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17章

大清风云-第17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太极从小就比较爱读书,七岁的时候努尔哈赤让他管理家里的账,这在努尔哈赤的儿子中是比较少见的。书籍开拓了皇太极的眼见,也加深了他的城府。
十一岁的时候,皇太极的生母去世。二十岁的时候,皇太极就提刀上战场。三十三岁的时候,皇太极挤掉一个个政治对手。三十四岁的时候,皇太极登基。执政十七年,五十一岁的时候暴毙,死因至今是个谜。
皇太极如何登上皇位一直是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皇太极确实是努尔哈赤儿子中最为厉害的一个。
当时,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四个巨头。首先是朱元璋的后代崇祯皇帝,虽然治国一塌煳涂,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另一个是陕西豪杰李自成,闯王一路闯来,号称有百万之师;还有一个是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这个人自称拥兵四十万;最后就是皇太极了。这些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结果蒙古的林丹汗在青海病死,崇祯皇帝逼死皇后,砍伤女儿,自己在煤山上吊,李自成在九宫山战死,年仅四十岁。
笑到最后的是皇太极和他的子孙们。皇太极成为最大赢家有运气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技高一筹,不佩服不行。
皇太极在政治上有四步高妙的棋。
首先,他纠正了父亲错误的民族政策,在努尔哈赤后期,对汉人采取了高压政策。皇太极觉得这样不好,只会激起汉人更激烈的反抗,对入主中原很不利。当然,我们不要指望皇太极提出满汉平等,但他提出善待汉人,在皇太极的治理下,汉人不再是奴仆,而是人民。对于逃跑的人,皇太极也主张顺其自然,不要严惩。
对于汉族官员,皇太极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以前,汉族的官员位居满族大臣之下,有种种限制,甚至病故后,妻子还要给贝勒们做奴仆。皇太极说这是不人道的,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汉族官员待遇,重用谋臣范文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遇到疑难问题,皇太极就问:“范章京是怎么看的?”
其次,皇太极有三大发明。先是将自己老土的黄台吉改为皇太极,接着是改族名为满洲,最后是改国号为大清。不要小看这三次改名,这等于是为自己的集团作宣传。
再次,先打掉二贝勒集团,再打掉三贝勒莽古尔泰集团,然后挟持大贝勒代善,废除集体领导制,自己唱主角。此外,皇太极还进一步完善八旗制度,设置了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军。皇太极还仿效明朝设置了“三院六部二衙门”。
最后,皇太极汲取父亲的教训,加上自己几次和袁崇焕对决都失败的情况下,认识到红衣大炮的重要性。红衣大炮原本叫红夷大炮,因为是西洋人造的,所以有这么一个称呼;但满族人看到“夷”字非常不爽,后来掌权后也掌握了话语权,改红夷大炮为红衣大炮。知道了大炮的重要性,皇太极在沈阳也开了一个工厂,仿制这种大炮。
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皇太极如何踩在三大贝勒的头上上位的。可以说为了当上最高领导人,皇太极是下了很大的苦工夫的。
女真这些游牧民族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就给了皇太极一个机会,虽然机会从一开始都是渺茫的。当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继承制度,努尔哈赤生前的意思是谁有能力谁上,但能力这个事没有硬性的标准,是人都认为自己有能力。
当时有四个贝勒掌握着大权,皇太极要做的是用排除法,将三个贝勒一一排除掉。努尔哈赤曾经在生前幽囚舒尔哈齐,二贝勒阿敏是舒尔哈齐的儿子,所以汗位他是没有资格染指的,再加上他自己也犯下了一些过错。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哥,脾气暴躁,性格冲动,有勇无谋,之前曾杀死自己的母亲邀宠,所以很让人看不起,这样的人没什么威信,对汗位不会构成竞争威胁。
皇太极登上宝座的最大障碍是大贝勒代善,代善既有资格,也有威望,是可以继承汗位的。代善不仅立有许多军功,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兵权,而且为人宽和,有长者之风,深得人心。努尔哈赤生前对代善也是相当的倚重,所以皇太极要想和代善争夺汗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皇太极是一个心机很深的人,在内心里他认为代善这样仁厚的人根本不配成为最高领导者。
然而,我们前面讲到的一个故事却有助于皇太极登基。大福晋送饭给代善吃,代善傻呵呵地就吃了,但皇太极虽然接受了饭食,却并不吃,也就是两边不得罪,既不得罪大福晋,也不得罪老爸。这个秀作得那是相当的好,似乎是告诉世人,我皇八是个知大体、懂道德的人。这事情,在满洲贵族里闹得风风雨雨,代善的威望和声价陡然降低不少,争夺汗位的筹码一下子少了许多。所以,小福晋告发大福晋,很让人怀疑是皇太极在背后指使的。
皇太极就是这么一步步登上大位的。执政初期,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共同处理军国大事,相当于集体领导制。这肯定让皇太极很不舒服,打掉其他集团那是迟早的事。皇太极很轻松地打掉了二贝勒和三贝勒,代善是个聪明人,看情形不对,主动提出退出领导班子。
看到没有,皇太极能上位绝不是偶然,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力派政治明星。
第二个巨人
万历二十年(1592年),努尔哈赤的都城费阿拉诞生了一个婴儿。此人便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皇太极出生时的名字是黄台吉,这是满族人常见的一种取名方式。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对这个孩子并不是特别关心。
《清太宗实录》说皇太极这个人长得非常伟岸,龙行虎步,有帝王之相。皇太极究竟长得啥样,我们不知道,但显然《清太宗实录》不会说皇太极长得贼眉鼠眼。
皇太极的母亲孟古格格是政治联姻的产物,当时努尔哈赤发展势头强劲,叶赫部不是其对手,首领只好将妹子嫁给努尔哈赤,以遏制他扩张的势头。孟古格格嫁过来的时候只有十四岁,四年后生下了皇太极。1603年秋天,孟古格格病重,思念远在叶赫的母亲,很想见一面。努尔哈赤派出使者到叶赫,希望能接岳母来费阿拉城。可惜,纳林布禄断然拒绝,大家知道纳林布禄和努尔哈赤的梁子非常深。以前,纳林布禄让努尔哈赤归还弟弟的尸体,努尔哈赤却把尸体切成两半,归还了一半。皇太极的母亲因此满怀遗憾地死去,年仅二十九岁。
皇太极称帝后,追尊母亲为孝慈皇后,但是他母亲生前是没有当上大福晋的,只当了侧福晋。在满族里,大福晋和侧福晋都是妻,都有正式的名分,至于小福晋、格格等都只是妾。
关于皇太极的幼年,《清太宗实录》里只有一段话:“性嗜典籍,披览弗倦。自幼命名皇太极,太祖甚钟爱焉。甫三龄,颖悟过人。七龄之后,太祖委以一切家政。不烦指示,即能赞理,巨细悉当。及长,益加器重。”
正史记载当然不能尽信,但从中我们仍然能看出皇太极确实很不一般,小时候是个心思缜密爱读书会管理的早熟小孩。
努尔哈赤看这个孩子过于文雅,怕他将来性格柔弱,便经常带他去狩猎。在狩猎的过程中,皇太极练就了骑射的本领,据说他的箭术相当高超。
从二十岁起,皇太极就随父亲征伐。皇太极参加的第一次战役是1612年攻打乌拉的战役,皇太极和五哥莽古尔泰表现都非常不错,只是在渡河的时候有些心浮气躁。努尔哈赤给他们上了一堂出色的军事课,甚至可以说是人生课,就是前面提到的砍一棵大树从弱枝砍起。
应该说,皇太极带兵打仗的本领也是不错的,不过,他的拿手绝招还是政治斗争。在政治上,皇太极那是相当的敏感。努尔哈赤与弟弟舒尔哈齐发生政治冲突的时候,皇太极二话没说,就站在了父亲这边。后来,努尔哈赤又与长子褚英发生权力冲突,皇太极又站对了边。说实话,这些给了努尔哈赤很深的印象。也许,从那时起他或许就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正因为这些出色的表现,二十四岁的时候,皇太极就进入了国家的最高决策层,成为四贝勒之一。
谋略是皇太极一生中最重要的武器,皇太极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智力型的英雄。

第二章治国奇才

一个执政者如果让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皇太极很早就领悟到这点。为了政权的稳定,他决定先缓和民族矛盾,接连发出了三道上谕。
更像是汉人的领导者
努尔哈赤留下了一个大摊子,能够守住这个大摊子就算不错了,然而皇太极的目标却不止于此。当然,为了实现入主中原的梦想,他必须先稳定这个摊子。
我们知道,对汉人烧杀抢掠,必然会激起汉民的愤怒。皇太极觉得让别人怨恨不是好事情,应该安抚,所以皇太极提出了让满族人大跌眼镜的仁政。
努尔哈赤的民族政策除了激化民族矛盾,并不能带来长远的利益。汉民受尽痛苦,整日生活在悲惨和恐惧中,一个执政者如果让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皇太极很早就领悟到这点。为了政权的稳定,他决定先缓和民族矛盾,接连发出了三道上谕。
第一道上谕是登基后第五天发布的:以前打算叛逃并和奸细有来往的汉民,事情属于过去,一律不追究;即使被人举报,也不处置;只有已经在逃被捉拿缉获的汉人才处死,没有逃跑的,即使被人举报,也不论罪。
皇太极这道上谕里有一个特别时髦的思想,估计连皇太极自己都没发现。也就是不以思想论罪,换句话说你想逃跑没罪;只以行动论罪,你逃跑了才有罪。这个思想是有前瞻性的,因为和现代的法律精神符合,皇太极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唯一的遗憾是死得太早。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多因为言论获罪的人,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掉脑袋,甚至九族被灭。更有甚者,还有腹诽罪,即使你没说,皇上猜你心里在骂娘也可以治罪。
皇太极的第二道上谕就比较长,讲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非就是说从今往后,汉人和满人同属一体,没有贵贱之分,都是我皇太极的子民。这就意味着汉人和满人至少取得了名义上平等的地位。
皇太极的第三道上谕相当于给汉人解放,在努尔哈赤时代,有许多汉族的壮丁沦为大清贵族的奴仆。皇太极担心这些为奴的汉人受贵族欺负,决定把他们编为民户,给他们田地、给他们牛,让他们自力更生。
皇太极这一系列措施让汉人重新享受到自由民的感觉,极大地缓和了民族矛盾。
皇太极这么优待汉人,除了是为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着想之外,也有部分因素是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从文化性格上来讲,皇太极更像是一个汉人领导者。
“汉化”是皇太极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针,也是大清最后能够入主中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
缓和了民族矛盾后,皇太极致力于政治改革,皇太极读的书越多就越看不惯八旗的官僚制度,他觉得八旗官制一片混乱,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革。皇太极实行政治改革有两大目的,首先是维护自己的权力,其次是完善国家体制。自己是第一位的,国家是第二位的,这一点大家不用怀疑。
皇太极第一个动作是让八旗旗主兼任议政大臣,如何理解皇太极这个动作呢?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深意?从前,在努尔哈赤时代,只有四个旗主有议政的资格,也就是四大贝勒。皇太极此举貌似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