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216章

大清风云-第216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给俄国赔偿五百多万两白银。
虽然这也是个不平等条约,但相比上一个条约要好许多,在中国四面楚歌的境地下,能够争取到这样的利益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们也不能苛求曾纪泽,谈判毕竟还是要用国力说话的。
《伊犁条约》签订第二年,清军就入驻伊犁。左宗棠担心新疆会再次出乱子,奏请刘锦棠出任新疆巡抚,受陕甘总督节制。在左宗棠和刘锦棠的努力下,新疆再次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强悍的冯子材
西北战事才平息,东南沿海一带战火又烧了起来。
1883年12月,法国入侵越南,中国也介入了这场战争。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这些军事实力比较强的人纷纷主张对法作战,李鸿章却倾向于求和。
清廷高层主意未定,一方面派遣军队进入越南,另一方面再三叮嘱千万不能主动袭击法军。
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大大削弱了前方将士的士气,战争一开始,清军就全面溃败,最后,慈禧罢免恭亲王,让李鸿章与法国人谈判。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诺撤回边境上的清军。
详细的条款由曾国荃与法国代表谈判,中法双方谈判时,法军却很不安分,屡屡在中越边境上滋事。随后,法军准备由海路进攻福州。在福州马尾海域,中国海军第一次与法军展开了激战。
马尾港口位于福建福州东南,福州造船厂就在这个港口里。马尾港是一个河港,四面环山,水很深,可以停泊战舰。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港口,到处是炮台。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居然将舰队驶入马尾港,还口口声称自己不过是来旅游。
当时清廷有个政策:不可对列强轻启战端。所以,福建海疆大臣张佩纶和闽浙总督何璟非但没有阻止孤拔,还盛情款待法国海军,仿佛五百年前是一家。
1884年8月22日,法国政府电告孤拔,让他歼灭中国福建水师。孤拔准备第二天下午开战,在这个节骨眼上,福建海军很多官兵上书李鸿章,请求派遣北洋水师来增援。李鸿章是主张求和的,下令福建海军不要抵抗。8月23日上午8点,法国驻福州副领事白藻泰向何如璋发出最后通牒,让福建海军立即撤出马尾港,否则就开战。
何如璋接到法国人的通牒后,不仅没有备战,反而请求法国人宽限几日。没想到孤拔说到做到,当天下午就炮轰马尾港,福建海军虽然备战不足,但还是进行了激烈的反击。战斗持续的时间很短,仅仅半个小时就分出了胜负,福建舰队十一艘舰艇全部被击沉,伤亡七百多人。法军方面,两艘鱼雷艇受重创,死伤三十多人。
第二天,法军将马尾港的造船厂摧毁,之后,又将马尾港两岸的炮台击毁。
马尾海战是中国创建海军以来第一次作战,没想到开门黑,居然全军被法国吃掉。
战后,清廷认识到法国人的真面目,不得不在8月26日对法军宣战,并派遣陆军进入越南,准备与法军同时展开陆战和海战。
在海上战场,法国舰队进攻台湾,占据基隆。台湾巡抚刘铭传兵力不足,在淡水一带坚守。法军尽管占领了基隆,但是无法再推进,他们不断地侵犯台北,并骚扰浙江沿海。中国军队也不是好惹的,他们奋起反击,让法军难进咫尺,在攻打招宝山炮台的战斗中,孤拔的座舰被击中,孤拔本人身受重伤,不久便死去了。
在中越边境地带,中越也正在进行激烈的交火。
1884年底,越南军将领刘永福配合清军将宣光城中的法军围困了三个多月,就在法军陷入绝境的时候,援兵赶到,对驻扎在谅山的清军发动了进攻。当时指挥清军的是广西巡抚潘鼎新,他看法军来势凶猛,下令后撤。法军就这样轻松占领了广西的门户镇南关。占领镇南关之后,法军还在上面树立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广西的门户已经不存在了。”
潘鼎新抵抗不力,清廷革去他巡抚之职,任命年近七十的冯子材取代他。冯子材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他到广西后,积极备战,挖掘防御工事。3月23日,法军兵分三路,进攻清军基地。在冯子材的指挥下,清军作战勇勐,成功击败法军。第二天,法军再次勐攻清军基地,冯子材亲临长墙,对将士们说:“如果再让法军入关,我们有什么面目回去见家乡父老呢?”说完,冯子材手持长矛,跳出长墙,和法军展开肉搏。清军上下看主帅如此英勇,个个舍命冲上去。法军万万没料到清军会如此英勇,抵挡不住,纷纷溃退。
就这样,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随后,冯子材又乘胜出击,收复了谅山。谅山一仗,清军击毙法军一千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粮草。这是法国在侵略越南和中国以来遭遇的最大一次挫折,清军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首先要感谢冯子材这样铁骨铮铮的爱国将领。
镇南关大捷之后,李鸿章立即以此为筹码,让法国回到谈判桌上来。双方签订了对中国不平等的《中法新约》,当时很多人很气愤,说:“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第四章太后垂帘,光绪紧张

光绪是一个胆小的孩子,最怕打雷,读书的时候,如果碰到打雷,光绪都会吓得跳进老师的怀里。翁同和就抱着他,安抚说:“别怕别怕,很快就过去的。”
又一个傀儡皇帝
同治去世后,继承人问题摆在大家面前。选择谁当皇帝好呢?
这时候,太后大权独揽,一般人是没有发言权的。太后必定是选择一个跟自己关系近的人当皇帝,而且还必须是个年幼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将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说实话,这时候皇室中最有实力的就是恭亲王奕了,而且奕能力突出,在大臣中有很高的威望,具备当皇帝的基础。但慈禧肯定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奕如果当皇帝,她这个太后就不用混了,迟早得回后宫天天看戏。而且奕如果当皇帝,会削弱咸丰和同治的地位,他本来就是咸丰的竞争对手。奕当皇帝对国家有好处,但是对太后很不利,考虑到太后已经将朝政基本控制在手中,奕没有当皇帝的可能。
最好的情况是在同治的下一辈中选择一个溥字辈的当皇帝,这样同治就有父皇之尊,然而慈禧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因为慈禧已经是太后了,如果再选溥字辈的,她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地位固然尊崇,却不便实行垂帘听政。为了继续垂帘,慈禧决定还是在同治的兄弟中选择一个。
慈禧心里其实早有了合适的人选,但她并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装模作样地召集大家在养心殿东暖阁讨论。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意见不统一。慈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时,慈禧对李鸿藻使眼色,李鸿藻立即站出来说:“醇亲王奕之子载湉适合继承大统,等载湉有了子嗣,立即过继给大行皇帝。”
慈禧点头:“李大人的意见很好,载湉的血缘与大行皇帝比较近,又是大行皇帝的弟弟,适合入承大统。”
慈禧还提出,将载湉过继给咸丰,这样一来,她还是母亲,还是皇太后。
大家都知道,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慈禧一表态,大家都懂是什么意思了。
没人敢提出反对意见,不过反应最激烈的还是载湉的父亲奕,听说自己的儿子要当皇帝,他不但不高兴,反而觉得大祸临头。双脚瘫软,突然跪在地上,大哭:“太后啊,载湉何德何能可以当嗣皇帝,请太后另择贤能吧!”
看到他如此反应,慈禧倒心安了:你还知趣,知趣的人会有好报的。
当时载湉只有四岁,小小年纪自然什么都不懂。他在家里玩耍的时候,忽然有人把他抬到皇宫里去。从此以后,载湉就变成了慈禧的儿子。
王公贵族虽然不敢对慈禧的所作所为提出反对,但朝中不乏一些敢于直谏的正直官员。内阁侍读学士广安就是其中一位,他上了一道奏折,首先肯定慈禧的做法是为国家考虑,接着又要求颁布铁券,明确将来光绪帝的子嗣永远过继给同治帝,他还建议慈禧召集王公大臣一起讨论。广安的奏折表面上是赞同慈禧,其实是对慈禧所作所为表示不满,他担心慈禧将来还会任意废立,所以想用铁券约束慈禧。
慈禧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女人,自然不会看不出广安的动机。慈禧下了一道懿旨,严厉批评广安,让他老老实实的,不要多管闲事。
慈禧这招并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吏部主事吴可读是一个相当刚烈的人,慈禧的所作所为让他联想到汉朝的吕后。他觉得长期下去,国家必有大难,思前想后,居然选择了尸谏。吴可读希望用自杀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他还留下了一封遗书,在遗书中说慈禧为咸丰立嗣,没有为同治立嗣是大错特错,吴可读要求慈禧降旨,将来大统仍然归于同治。吴可读还说,如果破坏了祖制,是毁坏国本的行为。
面对尸谏,慈禧居然没有大怒,而是一招太极,巧妙化解。她居然对大臣们说:“吴大人的意见哀家不是没有考虑过,不过这事情还得大家再讨论一下。”
慈禧早已提前跟一些官员沟通过,大家纷纷站出来谴责吴可读,说他勇气可嘉行为不妥。就在大家把吴可读批评得一无是处的时候,慈禧却站出来说:“吴大人的心意是非常好的,这种为国尽忠不惜一死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但是他思想错了,好心办了坏事。无论如何,对于这些的官员我们应该保留一份敬意。”
双簧戏唱完,再也没有反对的意见了。
可怜孩子遇上慈祥恩师
光绪帝从小就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他本应该在母亲的膝下过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这对于他的成长才是有利的。
当他被接入冰冷的皇宫中时,就注定了命运的悲剧。
慈禧还不让光绪叫自己母后,而是称呼自己为“亲爸爸”。为什么要叫“亲爸爸”呢?这跟慈禧身上的权欲和男性气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女人,她很希望像男人一样君临天下。太后这个身份总让她觉得有所缺憾,光绪虽然是过继来的,但她很希望这孩子把自己当成是父皇,而不是母后。
儿子当上皇帝后,醇亲王是非常担心的。慈禧跟自己亲儿子同治之间的剑拔弩张他是看在眼里,他很担心这样的命运将来会出现在自己儿子身上。在载湉刚刚出生时,醇亲王曾经为他算过命,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将来有当皇帝的命,可惜一生充满坎坷啊!
当时,醇亲王不信,心想我不过是一个王爷,儿子怎么可能当上皇帝。现在儿子真当上了皇帝,他才知道算命先生所说不虚啊,现在最让他提心吊胆的是“一生坎坷”。醇亲王总觉得,与其做一个命运坎坷的皇帝,倒不如安享平凡的幸福。
当然,他很清楚,自己操再多的心也不管用,儿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慈禧手中。
光绪现在还小,什么都会听他这个“亲爸爸”的,但是将来这孩子长大后,是不是还这样听话呢?慈禧可不敢保证,所以必须在他年幼的时候,把他塑造成自己需要的傀儡。
进宫之后,光绪接连失去了父爱母爱,整天要面对的是一个冰冷的“亲爸爸”。尽管年纪很小,他很快就明白,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亲爸爸”手中。“亲爸爸”一个不高兴,可以随意处置自己。
连梁启超都说,中国皇帝中最苦的莫过于光绪帝,一般人都有父母之爱,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娇。只有光绪帝孤零零地面对着威严的“亲爸爸”,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