分成好几批返航的话,那么他留在战场东北面的炮击编队会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到时候,就算潜艇没有干掉“拳师”号,那几艘杀来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也很有可能解决掉“拳师”号,而为“拳师”号护航的六艘驱逐舰肯定不是第四特混舰队炮击编队的对手。

最危险的就是“拳师”号,这艘航母受的损伤太严重了,就算回到了珍珠港,也至少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够修复,可这总比永远都回不了珍珠港好上一万倍吧。六艘驱逐舰对付偷袭的潜艇应该过了,可问题是,在面对三艘重巡洋舰,六艘驱逐舰的时候,这六艘“弗莱彻”级驱逐舰将毫无招架之力。

如果派遣巡洋舰去护航的话,这还得分派一批驱逐舰过去,而且会进一步分化第五舰队的护航战舰,让另外两个航母编队也受到威胁。而第五舰队的护航战舰不可能同时保护三支航母编队的。最后,斯普鲁恩斯再次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由六艘“巴尔迪摩”级重巡洋舰,以及八艘“弗莱彻”级驱逐舰组成一支单独的舰队,去对付第四特混舰队的炮击编队!

相关的命令在晚上十一点之前就下达了,六艘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也随后脱离了正在加速的航母编队。斯普鲁恩斯也打出了最后一张牌,现在他也无计可施,而他只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尽快回到珍珠港,让几艘受损比较轻的航母尽快修复,再次投入战斗,可他觉得自己的这个希望有点高了,甚至可以叫做奢望。

让斯普鲁恩斯没有想到的是,蒋海龙中校指挥的炮击编队即将赶过来,而第五舰队分散行动,实际上就给了蒋海龙一个宝贵的机会,如果斯普鲁恩斯晚几个小时让舰队分散的话,也许结局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十八卷 后起之秀 第四十九节 拦截

决定前往拦截第五舰队之后,蒋海龙迅速的冷静了下来。他很清楚战斗的危险性,比起第五舰队那几十艘护航战舰来讲,他指挥的这九艘战舰根本就不值得一题。兵力上的劣势是无法改变的,而蒋海龙他们只有两个优势,一是必死的决心,二是更好的雷达。如果能够将这两个优势有效的利用起来的话,那也不是没有机会创造奇迹。

蒋海龙不是一个喜欢蛮干,也不是那种只知道蛮干的军官。这些年来的遭遇让他悟通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实力并不决定一切,合理的安排,合理的使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才是获得胜利的关键。这个道理不仅仅在战场之外适用,在战场上也是一样。如果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而硬要已己之短,拼敌之长的话,那么失败就是无法避免的。在舰队转向之后,蒋海龙就一直在思考,该怎么将他手里的两个优势利用起来。

士气与战斗意志方面的问题很容易解决,蒋海龙在晚上八点半,也就是官兵开始换岗的时候,他就通过舰队内部通信频道宣布了这次的作战行动。蒋海龙没有喊那些用来振奋人心的口号,也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他知道没有这个必要,每一个站在岗位上的官兵都很清楚那道命令的含义。他只要求每一名官兵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回想一下当初在镇海旗前宣布的那份誓言,现在,就是他们兑现自己誓言的时候了。

相对而言,技术方面的问题更难解决,蒋海龙等几名舰长都是从航,海,枪炮,轮机等几个传统部门出身的,他们对电子技术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雷达是一种能够在夜间发现远处战舰的有效工具。是一种能够让舰炮与鱼雷准确命中远方目标的工具。当然,蒋海龙他们都很清楚雷达的重要性,而且在之前地战斗中,都有过利用雷达来引导高射炮对付轰炸机,以及利用雷达来轰击海面与岸上目标的战斗经验。可问题是,怎么将雷达的效果发挥出来,这是一个战术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帝国海军在雷达方面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当时帝国海军已经研制出了专门用来搜索海面目标的雷达,而且已经装备到了海军的战舰上。可问题是,这种新式雷达的产量还不是很高,第一批装备该雷达地是第三特混舰队的战列舰与重巡洋舰,以及其他舰队里炮击编队里的重巡洋舰,而航母战斗群里的巡洋舰在很多时候并不承担炮战任务,所以没有优先装备这种新式雷达,蒋海龙手下的那三艘巡洋舰上都只有一部雷达,而且是以对空探测为住,探测海面目标的能力并不是很突出。

相对而言。美国海军装备的雷达就远不如帝国海军了。美国海军还没有专门的对海搜索雷达。而且其对空探测性能也比不上帝国海军的雷达。就蒋海龙所知,当时美国海军的雷达地鼓掌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要在技术上追赶唐帝国。而采用了很多不成熟地技术,结果就导致雷达经常无法正常工作。另外,美国海军在使用雷达的经验方面是比不上帝国海军的,其雷达地对海探测能力并不强。从之前的多次海战来看,美国海军的雷达能够发现20海里外的战列舰,15海里外的巡洋舰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而蒋海龙这三艘战舰上的雷达都能够保证探测到20海里外的重巡洋舰。

经过反复思索之后,蒋海龙确信,要战胜敌人,他就必须要把握住“偷袭”这个机会,利用雷达的探测优势。在尽量远的距离上发现美舰队,同时弄清楚美舰队的情况,找到合适地突破口,然后用巡洋舰吸引住美军的护航战舰,只要美军的护航战舰被引开,那就让六艘驱逐舰去冲击美军的航母,用鱼雷将航母击沉,如果运气好,驱逐舰应该还有第二次鱼雷攻击的机会!

其他几名舰长也都是这么想的。必须要引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