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金刚经讲录 >

第44章

金刚经讲录-第44章

小说: 金刚经讲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一切善法’。有些人学金刚经,领会不出他的纲要在那里,不晓得金刚经修行方法在那里,我(道源长老自称)研究金刚经时,就很注意这个关键。经典第四分教我们‘无住行施’;一切布施总括为三个纲要: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布施。把他延伸开来,就是‘六度’,‘六度’再延伸开来,就成为万种行门。现在叫我们修‘一切善法’,这‘一切善法’又是什么‘善法’呢?‘六度万行’就叫‘一切善法’。有一点你们要注意到,这个‘善法’不只是三界以内的‘十善法’,三界以内所修的‘十善法’,你只能升天,不能成佛。一定要依著「六度万行’,这种‘无漏善法’来修,你才能成佛,才能证得‘无漏’的‘善法果’。地藏经上一再的说,你在佛法之中去修行,一毛一滴,一沙一尘,那个功德,都是无量无边。地藏经说了很多段,都是要行者,不离佛法而去修善。你要注意这个道理,如果离开了佛法,你修的‘善法’,都是‘世间善法’。何以故?因为只有佛法才有这种无漏的‘般若智慧’,也只有这个‘般若智慧’才能引导你修一切无漏‘善法’,这样你修的‘善法’,才不会落在有漏的‘世间善法’上,这样将来果报也不会只限于人天福报了。

我们现在学金刚经,就要依著经上的‘般若智慧’作引导,来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不离‘六度万行’,‘六度’中‘三檀’是善法之首,三种‘檀那’,就是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众生有贫病须要救济,就给他们送衣服、米饭、医药,帮助他们脱离苦境,行这种财布施;众生有灾难,就要去救他们,行无畏施;然后给他们讲说佛法,让他们得到佛法的智慧,以佛法的智慧去启导他们,得到究竟的解脱,使他们远离妄想执著,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之苦。这种法布施是无有穷尽的。一切众生,要离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乐,只有依著佛法来修行,才能达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是诸佛所走过的解脱过程,他是诸佛已实证过的真实智慧。由这种真实不虚的佛法智慧做为引导,你才能够究竟的出离生死苦海。所以我们要多多的去行法布施。这个法布施,才是究竟的,才是无限量的。因此你发心学佛法,学了佛法,你就要去宏扬开来,这就叫法布施。法施是无穷尽的,但是你不可以著相。所以前面称为‘法无住’。你弘法利生,行法布施,也要远离‘我等四相’的‘住著’。你这样子的修‘一切善法’,就是修无漏的因,将来决定‘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一时说‘没有得’,一时又说‘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金刚经一时说‘有得’,一时说‘无得’,那是对我们凡夫的方便引导,因为如果说‘无所得’,怕你落空,失去把握。说‘有所得’,但是不许你‘著相’,要你远离‘我等四相’的执著,这样子去修‘一切善法’,你才能‘真得’,所以这个‘得’就是‘无得’。假使你有个‘能得’之心,就有了‘我’,这样你又怎么能够得到‘无漏功德’呢?你执著,我在说法度众生,这就有‘我相’、‘人相’;‘我’‘人’的差别相,就成‘众生相’;你执著不舍,就成‘寿者相’。最初一念,就起了‘我执’,有了‘我执’,你说法时再起‘法执’,‘人我执’,‘法我执’都不空,你怎么样也得不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你要远离‘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你天天行法布施,在讲经说法,但是你不著相,这样的功德,你一定‘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因为你‘不著相’,而得到的。‘得’即‘无得’,‘得’则不舍离‘修一切善法’;‘无得’则离‘我等四相’,不生执著。你了解这个道理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释迦佛一时说‘有得’,一时说‘无得’的究竟真相。这样,你就会彻底的明白,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在‘不著相’的智慧里修‘一切善法’而得到的。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说过了,‘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后佛又恐怕我们著了这个‘善法的相’,就告诉我们说:如来所说的善法,‘即非善法’。按‘世俗谛’讲是有个‘善法’,按‘真谛’讲,‘善法’都是因缘所生的法,没有自性,当体即空,‘即非善法’那里有一个‘善法可得’呢?你要是能会归中道,就是‘即有即空’‘是名善法’。这就是要我们处处修‘善法’,但是处处不‘著相’,这才是‘真实无漏’的‘善法’。这一科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竟。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丁三、校量持福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亿个的小世界,每一个小世界,有一个须弥山王;那么,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亿个须尔山王。这个须弥山王,出水有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这是讲什么呢?这是讲有这么一个人,他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诸须弥山王,那么多的七宝聚,‘聚’就是堆积起来,把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宝堆积起来,像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就如一个须弥山王的高度,这样一个一个的堆积起来,就等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诸须弥山王,有一百亿须尔山王,那么多的七宝堆积起来。有人拿这么多的七宝去行布施,这下面本来应该问一声:‘须菩提!是人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这里把这个问答文略了,这是因为前面已有多次这样的问答,只要你受持读诵、研究金刚经,都会知道这一点,是故才略去此文。下面再以‘七宝聚’布施福德与持经功德较量。‘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假使有人,受持这部‘般若波罗密经’,受持全部的经文,甚至只受持一小段的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你能受持其义,读诵其文,还为他人解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福德比前面所说的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须弥山王,堆积起来的七宝,都拿来布施,这个‘七宝聚’布施所得的福德百千万亿分,都比不上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他所得无量福德的一分。甚至用算数来做譬喻,来较量,都赶不上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金刚经的一分功德。为什么呢?因为你用七宝布施,只为人天有漏福德,总有一天会享尽的。但是你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金刚经,甚至只是一小段的经文,四句偈等,这是‘无为无漏’的福德,这是成佛的因,这是无穷无尽的解脱果报。那个‘人天福报’,怎么能跟‘受持般若智慧’的‘果报’相比呢!这段经文的‘消文释义’讲完了。金刚经在前面,用比喻较量持经的功德,一共有五次。第一次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作布施’,来比较,没有持经的福德多。第二次,是‘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也比不上‘持经、说经’的福德多。第三次‘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那个福德,也没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金刚经’的福德多。第四次,是每日三分,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布施恒河沙数的恒河沙的身命布施,如是乃至百千万亿劫以身命布施,那个福德也赶不上,这个持经的福德。第五次,佛拿自己因位上来比较,没有见然灯佛之前,他亲近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这么多的福德,也赶不上我们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金刚经的福德。现在这第二十四分是第六次的较量,只用‘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须弥山王的七宝布施。’没有再说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那么多的布施了。照理来说,应该是越比越多,怎么反而数目减少了呢?新眼疏上给我们找了两句解释,就是华严经上说的:‘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最初发心,究竟成佛,这两个心,本来是平等平等,没有差别的。你如是发心,如是究竟证果,因果相应,是没有差别,平等一体的。何以故?假使没有最初的那‘一念菩提心’为‘因’,那有‘菩萨道修行’的‘缘’,没有‘菩萨道修行’的‘缘’,那又怎么会结成‘佛果’呢?所以说:‘发心、究竟二不别。’,但是比较起来有个差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最初发菩提心最为难得,因为初发心确实比较难发,既然发起来了,那个功德就多了,所以越比较功德就越多。在前面经文中,你可以看到,那个人,最初生一念清净信心,那个清净信心是多么不容易生起来。结果他生起来了,那是很困难,很困难的;解悟更难,既然‘解悟’了,所以那功德就多了。‘解悟’以后就要修行了,这很容易了,这就是说,你开了悟以后来修行,就等于船行到顺水顺风的地方,你不须用力,船也自然往前走。而最初发心,水也不顺,风也不顺,那你得用力撑这个船,船还不容易往前进,所以他的功德多,原因也就在这个地方。这第二十四分,是较量功德,这个地方,为什么功德反而比前面少了一点呢?这就是开悟以后的修行,他是入顺流水的原因,但是功德却是永恒的相续不断,任运现前的。释迦佛是过来人,他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他所说的当然是真实不虚,他一定知道得很清楚,也说得很清楚,所以我们丝毫不要怀疑。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乙四、决定降住成证分(分三)
丙一、降心离相(分二)
丁一、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这一科在大科上是第四科,正宗分有四大科,前面已讲了三大科,现在开始讲第四科,叫做‘决定降住成证分’——决定降心离相,住心无住,才能成就你证到果位。这个正宗分所分的四大科,是按信、解、行、证,对著如来所说的四种法宝,叫做‘教、理、行、果。’这四法而分科的。‘信’什么呢?第一信如来所说的教法,前面经文,开示我们要‘但应如所教住’,这是教我们要发起信心。第二深入‘解悟’。‘解悟’些什么呢?‘解悟’如来所说的言教,里面所含的义理,而得到了‘深解义趣’。第三叫起修,是讲修行,要依著你所‘解悟’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来修,要‘远离一切相’,把妄心降伏,要‘无所住’来安住真心;金刚经的‘行门’,就是‘六度万行’,你能‘离一切相’在‘住心无住’上去修‘六度万行’这就对了。第四叫证,证叫做‘果法’。

现在讲到证果之法上了,先讲丁一、略明,从第二十五分这一分起,是讲:略明降心离相的道理。金刚经一开头,须菩提尊者就开口请示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云何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