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139章

大清风云-第139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贵总督变成战略地位更加重要的陕甘总督,李侍尧的权势有增无减。
更绝的是甘肃省冒赈的事情爆发,乾隆让李侍尧和阿桂查办此案,用贪官来反贪,乾隆可谓是深谙以毒攻毒之道。李侍尧本身是一个贪官,对于贪官的伎俩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很快就把这个案子办得干净利索,深得乾隆欣赏。正应了那句古老的哲理:“使功不如使过。”
乾隆为何对李侍尧法外施恩?
乾隆处置的贪官很多,为何偏偏要放过李侍尧呢?
乾隆释放李侍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李侍尧确实非常能干。乾隆曾经公开宣称“李侍尧是中外最能办事的人”,在乾隆看来,朝中就数阿桂和李侍尧最为能干。像这样的人如果出什么问题,是大清国的损失。
关于李侍尧的才能,我们可以举实例来说明。李侍尧四十岁担任广州代理将军,他一上任就做了一件让乾隆印象深刻的事情。李侍尧上任不久,就发现军中马匹数额不对头,李侍尧顺着这个线索追查下去,发现前任将军席勒库荒废了马政工作,导致军中缺少五百匹战马。从这件事中,乾隆看出李侍尧做事认真负责,从此对他日加信任。
李侍尧曾经担任两广总督十七年,刚到任的时候,就成功地处理了英国商人洪仁辉事件。洪仁辉罔顾清廷只开放广州港口的命令,屡次将商船开到浙江一带,浙江水师不准他登陆。洪仁辉就到天津去告状,控告广州海关监督李永标勒索外商。李侍尧负责审理此案,他没有按常规出牌,而是将原告和被告各打五十大板。
首先,李永标确实勒索贪污,李侍尧将他革职;而洪仁辉不遵守清廷的法律,还恶人先告状,加上乾隆对洋人非常防范,李侍尧便将洪仁辉押到澳门,徒刑三年。之后,李侍尧又颁布了《防夷五事》,对外国人限制更严。
李侍尧的处理方式让乾隆很满意,不久就把李侍尧署理两广总督的职位扶正。在担任封疆大吏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李侍尧干过不少实事。所以,乾隆对他多有依赖,治国这么多年,乾隆深知人才难得,一流的人才更是难得。一旦国家发生了动乱,没有这样的人才就非常麻烦,相反,留下李侍尧利大于弊,乾隆的判断是正确的。果然后来甘肃发生了回族起义事件,但乾隆这么做的危害也非常明显,国法没有权威,其坏处往往影响后面好几代。
除了会办事之外,李侍尧对乾隆可谓是忠心耿耿,乾隆说他“恋主”大概不是假的。李侍尧时刻把乾隆放在心上,乾隆交代给他的事情他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有什么好的东西总是献给乾隆。对此,乾隆心知肚明。
在抄家的时候,李侍尧家里最好的东西是三座黄金佛、一架珍珠葡萄、三株珊瑚树。乾隆一看,这些东西非常眼熟,后来才想起这些是李侍尧献给自己的贡品。根据清廷的规矩,臣子献给的东西,要退还一部分给臣子,算是赏赐吧!这些东西是乾隆退还给李侍尧的,在李侍尧的贡品里是相对差的一部分。现在乾隆看到自己退还给李侍尧的东西居然是他府里最好的东西,乾隆能不感动吗?这说明李侍尧是忠心为主子,把最好的东西全都奉上。
在乾隆眼里,李侍尧是个忠心不贰的奴才,会办事。李侍尧固然贪污受贿,但对于一个才能突出又忠心护主的奴才来说,这不是什么致命的错误。乾隆不想杀李侍尧的根本原因是:到哪找这么好的奴才啊?
当然了,乾隆放过李侍尧还有一个原因是进贡,李侍尧的贪污跟向自己进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就这样把李侍尧杀了,乾隆于心有愧。乾隆是一个假模假式的人,经常在臣子面前表现自己勤政爱民,好像非常厌恶奢侈一样。但是在李侍尧面前就没有这么装了,他曾经对李侍尧说:“你这次进贡的镀金羊景表亭非常好,如果以后发现有和这个一样好看的,多献几件上来;如果发现有比这个还大还好的,也多找几件来,不必在乎价格。”
看到没有,不光李侍尧主动进献,乾隆有时也主动索取。
李侍尧虽然贪污勒索下属,但这些钱大多数还是用来服务乾隆的,自己只取其中少数。乾隆曾多次夸奖李侍尧“优于办贡”,意思是他献的贡品很讨自己喜欢。这么一来,官场上办贡成风,所以李侍尧案发后,许多同僚指责他,说他带坏了风气,所以应该严厉惩治。
这种风气对于吏治固然很坏,但是乾隆却不希望终止,他很希望过这种奢侈的生活。乾隆不能杀李侍尧,杀李侍尧等于自绝臣子的纳贡之路。
李侍尧的最后结局非常风光,乾隆不仅归还了他的官职和爵位,还加封他太子太保的头衔。最后,乾隆模仿唐太宗李世民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也设置了一个紫烟阁,李侍尧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
惊天大案——甘肃冒赈案
通省都是贪官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甘肃发生了回教反清起义。起义的领导人是一个叫苏四十三的穆斯林教徒,他领军围困兰州城,陕甘总督勒尔锦平叛不力,被押回北京候审。
乾隆随后派遣政坛新星和叭ザ秸剑瞳|督战不力,乾隆只好让王牌将领阿桂前往甘肃。令人意外的是,这次平叛居然揪出了一件惊天贪污案。
和堑蹦晁脑碌酱锢贾莸模胶蟛痪茫透∩狭艘坏雷嗾郏獾雷嗾鄞渴艟椋亢敛簧婕疤拔郯浮:瞳|在奏折里说他刚一进入甘肃境内就遇到大雨,十天后,阿桂也来到甘肃。阿桂也给乾隆上了一道关于军情的奏折,在折子里他也提到甘肃连日下大雨,阻碍了行军,对用兵很不利。
这两个奏折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谈的都是军情。然而,心细如发的乾隆却从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收到这两份奏折后,乾隆马上想起了甘肃省连年的旱情奏折。
甘肃省接连上奏折说天气干旱,庄家收成大减,百姓生活困苦。为此,乾隆耗用巨资给甘肃赈灾。现在,和桶⒐鸬淖嗾鄱妓蹈仕嗔沾笥辏炅肯嗟背渑妗N裁锤仕嗄昴旰翟郑衲暧晁乇鸪渑婺兀壳【醯谜饫锩婵隙ㄓ絮桴危诔桶焐赂首芏嚼斩鹾透仕嗖颊雇跬⒃奘保〉幕骋杀恢な盗恕
勒尔锦被抄家后,家中仅存七千两白银,但是他的家奴曹禄家中却发现了两万余两白银。乾隆因此认定勒尔锦隐匿财产,让阿桂在前线也顺带关注一下这事。
布政使王廷赞守城有功,然而却盲从勒尔锦,延误了军机,顺带着也被革职,进京接受调查。王廷赞为了将功补过,自愿提出将自己四万两养廉银献给甘肃府库充作军饷,但让王廷赞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么做居然弄巧成拙,让乾隆更加怀疑。王廷赞出手这么大方,背后肯定还有更多的银子。
再联系到王廷赞的前任王亶望,不久前捐款五十万两修建浙江海塘工程,乾隆当时就很奇怪王亶望咋就这么有钱。王亶望到浙江期间,名声还不错,乾隆由此推测,王亶望和王廷赞的钱财应该都是在甘肃捞的。
这时,乾隆收到和淖嗾郏骸巴跬⒃薜H胃仕嗖颊苟嗄辏依锓浅3湓#褪窃俣嗑璩黾副叮运此狄彩切∈虑椤!
乾隆让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和阿桂审理此案。经李侍尧和阿桂一查,一个巨大的贪污网络浮出水面。
当这个贪污网络浮出水面后,乾隆感到震惊,这是他当皇帝以来最大的一个贪污案。原来,甘肃接连七年谎报灾情,赃银高达一千万两,涉案官员多达一百多人,以至于乾隆大呼这个案子是自古未有的奇贪大案。
冒赈中的猫腻
案子很快分两头审理起来,一头由阿桂和李侍尧对甘肃省各级官吏进行审讯,一头由闽浙总督陈辉祖在浙江对王亶望等人进行审理。
王亶望拒不认罪,没办法,乾隆只好把他押解到热河行宫进行审讯。王亶望和王廷赞等人仍然抵赖不认账,随着证据越来越多,他们面对这么多有力的人证和物证,再也没法狡辩了。
甘肃接连七年上报灾情,其实这七年并没有大旱。那这些官员谎报灾情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事情还得从捐监说起,捐监是清朝的一种特殊制度,它允许为国家捐钱的读书人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这是方便一些有钱却无学问的人,给他们一个做官入仕的机会。
乾隆三十九年四月十八日,乾隆下旨批准陕甘总督勒尔锦在甘肃实行捐监制度。乾隆批准这个项目也是别有原因,因为当时甘肃连年旱灾,需要大量的赈灾钱粮。捐监可以部分地解决钱粮问题,但是也会带来很多的弊端。为此,乾隆特派浙江布政使王亶望前往甘肃,负责捐监事务。
王亶望本人就是靠捐监发家的,他通过捐纳当上了知县,后来又担任知府、布政使、巡抚等官职。乾隆所以委派王亶望处理捐监事务是因为王亶望身上有两个优势,第一个优势就是现在常说的理财能力,第二个优势便是王亶望的父亲王师是一个非常正派的官员,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乾隆心想,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王师既然是个清官,他的儿子王亶望应该不至于是个贪官吧!
事实证明,有时候老鼠生的儿子也不会打洞。
这个王亶望能力确实不错,在甘肃三年,收到“监粮”六百多万石,批准了十五万通过捐监获得监生资格的人。按规定,甘肃每年要缴纳的钱粮是八十万到九十万石,王亶望一上来就收获了这么一大笔钱粮,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政绩。因为甘肃是一个经常发生战争的地带,钱粮在这里尤其显得珍贵。
也正因此,乾隆提拔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当真相水落石出的时候,乾隆震怒了,自己看上的理财高手居然也是一个贪污专家。
我们一定很好奇,王亶望是怎样贪污的呢?
应该说,王亶望确实很聪明,他来甘肃不久就发现了一个贪污门路。甘肃以前经常发生旱灾,粮食短缺,百姓生活困难。如果谎报灾情的话,正好可以借机贪污国家公款。为了让贪污“大计”得逞,王亶望说服了总督勒尔锦,勒尔锦下水之后,甘肃省的各级官员就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了。
王亶望贪污的另外一个手段是在捐监之时额外多收,当时规定的捐监银两是五十五两,王亶望往往要多加收一些银两。为了将这些银子贪污,王亶望特命自己的亲信蒋全迪为兰州知府,专门负责收取捐银。
虚报旱灾之后,王亶望又奏请乾隆,允许将捐银赈济地方百姓,结果这些钱全都被腐败集团私分了。王亶望甚至为各县预定灾情,根据灾情的轻重分别给予不同的钱粮,甘肃的地方官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好的发财机会,大家纷纷落入王亶望的腐败网络里,私吞赃款,上下一片腐败,通省难得一个好官。
王亶望自然是这些人中贪污最多的一个官员。
事实上,这些监粮主要是钱,并不存在所谓的粮食,但是上报的时候却说成了粮食。乾隆中途也一度产生怀疑,认为甘肃的监粮可能没有那么多。他还曾派遣刑部尚书袁守侗到甘肃查访,袁守侗是一个出名的办案高手,曾经五次破获重大案件。但是,袁守侗这次到甘肃后却扑了一个空。
甘肃各级官员听说皇帝派钦差下来查粮,串通起来设计了一个骗局,在粮仓下面铺设木板,上面撒满谷物,造成粮仓充实的假象。袁守侗回京后,向乾隆奏报,甘肃粮仓非常充实,没有虚假。
乾隆将信将疑,只好把这事情暂时搁置在一边。
明察暗访
事实上,半年前乾隆就对王亶望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