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230章

大清风云-第230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要想在军队中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
袁世凯回老家
1909年1月6日,袁世凯拖着沉重的身体,疲惫不堪地来到北京火车站。送行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跟袁世凯红透半边天时的情况完全不同。
送行的几人之中就有张之洞,张之洞虽然在政治上是袁世凯的对手,但两人多少也有惺惺相惜的感觉。看张之洞来送自己,袁世凯动容地说:“你就不担心会连累自己?”
张之洞苦笑说:“项城你走了之后,恐怕很快就轮到我了。”
袁世凯和张之洞、严修、杨度等人告别后便踏上了前往河南的列车,这是一辆绿皮火车,也就是最普通的那种。可见,袁世凯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
在火车上,袁世凯越想越心酸,觉得这个世道真的太炎凉了,以前自己得势时门槛都被人踏破,现在居然没几个人来送自己。
袁世凯想到自己的恩人翁同和,翁同和被贬谪时,朝中没有一个人敢为他说话,最后无限凄凉地还乡了。到了天津时,袁世凯听说他来了,也不敢见他,却给他写了一封信,上面还附了一张银票,让人送给翁同和,当翁同和看到袁世凯的书信,竟然当着来人的面哗哗流泪。
袁世凯跟家人的关系不是很好,他曾因为葬母之事得罪过家人,所以他到了河南境内后,并没有回项城老家。袁世凯究竟因何得罪了家人?事情是这样的,袁世凯生母刘氏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山东剿灭义和团。袁世凯曾提出想回家守丧,但遭到慈禧的拒绝。因此,他母亲的遗体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安葬。当上直隶总督后,袁世凯才有时间回家葬母。
袁世凯的母亲是庶出,根据当地的规矩,庶出的小妾不可以从正门出殡,也不能葬在祖坟的正穴中,更不可以跟丈夫合葬,合葬的位置是留给正妻的。
袁世凯常年在外奋斗,没有多少时间孝敬母亲,母亲死后,袁世凯非常伤心。现在家里人要用这种待遇葬自己的母亲,说什么他也不肯答应。他一定要母亲从正门出殡,还要葬在祖坟中,与自己的父亲合葬。全家人都不同意,认为袁世凯疯了。袁世凯无奈,居然跪在地上求主持葬礼的二哥袁世敦通融一下,但袁世敦丝毫也不通融。
袁世凯大怒,居然带着一帮军人过来,要强行给母亲从正门出殡,这么一来他把全家人都给得罪了。家人不同意他母亲葬在祖坟里,固执的袁世凯买了一块坟地,单独安葬母亲。
从此之后,袁世凯就与家人互相不往来。
袁世凯这次回河南,选择在彰德府北门外的洹上村落脚,彰德就是现在的安阳,洹上村是安阳的一个风景不错的村庄。村口有一条小河,人称洹水。
寄情山水,韬光养晦
一般说来,官场失意的都会选择寄情山水,自古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其实这不光是失意后的一种派遣,更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做法,官场起起落落,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洹上村风景宜人,天津有个大款在这里买了个别墅,这个别墅占地两百多亩,里面林荫葱翠,鸟语花香。袁世凯一看,这倒是个好地方,便出高价买下了这个别墅。袁世凯开口要买房子,这个商人就是不想卖也不行了。
袁世凯买下这个房子后,开始进行改装,他差点把这个庄园弄成碉堡,当地的地方官知道袁世凯是个大人物,所以特地派来了一支兵马保护袁世凯。
之后,袁世凯便过着不问世事光风霁月的生活。
袁世凯的别墅前有一个小池塘,里面长满了荷花,到了六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起来美极了。袁世凯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花园,里面种着各种奇花异草,他为这个花园取名为“养寿园”,还将花园里的楼阁题名为“养寿堂”,主楼旁边的侧楼题名为“谦益堂”。
养寿堂和谦益堂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历,“养寿”和“谦益”是慈禧赐给袁世凯的两个词语,算是对袁世凯的规劝和忠告。慈禧是一个非常老辣的女人,一下子就指出了袁世凯的缺点,并建议他适时注意和改正。袁世凯家族里的男人很少有活过六十岁的,慈禧给他“养寿”二字就是建议他多注意养生,别太汲汲于权力;“谦益”是建议袁世凯不要居功自傲咄咄逼人,要学会低调做人淡定为官。
袁世凯用慈禧给自己的赐字命名两个楼,用意非常清楚,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东山再起,现在正是韬光养晦的时候。
隐居的这段日子里,袁世凯用了很大的心思反思自己在官场上的失败之处,他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够低调不够谦虚,而且修养不够,过于锋芒毕露,过于迷恋权力,所以才招致众人的嫉恨,做官最关键的是知进退。
闲云野鹤的日子倒也惬意,袁世凯经常到洹水去钓鱼,还自诩为陶渊明的弟子。
但袁世凯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他是不可能放得下政治的,闲暇之余,他写下了一些诗,这些诗最能反映他的心态,譬如《忆庚子旧事》:八方烽举古来无,稚子操刀建远谟。
惭对齐疆披枳棘,还临燕水补桑榆。
奔鲸风起惊魂梦,归马云屯感画图。
海不扬波天地肃,共瞻日月耀康衢。
这首诗名为怀旧,其实反映的还是他念念不忘政治和权力的心理。另一首诗就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对于壮志未酬的遗憾: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士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为了让朝廷相信自己归隐,袁世凯还和哥哥袁世廉在船上钓鱼合影,照片中,袁世凯披着蓑衣,手持钓竿,一副醉心于山水的样子。袁世凯将照片印了几百张,分发给亲朋好友,还让人把自己的诗歌连同照片发表在报刊上。照片和诗一登报刊,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袁世凯很希望载沣能注意到自己,重新起用自己,袁世凯实在有些闲得无聊了。载沣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关头,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起用袁世凯的。
载沣最痛苦的是,大清国在他手中并没有好转,反而一天不如一天。国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财政拮据。载沣不懂经济,没钱只知道向洋人借钱。只可惜载沣跟洋人没有交情,载沣开口,洋人并不借。到了这地步,载沣只好向老百姓伸手要钱了。乱世中,老百姓本来就很苦,你再向他们伸手要钱,他们只好造反了。
载沣不用袁世凯,袁世凯就只好继续养老了。虽然袁世凯在家里休养,但是他生日的时候,老部下们纷纷过来拜访他,这些人主要是北洋集团的人物,有张勋、段祺瑞、王英楷、刘冠雄等人。由此可见,袁世凯虽然退休,但是实力仍在。
部下过来拜寿,袁世凯是喜忧参半,一来高兴这些人还没忘记自己,二来担心部下如此举动会引起清廷的猜忌。这时候大清的国运已经快消耗殆尽了,所以袁世凯的这些部下才敢明目张胆地过来拜见他。
这一切是不是预示着袁世凯很快就要复出呢?

第十二章扶不起的大清国

对于革命,统治者从来只有一个政策:镇压镇压再镇压。镇压命令虽然是由载沣下达的,但载沣委实是一个软弱的人,看到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他经常被吓得一个人偷偷哭泣。汪精卫行刺他后,他有时吓得连家都不敢回。
宪政也不管用
让家天下的封建皇权实行宪政改革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外敌的入侵,清廷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要进行宪政改革。
载沣掌权后,本来是不打算进行宪政改革的,但是来自国内外的压力非常大,他不能不有所作为。清廷从实行宪政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出迫不得已的姿态,这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是真心改革。
宣统登基第二天,载沣宣布预备立宪按原计划执行。各省的督抚担心载沣只不过是做做姿态,联名上书,要求清廷立即召开国会,讨论宪政事情,但遭到载沣的拒绝。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反清活动也日益高涨,各地不断出现暴乱和攻打衙门的事件。对此,载沣也没有什么良策,无非就是镇压。
预备立宪开始后,也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是官制改革。官制改革主要是模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创建内阁,并设立总理大臣一名,左右副大臣两名,各部尚书均为内阁政务大臣。官职改革大体是模仿三权分立制度,废除了清朝的三法司制度,也就是说废掉了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改而创建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除了在中央,在地方上也进行了一些官制改革,这些改革虽然都很好听,但并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在官制改革中,设立了资政院,资政院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相当于国会的前身。资政院的主要事务是做好国家预算、制定国家政策、负责税收和公债等事务、制定和修改法典(但不能制定宪法)等等。
如果说资政院相当于西方国家的上议院的话,那么咨议局就相当于下议院。咨议局的议员由各省督抚推荐和考核,部分地反映了民意。但这些改革其实根本还是换汤不换药,真正的权力还是操纵在皇室和督抚手中。
立宪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方自治,这是出洋考察的五个大臣总结出来的经验,回来后他们力荐中国实行地方自治,他们说:“考察西方强国,他们所以强大最大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在戊戌变法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湖南就实行地方自治,张之洞把湖南经营得非常好,为全国做了一个表率。
咨议局成立后,实业家张謇带头发动了大规模的国会请领活动,张謇请求在宣统三年召集国会,同时请求设置责任内阁。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清廷坚持预备立宪九年后才召开国会。虽然请愿活动给清廷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对日本低头
慈禧治国很有一套,那就是宁可让国家断送在外敌手中,也不要让国家落入“奴才”的手中。那意思很明显:严防家贼,对外国人要好一点。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扩张欲望空前高涨。日俄战争后,日本又夺取了朝鲜,随后,它的目光紧紧盯着中国的东北和蒙古。1906年,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府。这两个机构的成立就是为了侵略东北做军事准备,借公司之名实行武备之实。
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首先是从修铁路和开矿开始的。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初十,日本向清廷提出了安奉铁路问题,要求清廷允许日本人在丹东和沈阳之间修铁路。日本还想把这条铁路和朝鲜境内的汉城连接起来,计划在鸭绿江上架铁桥,以便对东北进行军事侵略和资源掠夺。
日本方面还要求将铁路改为宽轨,并改变之前的路线,以便多占有一些土地,还声明要派兵保护铁路。清廷让东三省总督锡良与日本人交涉,锡良尽全力维护中国的主权,不对日本人妥协。日本见锡良不妥协,居然公开对清廷发表照会,表示日本将自行执行,不管清廷的态度。
中国政府还没有同意,日本人已经开工了,清政府懦弱无能,不敢阻止日本人。日本就这样霸王硬上弓,根据自己的规划开始修建铁路。看到清廷如此软弱,日本的要求不断升级。
抚顺煤矿本来是由中国商人在经营,中国商人曾向俄国人借款,日本借口说这个煤矿是俄国人的产业,日俄战争之后,霸占了抚顺和烟台两处煤矿。清廷让日本归还,日本人却说这是俄国人的产业,拒不归还。后来,经过艰难的交涉,日本表示愿意向中国缴纳一定的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