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235章

大清风云-第235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溥仪的说法,结婚的当天他并没有跟两个妻子同房。溥仪是这样说的:经过正常的仪式后,我就进入了一间暗红色的房子里,我觉得很憋气,整个房子里一片红色,好像一摊熔化的红蜡烛,我觉得很不自在,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觉得还是回养心殿实在,于是便回到了养心殿看书。
关上门继续做皇帝
溥仪退位时,不到六岁,什么都不懂。他虽然已经不是皇帝了,但依旧住在紫禁城里。一个小孩子,正是贪玩淘气的时候,生活在深宫里,肯定是很难快乐的。
当然,溥仪还享有尊号,这时候尊号相当于一种意淫的东西。清朝的遗老们和后妃太妃们仍然希望溥仪像皇帝一样满足他们内心的失落感,在他们看来,家法和礼仪是必须保持的。清朝的遗老当然不甘心就这样丢了天下,他们还期盼有一天能东山再起。
在紫禁城内外仍然有一些皇家的军队,这些军队撑撑台面还行,真打仗就不行了。
溥仪后来回忆说:“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直到十八岁,溥仪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如果不是冯玉祥发动政变,逼迫溥仪出宫,可能他还会舒舒服服地继续过着皇帝的生活。
袁世凯逼退清廷并不是把皇室赶出宫,仅仅是让他们放弃一切权力,至于生活待遇还跟以前一模一样,所以溥仪又被称为“关门小皇帝”。
袁世凯这个人还算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对清廷皇室比较优待,但是常年高薪养着这一批吃饭不做事的人,人民也不乐意啊!
后来袁世凯称帝,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就一命呜呼。袁世凯死后,他的继任者们对待清廷还是继续贯彻袁世凯当初的政策。但是在《中华民国宪法》中并没有写上对清廷的“优待条件”,1917年一月,清廷遗老集体请愿,要求宪法确保“优待条件”永远生效。徐世昌发表演讲,力挺将“优待条件”写入宪法。
四月二十日,宪法会议讨论此事,会议大多数人认为,清廷皇室优待一事本质是缔结条约,经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投票,自然永久生效,其法律效力跟宪法同等,所以不必列入宪法之中。会议的结果非常有意思,既承认“优待条件”永远生效,又拒绝写入宪法中,可以说是非常“政治”的一个做法,很有意思,也很有智慧。
根据优待条件,大清皇帝退位后,暂时住在紫禁城里,日后移居颐和园。溥仪退位后,干清门外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归国民政府所有,干清门以北的宫禁由清皇室暂居。
养心殿从雍正开始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清朝皇帝一般都在这里办公,召见臣下。溥仪退位之后,仍然是养心殿的主人。
至于说每年给皇帝四百万两银子,这个就比较难办到。大家知道,民国的财政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四百万两很难到位,但是国民政府还是尽量保证他们过上好日子,每年也会凑上一两百万两的银子。随着溥仪的退位,待遇其实是一年比一年差,这个是必然的。但是皇室中有很多珍宝古董,他们也不缺钱花。
有意思的是,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在教育溥仪的时候,仍然是以清朝教育皇帝的方式,跟教育一般的小孩不太一样。陈宝琛的目的是把溥仪教育成一个皇帝,继承祖业,将来继续统治臣民。
溥仪读书的地点是毓庆宫,也就是嘉庆皇帝当皇子时读书的地方。溥仪的主要课程还是十三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套。溥仪十三岁时,开始学习英文,英文的学习拓宽了他的视野。不过,他所受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腐朽的,老师教给他的东西无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大骂革命有罪民国无聊,让溥仪要学习勾践卧薪尝胆,他日复国。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这段日子:我从宣统三年学到民国十一年,没学过加减乘除,更不知声光化电。关于自己的祖国,从书上只看到“同光中兴”,关于外国,我只随着爱丽思游了一次奇境。什么华盛顿、拿破仑,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全不知道。关于宇宙,也超不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不是老师愿意在课本之外谈点闲话,自己有了阅读能力之后看了些闲书,我不会知道北京城在中国的位置,也不会知道大米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当谈到历史,他们谁也不肯揭穿长白山仙女的神话,谈到经济,也没有一个人提过一斤大米要几文钱。所以我在很长时间里,总相信我的祖先是由仙女佛库伦吃了一颗红果生育出来的,我一直以为每个老百姓吃饭时都会有一桌子菜肴。
我读的古书不少,时间不短,按理说对古文总该有一定的造诣,其实不然。首先,我念书极不用功。除了经常生些小病借题不去以外,实在没题目又不高兴去念书,就叫太监传谕老师,放假一天。在十来岁以前,我对毓庆宫的书本,并不如对毓庆宫外面那棵桧柏树的兴趣高。在毓庆宫东跨院里,有棵桧柏树,夏天那上面总有蚂蚁,成天上上下下,忙个不停。我对它们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时常蹲在那里观察它们的生活,用点心渣子喂它们,帮助它们搬运食品,自己倒忘了吃饭。后来我又对蛐蛐、蚯蚓发生了兴趣,叫人搬来大批的古瓷盆缸喂养。在屋里念书,兴趣就没这么大了,念到最枯燥无味的时候,只想跑出来看看我这些朋友们。
十几岁以后,我逐渐懂得了读书和自己的关系:怎么做一个“好皇帝”,以及一个皇帝之所以为皇帝,都有什么天经地义,我有了兴趣。这兴趣只在“道”而不在“文”。这种“道”,大多是皇帝的权力,很少是皇帝的义务。虽然圣贤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寇仇”之类的话,但更多的话却是为臣工百姓说的,如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在第一本教科书《孝经》里,就规定下了“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的道理。这些顺耳的道理,开讲之前,我是从师傅课外闲谈里听到的,开讲以后,也是师傅讲的比书上的多。所以真正的古文倒不如师傅的古话给我的印象更深。
许多旧学塾出身的人都背过书,据说这件苦事,确实给了他们好处。这种好处我却没享受到。师傅从来没叫我背过书,只是在书房里念几遍而已。也许他们也考虑到念书是应该记住的,所以规定了两条办法:一条是我到太后面前请安的时候,要在太后面前把书从头念一遍给她听;另一条是我每天早晨起床后,由总管太监站在我的卧室外面,大声地把我昨天学的功课念几遍给我听。至于我能记住多少,我想记不想记,就没有人管了。
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是一个非常顽固的封建遗老,他对清皇室很忠诚,对民国非常仇恨,所以他给溥仪灌输什么东西我们就不难想象了。陈宝琛曾经对溥仪说:“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我大清开国已经有两百多年,仁德深厚,现在百姓都很怀念我大清,将来陛下一定可以光复我大清。”
溥仪相信陈宝琛的话吗?相信,而且非常相信。这就是为什么他后来出任伪满洲国皇帝,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光复清朝。有意思的是,陈宝琛并不赞同溥仪投靠日本人,连溥仪的生父载沣也非常反感溥仪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这种做法是卖国的行为,光复大清也要靠自己的力量。但是溥仪并不理会老师的意见,他觉得陈宝琛虽然忠于大清,但终究迂腐不堪。
溥仪大婚
溥仪结婚时十六岁,用现在的标准来看有些早婚了,但在清朝的皇帝中还算结婚比较晚的。
溥仪结婚时是在1922年,也就是民国十一年。尽管他只是一个过了气的皇帝,但毕竟还是做过皇帝啊,所以很多女人以嫁给他为荣。其实,很早就有人看中了溥仪。民国四年(1915年),也就是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曾经让人去找溥仪提亲,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后来袁世凯称帝失败,这事就没办成。
民国六年(1917年),一个德国人写信给溥仪,表示德国皇室支持清朝复辟,并想与清朝皇室联姻。对这件事,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不同意,他始终觉得清廷的复辟不能借助外人的力量。后来,张勋搞复辟时,也想把女儿嫁给溥仪。
民国十年(1921年),皇室开始正式操办溥仪的婚事。究竟选谁好呢?溥仪自己是不能做主的。听说溥仪准备结婚,那些蒙古王公们个个蠢蠢欲动,准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当时,溥仪的七叔载涛收到了大量的相册,全是蒙古王公们为自己女儿制作的,退位皇帝的婚礼不亚于选秀,由此可见,皇权思想在当时还是深入人心的。
甚至连徐世昌、张作霖这些与时俱进的人也不能免俗,他们听说溥仪准备结婚,也是托人说媒,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有意思的是,溥仪拒绝了,理由是清朝有祖制,满汉不能通婚。
到底应该选谁当“皇后”,还得由宗族中地位高的人决定。当时,隆裕太后和庄和太妃已经去世,还剩下三个太妃,她们都想从自己家族中挑选一个女的做溥仪的皇后,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最后,皇室中人给候选人照相,再把这些照片送到溥仪的桌面。
溥仪当时不懂何为爱情,拿到这些照片,他觉得大婚不过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自己结婚后就独立自主了,不用再受管束了。溥仪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感觉的:“经过这道手续,别人就不能把我像个小孩子似的管束了。”
经过重重筛选,最后挑出四张照片,当这四张照片送到溥仪面前时,溥仪觉得四个人一模一样,看不出差别,每个人的身段就像纸煳的桶子,而且照片中头部非常小,分不出美丑来。溥仪只能根据她们旗袍的花色来判断究竟谁更有品味些,溥仪凭感觉选了一张照片。
这个姑娘叫文绣,字蕙心,比溥仪小三岁,出身并不高贵。虽然溥仪选中了她,但是端康太妃不同意,主张选出身较好颇有气质的婉容。最后经过王公大臣们的恳求,溥仪娶了她们两人,一人为后一人为妃,溥仪自己是不打算要两个妻子的,但王公大臣们说皇帝既要有后,也要有妃。就这样,内务大臣荣源之女婉容被立为皇后,端恭之女文绣被立为后妃。
婚礼的举办还是挺豪华的,一切仪式模仿前朝皇帝的礼仪。
溥仪曾回忆这段婚姻:“我从结婚的那天起,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这个问题:我有一后一妃了,成了家了,这和以前的区别何在呢?我一遍一遍地回答自己:我成年了。如果不是闹革命,这时候我就应该亲政了。”
根据溥仪的说法,结婚的当天他并没有跟两个妻子同房。溥仪是这样说的:经过正常的仪式后,我就进入了一间暗红色的房子里,我觉得很憋气,整个房子里一片红色,好像一摊熔化的红蜡烛,我觉得很不自在,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觉得还是回养心殿实在,于是便回到了养心殿看书。
溥仪身上有一些诗人气质,对于包办婚姻是不满的,结婚没多久,他就给两个老婆聘请了英文教师,教她们学习英文。溥仪给婉容请的是美国牧师的女儿任萨姆,给文绣请的是英文专家凌女士。溥仪这么做一方面是想让她们增长点见识,另一方面也想跟她们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叛逆年代
同治也好,光绪也好,都经历过一个叛逆年代。他们的叛逆集中体现在对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