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69章

大清风云-第69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耿精忠处于困境,郑经伸出援助之手,不过郑经开出的条件让耿精忠无法接受,郑经要“借”泉州和漳州。耿精忠迫于形势,接受了郑经的条件,但是郑经帮忙打退清军后,耿精忠又食言,不想将泉州和漳州交给郑经。郑经火起,强夺泉州和漳州,两人因此反目成仇。
清军见机,袭击屯兵九龙山的马九玉,在清军的炮火轰击下,马九玉战败,率领三十多个骑兵逃走。江山、常山失守后,耿精忠一路衰到底,部将纷纷献城投降。
到了这个地步,耿精忠仍然不肯投降,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不会放弃。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进入福建的一条险要的关隘石塘,耿精忠派心腹大将连登云领重兵把守,企图阻止清军进入福建。可惜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清军兵分多路,接连攻破耿精忠的大营,将耿精忠围住。
到了这时,耿精忠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军事上连连失败,政治上内外交困,内部问题更严重,将士逃亡,军饷匮乏,部将不听指挥。除了这些不利因素,耿精忠还得提防郑经。
对于穷寇,康熙并没有赶尽杀绝,他让康亲王杰书前去招降耿精忠。耿精忠犹豫不决,他想投降,但是又有太多的担心。他一方面担心康熙帝秋后算账,另一方面担心范承谟将来会报复自己。自从造反以来,耿精忠将康熙的忠臣范承谟关在牢里有两年多,这两年多,范承谟在牢里也没有闲着,本着对耿精忠的刻骨仇恨,范承谟每天都在牢里写七言绝句,这些诗全是骂耿精忠的,汇聚成一本诗集《百苦吟》。
耿精忠心想,如果我投降的话,作为大清的忠臣,你范承谟将来在皇上面前说我坏话,我就算投降也难逃一死。这么一想,耿精忠恶向胆边生,决定杀人灭口。耿精忠将范承谟及其兄弟、幕僚和家奴总共五十三人全部杀害,并焚尸荒野。其中,有一个看守敬佩范承谟的人格,偷偷地在荒野捡了一块没有烧完的骨头,跑到京城,向康熙禀报了范承谟的死讯。听到这个消息,康熙极为悲伤。他用隆重的礼节为范承谟哀悼,并加封范承谟太子太保和兵部尚书头衔。
康熙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虽然他隆重哀悼范承谟,却没有收十凶手耿精忠。对于投降的耿精忠,他仍然给予优待,让他继续当靖南王,并征讨郑经,将功补过。康熙这么做很显然对范承谟不公,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为范承谟惋惜了。可是,先别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康熙。
在当时的情况下,康熙不能收十耿精忠,一方面是需要利用耿精忠对付郑经,另一方面他已经对天下做出承诺,投降的不追究。如果收十耿精忠的话,等于是自食其言,其他的叛乱分子必然会负隅顽抗到底。
康熙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利用耿精忠打败郑经,等到三藩平定天下太平的时候,他才动手收十耿精忠。耿精忠的下场是非常惨的,凌迟处死,子孙部下皆斩。
尚之信的叛降
三藩中,尚可喜是最聪明的一个人,他对形势看得很清,既想维护自己的地位,又想保持跟清朝的和睦关系。
康熙十三年(1674年),户部尚书梁清标带着撤藩的圣旨来到广东时,尚可喜非常不安。接见梁清标后,尚可喜一言不发,气氛十分紧张沉闷。梁清标晚上在藩府睡觉的时候,能够听见藩府甲兵兵器发出的声响,梁清标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天亮之后,尚可喜带着尚之信等一行人匆匆赶到,众人异口同声地请求:“现在动身很困难,我们愿意守广东,报效朝廷的恩德。”
尚可喜不愧是老谋深算,一个概念转换,就把不愿撤藩转换成报效国家。
梁清标也是个聪明人,他这次来不只是要撤藩,也是试探尚可喜的意思。梁清标说道:“诏令还没有宣读,平南王怎么就说动身呢?在我离京之前,皇上曾私下里对我说,平南王忠心耿耿,功高劳苦,跟别人有所不同,可以永远镇守广东。今天要撤的仅仅止于平西王。”
此言一出,气氛顿时解冻,藩府内紧张情绪骤然冰消,出现了个皆大欢喜的局面。藩府内载歌载舞,张灯结彩,一片欢乐的场面。尚可喜热情地招待了梁清标,在拜谢梁清标的时候,尚之信呆头呆脑地愣在那里,尚可喜踢了他一脚。从这个小事就可以看出,尚之信根本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料,偏偏这样的人还喜欢造反。
吴三桂造反后,送信给尚可喜,希望他举兵响应。尚可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把吴三桂的使者押起来,送给清廷,还修建了“尽忠楼”,表示对清廷绝无二心。
不久,耿精忠在福建拉起反叛大旗,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在广西响应吴三桂的号召。孙延龄这人很不厚道,他自己反叛就反叛,居然拉尚可喜下水,在反叛檄文中扬言“三藩并变”。尚可喜知道这事后又急又怕,立即向康熙上疏表白:“老臣虽然和耿精忠结为亲家,但是精忠谋反这事,老臣根本不赞同。老臣已经七十多了,虽然愚蠢鄙陋,但也不至于蠢到向反贼求功名富贵!老臣唯一的心愿就是守护岭南,为皇上全忠。”
尚可喜这份奏疏表达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我没谋反,第二个意思是别撤我,还有半个意思:如果撤我,说不定我也会反的。
康熙看了尚可喜的奏疏,对着心腹说:“尚可喜是个聪明人啊,我喜欢这种人。”
心腹拍马屁说:“因为圣上也是聪明人啊!”
康熙微笑,接着说:“在这个危急关头,尚可喜能识时务,朕一定要善待他。”
康熙下旨褒奖尚可喜忠贞无二,让他协助总督金光祖,合力剿匪。潮州总兵刘进忠向耿精忠投降,尚可喜命儿子尚之孝讨伐刘进忠,与此同时,尚可喜上奏,希望由尚之孝继承自己的王爵,康熙没有二话,点头同意。康熙给予了尚可喜极大的信任和权力,康熙下令,凡是督抚提镇以下,一概听从平南王节制,一切调兵遣将的事情,由尚可喜斟酌裁定。第二年正月,康熙加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字,却有亲疏之别,一般来说,亲王只封给王室家族里的人。
尚可喜发兵后,屡次传来捷报,但是并没有取得大的胜利。刘进忠被打败后,把郑经从台湾请到潮州,打败了尚之孝的部队。与此同时,耿精忠进入江西等地,和吴三桂形成掎角之势,切断了清军在江西和广东之间的联系。吴三桂接着与高州的叛军祖泽联合,在广东迅速打开局面,先后拿下雷州、德庆、开建和电白等县,继而下东莞,入南海。清朝的水师总兵孙楷和副将赵天元都归降了。
尚可喜剿匪不力,忧愤交加,躺在床上起不来,只好让尚之信掌管军事。
本来尚可喜是比较看好尚之孝的,但尚之孝自从被打败后,没有理由再担任主将了。尚之信人品不好,尚可喜也知道,没办法,但他是长子,尚可喜又没有特别能干的儿子。
前段时间,尚可喜申请让尚之孝继承自己的爵位,早已让尚之信憋了一肚子火。吴三桂看到这个裂缝,决定收买尚之信,承诺事成之后,封尚之信为王。
尚之信是一个从来不拒绝诱惑的人,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一日,他果断地发动兵变,杀了尚可喜的谋士金光,接管平南王职权。事成之后,吴三桂让人送来“招讨大将军”印,尚之信感动地接受了。
尚之信“归顺”吴三桂后,两广总督金光祖、巡抚佟养钜和陈洪湖也归顺吴三桂。吴三桂势力如日中天,吴三桂命尚之信派兵看守平南王府,尚之信照办不误,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全都看管起来。
尚之信谋反之事让尚可喜无地自容,尚可喜本来剿匪不力就已经感觉有愧于康熙,现在儿子谋反,让他悔恨交加。尚可喜本已重病在床,知道没有机会翻盘,事到如今,只有以死明志。尚可喜想投缳自尽,被下属发现,虽然被救活,但病情越来越重。临终前,他让儿子给自己穿上清帝赐的朝服。
尚可喜死后,尚之信掌握了一切大权,弟弟尚之孝“闲居广州”。为了拉拢尚之信,吴三桂又封他为辅德亲王,尚之信虽然接受了,但玩起了权术,为了保存实力,他不听吴三桂调遣,想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吴三桂要进入广州,他以种种借口拒绝。清军袭击长沙时,吴三桂让尚之信袭击清军后方,尚之信纹丝不动。尚之信深知此举得罪了吴三桂,让人给吴三桂送去了十万两黄金。
十万两黄金能平息吴三桂的愤怒吗?尚之信冷静思考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尚之信又后悔那十万两黄金。在康熙十五年十二月,自知得罪了吴三桂的尚之信向康熙伸出了橄榄枝:“我们父子世受国恩,怎么敢怀有异心呢?这件事纯粹是吴三桂这个奸人挑拨,我愿意将功补过,希望皇上能够给个机会啊!”
康熙虽然知道尚之信这个人不可信,但是为了孤立吴三桂,他还是接受了尚之信的投降。
尚之信在承袭平南亲王王爵后,老毛病又犯了,千方百计保存自己的实力,让广东成为自己的永久领地。吴三桂指挥不动尚之信,康熙也指挥不动。康熙命尚之信进入湖南讨伐吴三桂,尚之信以潮州总兵刘进忠还没投降为由,拒绝出兵湖南。
后来,康熙几次让尚之信协助剿匪,他都置之不理,完全是耍康熙玩。康熙非常生气,但是非常时刻,说话还是挺委婉的:“没有立刻发船到韶州,导致错失战机,平南王啊,这不能不说是你的失误造成的。”
尚之信这种人属于典型两边不讨好,像这种人,只有一种前途,自己当皇帝。否则,无论是康熙得天下,还是吴三桂一统江湖,尚之信都不会有好下场。
吴三桂死后,天下局势迅速扭转,以前局势对清廷不利,现在天平倒向康熙这边。吴三桂的将领纷纷叛变,胜负之势已经明朗。这时候,自以为聪明的尚之信主动提出要进广西剿匪,康熙马上准奏。康熙这个人不愧是一个忍术高手,他何尝不是对尚之信恨得咬牙切齿。
尚之信干的混账事实在太多了,虽然归顺康熙,但他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他曾对金光祖说:“皇上让我出兵,却连一个黄顶戴都舍不得,太小气了吧!”
还有一次,他对盐驿道佥事李毓栋说:“你到这里来,事事跟我作对,我就是一刀砍了你,你以为皇上能把我怎么样?”其嚣张可见一斑。
一次宴会中,尚之信喝酒喝高了,对一个巡抚说:“如果不是我归顺清廷,你现在能在广东混吗?以后在这里,什么事都顺着我,要知道,敢杀巡抚朱国治的不光只有吴三桂一个人。”巡抚没有被吓着,当即严词斥责尚之信,尚之信又狡猾地笑道:“酒话,酒话,老兄你别当真,哈哈!”
巡抚没跟他计较,反而建议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京城入侍,他却不识时务地说:“天下还没有平定,怎么可以送幼童出门远行呢?”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言语嚣张,尚可以理解。尚之信还做过更过分的事,叛将孙楷宗归降后,康熙已经原谅了他,尚之信却把他打死,这是公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尚之信曾派护卫张存到京城,结果被康熙看上,升张存为总兵。尚之信听了狂怒,百般侮辱张存。护卫张士选因为一句话得罪了尚之信,就被他射成残疾。
收十尚之信的日子很快就到了,天下平定后,康熙让人检举尚之信的不法行为,最后裁定尚之信有谋反罪,理应诛灭三族。但康熙考虑到尚可喜的功劳,从宽发落,最后说道:“尚之信这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