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

第164章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164章

小说: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光,又有指挥才能,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或以智退敌、或以身诱敌、或勇猛追击。特别是其避锐击惰、疲敌制胜的战术,在中国历代兵家中是最为突出的,如他指挥的几次战略决战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洺水之战等均是如此。 

中国战争 唐宪宗削藩之战

    从唐元和元年(805年)到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唐削藩战争中,唐宪宗李纯为削平割据势力,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的作战。

    元和元年宪宗讨伐抗命的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取得成功;同年,夏绥杨惠琳抗不移交,宪宗又讨斩之,因而使中央声威复振。二年(807年),宪宗对镇海节度使李锜的进讨成功,使中央的威信重新树立于东南。八年(813年)春经征讨后,赐魏博节度使田兴名弘正,使其之归附朝廷。接着,又对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抗拒朝命进行了征讨,但用兵两年,劳而无功,不得不于元和十二年停止对成德的作战,集中力量专攻淮西。元和十年(815年)至十二年(817年)宪宗调用十六镇的兵力,以三年时间,终于因李愬的偷袭成功而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参见蔡州之战),也教训震摄了其他的一些闹事藩镇。到元和十三年(818年),全国所有藩镇,至少在名义上都服从了唐中央。此后,宪宗以名成功就而荒怠国事。以致元和十五年(820年),被宦官陈弘正所杀害。宪宗死后,河北的三镇(卢龙、成德、魏博)又起叛乱,唐室从此再也没有能够把他们收复和制服。

中国战争 唐削藩战争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至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唐廷通过一系列削藩斗争,使全国所有藩镇至少在名义上都服从了中央的战争。

    唐廷经过八年艰苦作战,虽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无力根除安史余部,不得不就地委以节度使之职。平叛中各地又新出现了不少节度使。节度使们在其辖区的州县及关津要隘都屯驻军队,并私自委任部将去统率,又常兼任州刺史,军政合一,又掌握辖区财权,强迫管区中所有的壮丁为兵,只留老弱种田,建立起数以万计的军队。他们再从军队中抽调更精壮的“牙兵“充当亲军,待遇优厚。亲兵骄横异常,动辄发动事变,驱逐主帅,拥立他人。这种事变在藩镇间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动荡的一大根源。藩镇割据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唐统治者不能容忍这种地方割据势力继续发展,在代宗、德宗和宪宗等时期,进行了长期的曲折的削藩斗争。

    代宗时期,安史余孽的河朔三镇除了继续与中央对抗外,藩镇之间经常因利害冲突发生争斗;节度使地位攘夺事件,也层出不穷。当时,诸镇以魏博田承嗣为最强。大历九年(774年)十月,田承嗣诱使昭义将吏率领部属作乱(参见唐代宗削藩之战)。十年(775年),承嗣派兵夺取薛嵩死后遗留的一部分地盘,唐室派诸道兵讨伐(参见唐讨田承嗣之战)。十一年,承嗣谢罪,自请入朝。薛嵩所遗的地盘,一部分被承嗣所占,唐代宗李豫另派中央系统的李承昭为昭义节度使,统辖剩余的地方。唐室不得已赦承嗣罪,但他竟不入朝。这时,黄河以南的淄青兼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势力渐盛。他因于十一年参与讨伐汴宋(治汴州,今河南开封)留后李灵曜之役,分得灵曜所辖地盘中的五州(今山东苏北一带的曹、濮、徐、兖、郓五州),连同原有的10州,共15州。李的地盘既大,而且法令齐一,赋税又均轻,兵10万,势力比田承嗣还强。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田承嗣死,由其侄田悦继承其位,藩镇世袭的恶例,从此开始。唐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德宗李适继位后的唐王朝,正陷于内忧外患的混乱局面。即位初,李适励精图治,撤消专供皇帝私人享乐的音乐机构“梨园”及乐工300人,遣出宫女数百人,将供玩乐的象、豹、斗鸡和猎犬等放生。采纳宰相杨炎建议,作两税法,罢一切新旧征科名目。杜绝四方贡献,严禁宦官接受赂遣,并拆毁贵戚壮丽逾制的宅第;这些措施,使安史之乱后政治风气开始振作,举国上下赞同。藩镇最初确也敬畏皇上。李正己上表献钱30万缗,德宗将此钱颁赐淄青将士,以示朝廷不重财货,正己为之惭服;其后李正己、田悦又多献缣三万匹,德宗也命移归度支,以代租赋。这类事确使藩镇对中央作风感到新鲜,折服。德宗致命的弱点是刚愎忌刻,处事急躁,易听馋言。建中元年(780年)因杨炎的诬陷贬诛代宗时著名的理财功臣刘晏,举国称冤。藩镇便以之为口实,次年(781年),又引卢杞为相而杀杨炎这位颇有才干的宰相。卢为人阴狡害物,为相后引用裴延龄为党羽,政治日非,使得藩镇对唐廷更加轻视,在一个极短暂的安静之后,又掀起战乱(参见唐德宗削藩之战)。德宗时期的藩镇战乱有三个特点,一是藩镇彼此勾结,以使每人所辖土地传之于自己子孙。田承嗣死后,李宝臣曾为田悦力争继承权;建中二年(781年),宝臣死,其子惟岳自称留后,田悦又屡次请求唐廷正式委惟岳为节度使。唐廷不允。于是田悦、李正己和李惟岳便联合抗上,共谋起兵。唐派马燧、李晟等前往征讨,多次获胜。二是藩镇间因讨伐叛逆者有功,或因邀赏不得,或因求官不达,随即又与唐廷兵戎相见。建中三年(782年),成德留后李惟岳被部将王武俊所杀,传首京师。王武俊借此要挟唐廷封自己为节度使,唐廷却不批准,因此积怨。大历九年(774年),朱泚入朝,请求认其弟朱滔为卢龙留后,唐廷批准。后来,田悦、李惟岳等反叛,朱滔因讨叛有功,希望唐廷多给他一些土地,未能如愿。于是,朱滔、王武俊便与田悦联合,发兵共救被唐军围困的魏州,击败唐军,解魏州围(参见魏州之战)。解围之后,朱、王、田三人又与李纳联合,同时称王。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并推朱滔为盟主。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相勾结,共抗唐廷。李希烈是李忠臣的养子。忠臣在代宗时期担任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大历十四年(779年),李希烈驱逐其养父而代之,唐廷允许希烈继任节度使。建中二年,山南东道(治襄阳,今湖北襄阳)节度使梁崇义叛,唐廷命希烈讨伐。乱平后,希烈想占据襄阳为已有,唐廷不许,希烈大掠而去,从此怨恨中央。结盟之后,朱等劝希烈称帝,希烈乃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参见唐平李希烈叛乱)。三是唐廷将领在征讨藩镇叛逆中建立功勋,却得不到唐廷的应有奖赏,起而反唐,与藩镇握手言欢。教训最深的是泾原兵占长安城(参见泾原兵变)。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称王后遣兵四处抄掠,陷汝州(治梁县,今河南临汝),围郑州(治管城,今河南郑州市),东都洛阳深感不安。唐廷派重臣颜真卿前往宣慰,但李希烈仍不罢兵。不久,李希烈又进攻襄城(今河南襄城),唐廷派泾原等镇兵前去讨伐。同年十月,泾原节度使(辖泾、原二州,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姚令言率兵5000到达京师。当时阴雨天寒,士兵多携带子弟前来,希望得到赏赐后交子弟携回赡家养口。但是,到京师未得到丝毫赏赐,便向长安以东潼关开拔。德宗下诏犒师,食物却是糙米霉菜,因而军士哗变,鼓噪而还。德宗仓皇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众进占长安城后,推朱泚为王,反官留京师的,多被任用。朱泚继而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以朱滔为皇太弟,姚令言为侍中。当时,唐廷的中央军队正在攻打魏博,闻变后由李怀光、李晟率师还救长安。朱泚率军从京城进逼奉天,幸亏唐将浑⒑苇劦嚷示φ剑攀怪炀衿艽臁@罨彻饩现粒苤炀阱⑷ń裆挛骼袢保炀嘶爻ぐ玻钐熘私狻;彻庖蚧ぜ萦泄Γ晕伦诨嵴偌罱蛟紫嗦降淖枘樱焐肆司拥幕ぜ萸楦小@罨彻饽硕俦贡恚钡降伦诓坏靡呀奖嶂穑彻馊圆桓市荩途萄舨唤涤胫鞗佅嗤ㄗ急改毕钐臁5伦诩泵μ拥胶褐校ń裆挛髂现O兀C娑苑蛴当菩鄣睦Ь郑伦诓捎贸悸疥薜募撇撸纶饷饫钕A摇⑻镌谩⑼跷淇 ⒗钅傻热酥铮敌蟹只呓猓┒拦铝⒅鞗伈簧猓徊⒚獬婺扒⑺凹浼艿瓤辆柙铀埃∶裥摹6源虻母唬虿扇》彩怯祷ぬ仆⒌奈蘼鬯迫ǘ加枰猿腥希倨洹拔牙锒贰薄U暝辏786年),李希烈所占土地,先后被唐军收复。希烈被其大将陈仙奇毒杀,唐廷便任陈为淮西节度使。不久,陈又被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所杀,唐廷又下诏以少诚为淮西留后。德宗自从逃亡奉天后,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当时全国藩镇共有40余处,布列四方,大的辖有十州之地,小的也辖三四州,大都在半独立的状态之中。贞元十四年(798年),吴少诚于淮西举兵,侵掠邻州,唐廷讨之不力,结果又赦免其罪。从此,藩镇的气势又甚嚣尘上。

    唐元和元年(806年)至十五年(820年),是唐宪宗李纯“中兴”的盛世。“元和之治”的最大成就便是削平若干抗命的藩镇,如西川、镇海、淮西、河北诸镇,使全国至少在名义上复归于唐廷的直接管辖(参见唐宪宗削藩之战)。宪宗初立,便采纳宰相杜黄裳的意见,首先讨伐抗命的西川节度副使刘闢,连败刘军,进克成都(参见唐平刘闢叛乱成都之战)。同年(806年),夏绥(治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留后杨惠琳,抗不移交节度使权,唐廷又讨斩之,唐中央声威大振。元和二年(807年),镇海(治润州,今江苏镇江市),节度使李锜又反,唐廷命淮南节度使王锷率军进讨擒斩之,以其家财充浙西百姓租赋。元和十年至十二年(815年至817年),唐廷讨伐淮西之役,是削藩最艰苦的战斗。此役之前,唐廷曾于元和四至五年(809年至810年)讨伐成德的王承宗,因未获胜而予以宽待;随后淮西乱起,王又叛变。经唐廷征讨,稍为安定。元和十三年(818年),王承宗病死,其弟承元摄于唐廷军威,不敢继为留后,上表归降。淮西节度使辖区仅有今河南省东部的申、光、蔡三州,地盘虽小,但是安史之乱后降将李忠臣长期作节度使,其后李希烈、吴少诚等人长期割据,该区与中央情感疏远,成见很深。唐廷调用16镇的兵力,以三年的时间,才得平定。元和十四年(819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及其二子被其部将刘悟杀害。刘将师道父子首级送唐廷。唐廷将其辖区分为三镇,从李正己以来割据54年的淄青节度使才重新听命于中央。在河北诸镇中,魏博节度使田兴对唐廷的忠诚,是绝无仅有的。田兴是田承嗣之侄。元和七年(812年)掌握魏博大权后,不顾其他镇屡次阻挠,坚持亲附中央。田兴本人入朝留住京,又命兄弟子侄在中央任职,以防他们继袭节度使与中央对抗。卢龙节度使刘济,在德宗时恭顺中央。宪宗时又因征讨王承宗建功。元和五年(810年),刘济子刘总杀父自领军务。唐廷不知底细,任刘总为节度使。刘总对中央阳奉阴违,与吴元济、李师道和王承宗等人暗中勾结。吴、李、王相继死后,刘总失掉支援,上疏唐廷,接受中央号令。总之,到元和十三年(818年),全国所有藩镇,至少在名义上都服从中央,这是“元和之治”的最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