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214章

大清风云-第214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绮回去后,让人给女儿送去了一个食品盒,皇后打开一看,发现里面空空如也。顿时明白,父亲这是让自己绝食而死,以免连累家人。在同治去世后七十多天,皇后绝食而死,终年二十二岁。
皇后殉夫后,慈禧对外界声称:“皇后跟大行皇帝的感情很深,坤仪天下,加封为嘉顺皇后。”

第二章洋务运动要搞出清朝特色

恭亲王是个性格比较高傲的人,所谓理政不规范就是不够低调,总是出风头,不能谦抑自己的本性。就拿用人来说,奕重用汉人,慈禧很不高兴,曾对他说:“干脆我们把这爱新觉罗的江山拱手让给汉人,你说好吗?”
悍女慈禧击败勐男奕
刚开始的时候,慈禧什么都靠奕,两人之间的合作看起来也比较愉快。奕权势熏天,顶着这么多的职位: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地位之隆在当时无出其右。在浩荡的皇恩中,奕并没有昏头,他知道这是一种阶段性的荣耀,他时刻牢记着“进退自如”四个字。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四,慈禧太后开始对恭亲王奕发难。慈禧召见奕,对他说:“有人弹劾你,这是奏章。”
奕:“谁?原来是蔡寿祺,他……”
慈禧:“他怎么了?”
奕:“没什么,有人弹劾也很正常嘛!”
蔡寿祺是四川人,以前是胜保的好朋友,后来担任起居注官,也就是说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内廷,接触皇帝和慈禧太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皇帝和太后的心理和情绪。如果不是看到太后对奕不满,他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弹劾恭亲王。他这么做,很显然是背后有太后撑腰,奕也不是傻子,对此心知肚明。
奕无力地说:“蔡寿祺这个人人品不行,希望太后不要相信他,他以前就招摇撞骗,应该绳之以法。”
慈禧怒目说道:“打住,现在究竟是谁有罪,恭亲王,你不要血口喷人,为了逃避责任,不惜信口泼污水。”
奕在心里大骂:慈禧,你想整死我就直说啊,玩这些下三滥的把戏。
果不其然,隔日,慈禧召集内阁大臣,当着这些元老的面,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恭亲王这个人要不得啊,以前我们孤儿寡母相信他,没想到现在擅权作威,欺负我们母子,大家说说,我们还要不要活下去了?”
大臣们比猴还精,现在形势还不明朗,自然不便表态。奕手握重权,慈禧心机很深,这两人如果真斗得你死我活,未必能分出胜负。所以最好的对策是让他们去斗,自己保持中立,谁赢了就支持谁。
慈禧一看这架势,母老虎的脾气上来了:“大家想想先帝吧,好好想想先帝吧,你们现在这个态度对得起先帝吗?任何一个正直的大臣都不应该畏惧权势,应该仗义执言,以国家大局为重。再说了,恭亲王又不是老虎,难不成他会把你们吃了?”
周培祖是最圆滑的一个人,慈禧说完,他笑眯眯地说:“哎,太后啊,这种事只有你们两宫才能决断,我们这些臣子晓得什么呢?大事还得太后自己拿主意啊!”
慈禧生气地说:“那要你们这些大臣们干吗呢?国家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退缩,像话吗?”
周培祖还算镇定,整理整理情绪,说道:“太后,让臣等给恭亲王治罪也得有真凭实据,所以这事还得从长计议。”
周培祖和倭仁开始审问蔡寿祺,让他拿出证据,蔡寿祺说:“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哪里有什么证据?”倭仁:“你拿我们消遣啊,没证据也得拿出证据,否则卸掉你两条胳膊。”蔡寿祺:“凭啥啊?”倭仁:“就凭你诬告。”周培祖:“行了行了,蔡寿祺,你先回吧!”
蔡寿祺走后,倭仁问:“这下咋办呢?”
周培祖:“我看这次太后是有备而来,证据这些东西都是次要的,现在关键是太后已经有了心思了。”
倭仁:“你是说?”
周培祖点头:“所以我们一定要给恭亲王定罪,削弱他的权力。”
周培祖上了一道奏折,大意是说恭亲王在理政过程中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可以适当考虑削弱他的职权,一切听候太后裁断。
恭亲王是个性格比较高傲的人,所谓理政不规范就是不够低调,总是出风头,不能谦抑自己的本性。就拿用人来说,奕重用汉人,慈禧很不高兴,曾对他说:“干脆我们把这爱新觉罗的江山拱手让给汉人,你说好吗?”
奕跪在地上说:“太后不必说气话,现在国家有难,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干吗管他是满是汉呢?”
慈禧:“好你个恭亲王,你处处跟哀家作对,你以为哀家不敢革了你吗?”
奕听了也上火,咸丰一个小小的妃子,竟敢教训道光最爱的儿子,说道:“臣是皇考的第六子,你就算革了我的职,也不能革去我的皇子身份,你看着办吧!”
慈禧第一步就是革掉恭亲王的议政王职位,想当年韩信被吕后所杀,曾发出“兔死狗烹”的感慨。现在轮到恭亲王了,恭亲王为慈禧夺取政权,最终也难逃被烹的下场。
惇勤亲王奕誴赶紧站出来,说恭亲王是被人诬陷的,所参不实。慈禧已经下定决心要拿掉恭亲王了,硬是罢免了恭亲王议政王、军机大臣的职位。后来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建议恭亲王服软,向太后认错,并让出内务府大臣的职位,这个职位是用来限制慈禧的,让出这个职位等于是表明以后不管你慈禧怎么花钱了。
还别说,这两招还真管用,慈禧是个有仇报仇有恩报恩之人,你给了她好处,她也会让你三分。再说,恭亲王堂堂一个大男人,在太后面前痛哭流涕,尊严扫地,确实让太后心情舒畅了许多。恭亲王是真哭还是假哭我们就不知道,不过这一招真的很奏效,不是慈禧心软,而是她看到恭亲王认输。
慈禧玩弄着指甲,漫不经心地说:“好了,别哭了,你继续在军机处上班吧!议政王这个职位就免了吧!”
慈禧这么做无非就是想告诉恭亲王:看清楚了,这里谁说了算。
慈禧这么一整,把恭亲王的锐气全整没了。他算是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再有本事再有能力,在领导面前也得像个奴才,这毕竟不是跟外国人打交道。奕这么一畏缩,影响的还不只是他个人的生活,还影响了整个洋务运动,以后做啥事他都瞻前顾后的,简直不像个男人了,跟以前判若两人。
玩弄权术,遗祸无穷。
就在慈禧弄权之时,曾国藩跟幕僚赵烈文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曾国藩:“我听从京城里过来的人说,现在皇城里气象不怎么好啊,有人在街上明目张胆地抢劫,城市里乞丐扎堆,好多妇女都裸着身子,没衣服穿啊,看来国家民穷财尽了,以后怎么了得啊?”
赵烈文:“您就别操这个心了,国家有国家的命运,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管得了吗?清朝统一了这么多年,肯定会分裂的。不过,清朝也算是出了几个明君,仗着余威估计不会在瞬间土崩瓦解。所以,我觉得灾难肯定不会率先在中枢机构发生,倒是可能在地方督抚那儿,等各省各自为政时,大清就玩完了,而且不出五十年就能看到这一切。”
曾国藩:“那是不是还得像宋朝皇帝一样南迁?”
赵烈文:“您就别操心了,南迁不可能了,中原陆沉,改朝换代。”
曾国藩:“幸好我活不到那年头。”
赵烈文:“您活不到才可惜,活到了没准儿这江山……”
曾国藩:“嘘,打住打住!”
奕跟曾国藩的命运差不多,两人都是了不起的人才,但朝廷只有在碰到大事的时候才用他们,平常无事的时候奴才吃香。
同是改革,中日效果不一样
在比较中国近代史和日本近代史的时候,最让人不解又生气的一个问题是:日本一次明治维新就把国家内部的问题搞定了,中国前前后后折腾了很多次,搞了许多回,就是做不到富国强民。
都是黄种人,咋就差别这么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文化基因、政治基因入手,中国几千年奉行的都是维稳逻辑,养成的全是窝里斗的习惯。根本就没有团结合作对外开拓的精神,当权术取代进取,你还能指望一个国家会进步吗?
当时恭亲王的感觉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穿过内斗的暴风雨,宁愿清醒痛苦地活着,也不要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麻痹自己。是时候向西方学习,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了。
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对洋务运动那是非常的欢迎,他们就靠洋人的枪炮打胜仗起家,心里都觉得洋人的东西就是好使。
李鸿章原本是希望老师曾国藩能领导这场洋务运动,但曾国藩这个人太精明,他绝不会傻到挑这个头。这个头只能由恭亲王来挑,老佛爷在后面有选择性地支持。
当时中国聘请了一个洋人当海关总税务司,这个人就是英国人赫德。赫德这个人很有责任心,也很有职业精神。他二十六岁时担任这个职位,一做就是四十五年。赫德这个人很有能力,当时中国各个衙门里一片腐败,唯独海关一枝独秀。西方人如此评价赫德:“中国政府制度中充满了腐败、欺瞒和敲诈,但令人又惊又喜的是,居然与之并存的还有一套最佳的行政服务机构,这就是赫德爵士领导下的帝国海关。”
从这个人身上我们大概能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改革来革命去,总脱不了坏毛病了吧!鲁迅说劣根性是没错的,这种劣根性并不是人种的劣根性,而是文化的劣根性,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一次性搞定的东西,中国折腾来折腾去,越搞越复杂。
赫德当时给清廷高层写了一本类似于战略白皮书的小册子,系统地提出了中国改革的大计,如果这些东西付诸实践的话,我们简直不敢相信,后来的历史究竟会如何发展。
遗憾的是,清廷虽然最后把赫德的官阶提升到正一品,但始终把他当成个客卿,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个洋人,他真希望中国强大吗?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不可能。
湖广总督官文就说赫德的所谓战略里“包藏祸心”,江西巡抚刘坤一也说“万万不能照赫德说的做”,两广总督瑞麟说“要富强,靠自己,洋人能帮我们什么”……
总之,皮肤不黄不可信,眼睛不黑不真实,头发不直不牢靠。
这个赫德到底提出了什么建议呢?说实话,很多,我们就挑重要的来说。
首先,这个洋鬼子第一眼就看出中国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官场腐败,他说如果不把官场治理好,将来中国就无法立足,会分崩离析的。其次,军队问题很严重,军队懈怠,士兵不肯尽力,将领们贪生怕死、贪污受贿,这样下去军队只会变得不堪一击。最后,就是教育,这些八股文教的是什么东西啊,一点用都没有,之乎者也看得人头晕。这些都得改,当然赫德也考虑到别人骂自己“包藏祸心”,并不敢真正触及科举制度,只是说在科举之外也要提倡西式教育,学以致用。说到政治改革,他也没说向西方那样搞个国会,而是一步步来。
其实,这个赫德也是个挺实在的人,他对大清好是真的。为什么对大清好呢?因为恭亲王、文祥等人非常器重他,洋人也知道知遇之恩。
列强说白了是一群狼
以前清朝统治者对洋人是拒之千里之外,现在给人打几次打怕了,也只好采取合作的姿态了。
四个国家中,以美国最为友好,毕竟人家是反抗强权建国的,建国后又重视民权,有较强的契约意识和平等意识。美国国务卿西华德对美国驻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