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严复评传 >

第5章

严复评传-第5章

小说: 严复评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美)许华茨著;《严复与西方》第18页,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严复集》第5册第154页。
[8]林耀华:《严复社会思想》,载《社会学界》第7卷,1933年6月。
[9]《为周养庵题篝灯纺织图》,《严复集》第2册第388、389页。
[10]《送沈涛园备兵推扬》,《严复集》第2册第364页。
[11]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
[12]转引自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第23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海军大事记》弁言》,《严复集》第2册第352页。
[14]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
[15]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
[16]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
[17]容闳:《西学东渐记》第10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8]容闳:《西学东渐记》第27页。
[19]转引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上册第16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20]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第449页,岳麓书社1984年版。
[21]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第562页。
[22]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第450页。
[23]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第586页。
[24]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第588、589页。
[25]吴相湘:《天演宗哲学家严复》,《民国百人传》第1册第337页。
[26]吴相湘:《天演宗哲学家严复》,《民国百人传》第1册第353页。
[27]《法意》卷十一按语.《严复集》第4册第969页。
[28]《法意》卷十一按语,《严复集》第4册第969页。[29]《严几道文钞》第81页。
[30]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449页。
[31]王蘧常:《严几道年谱》,《严复研究资料》第25页。
[32]参见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657、664、665、667页。
[33]参见钟叔河:《走向世界》第十三章《西方文明对郭嵩焘的影响》,中华书局1985年版。
[34]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5册第1548页。
[35]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654页。
[36]参见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
[37]严复:《与堂弟观澜书》(四),《严复集》第3册第731页。
[38]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部统严君墓志铭》,《严复集》第5册。
[39]《送陈彤卣归闽》,《严复集》第2册第361页。
[40]《《海军大事记》弁言》,《严复集》第2册第352页。
[41]王遽常:《严几道年谱》,《严复研究资料》第26页。
[42]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严复集》第5册。
[43]《与四弟观澜书》(四),《严复集》第3册第731页。
[44]《与伯兄观清书》,《严复集》第3册第730页。
[45]《与四弟观澜书》(三),《严复集》第3册第731页。
[46]严遽:《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5册第1547页。
[47]《太夷继作有“被刖”诸语见靳,乃为复之》,《严复集》第2册第368页。
[48]张焘:《津门杂记》中卷页19,光绪十年刊本。
[49]《《群学肄言》译余赘语》,《严复集》第1册第126页。
[50](美)许华茨著:《严复与西方》第26页,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1]《原强》,《严复集》第1册。
[52]王蘧常:《严几道年谱》,《严复研究资料》第29页。
[53]王蘧常:《严几道年谱》,《严复研究资料》第29页。
[54](美)许华茨:《严复与西方》第30页,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维新巨擘:开新文化之先河
第2章维新巨擘开新文化之先河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 
——严复:《论世变之亟》戊戌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不仅在于它在政治上实行变法,将变革的锋芒指向政治制度层面;而且在于它破除中国知识界的沉闷局面,除旧布新,启迪民智,推动了一场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先导。 

严复是在戊戌维新时期走上历史舞台,并取得广泛影响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维新阵营与其他领袖人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他不单纯拥有坚实的“中学”基础,还具备深厚的“西学”素养。他在当时的士林学子中,堪称中学西学皆一流的人物。这就使得他在建构自己的维新理论时,能运用西方近代的哲学理论,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从更接近现代意义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维新思路。他别具一格的维新思想和西学译介,使他在维新阵营中独树一帜。他独自一人组成维新派的一个方面军。对于严复的思想独特之处,前人因其过于浓厚的“西学”色彩和在行动上对维新变法的某些保留,都颇不以为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失。其实,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来说,这正是严复超出同侪的过人之处。 


2.1从救亡走向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中国海军陆军一败再败,洋务派三十年苦心经营的自强事业毁于一旦。泱泱大国败于弹丸小国的严酷事实,犹如一声惊雷将沉睡的国人震醒,对沉浸于科举考场的严复也不啻是当头捧喝。“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1]噩耗哀讯接踵而来,他再也无法平静地呆坐在自己的书斋里。这位青年学子心中澎湃的爱国激情,迅速化成了急迫的救亡使命感。 

恰巧在1894年下半年,严复“因不与外事,得有时日多看西书”。[2]这时候,他俯读西书,仰观时艰,感受特别深刻。二十余年的西学积累和生活阅历,至此似乎水到渠成,豁然贯通。他“觉世间惟有此种是真实事业,必通之而后有以知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化育,而治国明民之道皆舍之莫由。”相形之下,他强烈感受到中西学术之间的反差太大: 

西人笃实,不尚夸张,而中国人作深通其文字者,又欲知无由,所以莫复尚之也。且其学绝驯实,不可顿悟,必层累阶级,而后有以通其微。及其既通,则八面受敌,无施不可。以中国之糟粕方之,虽其间偶有所明,而散总之异、纯杂之分、真伪之判,真不可同日而语也。[3]从中西学术比较中,严复旋即体察到迫在眉睫的民族危难。他得出一个重要论断:“中国今日之事,正坐平日学问之非,与士大夫心术之坏,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管、葛复生,亦无能为由也。”[4]“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其教化学术非也。”[5]中国要振兴,当从此入手。严复油然而生思想启蒙的责任感,正如他后来致梁启超信中所忆:“甲午春半,正当东事皋兀之际,觉一时胸中有物,格格欲吐,于是有《原强》、《救亡决论》诸作,登布《直报》。”[6]1895年2月至6月间,严复陆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四篇重要文章:《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如果说,同一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的“公车上书”着重从政治角度,运用传统三世说,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那么严复的这些论文则主要立足于学术,通过中西对比,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学术做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开中国新文化之先河。 

《论世变之亟》是严复“维新”思想的导论。他以强烈的危机意识,抨击了一切顽固守旧的论调,强调要适应历史的发展规律,即所谓“运会”。严复开宗明义指出中国的危难处境不是一时出现的社会政治危机;而是千古未有的文化危机:“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我国人不虚心以求西方真相,徒塞一己聪明以自欺。”在这种危机面前,只有认清时势,把握历史的进化规律,才能渡过危机,否则,即使圣人复生,也无能为力。他说:“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圣人的作用只在“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成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他批评守旧者固步自封、自我封闭、一厢情愿地将中国和外部世界隔绝开来,“使至于今,吾为吾治,而跨海之汽舟不来,缩地飞车不至,则神洲之众,老死不与异族相往来,富者常享其富,贫者常安其贫。”结果使中国文化失去了与西方文化交流、沟通的机会,中国社会的生机窒息殆尽。“夫士生今日,不睹西洋富强之效者,无目者也;谓不讲富强,而中国可以安,谓不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谓用西洋之术,无俟于通达时务之真人才,皆非狂易丧心之人不为此。然则印累?绥若之徒,其必矫尾历,而与天地之机为难者。其用心盖可见矣。” 

严复还进一步剖析了中西文明的差异,指出造成中西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由”: 
今之夷狄,非犹古之夷狄也。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7]由于中国“历古圣贤”畏惧自由,而西洋各国则持“唯天生民,各具赋异,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双方的特点大相径庭,譬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多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8]严复在这里提供的一幅中西文明对照表,虽“未敢遽分其优绌”,但他用词的褒贬,非常清楚地表明他提倡什么;而他指出西方学术精神是“黜伪而崇真”,政治精神是“屈私以为公”,贯穿于其二者之中的又是“自由”,可谓说透了“夷之长技”的根本,找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正确之途。 

《论世变之亟》揭示了中国社会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文化学术,《原强》则希图找到谋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为此,严复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救国理论。 
严复首先根据英国斯宾塞(H.Spencer)的学说,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取决于那一个国家国民的“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德行仁义之强”。文章开首就赞叹达尔文的贡献,称自从1859年,达氏的《物种原始》(即《物种的起源》)出版后,“欧美二洲,几乎家有其书,而泰西之学术政教.一时斐变。”随后,斯宾塞又将生物学的达尔文主义推广到社会生活领域,创造了社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