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117章

大清风云-第117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人纷纷猜测,雍正之所以不葬在清东陵,就是因为谋父篡位,通过卑鄙的手段登上皇位,继位后又对手足展开杀戮,所以害怕在地下见到康熙。这种看法认为,雍正选择西陵是因为心中有鬼,再加上他真的相信鬼神之说,所以极力回避康熙。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雍正生前是如何对待陵寝之事,雍正四年,雍正吩咐允祥去办理山陵大事。第二年,他又派总兵李楠带着风水先生去东陵,打算在东陵选择一块风水宝地。由此可以看出,雍正最开始是打算葬在东陵的。后来,允祥找到了九朝阳山地,雍正也觉得风水不错,就让他们施工。施工后发现这块山地带砂,不是风水宝地,只好作罢,让允祥继续寻找。后来在易县找到了一块万吉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清西陵。
这里确实是一块宝地,西有云濛山,北有泰宁山,南临易水河,奇峰环抱,清水蜿蜒流过,而且土质很好,不含砂。雍正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地方是块宝地,当时雍正也考虑到这个问题,自己葬在这里的话有些不妥,根据清朝的规矩,子随父葬,祖辈衍继。如果自己葬在这里,会不会有人说自己不孝?
于是,雍正故意让大臣们商量,看看这么做是不是跟古代帝王的古制有什么不合的地方。大臣们引经据典,说这么做跟古代的体制没有什么不合的地方,自古就有先例。雍正一听,眉头舒展,说道:“这样的话,朕就心安了。”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选择西陵并不是怕死后见到康熙,而是觉得西陵这块地风水很好。有人可能奇怪了,难道东陵的风水不好吗?东陵的风水也好,确实好,但是最好的地方都被顺治和康熙占了,雍正去的话,只能选择相对偏僻的地方,这对于自视甚高的雍正来说是有些委屈的。
泰陵这个名字则是乾隆取的,应该比较符合雍正的心愿。

第十三章揭秘雍正的双面性格与家庭生活

雍正是一个有着狂热倾向的人,说他是一个工作狂并不过分。像这样的人做事情难免会有一些急躁,尽管急躁,雍正却并不粗心,相反很细心。在雍正身上,同时具备躁狂和严谨两种性格。雍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一方面他残忍苛刻,另一方面他又讲究公正,心怀仁慈,时时以有德之君自居。
工作狂
雍正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的皇帝,当皇帝是他最热爱的一个工作,因为有兴趣所以有动力。在政治上,雍正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他才那么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对雍正来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管理好一个国家,让各个阶层的人都各居其位,各安其职。
雍正是一个有着狂热倾向的人,说他是一个工作狂并不过分。像这样的人做事情难免会有一些急躁,尽管急躁,雍正却并不粗心,相反很细心。在雍正身上,同时具备躁狂和严谨两种性格。雍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一方面他残忍苛刻,另一方面他又讲究公正,心怀仁慈,时时以有德之君自居。
虽然对工作有一种狂热的喜欢,但雍正的爱好很多,比如炼丹学道,爱好精美的器皿,喜欢秀书法,喜欢写诗,对绘画也颇能欣赏。
雍正这个工作狂究竟狂到什么地步呢?
根据雍正自己的说法,有时候处理朝政的时候,尤其是处理那些紧急事务的时候,他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精神倍增。雍正六年十月是秋审的时候,雍正负责在犯人的名字前打钩,这工作看起来非常轻松,其实很累。不光是打钩这么简单,在决定是不是打钩之前,他要详细研究案例,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应该处决。
雍正对大臣说:“人命关天,所以做这事时朕特别费神,不敢有丝毫疏忽。对朕来说,这是很稀松平常的。朕每天处理政务,从日出到日落,精神都好得很,从来没有觉得困乏。如果休闲了片刻,反倒觉得不舒服。朕勤于政事,实在是天性乐于此,并不是勉强的。”
我们可以看看秋审那会儿,雍正一天的办公情况。
雍正六年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雍正发出一道上谕,严令督抚不得借耗羡归公之名贪污;接着,又发出一道上谕,讨论贵州改土归流的事情;接着,批准户部奏请,在京城创建粥厂。这些事情干完后,雍正又处理了刑部发来的两个案子,还有工部奏议的山东官员制造战船的案子。随后,批准刑部尚书励廷仪《肃清盐政事宜四款》的奏疏,还批复了山西提督袁立推荐官员的奏折。
下午,雍正来到洞明堂,和大学士马齐、张廷玉等人审阅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三十八个杀人犯。雍正认为,凡是用刀刃杀人的犯人都应该处以死刑,不是用金属利器的,可以考虑减刑。毕竟人命关天,雍正随后又召刑部尚书德明和励廷仪等人,征求他们的意见,最后才钩决。
二十四日上午,雍正根据翰林院的奏请,补授日讲起居注官,之后分批接见官员,总共有十四批官员,每批有拟正、拟陪人员。雍正通过和他们面谈,然后确定任用哪些人。下午一两点,雍正到达洞明堂,钩决七十五个犯人。在讨论刑罚时,雍正问得非常仔细,比如其中有一个叫刘二的犯人,因为使用假银子而犯法,刑部拟定处以绞刑,雍正问在康熙时有没有对用假银子处以绞刑的。大学士徐梦元回答说,这是新例,以前没有,雍正听了,决定把这个案子先缓一缓。
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雍正断案是努力追求明察秋毫的。当时,全国的官员都知道雍正非常勤政,大家都觉得太过分,纷纷奏请皇上不要太过操劳。雍正还有在夜晚工作的习惯,尤其是批阅那些密折,雍正更习惯在晚上。他曾经对鄂尔泰说,白天工作没有闲暇,而且有时候心境不宁,只有在灯下批阅,反而精神更好。
在工作时间上,雍正不分昼夜,只要精神好,晚上也工作。在地点上,他更是不拘一地,甚至在温泉疗养的时候,也批阅奏折。正因为雍正工作如此疯狂,有人说他在理政的十三年里比康熙六十一年做的事情还多。
雍正的双面性格
雍正的朱批中有这样一段话:“遇事举动,外要柔和,内存刚毅,若能如此为之,才是大丈夫。若外刚而内柔,则不足取也。”
雍正这是教导臣下做人要外柔内刚,在雍正身上也确实体现着这种性格,不过,窃以为雍正身上刚勐残酷的一面远远多于慈柔。
雍正残忍的一面大家都见识过,他对待自己的政敌,对待那些曾经跟自己争权的兄弟们是非常残酷的,他不仅逼死了允祀和允禟,还说他们是服冥诛,这等于是把别人打死,然后再踩上几脚。宗室中只要得罪过雍正的,都没有好下场。
在对待功臣年羹尧和隆科多事情上,雍正也充分展现了自己心狠手辣的一面。他对年羹尧好的时候,说出的话非常肉麻:“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我君臣非泛泛无因而来者,朕实庆幸之至……”
对隆科多,雍正尊称为舅舅,左一个舅舅隆科多,右一个舅舅隆科多,无比亲热。
然而,年羹尧手握军权,党羽众多,让雍正有威胁感。本来去除威胁,只要解除对方的军权就行了,但是雍正做得相当绝,剥夺年羹尧的军权和职位之后,给他罗织罪名九十二条,他还逼迫年羹尧自杀,甚至说:“如果你九泉之下还恨朕的话,那么真是不知好歹,就是堕入十八层地狱也不能洗清你的罪孽。”心肠之狠,实属罕见。
隆科多虽然不像年羹尧那样功高震主,但是也位高权重,让雍正很不爽。显然,雍正对隆科多的恨稍稍少于对年羹尧的恨,但也给隆科多列出了四十多条罪状。最后,隆科多死于囚禁的地方。
还有钱名世的案子,钱名世不过是江苏一个文人,给年羹尧写了几首拍马屁的诗,被查了出来。雍正说他是文人中的败类,不配为儒林中人,亲笔书写了“名教罪人”四个字,让钱名世挂在自己的大门上。此外,雍正还让全国各地的官员每人写一首诗讽刺钱名世,再由钱名世收集出版,然后发给全国各地的官员。在糟蹋人方面,雍正很有天赋,这根本是不把人当人。
雍正这么做表面上是糟蹋钱名世一个人,但其实是糟蹋了天下的读书人,读书人为了混口饭吃,写几篇拍马屁的文章在历朝历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雍正让这些人写诗讽刺钱名世,其实是等于让他们写诗讽刺自己。所以,很多人并不愿意这么做。如果有人写不好,敷衍了事,雍正就重重处罚他们,甚至比对钱名世的处罚更重。通过钱名世案,雍正向天下的读书人心里捅了一刀。心肠的狠毒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
雍正的狠不只是表现在钢刀杀人上,雍正更擅长用软刀子杀人。杨名时,康熙三十年进士,担任学政时,经常提拔出身贫寒的学生,深受康熙重用,于康熙五十九年担任云南巡抚。期间,他清廉守正,官声非常好。但雍正却认为他是沽名钓誉,三年,雍正授予他云贵总督的职位。雍正曾因为杨名时泄露密折的内容,终止杨名时书写密折的权力,后来,又恢复了。可是后来杨名时又误将奏折中的朱批写进了题本里,雍正认为他是故意这么做,以表示对密折制度的不满。
怎么处置杨名时好呢?雍正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个损人的招数。
他让鄂尔泰去云南做巡抚,同时兼管云贵总督。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下属管理上司,杨名时做什么都必须向鄂尔泰禀报,以此让杨名时颜面无存,在云南各级官员面前丢份。
雍正五年,杨名时即将被免职之际,上疏请求修治洱海。雍正想,他早不题请晚不题请,这时候题请分明是沽名钓誉,想博得好名声,顺便给下一任留下重担。雍正说,好,既然如此,你就别离开云南,继续待在那里吧,洱海就由你来修了,一切费用自己出。杨名时是个清官,根本拿不出钱来兴修水利。待在云南,比待在监狱里还难受。雍正这么做,就是因为他认定杨名时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还有一层原因是为了推行新政,杨名时是老资格的官员,对新政有一些不满的地方,雍正拿他开刀,想起个杀鸡儆猴的作用。
后来,雍正死后,乾隆召杨名时进京,群众夹道欢迎。可见,不管雍正如何打压杨名时,公道自在人心。
雍正对官员防范、苛刻之外,也有施恩爱护的一面。
雍正六年,安徽学政李凤翥建议对拖欠欠粮的生监加重处罚,给他们三次期限,期限一过,就在县衙里当众责打,褫夺博取功名的权利。雍正对此的看法是,读书人懂道理,所以在征粮上应该比一般老百姓要求更严格一些,但是应该考虑到一旦当众责打读书人,这辈子他们都抬不起头来,褫夺他们博取功名的机会,他们一辈子就没有进身的机会。雍正说即使这些读书人不珍惜功名,我也替他们惋惜。所以不要做得这么绝,而且读书人中有贫有富,对于富裕的应该要求严格一些,对于穷人,多给他们宽限时日吧!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雍正并不是一个完全冷酷的人,他还是有恻隐之心的。
还有一次,雍正在阅读《圣祖实录》的时候,发现以前的四川总督李国英作战英勇,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便让人去寻找他的子孙。李国英的孙子李永升以前当过南阳总兵,可惜很不称职,经常收受陋规,后来被人参革,到驿站效力。雍正召见李永升后,授予他为参领,对他说:“纵然你不学你的祖父做一个好官,但是朕实不忍心忘记你祖父的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