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646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646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陆兵上陆的元山出发西进,向平壤实施突击,以求歼灭人民军基本兵力,并攻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尔后继续北进,前出到苏中边境。10月11日,经猛烈的航空兵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联合国军转入进攻。敌军在兵力上拥有很大的优势,在西线突破了朝鲜人民军的防御。10月20日,联合国军空降兵(约5千人)在人民军后方肃川和顺天地域(平壤以北40—45公里)实施空降。10月23日,联合国军占领平壤。10月末,联合国军登陆兵在元山等地登陆。但他们未能挫败沿东海岸北撤的人民军的抵抗,更无法向西进军平壤。

    1950年10月24日,沿西海岸进攻的联合国军强渡清川江,其中1个师在楚山地域进至朝中边界。在东海岸,美军步兵第7师于10月末进至端川、北青、五老里一线,11月底,在惠山地域进抵朝中边界。人民军和敌后游击队顽强进行防御,阻止侵略军继续推进。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以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为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参见抗美援朝战争)。

    10月底,朝鲜人民军得以最后阻止了敌军的进攻。这时,人民军兵力大大增加。

    10月25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西线云山地域对联合国军实施猛烈突击,以期歼灭突破清川江的敌军集团。第一次战役一直持续到11月5日,结果重创南朝鲜的1个军,并肃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清川江以北之敌。朝鲜人民军在粉碎敌人妄图重新夺回主动权的企图之后,于11月25日全线转入坚决的反攻。反攻的企图是:在平壤(从安州以北地域)和咸兴(从长津湖地域)两方向对敌人翼侧实施突击,歼灭美李军队,并前出至三八线。为此目的,中朝军队于11月25日至12月24日期间实施了第二次战役。这次反攻实出美军指挥部所料。两天之内,美军第8集团军右翼军队被击溃,美军海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3师在长津湖地域几乎全部被歼,联合国军被迫仓促南撤。12月6日,第1和第2方面军继续发展进攻,共同解放平壤,并于12月25日以前解放北朝鲜全部领土,进至三八线地区。联合国军遭到重大伤亡(损失3万6千余名官兵,其中美军2万4千余名)。这次战役对于战争进程发生转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中朝军队实施第三次战役。中朝军队沿西海岸推进至37度线地区,解放了南朝鲜大片领土,其中包括汉城、仁川、原州等大城市。中朝军队的进攻在水原以南,平昌、江陵以北地区被阻。美军指挥部为避免侵朝美军全军覆没,调来重兵增援,并于1951年1月27月举行反攻(参见第四次战役)。截至2月7日,联合国军向北推进40—50公里,并在西线直逼汉城。但2月11—17日中朝军队对自横山地域向汉城进攻的敌军集团的翼侧实施猛烈的反突击,迫使联合国军向南撤退25—27公里。鉴于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力量消耗很大,而战略预备队又未做好准备,最高指挥部于2月18—21日将军队撤往三八线在临津江、铁原、杨口、麟蹄一线有利地区占领既设阵地,就地设防。1951年4、5月间,人民军连续实施两次反突击,以期歼灭美军第8集团军集结在东西两线的重要集团,西线于4月22日自汉城以北发起反击(参见第五次战役),迫使联合国军向南撤退40—50公里。东线人民军于5月16日在县里地域实施反突击,经6天激战推进20—40公里。积极的进攻作战持续到1951年7月9日。美军第8集团军因人员和装备损失惨重,被迫转入防御。

    由于军事上势均力敌,双方进行激烈的阵地战,攻防转换频繁,形成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对峙的局面。1951年7月10日,双方在开城(10月25日移至板门店)开始谈判。由于对划分军事分界线和交换战俘等问题存在分歧,战争出现边打边谈、打谈结合的局面。美方为了对中朝两国施加压力和改善东线犬牙交错的态势,于1951年8——10月连续发起“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先后向东线人民军防守的北汉江至东海岸一线和西线志愿军设防的涟川、铁原以西地区发起进攻。中朝军队顽强抗击,寸土必争,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挫败其攻势。至1952年6月,中朝军队经过10个月的艰苦奋战,粉碎美军以轰炸封锁交通运输为目的的“绞杀战”;随后又粉碎美军旨在制造疫区、企图削弱中朝军队战斗力的“细菌战”,并于同年11月在上甘岭战役中粉碎敌发起的金化攻势。1953年5——7月,中朝军队为配合谈判在夏季反击战役中先后发起三次进攻,特别是在7月13日发起的金城战役中一举突破韩国军队的防御阵地,向前推进约10公里,歼敌7万余人,为实现停战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军事上、政治上的失败并受到国内外的压力,美国政府于7月27日终于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多之久,美国耗费200亿美元。联合国军动用百万之众参战,投入坦克近1000辆,飞机1600多架,舰艇200余艘。美国报刊承认,朝鲜战争就其规模而论是美国历史上第四次大战。中朝两国军队共歼敌约109万人,自己损失60多万人。仅志愿军伤亡、失踪的人数就达36万余人。此次战争的主要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虽拥有先进技术装备和海空优势,但由于受朝鲜山地、丘陵地、河流和交通等条件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中朝军队扬长避短,发扬近战、夜战特长,运用迂回包围、穿插分割和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术,取得巨大战果;空袭和反空袭斗争极为激烈,战争初期美军凭借空中优势封锁、破坏中朝后方运输线的“绞杀战”曾起到一定作用;坑道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攻防作战理论;喷气式飞机大量使用和直升机机降作战,预示着作战样式将发生新的变化;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交织进行,边打边谈、打谈结合,对最终结束战争具有重要意义。美军航空兵在侵朝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共出动飞机104078架次,投掷炸弹和凝固汽油弹约70万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8700多个工业设施,60万栋住房,6000所学校和医院和其他建筑均遭破坏)。工业总产量与战前相比减少了40%,农业,特别是畜牧业损失更大。

兵书战策 '当代…D'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巴勒斯坦战争(1948—1949)

    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背景和中东战争的起因

    一、历史上的巴勒斯坦

    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则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一直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上也出现过部族的迁徙和后来者征服先来者。

    历史上,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他们在公元前约4000年从阿拉伯半岛东部沿阿拉伯海一带到这里定居。公元前13世纪,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移居迦南,将该地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的土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此外,巴勒斯坦早期还有阿穆尔人和亚兰人等部落居民。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莱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他们同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以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亚帝国消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东方新崛起的巴比伦王国占领犹太王国,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代。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从而结束了犹太人巴勒斯坦立国的历史。

    亚述人和巴比伦人之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

    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西亚大片土地,并攻占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的统治,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隔绝状态,各被征服国家的民族开始杂居交往。犹太人从此也逐渐疏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等地区,这可说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

    犹太人的第三次大流散是在罗马帝国期间。公元前二世纪初,罗马帝国不断强盛,并向东大力扩张,于公元前63年先后侵占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为反抗罗马人的入侵,曾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史称“犹太战争”。特别是公元115年的最后一次起义,曾给罗马帝国以沉重的打击,把罗马驻军赶出了巴勒斯坦南部,并占领耶路撒冷。但起义于公元135年失败。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公元7世纪,出生在阿拉伯半岛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统一了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各民族和部落(参见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后又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帝国后,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0多年来,他们在这一地区劳动生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16世纪50年代,新兴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巴勒斯坦从1518年起纳入帝国版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400多年。由于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伊斯教和阿拉伯文化,因此,这里的阿拉伯民族特征始终没有改变。

    可以说,公元一世纪以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数很少,1880年只有两万多人,1918年也只有5、6万人,仅占当地居民的8%。

    二、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

    犹太人在公元一、二世纪起离开巴勒斯坦之后,流散到世界各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慢长岁月中,他们的处境很悲惨。中世纪欧洲各国,基督教居于统治地位,而犹太教被视为异端邪说,它们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从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特别是19世纪末发生在沙皇俄国的排犹运动,十分猖獗,它是犹太复国主义产生的催化剂,使犹太人从一般的复国愿望发展成具体的政治性运动。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沙俄为掩盖阶级矛盾,转移视线,煽起屠杀犹太人的狂潮,被屠杀的犹太人不计其数。1842年5月,沙皇俄国还颁布法令,将犹太人赶出乡村和居民区。这样,犹太人开始了第一次向巴勒斯坦移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