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明清战争史略 >

第29章

明清战争史略-第29章

小说: 明清战争史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徐伺机便,以图恢复,则可冀桑榆之功。”他还质问前线将领:“奈何缩首裹足,将山河轻弃,惊风鹤而疑草木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7。王在晋这一番议论,其见识未必不正确,其勇气未必不令人感动。然而,事临到自己身上,他却变成另一个人。廷臣推举,皇帝批准,责令他赴前敌,他却失去了勇于承担责任的气概。不得已而受命之后,意志消沉,对防守山海关毫无信心,充满了悲观情绪。他还未离京,就连连上奏章,一再声称:“山海(关)之无足恃也”,“欲恃兵力而兵力不可恃,恃人心而人心不可恃,恃地险又不可恃。”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8。他在另一份奏疏中,力贬山海关的战略价值,说:“山海一关不过防军民之出入,稽商旅之往来,左为山,右为海,所以名山海,究竟则犹郡邑之城郭也。彼辽、沈、开、铁、广宁皆东方之重镇,且望风瓦解,岂一关所能独御哉!”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8。如前所述,山海关原为防御蒙古而设,岂仅是防军民与商旅出入!他把一座结构严谨、体系完备、坚固实用的雄关比之于一般城邑,把它与辽沈等诸镇视为等同。他散布上述种种失败主义的论调,不过是用来掩饰他的懦怯与无能。他毫不隐讳地向熹宗表示:“倘逐臣而使之归,臣之所大幸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8。他最希望的一件事,就是巴不得把他罢官归乡,以图身家性命保全。御史陈宝泰首先怀疑王在晋有负众望,说:“一切战争事宜,在晋能料理否?不然拥牙坐蟒,横玉挂剑,不足吓逃兵,能吓奴酋乎?”《明熹宗实录》,卷15。


第三部分守御山海之争(3)

    三月十八日,王在晋将起程赴山海关,熹宗特赐蟒玉、衣带与尚方剑,“勉建功勋”《明熹宗实录》,卷15。。他抵关半月余,就提出了“拒奴抚虏、堵隘守关”的方针《明熹宗实录》,卷16。。所谓“抚虏”,就是由朝廷拿出大笔金钱收买蒙古,像王化贞一样又把希望寄托于“抚虏”上,竟大言不惭地说:“俟赏事成,督臣可以还政”,“枢臣可以还朝”,他们从此解甲为政,而他独自一人就可以稳坐山海关,“担任危疆”的重任《明熹宗实录》,卷16。。所谓“堵隘”,是在山海关外再修一座关城,称重关。原先,王在晋只想到利用蒙古的力量袭取广宁,跟他很要好的蓟辽总督王象乾出主意说:“得到广宁也守不住,罪过更大。不如在山海关外的地方再设置一道关,作为险要,护卫山海,亦护卫京师。”《明史孙承宗传》,卷250。王在晋以为是一条妙计,遂定为“抚虏堵隘”的守关方针。五月,他正式提出筑重关的计划。其理由是,山海关南为海,“虏”如舍骑乘舟,瞬息可达。北为角山,设有边墙,但峰峦更高于墙垣,如敌人先据高山、险岭,造成“凭高搏击之势”,山海关便不能守。因此他主张从芝麻湾或八里铺再筑一边墙,约长三十余里,北绕过山,南至海,把关外一片石、角山及欢喜岭等要地都包罗在内一片石,位于山海关外东约十里处,即今辽宁省绥中县李家台村。计六奇《明季北略》等书均记为“关内一片石”,误。欢喜岭,又名凄惶岭,“言戍边看去而悲,还而喜也。”位关外偏东北,约二里许。见杨雨苍:《临榆县志》。,使之关外有关,墙外有墙,以四万人守卫,“乃可为关门捍蔽”。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计费甚巨”,用人夫数万,历时颇长。他坚持认为,这道作为“外墙”的关隘必不可少,请求朝廷批准《明熹宗实录》,卷17。疏奏全文见《三朝辽事实录》,卷9。。六月,王在晋再申筑城之议,确定在八里铺地方“划地筑墙”,估算费用共九十三万两白银。熹宗批准,同意先发帑金二十万两,其余费用陆续拨发。《明熹宗实录》,卷18。全文见《三朝辽事实录》,卷9。    
    王在晋筑重城的做法遭到他的部下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认为此举“非策”,极力劝阻。王在晋不听。崇焕两次写信给首辅叶向高,申诉了自己的意见。向高对阁臣们说“此事不可臆断”,一时也分不清谁是谁非。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亲赴山海关实地考察,然后再定大计。向高很满意,熹宗也高兴,特加太子太保的头衔,赐给蟒玉、银币,以示隆礼《明熹宗实录》,卷18。。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河北高阳县),他的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声若洪钟,震撼墙壁。他年三十余,“伏剑游塞下,历亭障,穷厄塞”,在边塞生活过一段时间,每每喜欢跟老将及退役兵卒究问险要边情张岱:《石匮书后集孙承宗传》,卷8。,因而“晓畅边事”《明史孙承宗传》,卷250。。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授编修。熹宗即位,他以左庶子充当日讲官,叙事分析,“激切恺直”,张岱:《石匮书后集》,卷8。每次讲完,熹宗就情不自禁地说:“心开!”对他特别看重。天启元年,辽沈相继失陷,廷臣以承宗知兵,一致推他为兵部侍郎,负责辽东军事。但熹宗舍不得他离开,拒绝了廷臣的一再请求。广宁失守后,熹宗焦虑万分,这才提升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直接参与辽事。过了几天,命他以阁臣掌兵部事《明史孙承宗传》,卷250。。他上疏说:“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监阵,而以文官拨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要使守关无阑入,而徐为恢复计。”《明熹宗实录》,卷14。参见《明史孙承宗传》,卷250。这一奏疏,清晰而深刻地表达了他的军事思想。他提出“重将权”,改革明朝军事制度和原则,在当时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当此如何决计防守山海关的紧要时刻,他主动要求执行这项使命,是非常合适的。    
    六月二十六日,孙承宗由兵部主事鹿善继等陪同,抵山海关,就防御问题同王在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新城建成,即移旧城四万人守卫吗?”孙承宗首先发问。    
    “不,当另设兵。”王在晋回答。    
    “如此,那么八里内共有守兵八万余人,一片石西北就不能设重兵吗?而且在八里之内筑关,新城背后即旧城址,内中埋有大量的品坑地雷,是为敌人设的呢,还是为新兵设的?新城如可守,还用旧城干什么?如果不可守,那么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是开关放行呢,还是闭关委给敌人呢?”孙承宗提出了一系列疑问,让王回答。    
    “关外有三道关,可以进关。”    
    “如像你所说,敌人来了,而我兵逃跑如故,还要重关有何用?”    
    “准备在山上建三座寨,以接待逃跑的兵卒。”    
    王在晋说到这里,孙承宗脸色一沉:“兵未溃,先筑寨以等待他们,这不是教他们逃溃吗?而且溃兵能进关,敌人也会尾随进关的。现在,不为恢复失地作打算,划关为守,却尽量撤去藩篱,天天在内部哄哄然,京师之东还有安宁的地方吗?”孙铨:《孙文正公年谱》,卷2,参见《明史孙承宗传》。


第三部分守御山海之争(4)

    王在晋这个人很顽固,虽理亏也不服气,仍然坚持修重城的主张。孙承宗出示袁崇焕给朝廷的奏疏,“始丧失色”九龙真逸:《明季东莞五忠传袁崇焕传》,卷上。。为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他召集将吏讨论如何防守关外。监军阎鸣泰主守觉华岛(辽宁兴城东三十里海中,今称菊花岛)。袁崇焕主守宁远卫(辽宁兴城)。王在晋都反对,提出守中前所(辽宁绥中县前所)。监司邢慎言、张应吾等随声附和。其时,明兵前哨名义上驻中前所,实不出八里铺。意见分歧,事关重大,孙承宗没有立即作出决断,便带他们出关察看形势。    
    孙承宗来到中前所,登上城楼,向东北方向眺望,“遥见宁远形势,天设重关,以护神京,必不可不守”九龙真逸:《明季东莞五忠传袁崇焕传》,卷上。,而“觉华孤峙海中,与宁远如左右腋,可厄敌之用”。孙铨:《孙文正公年谱》,卷2。他一眼看中宁远是山海关的天然“重关”,坚信是可以守得住的。于是,他表态明确支持袁崇焕守宁远的意见,希望王在晋能赞成守宁远的计划。他“推心告语七昼夜”,而在晋固执到了极点,“终不应”《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孙承宗最终没能说服王在晋,回到北京后提出一份报告,阐述他的见解。他写道:“敌人未抵镇武,而我自烧毁宁远、前屯,这是经臣与抚臣的罪过;我弃宁、前,敌人终不来,而我却不敢出关一步,这是今日将吏的罪过。将吏隐藏关内,却没有办法变畏敌之心为畏法令,转化其谋私利之智为谋敌,这是我与经臣的罪过。与其白白扔掉百万金钱建无用之重关,何不如筑宁远这个要塞而防守!八里铺四万人担负守宁远冲要,与觉华岛互为犄角。敌人窥城,令岛上兵卒旁出三岔河,断绝浮桥,绕敌于后从侧面攻击。即便没有战事,亦收复二百里疆土(按:山海关至宁远约二百里左右)。总之,不尽破庸人之论,辽事不可为!”九龙真逸:《明季东莞五忠传袁崇焕传》,卷上。几天后,他乘给熹宗侍讲的机会,当面提出“在晋不足任”,应予撤换。熹宗同意了他的意见,下令把王在晋调到南京,充任留都南京的兵部尚书。自此,八里铺筑城之议即作罢论。    
    自熊廷弼与王化贞革职被逮,辽东经略屡易其人,而王在晋在山海关任职半年,毫无作为。孙承宗指出:“半年来,兵未合营,将未束伍,独有逃官逃将,议筑议凿,口口声声俱说要守,而将不简,兵不练,何以为守?”事实确系如此。王在晋自到关整天空喊防守,议论修“重关”,借以掩饰他的胆怯和准备逃跑的心理。在半年内,他不做一件切切实实的工作,把“关城之事担(耽)搁已久”杜应芳:《督师纪略》,卷2。,山海关的军事形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益混乱,继续恶化。孙承宗当机立断,建议把王在晋调离,是很及时的。王在晋一走,山海关的防务最终采取并贯彻了孙承宗与袁崇焕主守关外的战略方针,布置成一道坚固的宁(远)、锦(州)防线,成为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不管他们个人的能力有多大,军事力量有多强,始终都没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在屡次碰壁之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望山海而兴叹。就是这道防线不仅保卫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河西走廊的战局。山海关防御之争及其重大结果的深远意义正在于此。    
    二、明部署宁锦防线    
    天启二年八月,王在晋被免去辽东经略的职务。孙承宗以天下为己任,勇赴国难,自请出任经略。他豪迈地说:“经略去矣,代者且将奈何?与其以天下之大付之不可知之人,不如以天下之大付之不可知之我!”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