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152章

大清风云-第152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嘉庆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心里一直认为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很憋屈。他觉得自己很仁义,可为什么倒霉的事情全都让自己碰上了。先是一个疯子为了出名,在紫禁城里准备刺杀他。更可气的是,这个刺客出现后,一帮侍卫居然都吓得闪开,虽然贴身侍卫扎克塔尔和巴丹多尔济很英勇,摆平了这个刺客,但其他人的表现着实让嘉庆心里拔凉拔凉的。
这事发生后不久,天理教徒勾结宫廷太监,在紫禁城内发动叛变。这对嘉庆的打击非常大,自古造反都是发生在宫廷外,可这次造反居然就发生在紫禁城内。嘉庆很伤心,下了一道罪己诏,含蓄地批评了乾隆。
虽然受过不少惊吓,但嘉庆一朝大清国还算稳定,没出大的乱子。最后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暴毙,暴毙之时电闪雷鸣。
嘉庆之后,轮到道光上台。刚开始的时候,道光还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正常的皇帝,但是到后来道光就越来越有意思了,他沉沦在吝啬中无法自拔,就像守财奴一样享受着吝啬和节俭带来的快感。
道光上朝时,不论皇帝大臣,衣服上全都打着补丁,活脱脱就像开丐帮大会。道光的“节俭”已经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习惯,对治国于事无补。
事实证明,从嘉庆开始,清朝的皇帝越来越平庸,一代不如一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饱尝了战败的屈辱,更糟糕的是国内的局势越来越乱,最最糟糕的是帝国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最最最糟糕的是在恭亲王奕和咸丰之间,道光选择了更加平庸无能的咸丰。
帝国开始急剧地衰落。

第一章乾隆为何选择呆头呆脑的嘉庆接班

立了永琰后,乾隆还是非常不放心,他在祭天大典的时候默默祷告:“老天爷啊,帮朕把把关吧,如果皇十五子永琰是个贤君,保佑他平安幸福吧!如果他不贤,请让他短命而终吧!朕不是不爱子,只是江山社稷比父子之情更重要。”
如果儿子不贤就咒儿子死,乾隆这个祷告可谓是空前绝后。
这个皇子很一般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正月初一,一个非常喜庆的日子,京城里到处是鞭炮声。五十岁的乾隆在乾清宫广场上观看了烟火表演,乾隆的心情正如节日一样,是非常喜庆的。执政二十五年,大清国在他的领导下迎来了盛世,他感到自豪,也感到一丝疲惫。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容易,这是乾隆的切身体会,他已经充分理解了父亲雍正。这些年来若非自己小心经营,国家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昌盛。
乾隆思绪在飘,然而太监们已经簇拥过来,乾隆在众人的呼声中来到养心殿东暖阁。每逢节日,一定有人让乾隆题字,这已经是一种惯例了,一来乾隆书法确实不错,二来这是皇帝的一大爱好。
太监们请皇上写下一些吉祥话,乾隆蘸饱墨水,提笔写下了“开门大吉”四个字,这四个字如果给今天的商人,那他就发了,有乾隆捧场,生意肯定红火。这一年,乾隆的兴致似乎特别高,他喝了点儿酒助兴,然后信笔写下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御会岁朝图志语,有以迓新韶嘉庆。”
嘉庆还没有出生,就已经有了名字。众人交口称赞“嘉庆”是一个非常吉利的字眼,乾隆没有太大的反应,因为他实在对于赞美已经迟钝了,迟钝到分不出赞美和拍马屁的区别。
同年十月初六丑时,即公元1760年11月13日凌晨两三点,圆明园传出一阵啼哭声,嘉庆诞生了。此时,乾隆正在木兰围场秋狝,当京城里的信使快马加鞭赶过来告诉乾隆十五皇子出生时,乾隆没有显出格外的欣喜,并没有搓着手说:“Oh,my god!”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声:“好的,朕知道了。”
说完之后,乾隆继续围猎。几天后,乾隆给小皇子赐名永琰。当上皇帝后,嘉庆改名颙琰,他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因避讳而扰民,“永”字是个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字,所以嘉庆选择了生僻字“颙”。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嘉庆这个皇帝确实宅心仁厚,庙号“仁宗”名副其实。
当时谁都没有想到永琰会成为大清国的皇帝,更没有想到他的年号恰恰就是嘉庆。清朝史官认为这不完全是一种巧合,而是天意,说明乾隆当时就对嘉庆非常器重,刚生下来就打算让他当皇帝。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乾隆皇子成群,嘉庆并不显眼,而且其母亲地位很低,只是一个“贵人”,“贵人”在宫廷的妃嫔里面属于下等的,只比“答应”和“常在”高一点儿,而且数量没有限制,物以稀为贵,“贵人”既然不稀少,那应该叫“贱人”才对,为何又叫“贵人”呢?这是因为东汉光武帝首次为阴丽华设置这个妃位时,“贵人”仅次于皇后,当时的皇后郭圣通是刘秀争夺天下的一个关键人物。刘秀想立阴丽华为皇后,可惜于理不通,大臣们不同意。
但是后来“贵人”的地位一降再降,到了清朝降到最低,没有丝毫贵气了。
嘉庆的母亲魏佳氏一共为乾隆生育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看在她生产勤劳的份儿上,乾隆后来升她为贵妃,嘉庆当上皇太子后,乾隆追封她为皇后,不过那时她已经去世二十多年。
嘉庆才貌不是很出众,又是庶出,他还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怎么就轮到他当皇帝了呢?
一切还得从乾隆立嫡失败开始说起。
立嫡之痛
刚即位第一年,乾隆就效法父亲雍正秘密建储。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二十五岁的乾隆皇帝召集总理事务大臣和九卿到乾清宫西暖阁。当着大家的面,把亲笔书写的皇太子姓名秘密封好,藏在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
大臣们只是见证人,并不知道皇太子是谁。当时乾隆有三个儿子,皇长子永璜八岁,皇二子永琏六岁,皇三子永璋一岁。都是小孩儿,看不出谁更聪明、谁更贤明。那就看他们母亲吧。永璜的生母是庶妃富察氏,永琏的生母是嫡妃富察氏,永璋的生母是庶妃苏佳氏。永琏的生母地位固然最高,但是大清国立储的原则从来不是立嫡,事实上清朝当上皇帝的都不是嫡长子。
皇太极是第八子,庶出;顺治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庶出;康熙是顺治的第四子,庶出;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庶出;乾隆是雍正的第五子,庶出。皇太极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压倒政敌,当上皇帝;顺治是因为多尔衮和豪格两强相争,捡了渔翁的便宜;康熙则是因为受到了祖母孝庄皇太后的宠爱,当上皇帝;雍正是自强不息,参与争夺,最后权智高超,将皇位握在手中;至于乾隆,则是因为他的哥哥们太没出息,他本人能力突出,顺理成章当上皇帝。
康熙深受汉文化影响,在立储时曾经拼命想立嫡长子,可惜最后人算不如天算,心灰意冷之后,他没再立皇太子,所以搞得雍正即位非常尴尬。
雍正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度是基于康熙朝立储的困境,但秘密建储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对于秘密继承人来说,其中的秘辛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至少,乾隆体会是非常深刻的。因为秘密建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削夺太子的权力,所有皇子地位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被选定的那个人在当上皇帝之前没有特权,跟兄弟们平起平坐。结果他当上皇帝后,兄弟们难免适应不了,有时候会表现出对新皇帝的不尊重。
当皇子的日子是非常压抑的,乾隆感触很深。所以当他出头之后,决心废掉秘密建储制度,这可以理解,因为乾隆无法体会康熙的那种痛苦,所以乾隆的真实想法是像康熙那样立嫡长子,换句话说,就是重复历史。但是,作为雍正的儿子,如果一上来就废掉父亲引以为自豪的秘密建储制度,这无异于不孝,乾隆还不能这么做,但他公开表示秘密建储制度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甚至不惜冒着父亲从九泉之下跳出来的风险,说秘密建储只是无胆无识的庸主所为,可见,乾隆当时有愤青气息。
当时,大臣们已经看出皇帝倾向于公开立储,但那时大家还看不出乾隆居然想模仿汉文化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汉文化的传统里,一定要立嫡子,即使不是嫡长子,也要求是皇后所生。这就是为什么朱棣篡位之后,不惜抛弃亲生母亲,将自己的生母说成是马皇后。如果没有这种制度文化,他有必要伤亲生母亲的心吗?朱元璋受这种影响更深,嫡长子死后他居然让嫡长孙继承,选一个嫡次子或者嫡三子也行啊,他一定要“嫡长”到底。
乾隆当时没有预料到皇帝跟太子之间是有矛盾和冲突的,若非亲历,可能很难体会,总认为到自己身上有办法化解,其他皇帝只是没处理好这个关系而已。如果是这样想,就错了,皇帝与太子的冲突是势力本身的冲突,跟父子关系没有太大联系。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太子是未来储君。帝国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太子是潜力股啊,许多在皇帝面前不得志的人肯定想到投资太子,就算太子不想结党,其周围也难免形成一个党派。对于太子党的人来说,如果皇帝刚立完太子就两脚一蹬,那就最好不过了,最少的投资可以换来最大最快的回报。可是,大多数时候,皇帝要活很多年,有的是十几年,有的是几十年。太子和他身边的人难免天天盼望皇帝死去,有这种想法,你说皇帝和太子还能和平共处吗?皇帝自然担心太子党谋害自己,而太子也会觉得皇帝猜忌自己,将来是不是有一天把自己给废掉?
互相猜忌之后,后果就是康熙朝发生的事情,康熙朝太子事件绝不是偶然的。
乾隆秘密立储之后,大臣们纷纷猜测谁是密定继承人,一般认为是皇长子和皇二子,但谁也不能断定究竟是谁。
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谜底才揭晓。皇二子永琏得了伤风,当时大家觉得是小感冒,也没在意。没想到,十天之后,永琏居然病逝了。乾隆闻讯,悲痛不已,痛哭流涕,将密诏公布出来,大家才知道密定人选是永琏。
乾隆选择永琏为继承人有两个理由,一是永琏为皇后嫡生,还有一个原因是雍正生前也似乎看好永琏,理由是永琏这名字就是雍正取的,大有让他连续帝国之意。
这道上谕发出来后,永璜和永璋非常受伤,他们终于明白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如果乾隆这时候能够克制,不将密诏公布,而是等时机成熟再遴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可能对永璜和永璋就不会有太大的打击。
永琏逝世后,乾隆很长时间没有再立太子。
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正是除夕。就在全国人民沉浸在喜庆气氛之时,一个重大的噩耗再次降临在乾隆头上,皇七子永琮出痘而死,年仅一周岁零八个月。
这次,乾隆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痛哭,但他还是公布了内心的秘密,也就是永琮是他内定的继承人。永琮是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这样一来大家知道了,原来这乾隆挑继承人只会从嫡子中选。
永琮夭折后,乾隆沉痛地说:“本来从来没有立元后嫡子继承大统的先例,朕打算走先人没有走过的路,求先人不能获取的福分,这是朕的错误啊!”
乾隆坚持要立嫡子,恐怕还是一种思想的偏见吧!在他看来,只有嫡子继承大统才功德完满。当然,乾隆的元配富察氏确实是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富察氏的曾祖是大清的开国功臣,家世显赫。身为皇后,她不崇尚奢侈,反而非常节俭,喜欢用花草作饰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