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186章

大清风云-第186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的角色。一定是前方将士担心战败被罚故意拉出这么个人冒充天德王,皇上只需将这个人就地正法就行了,以此拒绝前方将士们徇私舞弊的作风。”
咸丰觉得陈坛说的有道理,但出于谨慎考虑,他还是没有把这个人就地正法,而是让他们押到京城。
刑部官员审问时,洪大全的证词又完全变了,他说自己是广东人,出生于广东南海县,小时候跟着叔叔洪云秀到湖南衡阳读书,咸丰元年到广东游荡时碰到了洪秀全的将领胡以晃。在胡以晃的引荐下,他结识了洪秀全。洪秀全后来赏识自己的才华,封自己为天德王,地位几乎跟洪秀全平起平坐。
总之,审问来审问去,大家就是搞不清楚洪大全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咸丰和大臣们都没办法,只好按照大逆律将洪大全凌迟处死。
很显然,洪大全在证词中说谎了,现在最关键的是他究竟是自己自愿撒谎,还是被迫撒谎?
学者们在追查这个历史悬案时发现,在永安突围之中,清军将领的奏报中根本没有洪大全这个人。如果洪大全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是太平天国一个高层人物,那么之前的奏报中当然会提到他,但是查遍所有资料,在永安突围之前,根本就没有洪大全这个人。
所以学者们有理由怀疑洪大全这个人是赛尚阿一手制造出来的“俘虏明星”,目的昭然,都不用解释,无非是向咸丰邀功,我平叛虽然失败了,但抓住了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至少可以将功抵罪吧!
至于人们说洪秀全跟天地会合作,我们来看看洪秀全自己的态度吧,洪秀全曾公开表达对天地会的看法:“我洪秀全虽然没有加入天地会,但对天地会还是多少了解一些的,我也听说过天地会的宗旨是反清复明的。大家看看吧,自从康熙这老儿死了,这不都过去了快两百年吗?反清是对的,但复明怎么可能呢?天地会这帮人有几种恶习是我无法忍受的,例如啊,新入会的人必须要崇拜那些牛鬼蛇神,还要歃血为盟,搞得就跟黑社会一样。而且我还听说天地会这帮人拿着刀逼会员们交钱,这跟我们信仰上帝、人人平等完全是两码事。”
洪大全临死之前,他作了一曲慷慨激昂的《西江月》:寄身虎口运筹工,恨贼徒不识英雄。谩将金锁绾冰鸿,几时生羽翼,万里御长风。
一事无成人渐老,壮怀待要问天公。六韬三略总成空,哥哥行不得,泪洒杜鹃红。
就写诗水平来说,洪大全这个人比洪秀全还是强很多的,不过命不好,也只能“壮怀问天公”了。
蓑衣渡大劫
永安突围之后,太平军四处流窜,一时没有明确目标。
在运动战中,太平军多次击败清军,最后,杨秀清决定攻打桂林。桂林比永安更大,更坚固,守军也更多。如何拿下桂林,这是摆在太平天国决策层面前一个很大的难题,大家普遍认为强攻是万万不行的。
为什么不行呢?我们来看看吧,桂林城有一千三百四十个垛口,这里解释一下垛口,看过长城的朋友都知道,长城上端铸成凹凸的形状,凹处就是垛口。垛口既可以用来了望,也可以用来射击。桂林城有十座城楼,二十二尊炮台,城周长十二里。
上次攻永安,罗大纲功劳最大。这次大家自然指望他能再想出一条妙计,罗大纲熟读《三国演义》,忽然想起诸葛亮智取南郡的故事。罗大纲决定带着几百个兄弟,假装成向荣的军队,只需找个跟向荣长得像的人冒充就行。罗大纲等人来到城楼前,说是向荣的军队来,请城里的人开门。
听说向荣的军队到了,早已到了城里的向荣非常好奇,亲自来到城楼上。向荣嘲讽地对下面说:“你好啊,向荣!”
罗大纲狼狈不堪,灰头土脸地跑了回去。随后,太平军派奸细入城,向荣早已做好了防备,加强戒备,搜捕出来十多名奸细。
黔驴技穷。太平军只好强攻,强攻的下场很惨,所有攻城士兵都被歼灭。攻城讨不到好处,太平军只好撤退几里,形成相持的局面。就在这时,乌兰泰的援兵赶到桂林。杨秀清正好满头是火,直接围住乌兰泰,将乌兰泰打得大败,乌兰泰逃跑时被一炮轰死。火器专家死于火器,也算是善始善终。
随后,清军各路援兵纷纷来到桂林,城内守军配合援军出城袭击敌人。两军交战二十四次,清军失败得多,赢得少。太平军虽然攻城不下,但野战激发起了战斗的信心。接下来,太平军用尽办法也不能攻下桂林城。最后只好放弃这根难啃的骨头,这时已经是咸丰二年(1952年)四月了。
四月十五日,太平军抵达全州。太平军无意攻打全州,只想快点过去,全州官兵也不阻拦他们,双方心照不宣似的。太平军的人马就在全州官兵的眼皮底下过去,没想到队伍的后面有一个黄轿子。一个炮兵看到,知道是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如果轰死这个人就发达了,炮兵忍耐不住,一炮轰过去。这炮兵还真行,打中了目标,将轿中人轰得半死不活。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太平天国的萧何冯云山。
这个炮兵惹下大祸了。已经走过去的太平军纷纷掉转回头,以满腔的愤恨拿下全州城,将全州官兵杀得一干二净。
太平军意外得到全州城,好整以暇,就在这里休息几天吧!在全州期间,许多天地会会众前来投顺,杨秀清还命人打造两百艘船,准备渡江作战用。
全州只是一个小城,战略意义不大。太平天国的真正目标是长沙,在进入湖南境内之前,必须经过一个叫蓑衣渡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险要的水域地带,这里大树参天,处处是荆棘和灌木,东面是高山,西面是沙滩。所以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布下伏兵最容易全歼敌人。
只要能越过蓑衣渡,太平军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湖南境内。但太平军能这么幸运吗?要知道团练鼻祖江忠源就是湖南人,此人是个兵家好手,能不知道扼住蓑衣渡吗?
果然,江忠源看太平军想涌进自己的家乡,立即到处活动。可惜,其他人不把江忠源当回事,眼看无人理自己,江忠源只好自己训练乡勇。经过训练,江忠源手中已经有一千乡勇。他带着乡勇来到蓑衣渡,二话不说,大家抄起斧头,把一些大树古树砍倒,扔进水里,顺便说一下,江忠源这么做是绝对违背环保精神的,如果不是出于战争时期特殊需要,我们绝对不能提倡这种行为。
江忠源将一些大树钉在河底,再把树干树枝扔进水里,阻断水流。不过,江忠源兵太少了,能不能阻住太平军他也毫无把握。他几次请求其他将领调兵支持自己,这些人都跟他玩太极,谁也不想断送手中的那点家底。
冯云山事先也派人去查探地形,发现蓑衣渡这地方非常险要,很容易设伏兵,便对洪秀全提出建议:“接近蓑衣渡的时候,让步兵下船在岸上先行,其余部队、辎重和家属坐在船里跟着步兵,这样保险一些。”
洪秀全听了,很不爽:“你这个人就是谨小慎微,清兵要是知道在这种山旮旯里埋伏兵,我们还能活到现在吗?让步兵下船,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到长沙啊!还是让水手们赶快划船吧!”
洪秀全就这么驳回了冯云山的建议,没想到他驳回的不是冯云山的建议,也是冯云山的生命。
冯云山本已受伤,太平军的船只到了蓑衣渡后,被树木所阻,刚明白是怎么回事,江忠源的大炮就轰了过来。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冯云山阵亡。江忠源打得热火朝天,原本以为其他部队很快就会过来增援,没想到打了两天两夜,也没见到一个援军的影子。太平军最精锐的部队几乎被全歼,但由于江忠源兵力少,还是让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突围而逃。这一战,太平军天国的精锐尽皆覆没,粮草和辎重都被江忠源缴获。
也是天不绝人路,如果其他将领给江忠源拨了一千人,估计太平天国就会全军覆没。蓑衣渡一战是决定历史的战争,如果没有江忠源在这里痛击太平军。太平军势必顺利进入湖南,要知道当时长沙的防守空虚,以清军的办事效率,要想他们赶在长沙陷落之前过来支持是不太现实的。
长沙一旦落入太平天国的手中,湖南很快就会成为太平天国的地盘,到时候曾国藩拿什么拯救他的湖南,别说招募乡勇了,只怕曾国藩会成为洪秀全的阶下囚。湖南一旦成为太平天国的根据地,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就出不来,他们出不来,清廷岌岌可危。历史上也就不存在湘军一说。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蓑衣渡之战就是太平天国败亡的起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蓑衣渡之战,南王冯云山阵亡。冯云山对于太平天国是非常重要的,他实际上是丞相的角色,把冯云山比作太平天国里的萧何并不过分,他是这群草莽里难得的一个政治家。冯云山死了以后,太平天国的政治品味明显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而且,冯云山是一个协调者,正是他肯定了杨秀清的功绩,把杨秀清安排在二把手的位置上,也只有他能调和杨秀清与洪秀全之间的矛盾。如果冯云山不死,天京事变或许不会发生。
其次,太平天国在前期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些骨干和精锐,在这场战斗中全部损失。这些精锐都是对太平天国非常忠诚的人,有着较为坚定的信仰。后来招收的一些人马虽然也具有战斗力,但是他们都是半道出家,对太平天国的那一套学说都是将信将疑。这一战事实上让太平天国丧失了元气和根本。
再次,战略目的没有达到,没有攻取长沙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太平军士气受到沉重打击,战略要地没能拿到,失去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而且,因为这一战,湖南人的自信大增,正是因为江忠源成功地击败了太平军,激发了曾国藩的勇气和信心,让他意识到乡勇的战斗力比正规军还强。
血染长沙
蓑衣渡一战之后,太平军内部人心不稳,就连领导层也不例外,洪秀全一度绝望到要解散太平天国。杨秀清站出来安慰他:“大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越是挫折越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大哥一定要挺住啊!”
在杨秀清的辛苦经营之下,太平天国总算有了起死回生的气象,大家在湖南又补充了一些兵员。湖南对太平军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到了道州时,洪秀全又开始烦躁了:“这哪里是个尽头,还是回广西吧!至少那里我们熟悉啊!”
杨秀清当然不能同意这个建议,当时之所以离开广西就因为在广西很难打开局面,必须寻求一片更广阔的天空。杨秀清跟洪秀全解释,要有大胸怀,就应该占据南京,将南京作为天国的都城,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时机一到就可以问鼎天下。
在湖南行进的途中,大量的天地会成员前来投靠太平军,太平军的势力迅速扩张,到了郴州时已经有十万人,能够作战的有五万人。不久,杨秀清侦知长沙的守军不过两千人,便下令攻打长沙。
萧朝贵为先锋,率领四千精兵直扑长沙。长沙守军听说太平军要来进攻,赶紧临时装修城墙。
说实话,长沙百姓不相信真会有战火,太平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说打仗就打仗呢?有人跑到大街上说长毛要进城了,大家都不相信,还把这个人毒打一顿,送上衙门,告他散布谣言。
这时候,从陕西那里调过来一千援兵,这些援兵企图在萧朝贵攻打长沙前进入长沙城,没想到跟萧朝贵正好遇上。这一千人被萧朝贵歼灭,只有少数几个人逃了出去,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