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国十大元帅 >

第8章

中 华 人 民 共 和国十大元帅-第8章

小说: 中 华 人 民 共 和国十大元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综上所述,用“我军院校的开拓者”和“我军院校之父”等词来描述刘伯承对军事教育的贡献是不过分的。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他的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他还翻译了苏联的许多军事著作。 

刘伯承年表 

刘伯承原名明昭,1892年12月 4 日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 

宣统三年(1911年)在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 命的学生军。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 

次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 

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 历任连长、团长。 

1916年 3月率四川护国军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 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2月与杨闇公、朱德等发动沪州、 顺庆(今四川南充)起义,任总指挥,率部同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 

1927年接受中共中央指示后转往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失败后经香港转赴上海。 

1928年留学苏联。 

1930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12月回国,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2年 1月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1932年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 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用俄语当面怒斥从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而被撤职,调任第五军团参谋长。 

1934年底复任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 

1935年 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5月 4日, 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保证全军安全北渡金沙江。随后任先遣队司令,与政委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 

进人大凉山时,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并在当地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第一、 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作为总参谋长与朱德随红军总部在左路军。他和朱德坚定地维护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在山西前线组织所部进行阳明堡夜袭战、七豆村伏击战等战斗。 

1938年后,与政委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沉重地 打击了日军。 

随后又取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破袭正(定)太(原)、平汉、自(圭)晋(城)和(大)同蒲(州)铁路交通线。 

1943年 9月赴延安。 

1945年 6月当选为中共 第七届中央委员。 

1945年 8月20日,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5年9月至11月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和打通平汉路的企图。 

1946年 6月,与邓小平政委奉主力部队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九个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947年 6月,与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1947年10月,蒋介石派白崇禧指挥 33个旅围攻大别山。 12月,刘邓决定以邓小平等率主力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刘伯承率一部北渡淮河,调动敌人。刘邓大军和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互相配合,经十个月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进一步陷入被动。 

1948年 5月,任中原军区司令员。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陈毅、 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1948年12月15日,与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将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全歼于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 

1949年 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 

1949年4月,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道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 区。 

同年冬,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第一野战军的配合下进军大西南,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 

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0年冬,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8年被扣上教条主义的帽子而受到错误的批评。 

1959年后曾负责中央军委的战略研究工作。他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6年 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2年,因年高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 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他的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他还翻译了苏联的许多军事著作。 

 


政工巨匠罗荣桓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鹦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 

罗荣桓(1902~1963),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秋收起义。上过井冈山,经历长征。到延安后,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中,先在晋冀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后建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率军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政委,参与指挥了平津战役。建国后两任总政治部主任。为我军的政治工作建设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巧打硬仗的将领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衡山县南湾村一个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八岁时到私塾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后,附近开设了罗氏岳英小学。罗荣桓十一岁时插入高小一年级,这里除了国文之外还教算术、常识等。他从这里开始接受自然科学知识和进步思想。1919年夏天,十六岁的罗荣桓到长沙读中学。1923年,罗荣桓中学毕业后赴北京求学。在京补习数月后,考上了青岛私立大学的预科班。在这里,他学习刻苦,各门成绩都很突出。罗荣桓曾想当一名工程师,走实业救国之路。但帝国主义的侵略,统治者的腐败,民众的麻木,促使他对自己的向往发生了怀疑,代之而起的是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的意识越来越强烈。1926年6月,罗荣桓在青岛大学预科班结业后来到广州。到广州时正值北伐战争时期,革命思想非常活跃,左派与右派的斗争也异常激烈。罗荣桓报考中山大学落榜,年底返回家乡,自发地宣传北伐战争和革命思想。不久即加入到农民运动之中。由于得罪了当地土豪,父亲把罗荣桓赶出家门。1927年4月,罗荣桓赴武汉求学。 

罗荣桓是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并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生涯。1927年7月,他受湖北省委之命到通城县做农运工作。“八七”会议之后,罗荣桓在通城县组织农民起义并巧妙地夺取了县城,打起了农民自卫军的旗帜,罗荣桓在队伍中任党代表。 

1927年秋,罗荣桓带领通城县的农民自卫军向南转移,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与毛泽东等带领这支革命的队伍上了井冈山。罗荣桓一直是一个学生,没学过军事、没当过兵,自从组织农民自卫军才拿起枪杆子。他置身行伍之后,刻苦学习军事。在革命队伍中,他不仅当党代表,还指挥作战,经过多年的磨炼,他从一个学生转变为善打硬仗的军事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荣桓先是带领八路军一一五师的部分部队建立了晋冀根据地,之后又率兵东进入山东,在鲁冀、鲁豫、苏鲁和鲁中建立了多块根据地和游击区。罗荣桓虽未经正规军校培训,但他指挥作战机动灵活,胸有成竹,善于捕捉战机,打仗沉稳细腻,善于巧打。比如,1941年11月,日军组织了三个独立混成旅和伪军大队计五万余人对沂蒙山区我军根据地实施合围,在敌距我军最近点二三公里,最远点也只有七八公里时才摸准敌情。当时一一五师师部机关五千余人,而战斗部队却仅有一个警卫营。在这灭顶之灾即将降临之时,罗荣桓一声不响地在地图前沉默。十余分钟后,他果断地命令:“向西南突围”。命令下达之后,他迅速对突围作出了干脆利落的组织和部署,然后,亲率作战科和部分侦察人员为突围队伍开路。师部随后,警卫营断后。整个队伍悄无声息地不足一公里的缝隙间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儿,使敌人筹划数月的包围“劳兵伤财”,而我军未耗一枪一弹,未有一个伤亡而转移到安全地带。 

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1941年至1942年,在日伪军步步紧逼,倾全部主力压向根据地时,罗荣桓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边战术”,你打入根据地我打入敌占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方针一经推行,很快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改变了我军的被动局面,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根据地立即活跃起来,游击区也得到了扩大。最终,日军在山东发动的“清乡”被罗荣桓指挥的八路军粉粹了。1943年,中共中央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军区司令员、一一五师长兼政委、山东分局书记,集军政于一身。罗荣桓兼任军事工作之后,为推动山东的抗日斗争,采取了一系列的群众性的游击战原则,诸如“蜂窝战”、“麻雀战”、“车轮战”、“推磨战”等等,把山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战搞得红红火火,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就是根据罗荣桓的游击战原则并在他的关心下组织起来的。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罗荣桓针对山东伪军多、汉奸多的特点,发挥政治工作优势,推行“神经战”和“心理战”,瓦解敌伪军,促成了整营、整团甚至整旅的伪军投降、起义,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减少了我军的伤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夺取全国的解放,罗荣桓奉命率山东部队的主力六万余人出关,建立东北根据地,以对付可能发生的内战。到东北组建东北野战军,并在长春、齐齐哈尔等地指挥战斗,歼敌二万七千人,使我军在东北地区稳稳地站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