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89章

大清风云-第89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乱世之中,许多平民百姓都想过一下太子瘾。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中,康熙来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祭奠,虽然打败了朱元璋的子孙,但康熙对这个铁血帝王还是尊敬的。看到陵墓倾颓,康熙让曹寅等人修葺了孝陵,此行中,康熙感慨道:“朕想找到明朝后裔,授予他们职衔,让他们世代守护着祖宗陵墓。”
没人知道康熙这话是不是发自真心,很多人怀疑他是引诱明朝后裔上钩,明朝后裔没有任何反应,没人会冒着生命危险来找康熙要一顶乌纱帽。
就在康熙放弃希望的时候,苏州的李煦给了他一个密折,在浙江发现了一群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作乱。康熙让官府行动,抓住了抗清志士张念一,在审问张念一的过程中发现了朱三太子的下落,看来这个张念一终究不是夏明翰,抗清归抗清,志士还称不上。最终,在山东汶上县捉住了朱三太子。
这个朱三太子似乎是真的,根据他自己的交代,他叫朱慈焕,是明朝后裔,崇祯的第五个儿子,曾经落入李自成手中,后来飘零到南方,在老家凤阳投靠了一个姓王的乡绅,然后跟着他姓王。随后,他又出家为僧,以王士元的身份进入浙江余姚县胡家。介绍了自己的出身后,朱三太子反复强调说自己从来都没有跟清廷作对的意思。
朱三太子还说了自己的苦衷,自己一方面要躲避清军的搜捕,另一方面还得躲避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所谓心怀叵测之人是想借着朱三太子的名号造反的人。
朱慈焕曾经被几拨人拥戴过,但是他很害怕也很为难,所以,他后来就开始东躲西藏,尽量不让这些人找到。由于长期流亡,官府追逼,他的妻妾、女儿和大儿媳都上吊自杀,三个儿子和孙子也进了监狱。他独自逃跑后,化名张用观,到山东汶上县教书。订/阅/v/信/whair004
在这事上,康熙非常狠,让朱慈焕祖孙三代七人进京,然后传明末老太监来辨认,老太监认不出来,康熙认定他为假冒,下令凌迟处死,子孙斩首。
这个人是不是假冒没人知道,但他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年纪已经七十五,一再表示要谢清朝三大恩:灭掉流寇,报了父仇;对于我朝子孙,从不杀害;皇帝还赏脸祭奠了太祖陵。可惜,康熙并没有手下留情。
这个朱三太子很有可能是真的,但是真是假,对于清廷似乎并不重要。就像刑部官员说的:“朱某虽然没有谋反之事,但未尝没有谋反之心,应该处决,以息混乱。”刑部官员的话说出了统治者的心里话。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出现了朱三太子起义,起义者是台湾的朱一贵,他自称明朝后裔,儿子叫朱三太子。其实,这时候朱三太子早已不是指某个人了,而变成了一种符号,象征老百姓对故明的思念。
直到雍正的时候,还有人自称明朝后裔,准备起义。对此,雍正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改朝换代,前朝的宗姓大多臣服于后朝,即便不臣服,也会退隐山林,隐姓埋名,从来没有像本朝这样,有这么多刁民诈称宗室后代,蛊惑人心借机起事。”
在雍正期间也爆发了好几起朱三太子案,雍正之后,朱三太子才销声匿迹。

第十章康熙之死与雍正继位

自从康熙死后,雍正一生不住畅春园,死后也不葬在清东陵,好像有意躲避自己的父亲。畅春园是康熙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这么好的地方雍正却不要,反而另外拨款修建圆明园,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另外,康熙平生最喜欢去热河避暑山庄,雍正当皇帝后一次都没去过。更让人诧异的是,雍正为自己选定的陵墓远远避开清东陵,选择了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后人称之为清西陵。这确实让人费解,如果雍正不是十分厌恶自己的父亲,那就是有意要回避什么?
韬晦大师
胤禛的兄弟们个个不是等闲之辈,但是像胤禛这样城府极深胸怀韬晦的确实很少。在他的兄弟们为储位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雍正却冷眼旁观,不动声色。
在漫长的储位争夺战中,雍正从来没有强出头,所以大家都不提防这个人,都没把目光聚焦在这个人身上。
太子二度被废之后,储位争夺更加激烈,胤禛也感到焦虑,这时候他的举动有点不可思议。他完全抛开争权夺利那些烦心事,而是选择礼佛参禅。胤禛这么做是因为他深深地感觉到,争储弄不好会闹出人命来的,还是明哲保身比较好。
这段时间里,胤禛经常朗诵唐伯虎的《一世歌》: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景不多时,又有炎霜和烦恼。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春夏秋冬弹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也许这首诗的意境跟胤禛这期间的心态很契合,这是一种淡定又超然的心态,在胤禛身上不乏城府,城府加上超然最终让胤禛笑到了最后。
胤禛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想当皇帝的,即使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后,他也没那想法。基于这种心态,在太子争夺战中,他始终抱着局外人的态度,没有非分之想。太子第二次被廢后,胤禛的思想发生了动摇。要知道胤禛是四皇子,上面除了太子,就两个哥哥,大哥很快就被关进牢里,比自己年长的只剩下三阿哥了。
胤禛本人能力也不差,如果说没想过太子之位是不太可能的,但大哥的悲惨遭遇让他明白,觊觎太子之位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胤禛的心腹戴铎曾给他写了一封信:当此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奴才虽一言而死,亦可以报知遇于万一也。谨据奴才之见,为我主子陈之:皇上有天纵之资,诚为不世出之主,诸王当未定之日,各有不并立之心。……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
戴铎极力怂恿胤禛加入争储行列,认为这是关系荣辱的最重要关头,康熙虽然是个圣明的皇帝,但是心中对太子人选始终没有定夺。诸王钩心斗角,有不并立之心,也就是说如果其他人当上了太子,小心将来受损啊!接着,戴铎夸赞胤禛德才兼备,深得人心,是大清优秀的CEO。总之,一句话,一定要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了帮助胤禛夺储成功,戴铎给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建议:第一,搞好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第二,搞好跟朝廷官员的关系;第三,培养人马,收拢人心,壮大自己的实力。
戴铎对胤禛真是忠心耿耿,他还说道:“庸众的父子关系好处,但是英明的父亲难相处啊!兄弟少,手足之情好处,兄弟多了,关系不好处!为啥呢?跟英明的父亲相处,如果你不展现自己的优点,恐怕会被他嫌弃,如果过于展现自己的长处,又会让他心里不舒服,猜忌你。兄弟多了,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想法,彼此之间争强好胜,互相攀比,也不好相处。”
怎么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呢?戴铎给出了四字箴言:孝、诚、和、忍。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各方不得罪。
胤禛是怎么回复的呢?我们不妨摘录下来:
语言虽则金石,与我分中无用。我若有此心,断不如此行履也。况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图之举乎?至于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全不在此,无祸无福,至终保任。汝但为我放心,凡此等居心语言,切不可动,慎之,慎之。
从胤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城府之深。他首先肯定戴铎的话是为自己好,说的话也是金玉良言,但是却对自己毫无用处,因为自己根本没有争储之心,如果有争储之心的话,早就不是这么样了。胤禛还说继承皇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躲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去争呢?至于君臣的利害关系,个人的荣辱跟这个毫无关系,无祸无福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气。从胤禛后面的两个“慎之”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不想,而是这种事得非常谨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行了。
自此以后,胤禛就开始秘密结党营私,一方面处心积虑网络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被康熙发觉,竭力给人中正的感觉。
事实上,自从激发了对皇位的兴趣,胤禛的野心越来越大了,但他从不表露出来。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戴铎被派往福建担任知府,戴铎相当于胤禛的私人密探,他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全都用密信的方式告诉胤禛。
其中,有一次戴铎告诉胤禛,他在武夷山看到一个奇异的道人,戴铎想为主子祈福问卦,道人测了一个万字,万是福气多多的意思,跟胤禛的名字以真祈福正好应合。胤禛听了非常愉悦,认为自己离皇位又进了一步。
康熙六十年(1721年),戴铎从知府升到道员,后来因为生病想回京,他首先请示胤禛。胤禛给他回信说,你不要这么没出息,你要一直待下去,做到总督和巡抚,相信我。
康熙晚年曾经召抱病在老家的李光地回京商量建储大事,康熙问李光地谁比较适合,李光地诚恳地说:“众皇子之中,八王最为贤明。”戴铎立刻反唇相讥:“八王性格懦弱,比不上四爷德才兼备,恩威并济。”
胤禛虽然对康熙服侍得挺周到,但康熙好像始终跟他隔着一道墙一样,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把这个儿子跟太子之位联系在一起。胤禛曾经为废太子说话,还让人拿下废太子身上的锁链,给康熙留下了仁慈的印象。康熙病重的时候,胤禛亲自端药送水,比其他阿哥表现得要真诚殷勤。
后来康熙封他为亲王的时候,他还表示想降低自己的爵位,以便和其他阿哥们平等。这种行为虽然作秀,但很容易引起其他地位较低的阿哥们的好感,也容易让康熙赏识。
胤禛在处理兄弟关系上也很有一套,他很清楚众阿哥们私下里斗得死去活来,甚至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但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依旧跟所有阿哥正常往来。
在当时的众阿哥当中,会玩关系、会察言观色这方面只有八阿哥胤祀跟胤禛有得一比,但是胤祀的城府和韬晦不及胤禛。
胤禛能够登上帝位也不是偶然的。
权谋之路
内外妥帖之后,胤禛开始紧锣密鼓地拉拢人才,在胤禛的集团里文有戴铎,武有年羹尧。此外,还有湖广提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商州知州沈廷正、武会元金昆等等。
尽管阵容已经很庞大了,胤禛还想拉拢更多的人。大学士马尔哈齐给胤禛介绍礼部侍郎蔡珽,胤禛召他来见。蔡珽以大学士不便去王府为借口拒绝。后来,胤禛又让年羹尧亲自去请,蔡珽还是不来。后来,蔡珽在热河行宫陪康熙,刚巧胤禛也在。胤禛再次让年羹尧的儿子年熙去请他,蔡珽这次再也不好意思拒绝了。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胤禛为了拉拢人才,不惜大费周章,可见其志不小。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团后,胤禛要求门人对自己保持绝对的忠诚和服从。对于管理属下,胤禛也很有一套。
年羹尧是他面前的红人,官也做得顺风顺水,有段时间忽然不那么恭敬了,在给他的信中没有自称奴才,而是自称官职。胤禛很生气,他听说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也在拉拢年羹尧,便大骂年羹尧是恶少,甚至抓住年羹尧给自己信中写的话,其中有:“今日之不负皇上,即异日之不负王爷也。”胤禛吓唬年羹尧,光凭“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