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517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517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尼格先将军在配置步兵第3军时却使其正面对敌,这完全违背了总司令的意图。

    8月26日(9月7日)拂晓,博罗季诺战役以双方炮战开始。博阿尔奈军迅速向猎骑兵防守的博罗季诺村发起进攻。在法军优势兵力猛攻之下,俄军退过科洛恰河。法军1个团尾随其后渡河,遭到反冲击,损失惨重,残部被迫退至科洛恰河西岸。主要的战事发生在巴格拉季昂钝角堡群和拉耶夫斯基炮垒附近。凌晨6时许,达武元帅指挥的步兵军(2。5万人和100门火炮)开始向沃龙佐夫的混编掷弹兵师和涅韦罗夫斯基的步兵第27师(8000人和50门火炮)防守的钝角堡群冲击。尽管法军人数超过2倍,炮兵超过1倍,俄军仍然击退了法军的冲击。7时,法军再次发起进攻,攻占了左面的一个钝角堡,但是被俄军以勇猛的反冲击所击退,被逐回。拿破仑随即以内伊军、瑞诺军和缪拉的骑兵加强了达武的军队。在巴格拉季昂方面,也将自己的预备队掷弹兵第2师和胸甲骑兵第2师、步兵第7军的部分兵力调至钝角堡群地域,将图奇科夫步兵第3军编成内的科诺夫尼岑的步兵第3师调到谢苗诺夫村。库图佐夫在查明博罗季诺附近的法军力量确实薄弱之后,命令将步兵第2军、步兵第5军的部分兵力及100门火炮调至左翼,稍后又将奥斯捷尔曼—托尔斯托伊的第4军调往拉耶夫斯基炮垒附近。8时,法军对巴格拉季昂钝角堡群发起第三次冲击,攻占了左右两座钝角堡,但是,俄军又一次把他们逐出工事。在法军第三次冲击钝角堡群的同时,波尼亚托夫斯基的波兰军企图夺占乌季察村,插向巴格拉季昂集团军的后方,但是图奇科夫军粉碎了法军的迂回机动。从9—11时,内伊、达武和瑞诺的3个军先后四次对钝角堡群实施冲击,均未奏效。博阿尔奈军于9时30分和11时两次对拉耶夫斯基炮垒实施冲击,均被击退。在钝角堡群四周和在拉耶夫斯基炮垒附近,尸横遍野。但是,法军未能前进一步。12时许,开始了对钝角堡群的第八次冲击。拿破仑调动了4。5万人和400门火炮来对付俄国人1公里半地段上的1。8万人和300门火炮。双方短兵相接,战斗十分激烈。巴格拉季昂在一次反冲击中身负致命重伤。法军付出巨大伤亡代价才占领了钝角堡群。为彻底突破俄军阵地,拿破仑将基本兵力转向拉耶夫斯基炮垒方向,集中了3。5万人和大约300门火炮,对该炮垒实施冲击。在此危急时刻,库图佐夫果断决定:派普拉托夫军和乌瓦罗夫军迂回拿破仑军的左翼,出其不意地向瓦卢耶沃、别祖博沃地域的法军实施攻击。俄军骑兵的突然袭击,迫使法军停止了对第2集团军的冲击并将对拉耶夫斯基炮垒的第三次冲击推迟了2小时,以便抗击俄军的反突击。库图佐夫则利用这段时间重新部署了兵力,用第2和第3军加强了俄军的中央和左翼。14时,博阿尔奈军,骑兵第3和第2军的骑兵师对拉耶夫斯基炮垒发起第三次冲击。法军付出惨重伤亡之代价于16时前攻占了拉耶夫斯基炮垒。然而,科林库尔的骑兵第2军继续扩张战果的企图,却为俄军骑兵第2和第3军的反突击所粉碎,俄军左翼,第2集团军余部在抗击内伊和达武的步兵军及拉图尔—莫布尔的骑兵军的多次猛烈冲击以后,退至谢苗诺夫村以东的第三阵地固守。18时,俄军仍然坚韧不拔地屹立在博罗季诺阵地上。拿破仑无论在哪一个方向上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又未能下决心把自己晕后的预备队一禁卫军投入战役。拿破仑确信继续冲击已徒劳无益,遂放弃已攻占的俄军工事,将军队撤回出发阵地。

    库图佐夫在向亚历山大一世报告博罗季诺战役结果时说:“26日发生的战事,是当代所有的著名战役中最残酷的一次浴血奋战。我们完全守住了阵地,敌人却逃回原来向我们发起冲击的阵地。”拿破仑军队伤亡5万多人。俄军损失4。4万人。

    博罗季诺战役标志着拿破仑的总决战战略已频临破产。拿破仑未能歼灭俄军或迫使俄国投降,也未能强迫俄国接受其和平条件。而他自己的军队却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士气动摇;而俄军战胜法军的信心却空前高涨。俄军的高涨士气,官兵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对取得战役的胜利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博罗季诺战役表明,为捍卫祖国疆土和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顽强,又是何等的视死如归!连拿破仑也不得不承认俄军具有高度的精神战斗素质。拿破仑后来写道:“在我一生的作战中,最令我胆战心惊的,莫过于莫斯科城下之战。作战中,法军本应取胜,而俄军却又博得不可战胜之权。”在博罗季诺战役中,显示了库图佐夫的高超战略思想和高超的统帅才能,他善于最大限度杀伤敌军,为以后的作战保存实力。库图佐夫的战略远胜过拿破仑的一次总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俄军战斗队形的纵深配置,步兵同骑兵和炮兵之间的密切协同,保障了防御的坚固性;俄军拥有强大的局部预备队和总预备队,使集团军司令和总司令能够在关键时刻,在最重要的地段及时地影响战役的进程。大量集中炮兵和配合工程构筑(多面堡、钝角堡等等)巧妙地使用炮兵的做法,在博罗季诺战役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博罗季诺战役中,清楚地显示出纵队和散开队形战术的特征。双方军队的战斗队形,其要素均相同,即猎骑兵的散开队形、战列步兵营的纵队、骑兵的展开队形和纵队以及威力强大的炮兵连。冲击和反冲击均以步兵火力和炮兵火力先行准备,尔后再以步兵和骑兵实施猛烈密集突击。博罗季诺战役对1812年卫国战争的整个进程有重大影响。虽然它没有直接引起战争进程的根本性转折,但却标志了拿破仑的所谓“大军”覆灭的开始。俄军在这次战役中重创拿破仑军以后,本来可能立即转入反攻。但是,由于总的战略形势不利,首先是沙皇政府和陆军部无能,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给作战军队补充新锐兵力、武器、弹药和给养,使俄军无法在博罗季诺战役后立即转入积极的进攻行动。库图佐夫无法补充军队的巨大损失,不能为转入进攻和发展进攻投入预备力量,被迫采取了当时唯一正确的决定,即将军队撤向内地,以便保存军队,积聚力量,然后转入反攻,粉碎侵略者。为巩固军队,组织民团,在敌后开展游击活动,大约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此之后,在库图佐夫统率下的俄军方才开始从俄国境内驱逐敌军。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D'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1757年8月30日,在七年战争(1756—1763)期间,阿普拉克辛元帅指挥的俄国军队(5。5万人)和莱瓦尔德元帅指挥的普鲁士军队(2。4万人)在大耶格尔斯多夫(前东普鲁士因斯特堡,今切尔尼亚霍夫斯克西南的居民点)进行的一场交战。

    俄军于8月10日攻占因斯特堡之后继续向东普鲁士腹地挺进。普军在韦劳占领阵地,切断了通向柯尼斯堡的去路。阿普拉克辛查明普军阵地坚固,遂挥师阿伦堡城,从南面迂回普军阵地。俄军到达普雷格尔河,渡到左岸并配置在大耶格尔斯多夫东北的多林地。阿普拉克辛认为普军不会首先投入战斗,而将会竭力阻挠俄军向柯尼斯堡挺进,于是开始率军抄捷径穿过密林,沿着唯一的、难以通行的道路奔向普军阵地。莱瓦尔德识破了阿普拉克辛的意图,利用俄军行动迟缓的弱点突然发起冲击。这在阿普拉克辛军中引起了混乱。但是莱瓦尔德急于利用有利的形势,既未组织侦察,也未向既定的俄军翼侧,而是向其中央实施突击(向洛普欣的第2师)。普军的第一次冲击被打退。但俄军未能顶住这个方向上的再次冲击。普鲁士步兵遂向第2师后方迂回并迫使它退却。普军不让俄军其他部队从森林中出来展开战斗队形就直接向其冲击。当时指挥一个旅的鲁缅采夫将军使俄军摆脱了困境。他定下向普军反冲击的大胆决心,带领2个团迅速穿过森林,在林缘展开并向普军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这使正在退却的俄国部队有可能变换队形并使战斗进程变得对自己有利。在左翼行动的顿河哥萨克打得出色。他们在普鲁士骑兵前面后撤,将普军引至俄国步兵和炮兵的火力之下,当普军骑兵被打散并开始后撤时,转而追歼之。骑兵的溃败和俄军加强突击导致普军总退却。俄军获得来之不易的,但却是重要的胜利。普鲁士军队损失5000人和29门火炮。

    点评:此战,俄军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是,士兵的坚定性,鲁缅采夫机动行事,正确确定反冲击方向和时刻,以及其他许多指挥官的勇敢行动。莱瓦尔德军败退到普雷格尔河右岸,从而让开了通向柯尼斯堡的道路。但阿普拉克辛并未乘胜前进。他于9月5日占领阿伦堡之后,把军队引向蒂尔西特,理由是军队物质保障过差。他消极行动的真正原因在于他竭力讨好保皇党人,因为保皇党人的靠山彼得·费多罗维奇皇储反对同普鲁士进行战争。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D'德累斯顿战役

    1813年8月14—15(26—27)日,在第六次反法联盟(俄国、普鲁土、奥地利、英国、瑞典)反对拿破仑法国的战争期间,奥地利元帅施瓦岑贝格统率的波希米亚同盟军(俄、奥、普联军)与拿破仑一世的军队在德累斯顿地域进行的一次战役。

    8月初,波希米亚同盟军(约23。5万人、火炮672门)从南面穿过克鲁什内山向法军的主要补给基地德累斯顿发起进攻,企图插入正在与布吕歇尔将军的西里西亚军交战的拿破仑一世主力的后方。8月14日,同盟军前卫部队(7万人)迫使德累斯顿守军——圣西尔将军指挥的法国一个军(4万人)后撤。拿破仑留下麦克唐纳元帅的军队(8万人)与布吕歇尔作战,亲率主力(12。5万人)向德累斯顿进发,驰援圣西尔将军的一个军。8月14日下午,同盟军(20万人)成5路纵队展开进攻,对德累斯顿实施向心突击。但是,日终前拿破仑主力已经赶到,阻止了同盟军的进攻。同盟军在兵力上虽占相当优势,却转入防御。8月15日,拿破仑对同盟军力量薄弱的左翼实施突击,将其击溃。面对这种危局,俄普联军司令巴克莱—德—托利将军曾向施瓦岑贝格提出对法军左翼实施反突击的建议,但未被采纳。施瓦岑贝格过高估计法军战绩,下令撤退。退却是在敌军跟踪追击之下进行的。同盟军损失约2万人。奥斯捷尔曼—托尔斯泰将军率领的俄军(1。5万人)担任后卫,掩护后撤军队。俄军在波希米亚同盟军主力到达前,于8月17—18(29—30)两日在库尔姆交战中击退旺达姆将军指挥的法国一个军实施的最初几次攻击。

    点评:此战,施瓦岑贝格虽然占有数量优势,拥有强大的预备队,但他优柔寡断,不善于识破敌人行动意图,使拿破仑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取得了胜利。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D'德意志解放战争

    1813年,德国为摆脱拿破仑法国的统治而进行的战争,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

    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开展这场解放战争的最重要前提。德意志解放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1812年12月30日签订的陶罗根专约(1812),该专约是由驻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普鲁士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