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金刚经讲录 >

第27章

金刚经讲录-第27章

小说: 金刚经讲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真俗二谛上说,不过是假有其名而已。若依三谛道理解,‘佛说般若波罗密’只是立个假名是为假谛。‘即非般若波罗密’,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是为‘空谛’。即假即空为‘是名般若波罗密’,是为中道第一义谛。

丁三、尽断余疑(分三)
戊一、断是名何必强说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前面讲过‘佛说般若波罗密’,如来说法按世俗谛即有所说。按真谛上说‘即非般若波罗密’,一切说法无非是应机而起,是随顺因缘而说。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这是真谛上说的。因为当体即空,才叫‘是名般若波罗密’所以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这科是怕众生对佛说法的真实之意,未能彻底的明白,恐怕会产生如下的疑问:第一、既然是假名而已,又何必要说他?第二、假如释迦佛‘无所说’法,怎么能摄化世间的众生呢?第三、假如没有世界,释迦佛要在那里现相成佛度众生呢?这里先解开第一个疑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佛恐怕众生以为如来说法不立名相,又既然只是名相而已,何必勉强说呢?故问须菩提:你的心意以为怎样?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吗?佛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固执取著佛说的文字名相,这样一来就好像有法可说;假使你得义忘言,入了说法所指的‘实相般若’的奥妙处,那时你已得到自在、解脱了,那你又何必固执文字相的方便施设呢?所谓:归家罢问程,到岸不须舟。如来说法只不过让你们借般若法船,渡过烦恼大海,然后得登解脱、自在的彼岸,这正是如来说法用意的微妙处。前面第七分,也曾经遇到这个问题‘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他不敢说如来没有说法,因为如来天天在说法。所以须菩提只回答说:‘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说法,是应机而说,你是什么样的根机,跟你说什么样的法来度你。那有一个固定的法可说呢?但是到了第十三分这里,须菩提有更加甚深解悟,所以他很肯定的回答佛说:‘世尊!如来无所说。’说法只是一个语言之相,这只是暂时所起的假相而已。说法之假相,当下生,当下灭,当体无住;缘生相生,缘灭相灭,那里有个如来说法之相?你所要摄取学习的是:如来说法中,法所含的妙理,而不是要你执著这个说法的相。因此在真实处上看,说法只是一个假名而已。虽然说法之相,是缘起、暂有的假相,但并不会妨碍如来方便说法,随机教化众生的施设。假使你明白了前面所解释的道理,这样‘佛说般若波罗密’这个假名言说,也就不会妨碍,如来施设名言说法度化众生的方便了。当知如来说法,说即无说,无说而说,是名中谛说法。这样就把第一个疑问——既然是‘假名而已,又何必要说法’的疑问解开了。下面再解开第二个疑问。

戊二、断无说云何摄界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前面须菩提回答世尊说:‘如来无所说’虽答:‘无所说’,并不是说佛一向不说法。所谓说法之目的,在于断除众生心中一切烦恼之病。病好后,就不需要法药了,但是恐怕众生又执药成病,所以须菩提才回答世尊说:‘如来无所说’以此解开执药成病的过失。这样一来,又产生了第二个疑问,就是假使如来一向‘无所说’法,又怎样来摄受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呢?为了解开这个疑问,佛又问当机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数目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甚多。世尊!’依佛法说,凡是‘有法’的存在,都离不开缘聚缘散的因缘法则。微尘是在因缘的条件上,由更微小的微细单位,再缘合成微尘的假相,如果要再更微细的分割和分析,他还是离不开因缘相的集聚。这个世界本来是由无量微尘积聚成相,而成为一个世界。微尘是小,世界是大,但总是离不开因缘和合,暂时现起的幻有假相。‘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大家要注意这段经文要紧接著念下去,读下去,‘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辗转分析,最后还是因缘假相,本无自体。知微尘无体,就知微尘只不过是假名而已,虽是假名,但并不妨碍由因缘假相,暂时现起的幻有。‘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道理,也是与前面解释的道理一样。因如来深知器界之因缘生灭,去来之相。缘生如幻,故不住著器界之相,如镜无心,缘来现相,缘去不留影。如来摄化三千大千世界的道理也是如是。如来了知一切法皆因缘所生。缘生缘灭,所以能当体随缘,不生留碍,所以在三千大千世界摄化众生,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没有住著世界之相,随缘聚会,随缘散。虽因缘如幻,但佛也不舍广度众生,所谓佛随缘度化有缘人,也正是这个意思。明白了这个道理,第二个疑问又迎刃而解了。

戊三、断名界云何现相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段经文都是推广前面的经文,前面经文第五分上有:‘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在这个地方只改换一个名相来问,即‘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前面说过,‘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摄化三千大千世界,按世俗谛讲,如来确实是有个摄化三千大千世界之相。按真谛的无住,离相,缘起性空来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真谛上的当体是空无所住的,世界也只是个假名假相而已。佛怕众生起疑,既然说世界是个假名的世界,是个当体即空的世界,那么如来依著世界的依报所现的三十二相的正报,当然也是无所依著了?为防此疑,故佛又问须菩提:‘你意下以为怎样?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佛的意思是说,界既非界,相亦非相,二者俱是从缘而起,那又怎么会互相的障碍呢?庆幸须菩提已解佛意,直答说:‘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须菩提的意思是说,要离相,才可以得见如来法身。这是因为须菩提已深悟离相见佛的要旨。由前面的非微尘,非世界的道理,启悟了须菩提自己说出,如来的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的解悟道理。按世俗谛说,如来有三十二相度化众生。但是如来的三十二相,也是因缘生法。所谓缘生相生,缘灭相灭,终归假相出没而已。在真谛的离相,无住,无相法身的般若空慧上来说,但有其名相之影而已。所谓‘真智无为不住诸相’,非微尘,非世界都说明诸相是假,不可取以为实。佛的三十二相,也是为了引度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佛的真智法身,不是取相所能见到的。如经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这样才能见到佛智身的真相。这正是须菩提所解悟的道理。

丙二、成就解慧(分五)
丁一、校量经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段经文是较量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前面较量过七宝布施的功德,这里是较量身命布施的功德。身命布施比七宝的布施更难。为什么呢?因为七宝是身外之财,这个身命是身内之财。身外之财,我只要发个舍心,就可以把他舍掉了。但是这个身内之财,就不容易布施,因为生命只有一条而已,只能布施一次。众生对生命都是执著不放的,叫他去利益众生,施舍身命那是很难的。假使有个善男子、善女人,他发了心,要拿这个唯一无二的身命作布施,利益众生,还不止一个身命,而是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这表示很多的生生世世中,他都发心要以身命布施,利益众生。这个人的福德简直是不能计算,太多太多了!‘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这里‘甚多’的意思,就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超过了前面那个以恒河沙身命布施的功德。

在这个地方,须菩提悟到甚深的道理,也是开悟之处。能悟到般若甚深之理的人,才肯把生命布施出来,而持金刚经的功德,远超过恒河沙身命布施的功德,可知金刚经功德是不可思议!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丁二、信解感叹(分三)
戊一、当机闻解悲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当机者须菩提,听释迦佛说到这里,对这含有很深奥佛理的金刚经,心中已经深深的解悟到金刚经所含摄的般若智慧,太深奥、太高深了;庆幸自己又能够深深的解悟到佛经的义理和归趣,因此深为感动而流泪悲泣。金刚经的正宗分,分四大科:第一生信分,第二是开解分,第三是起修分,第四是成证分,这都有经文证明。前面所讲的,从第二分到第八分是第一科。讲到第六分时就生起了清净信心,生起净信之心的功德,等于供养过百千万亿诸佛所种诸善根的功德,这是为了要开导我们,叫我们也能生起清净信心。现在讲到第二科,‘深解义趣’,须菩提已深深的解悟到金刚经的道理与归趣,这在经上有明文证明的。这科虽然是一直延伸到第十六分,但是说到第十三分,本意已说完,经文上就用了结归之词,下面第十五、十六分是推广前面的道理,所以这一科讲到第十三分,就来个总结。当机者闻到这里,已经‘深解义趣’了。在教下来说,称为‘大开圆解’,所谓‘教下’,就是指研究教理的人,如果在禅宗,这就叫做‘大彻大悟’。再解释经文,‘尔时’,就是指释迦世尊说法说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取了经名之后,再说‘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再去除疑惑,说微尘非微尘,说世界非世界,乃至三十二相,亦是非相。再较量此经的功德,恒河沙数身命布施,不及受持金刚经的一小段经文,以及为他人说一小段的经文,功德就无量无边。‘尔时’就是讲到这里的时候,须菩提就深深的解悟到金刚经所说的义理与归趣。归趣到什么地方去呢?须菩提已经了解到,此经是要人归趣到‘实相般若’上去的。你讲金刚经,依文解义,这还是‘文字般若’,因此你得去‘观照’,不去‘观照’,你怎么会开悟呢?‘闻说是经’,所闻的是‘文字般若’,‘深解义趣’就是能够深深的解悟此经的义理与归趣。‘深解’二个字,就是他起了‘观照般若’,才能有这么深入的解悟。解悟到什么呢?解悟到此经义理的归趣,就是‘实相般若’。须菩提因深解到‘实相般若’的义理了,于是大受感动,‘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因为他深深地感激佛陀教化的法恩,感叹这部经典,含有很深奥的实相义理,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