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85章

大清风云-第85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李光地不配合自己,康熙只好自己动手了。康熙选择的地方是畅春园,他想在这里搞一次民意测验。作为一个皇帝,康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作为一个处处以明君标榜的皇帝,他不会粗暴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常常会表现出礼贤下士体察民意的姿态。
这一天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把大臣们召到畅春园开会。大臣们从康熙选择的地点就感觉到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例会,畅春园是前废太子读书的地方,当然是有含义的。
大臣们到齐后,康熙说道:“朕这段时间心力交瘁,主要是废掉太子后,无人为朕分担政务,所以才劳累啊!现在,各位从众阿哥里面推荐一个出来当太子,谁的得票最高,朕就让谁当太子。不过,大阿哥乖戾暴虐,不在入选之内。”
康熙还提醒大臣们,不要搞小团体,秘密串联,更不要互相打听,抱着从众的心理。在这次投票中,康熙剥夺了一个人的投票权,这人就是大学士马齐。康熙为何要禁止马齐投票呢?马齐是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家世显赫。马齐担任过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议政大臣,是朝廷的重臣。康熙禁止他投票是因为马齐跟八阿哥胤祀的关系很好,是“八王党”的领袖。
作为一个很要面子的皇帝,康熙也拒绝承认自己是想要立胤礽。他对大臣们说:“上次朕召见二阿哥,有人猜测朕想重新立二阿哥,于是便献殷勤保奏二阿哥,如果你们这样想便错了。立储之事朕自有分寸,到时你们遵旨就行了,不必妄自揣测。跟二阿哥关系近的人不必高兴,跟二阿哥关系远的人也不必担心。”
对于康熙的这个举动,大臣们都非常困惑,不知道他想干嘛。除了在上古禅让制时代,从来没有听说过由大臣们推举国君的,当然,满族在入关前,还有大臣推举的模式,但是入关之后这个模式就取消了。
八阿哥胤祀的人缘是最好的,在当时众阿哥中他最会玩关系。听说康熙搞什么选举,他的支持者们纷纷活动,他们在手心写了一个八字,见人就把手心给人看,希望大家都投八阿哥的票。加上八阿哥人缘确实好,有这么卖力的宣传队伍,人气想不高都难。
结果很明显,八阿哥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其他皇子。得知这个结果时,康熙目瞪口呆,经过这么多事情,康熙已经是草木皆兵。他担心这个结果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不过康熙已经有言在先,强忍着怒火说:“立储之事关系国本,你们要用心点,八阿哥从来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新近又获罪,再者其母身份低微,希望你们能再想想。”
大臣一听,明白了一个道理:皇帝说话是不算数的,在皇帝的统治下,任何看似民主的东西都只是形式。这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作为官僚集团的首领康熙并不需要用说话算数来体现自己的英明。
康熙当时还有一种嫉妒的心理,八阿哥年纪小,没什么威望和军功,居然能够赢得这么高的支持率。如果让他当了太子,搞不好自己都变成冷门了。我是皇帝啊,我想立谁就立谁。
后来,康熙又召见了王公大臣,再三强调说自己最近老梦到孝庄太后和孝诚仁皇后(胤礽的母亲),梦中,这两个女人都是一脸的不高兴,显然都对胤礽被废表示不满。康熙又说,二阿哥上次中邪,迷失本性,现在已经痊愈了。
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他再次宣布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虽然搞过一次民主实验,但这个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民主的形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一旦目的失败,康熙马上转向独断。事后,康熙对李光地挺生气的,在畅春园的时候,李光地并没有站起来号召大家选胤礽。
李光地是个聪明人,回答说:“立储之事,关系重大,只应该由皇上一人乾坤独断,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怎么能做决定呢?”
康熙也没有怪罪李光地,反而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让他主持太子复立的工作,并好好教导胤礽。李光地尽自己的职责对胤礽说:“勤思学道,笃志正学,天聪益开,天性益厚,此乃为君之道。”
康熙尝到溺爱的后果,也劝胤礽:“那些规劝你的人,都是你的恩人;那些奉承你的人,其实是害你。以前指出你毛病、批评过你的人,你不要放在心上,更不要报复他们,他们是为你好。”
为了兄弟和睦,造就明君贤王的局面,康熙又说:“你的兄弟中,四阿哥能够体会朕的心意,爱朕之心殷勤孝顺,可谓是诚孝。五阿哥心地善良,为人厚道。七阿哥和蔼可亲,八阿哥也称得上贤明,裕亲王生前经常说八阿哥脾气好,心地仁厚,脚踏实地。你要跟他们亲近,让他们将来辅佐你,这样国家才会昌盛强大。”
复立太子的时候,康熙也没有冷落其他儿子,封三阿哥、四阿哥和五阿哥为亲王,七阿哥和十阿哥为郡王,九阿哥、十二阿哥和十四阿哥为贝子。人气最高的八阿哥什么都没得到,这个结局是意料之中,因为他让康熙心情不爽。
再度被废
康熙对太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洗心革面,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刚开始的时候,太子还比较收敛,康熙和李光地的话能起到一点作用。太子对康熙承认了自己过去的错误,认错之后他又说:“虽然我犯了这些错,但有人利用我的错来陷害我也是事实。”
也许太子说的是实话,但这样的话是康熙不喜欢听的,在康熙看来,这是冥顽不化的一个证据。太子还对康熙册封其他阿哥感到不满,尤其是三阿哥、四阿哥和五阿哥册封为亲王,已经明显威胁到太子的权威。以前阿哥中最高不过郡王,跟太子隔开了档次,现在位置如此近,意味着这个太子之位很不稳固,地位大不如从前。
太子缺乏自知之明,其实他被废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自己性格乖戾,而是形成了太子党,威胁到康熙的地位。想不到复位没多久,太子又故态复萌,在他周围很快又聚集了一帮大臣和心腹,随着太子的羽翼越来越丰满,康熙的不满也越来越强烈。
在太子的党羽中,有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都统鄂鄯等人,这些人都是掌握着大权和实权的人物,主管国家的命脉——行政、军事、刑罚。除此之外,太子又开始作威作福,到处勒索,在地位尚不稳固的情况下,这无异于引火烧身。
原户部尚书王鸿绪因为推荐八阿哥被罢官,回到江南后,曾经对人说:“东宫虽然复位,圣心却依旧不稳。”一语道破关键,太子此时最好的选择是明哲保身韬光养晦。
不过,康熙还是一如既往地溺爱这个儿子,正像他后来对人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儿子,也有自己不喜欢的儿子。碰上自己喜欢又不肖的儿子,这是宿命。这么多年来,朕默默忍受着这种痛苦,这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二阿哥的行为让朕痛心无比,他让我谴责谁,我就谴责谁,他让我惩罚谁,我就惩罚谁,他让我流放谁,我就流放谁。除了他让我处死的人,我没有照办,一切都顺着他。我原本以为一切顺着他,他就会心情安静快乐,心情安静快乐就会从善,没想到适得其反。”
顺着一个人,就会让一个人愉悦快乐,愉悦快乐就会从善——康熙这个逻辑实在有失一代明君的水平。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有人举报步军统领托合齐等人在东宫违法聚会,听到这个消息,年老的康熙身子晃了晃。有人说,太子在家里宴请客人很正常的事情啊,康熙不至于反应这么强烈吧!如果太子宴请的是文人雅士,饮酒赋诗还可以理解。但太子宴请的是军政要人,这是康熙无法容忍的,他再一次感到手中的权杖亮起了红灯。一个老年人是脆弱的,一个老年的皇帝对皇权尤其敏感,哪怕是自己的爱子,他也未必放心。
康熙心想,就算太子安分守己,他的党羽中只怕会有奸诈之人怂恿他做大逆不道的事情。兵部尚书耿额以前就是索额图派系里的,现在他跟太子走这么近,会不会吹耳边风,让太子为索额图复仇。想起这些,康熙不寒而栗。
多疑是人性的痼疾,康熙既然怀疑到了耿额和整个太子党,不管有无实据,定要先下手为强。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对太子党展开了清洗,将耿额、齐世武、鄂鄯等人抓了起来,托合齐很机警,他一闻情况不对,立即主动提出辞职。但托合齐最后还是被抓了起来,病死狱中,死后被康熙挫骨扬灰——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人一般都是威胁到康熙的皇权,或者康熙自认为皇权被威胁了。
齐世武死得更惨,康熙对待他拿出了罗马人的残暴,将他钉在墙上,齐世武在墙上哀嚎几天后死去。康熙用对付吴三桂、噶尔丹的残忍来对付这些没有犯明显错误的大臣,可见其内心深处对皇权已经形成了病态的依赖,以及对任何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惧和警惕,哪怕这个人是自己最喜爱的儿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再次被废。再次废掉太子,康熙显得特别从容,应付自如,他说:“朕第一次废黜太子的时候,感到痛心疾首,但这一次不会了,朕觉得泰然自若。”
最后康熙下了一道死命令:“以后如果有人说胤礽改邪归正,请求复立的话,推出去斩首。”
尽管如此,康熙仍然对储位真空感到烦心,这意味着诸皇子又要开始白热化的竞争了。从努尔哈赤开始,清朝所有的皇帝都对立储一事感觉焦心,康熙也没能逃脱这个规律。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倾向跟客观事实的矛盾,立储中考虑的因素太多,互相牵制。
太子被廢后几个月,左都御史赵申乔上疏说立储是国本,请求皇帝再立一个太子。康熙对此感到烦心,敷衍道:“立储是大事,朕怎么会不知道?但事关重大,也不能随随便便就立一个。”
为了让大臣们心服,康熙还援引历史说:“本朝自开国以来就没有立储的先例,太祖皇帝生前没有立太子,太宗皇帝也没有。在前朝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宋仁宗三十年没有立太子,不立太子也没什么。我们可以看看汉唐的那些太子,如果太子年幼,还没什么事情。只要太子年长,周围总会聚集一帮宵小之徒,搞不好就会闹出一点事情来。”
皇权就像一个放大镜,将人性自私丑陋的一面放大许多倍,所以,在太子这事情上不能把错误完全推到太子身上。至于,太子是否真像史书记载的那么不可救药,也不能完全相信,里面应该有渲染的成分。当然,太子自身做得不够好,应该也是事实。
康熙似乎不想再立太子了,在所有皇子中,八阿哥地位很低,但似乎深得人心,连裕亲王福全生前都说他好话。如果立其他阿哥为太子,大臣们不服的肯定很多。但康熙是肯定不会立八阿哥为太子的,对于抢自己风头的人他一向不欣赏。
但是储位孤悬,皇子们都垂涎三尺,就连两度被废的胤礽都仍然不甘心,想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康熙本人似乎也产生了一点点后悔之意,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会试题目是“放太甲于桐宫”,太甲是商朝的太子,因为暴虐无道被伊尹软禁在桐宫,三年后,太甲洗心革面,后来又被迎接回来复立为太子。康熙出这么个题目,很多人猜测他可能想再度复立胤礽。
胤礽本人大概也听说了这事,很希望康熙能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康熙五十四年,准噶尔部落再次闹事,康熙决定派兵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