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223章

大清风云-第223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世凯虽然很吃惊,但心里是支持光绪的,他表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不如选择一个更稳妥的政变计划。根据袁世凯的意思,最好是等到慈禧和光绪到天津阅兵的时候再动手,自己到时以保护皇帝为名,当场诛杀荣禄,然后再囚禁慈禧,到时朝政就由光绪一人说了算。
谭嗣同一听,觉得袁世凯的话确实有道理,便将他的意思转告给康有为,康有为也同意了。
袁世凯那时是真心效忠光绪的,他回到天津后立即准备弹药和武器,准备大干一场。但袁世凯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光绪秘密召见他的事早已传入慈禧的耳中。
袁世凯在天津的所作所为似乎也为慈禧所知,慈禧给荣禄下了四道命令,让直隶提督聂士成带领一万七千人驻扎在陈家沟,如果袁世凯有异动,这支军队将第一时间进行阻挠袁世凯的行动。前后,慈禧调集了四万八千人拱卫京城,加上从山海关到北京的驻军,共计有十三万人。而袁世凯的新军不过七八千人,袁世凯看到慈禧的举动,明白了这个女人为什么稳坐江山几十年了。
光绪虽然授予了袁世凯直接杀荣禄的权力,还容许袁世凯杀完荣禄后直接取代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但袁世凯已经没有击败慈禧和荣禄的希望了。
没有悬念的悲剧
9月21日,慈禧正式对光绪下手了。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了一道谕旨,称皇帝生病不能理政,自己将再度临朝训政。
接着,从宫里就传来消息,光绪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慈禧当着文武大臣的面说道:“工部候补主事康有为结党营私,胡言乱政,立即革职。即刻派人缉拿康有为和他弟弟康广仁,交由刑部治罪。”
听到光绪被囚禁,康有为和梁启超在第一时间逃到海外。
9月23日,光绪带着文武大臣在勤政殿贺喜慈禧训政,慈禧在大殿上反复质问光绪,康有为所说的“围园捕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光绪不敢如实回答,只好说是维新派不懂事,胡乱说的。慈禧很愤怒,下令将张荫桓、徐致靖、杨锐、杨深秀、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人革职,交由刑部审讯。
谭嗣同听说自己被捕,非常淡定,当时很多人让他赶快出逃,他却镇定地说:“每个国家变法都会流血,不流血怎么可能变法成功呢?现在中国要变法,又没人愿意流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变法失败的原因。这第一滴血就从我谭嗣同身上开始吧!”
9月28日,慈禧下令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斩首示众。
在狱中,谭嗣同写下了一首流芳百世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六君子都是爱国志士,行刑时神色坦然,面无惧色。围观的人为他们洒泪,他们却意气高昂,深信自己的鲜血会唤起沉睡的国人。
此后,政权完全掌握在慈禧的手中,光绪的政治前途完全毁掉。慈禧撤去那道帘子,跟光绪一并坐在大殿上临朝。大臣上奏时,光绪不准说话,除非慈禧示意他说话。退朝之后,自有人送光绪到瀛台,这个可怜的皇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中。
至此,光绪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木偶,有事的时候慈禧会让他出来撑个台面,以示皇帝一切都好,无事的时候就回到瀛台。
慈禧本来也准备收十袁世凯的,后来袁世凯的顶头上司荣禄为他求情,说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袁世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还是让他戴罪立功吧!
慈禧一听,也好,反正现在没有人可以动摇自己的权威了。

第八章慈禧带着大家去西安打猎

慈禧出逃的时候,虽有马玉昆带领的一千名官兵护驾,但一路上还是非常艰难的。由于出逃仓皇,食物和衣服都很缺乏,一路上,慈禧和光绪只能睡在土炕上,连个被褥都没有。
“亲爸爸”准备对干儿子下手
戊戌变法对慈禧的冲击太大了,差一点她就变成了囚禁在瀛台的那个人,虽然她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取得了胜利,而且已经把政敌软禁起来。但慈禧仍然感到不安,光绪就像一个影子一样缠着她,万一将来国家出了什么乱子,肯定会有人打着光绪的旗号造反。
一旦有人让最高领导者夜长梦多,他的处境就危险了。
慈禧决定主动出手,先为废掉光绪做好舆论准备。要废掉光绪的话,最好的理由莫过于皇帝身染大病。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以后,京城里到处流传皇帝身染重病的小道消息,有人说他患了淋症,有人说他患了腹泻症,还有人说他患了咳嗽症,总之,五花八门,光绪成了各种病症之集大成者。其实,光绪最大的病恐怕还是抑郁症吧!
这些谣言都是从内务府的太医院里传出来的,有鼻子有眼,有人还说光绪之所以患重病是因为吃了张荫桓和康有为送来的药丸。
看到谣言满京城后,慈禧接下来又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了一道诏书:“朕最近身体很不适,经过多日诊治还是不见效果,民间如果有通晓医术的神医,各位大臣一定要举荐给朕,越快越好。”
这道诏书的语气非常逼真,很像是光绪亲自下发的。诏书下发之后,慈禧下令全国通缉康有为。康有为已经逃走了,慈禧不是不知道,她此举的目的是将康有为定为叛国罪,同时也给任何有维新思想的人敲警钟,千万不要还有改革的念头,否则严惩不贷。
康有为也听说了国内的形势,他也是个聪明人,知道光绪的处境非常危险,很有可能被慈禧废掉或是杀掉。想到这一层,他也是很心疼的,康有为一度想不开,要跳海自杀,被朋友给拉住了。
普通人可能看不出来,官场上的人一眼就看出,慈禧正在紧锣密鼓地废掉光绪。
慈禧这种做法不仅在国内引起了不满,也让西方列强很愤怒。两江总督刘坤一对此表示反对,认为一旦废掉光绪,必然引起轩然大波,而且光绪皇帝并无大错。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态度也差不多,不过他更老成一点,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而且采取了观望态度。上海的一些商人甚至联系海外侨胞,公开致电慈禧,请求慈禧“保护圣躬”。
看到国内的反对声浪很高,慈禧没有贸然采取行动。
更让慈禧没有想到的是,西方列强的反应居然更为剧烈。变法失败后,保守派控制了朝政,列强对此是非常担心的,毕竟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派掌权的话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所以,他们很担心慈禧的掌权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更担心中国会倒退,重新掀起排外的潮流。
列强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从后来的义和团运动中就可以看出来。列强最希望的是中国创建一个开明的政府,跟他们的制度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样一来,交流才更顺畅一些。
当各国驻京公使听说光绪病重时,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他们强烈要求觐见光绪皇帝。一些外国人甚至担心光绪已经被慈禧秘密处死了,在列强的一再盘问下,慈禧的代言人奕劻只好对各国公使表示:“皇帝依然健在。”
各国公使说:“让我们见见皇帝,我们才相信。我们想请一名洋医生为皇帝看病,如果确实如你们所说,我们就信了。”
慈禧明确表示拒绝,心想这是我爱新觉罗的家事,轮不到你们这些洋人来插手。
列强也不是好惹的,他们首先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攻击慈禧、赞扬光绪,还把军舰开进中国海域举行示威巡游。
慈禧看到群情沸腾,终于做出了让步,允许洋医生进宫为光绪诊治。
为光绪会诊的是一个叫多德福的法国医生,多德福诊治的结果是光绪虽然身体不太好,肾脏有病,但总的来说没有大碍。多德福还为光绪提出了治疗方案,多德福自信地说,按照我的方子去调养,光绪皇帝很快就会痊愈。
多德福的会诊戳穿了慈禧的谎言,在国内外的压力之下,慈禧只好放弃废掉光绪的阴谋。不过她并不死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荣禄跟慈禧走得近,深知慈禧的心思,但荣禄并不赞同慈禧,他也不希望废掉光绪。袁世凯曾经恳请荣禄一定要保全光绪,就荣禄的本心来说,他也不希望光绪受伤,这个皇帝已经非常可怜了,而且确实是一心为国,这样一个皇帝如果还要废掉或是处死,荣禄觉得天理难容。
荣禄不知道该如何劝说慈禧,便请教李鸿章,李鸿章的看法跟他也是一样的,李鸿章说:“太后有这个意思我也知道,但此事万万不可。如果阁下配合太后做出这样的事情,就是大逆不道,你想想看,此事一旦发生,各国公使首先抗议,各省的封疆大臣也会集体不满。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激起兵祸啊!再说了,太后跟皇上是母子的关系,这天伦之情在这儿,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你一定要好好劝说太后。”
荣禄说道:“我会尽力的。”
随后,荣禄找到慈禧:“听说太后想废掉皇上,有这事吗?”
慈禧冷漠地说:“无中生有,从来就没有这事。”
荣禄:“没有就最好了,太后应该知道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慈禧:“但是皇上越来越不听话了,这个你也看到了。”
荣禄:“皇上不可以废,但如果太后想安心一点的话,不妨为皇上选立一个太子,皇上无子,可以在宗族中挑选一个。”
慈禧沉默良久,说道:“你说的未尝没有道理。”
慈禧经过反复考量,最后选定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俊为大阿哥。慈禧本来是很讨厌端郡王的,在宗室中,让慈禧喜欢的就没几个。但是载漪对慈禧是有“隐功”的,在辛酉政变中他出力不少,戊戌变法中他又主动向太后告密,慈禧立他的儿子也算是一种回报吧!慈禧虽然是个权谋女人,但基本上还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她善于记仇也善于记恩。
当时溥俊十四岁,还没有成年,立他的话肯定好控制。慈禧带着军机大臣,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光绪:“你觉得怎么样呢?”
光绪胆战心惊地回答:“我没有任何意见。”
慈禧:“那这事就这么定了。”
立太子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到了清朝就不太正常了,自从雍正设立了秘密建储的制度,其后再也没有皇帝公开立储。慈禧公然违反祖制,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限制光绪,一步步解除光绪对自己的威胁。
此时,光绪表面上还是帝国的首脑,实际地位形同政治犯。他没有实际权力了,但影响力还是有的,在许多朝中重臣的眼中,光绪是一个比较贤明的皇帝。就连在政治上倾向于支持慈禧的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都认为光绪是个不错的皇帝,缺点就是性格懦弱了一点。翁同和是光绪的帝师,在他心目中,光绪的仁义在皇帝中是比较少有的。
慈禧册立大阿哥的消息在国内传开后,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上海这个地方反响是最为剧烈的。因为上海是当时中国经济非常发达的一个地方,工商业比较繁荣,在光绪的维新理念中,有很大程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上海商会一千多人联名反对慈禧册立大阿哥,紧接着全国各地的商人纷纷反对,就连国外的华侨也没有置身事外。
工商业人士的反对是软弱无力的,慈禧拿出了统治者基本的手段——镇压,逮捕几十个人自然能压下反对声浪。为了取得各国对自己的支持,慈禧也做出了一些改变,一改往日不接见外国人的姿态,在宫里大肆宴请各国公使,还送给他们许多贵重的礼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