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42章

大清风云-第42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左良玉就一命呜呼。这时,部将拥立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为主帅,继续扛起造反的大旗。左梦庚接受部下的建议,秘不发丧,继续以左良玉的名义烧杀抢掠。
听到左良玉兵变的消息,马士英慌了。他立即撤回江北防线的黄得功、刘良佐、刘孔昭等人,不要防守清军了,全力阻击左良玉。史可法也接到渡江勤王的命令。
多尔衮一看机会来了,命令多铎调集大军,准备渡江。
弘光帝不得不召集大臣开会,商讨对策。很多人反对撤回江北防线,本来就很难抵挡清军,你现在撤回,不等于是门户大开吗?
弘光帝赞同这个观点:是啊,左良玉好像不是针对我的,还给我写了一封信呢,不能撤回江北防线。
马士英气得跳了起来:“你们不要为左良玉袒护了,左良玉分明是造反,以下犯上。我们宁可死在清军的刀下,也不能死在左良玉的手中,这是原则,死在敌人手中不是耻辱,死在乱臣贼子的手中才是耻辱。”
马士英很清楚,左良玉一来,自己必死无疑。
史可法也来到南京城下,要求觐见皇帝,遭到马士英的拒绝。弘光帝被迫接受马士英的建议,攘外必先安内,每每听到这句话就让人心痛。
左梦庚不是左良玉,他率领大军和黄得功等人激战,最后被击退了。当然,黄得功等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清军坐收渔翁之利。
清军顺利南下,整个江南就暴露在清军的屠刀下面。史可法带着部队退守扬州,当时大量的难民涌进扬州,扬州成为抗清前线最后一道防线。史可法能不能守住扬州孤城呢?
史可法不是袁崇焕,扬州也不是宁远城,再加上清军已经今非昔比,史可法的形势绝对是不容乐观的。多铎给史可法写了一封招降信,大意是说,扬州城肯定是守不住的,先生还是识时务投降吧!同时,多铎还让降将李遇春在城楼下做思想动员,结果遭到史可法的痛斥,史可法大骂李遇春投降变节,猪狗不如。
应该说,多铎给足了史可法面子,看降将招降无用,便让老乡带著书信去招降。史可法是一个硬骨头,招降信看也不看,直接扔进火堆里。多铎不断地给他写信,他不断地把信扔进火堆里。
史可法也自知城池守不住,写了五封遗书。第一封是给老母亲的,在信中,史可法自我批评,说自己是个不忠不孝的儿子,不能挽救国家,儿子现在决定与城池共存亡,希望老母亲能理解,不要太过悲伤。
史可法第二封信和第三封信分别是写给夫人和叔侄兄弟的,希望大家不要难过,好好生活。
史可法第四封信是写给养子史德威的,史可法没有儿子,将军中副将史德威收为养子,他把自己的后事交给史德威,希望史德威能够把自己葬在太祖高皇帝身边或者梅花岭上,梅花岭就在扬州城内,史可法此举显然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人格像梅花一样高洁。
史可法第五封信是写给多铎的,他开门见山地对多铎说,我肯定会为国家殉难,只求高皇帝能够明白我一片忠心。
这是一场惨烈的防守战。史可法固然抱了必死的决心,多铎也是抱定了不拿下城池绝不后退的决心。据说,清军的尸体堆积到城墙的高度,最终城池被攻破。史可法准备举剑自刎,被手下将士夺下,护着他从一个小门逃跑,结果被清军捉住。
多铎对他比较礼遇,满面笑脸地说道:“久仰先生大名,如果先生能够归顺大清,不仅可以做大官,还可以一展抱负。先生想必听说过洪承畴洪老先生吧,识时务者为俊杰,希望先生能够考虑考虑。”
史可法大怒,说道:“洪承畴算什么东西,活得猪狗不如,你要我学习他,做梦去吧!”
多铎是一个非常没有耐性的人,在史可法面前,他耗尽了自己的耐性,手一挥,砍了吧,省得麻烦。
在史可法临死前,低下高昂的头颅,请求多铎不要伤害城中百姓。我们不知道多铎是不是答应了他,即使答应了,多铎也食言了。他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屠城。于是,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屠城开始了。
几个世纪以来繁华的扬州城顿时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马士英下落之谜
说起大奸臣马士英,很多人恨得咬牙切齿。我们先别恨他了,从历史上看,他也不是十恶不赦之人,多少还是做了一些好事。比如,阮大钺想借大悲案清洗东林党时,就是被马士英阻止的,我们不管他阻止的动机是什么,但这种行为本身是好的。
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郎中、知府。崇祯五年,当上宣府巡抚,上任不到一个月,他就重金贿赂当朝权贵,被太监王坤告发,被贬到南京。在南京时,马士英和阉党阮大钺过从甚密,因此被东林党人骂为奸臣。
东林党骂人的功夫虽然厉害,但也不是什么君子之党。我们就说说东林党的首领钱谦益,钱谦益这个人,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正人君子,后来清军攻破南京后,他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
我们发现,他的操守还不如一个女人。这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事实。
清军攻入南京后,钱谦益带头剃发,夹道欢迎清军。钱谦益有一个老婆,这个老婆名声非常大,虽是青楼女子出身,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名字叫柳如是,近代学者陈寅恪还为他写了一部《柳如是别传》。
柳如是,浙江嘉兴人,江南名妓,秦淮八艳之首。她的出身非常贫寒,童年的时候就被人拐卖。从此零落风尘,最后进入青楼。
柳如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青楼女子,她的名字“如是”便是取自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柳如是见过的男人实在太多了,但很少有动心的,直到遇见了钱谦益,她喜欢上钱谦益不是因为他是个官,有房有车,而是因为钱谦益才华横溢。钱谦益比柳如是大三十六岁,看在才华的面子上,柳如是丝毫不介意。
明朝灭亡后,许多遗民自杀殉国。作为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选择了苟活下去,还在清朝做了官。柳如是对此非常愤怒:“先生,你如果不殉国的话,还有什么面目见世人?”
钱谦益脸色苍白,支支吾吾:“活着多好啊,干嘛要死呢……”
钱谦益降清后,柳如是立即和他划清界限,拒绝跟他一起北上。和柳如是的气节相比,钱谦益这个才子的人格是多么渺小啊!
至少在这点上,马士英比钱谦益要强,马士英的下落虽然是个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没有降清。在各种传说和记载中,马士英不是被清军杀,就是出家了,做了和尚或者道士。
在马士英和阮大钺把持朝政的时候,有人曾经在马士英的门口贴了一副对联:闯贼无门,匹马横行天下;元凶有耳,一兀直捣中原。
上联骂马士英,下联骂阮大钺。两人非常愤怒,下令彻查这件事,也没查出什么结果。马士英虽然是个奸臣,但并没有搞好各方面的关系,最要命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最大的军阀左良玉。清军进攻弘光政权时,左良玉也大军开进。弘光政权破灭后,马士英下落不明。
根据《明史》的记载,兵败之后,马士英带着残兵准备进入福建,结果唐王不让他进来。第二年,马士英在太湖被捉拿,斩首。
但是据当时的文人吴梅村《鹿樵纪闻》的记载,马士英又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兵败之后,马士英逃到天台寺中,后来被家丁找到了,献给多铎。多铎让人剥掉他的皮,充上草,放在路上。一时间,老百姓拍手称快。马士英字瑶草,生怀瑶死怀草,非常巧合。根据吴梅村的记载,马士英死于天台山的寺庙之中。
道光时期一个文人记载,马士英逃到新昌山的一个寺庙中削发为僧,后来被清兵捉到,斩杀在新昌山寺。然而,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暗示马士英在台州山被雷噼死,阮大钺则跌死在仙霞岭上,两人死的都非常惨。
由于明末清初,形势非常特殊,加上野史繁多,许多历史学家跟东林党或者阉党有瓜葛,所以对马士英的评价差别很大。光绪年间,贵州进士姚大荣曾经撰写文章为马士英平反,姚大荣认为《明史》将马士英列入《奸臣传》不妥当,马士英不是特别坏,而且没有投降清朝。
根据有关学者考证,在康熙年间的《清云圃志略》中记载了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马道士,根据书中的记载,马道士生于蜀地,法号道常,号常住。他单人涉大江,过越地,到南浦,经常跟人说他的人生经历。据说一些认识马道人的人跟他打招呼,他都不理,施舍给他东西他也不接受。一些学者经过考证认为,这个道士很可能就是弘光朝的首辅马士英。
马士英的下落,迷雾重重,如果他真是禅隐归道,也算是对自己罪恶一生的一种消解和忏悔吧!

第四章清军入关——规模空前的大屠杀

在清军的官方资料里,充斥着“屠城”“杀无赦”这样的字眼。事实上,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对辽东汉人实行了大屠杀。入关之后,屠杀的规模更加庞大。山西总督佟养亮曾经给顺治上疏:“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
大屠杀
据说扬州城破之时,史可法准备自刎而死,被部将阻止。史可法便命养子史德威砍死自己,史德威痛哭流涕,实在下不了手。最后,史可法在参将张友福的推拥下,出了小东门,途中遇到清兵,史可法大呼:“史可法在这里。”
看来,史可法为国殉难的念头非常坚定。尽管多铎一再放下身价,招降他,但史可法不为所动。史可法就这样英勇就义了。
之后,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牢记养父的遗言,寻找史可法的遗体。可惜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尸体腐烂得已经难以辨别,史德威实在无法从满城的尸体中找出养父,只好在梅花岭为史可法修了一个衣冠冢。
这之后,清军连续十日血洗扬州,人们将这段血腥的历史称为“扬州十日”,当时不分老幼,一律屠杀。五天后,清军开进南京城,弘光帝带着文武百官以及二十万士兵跪道迎降。
攻占南京后,清军悍然发布了剃发令,清军之前的政策并不是这样的,只是要求明军将士要剃发,现在不管是谁都必须剃发。这个命令发出后,各个地方的兵民纷纷反抗,其中江阴和嘉定两个地方的人民反抗得最为激烈。
顺治二年六月二十日,清廷委任明朝进士方亨出任江阴知县,方亨到任之后,立即执行剃发令。当地父老乡亲认为方亨是前明进士,应该会念及旧情,就联名给方亨上书,希望方亨不要绝情,能够给父老乡亲留发。哪知道方亨辣手无情(说实话,我们也不能怪他,他不执行命令,掉脑袋的就是他自己了),不为所动,如果不剃发,他就强制执行命令。
许多人骂方亨:“你是明朝进士,头戴乌纱帽,身穿官服,却做清朝知县。你知不知耻,怕不怕羞?”
方亨也很愤怒:“别废话,这是命令,必须执行。”
当地不少的文人在祠堂里发誓:“头可断,发绝对不可以剃。”
很快这种思想在民众中传开,事态越来越紧急,民变一触即发。方亨一见这情景,躲在衙门里不敢出来。他一边敷衍民众,说有事好好商量,不要走极端,一方面秘密派人去常州,请太守发兵,说江阴这里已经发生了民变。江阴百姓在城门口抓住了使者,质问以后,明白了方亨的阴谋。
愤怒的群众击杀了城内的清军,从衙门里揪出方亨。民众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