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115章

大清风云-第115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二章雍正暴毙之谜

在专制时代,雍正算得上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自诩不好色也不好酒,可惜这始终是一种疑问,美酒佳肴,再加上后宫一大堆美女,一个人需要多么强悍的意志力才能抵抗啊!
我们无法推知雍正是否好色,却可以肯定他沉迷于道佛和丹药,雍正死后没几天,乾隆就下了一道谕旨,把炼丹的道士全都赶出宫。乾隆这么做,似乎是在暗示雍正的死可能跟道士和丹药有关。
吕四娘寻仇
十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在执政期间,改革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他用十三年时间翻修大清这座已经开始腐蚀的巍峨大厦,直到他死,都没有竣工。不过,他已经做了绝大部分的事情。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一股阴风吹过圆明园,大清最具争议的帝王雍正驾崩,享年五十八岁。
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疑云重重。因为雍正走得实在太匆忙了,从生病到死亡不到三天的时间。
在雍正首席秘书张廷玉的《自订年谱》中有详细记载,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偶感不适,但仍然像往常一样听政。二十二日,雍正身体不好,半夜二鼓的时候,急召王公大臣进宫,张廷玉和鄂尔泰等人纷纷赶往圆明园。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就龙驭上宾。
雍正因为死得过于仓促,难免有人揣测他的死因,加上雍正生前得罪了不少人,有人说他是遇刺毙命的。这种说法大多见于稗官野史中,如《满清外史》《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据说这个刺客叫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孙女。
雍正六年,发生了吕留良文字狱,吕氏一门,要么被处死,要么被流放。唯独吕四娘聪明伶俐,带着母亲逃了出来,躲在民间,隐姓埋名。后来吕四娘遇到了武林高手甘凤池(李卫抓住的那个没有骨气的“侠客”),甘凤池教四娘武艺,四娘勤学苦练,终于练得一身好武功。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偷偷混入宫中,在雍正睡熟之时砍下他的脑袋。
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相信,1981年的时候,考古学家曾经想发掘雍正的泰陵,开棺验尸,判断这个传说的真假。还没有动工的时候就接到上级的通知,停止了泰陵的发掘工作。
还有一个版本的说法是文字狱后,吕四娘偷偷混进宫里,以宫女的身份伺候雍正,伺机得手的。
这种说法不太可信,并不是因为太离奇而不可信。而是跟事实不符,吕留良案子之后,吕家并没有漏网之人。雍正八年,社会上有谣言说吕家有漏网之人,雍正便讯问李卫:“外间传言说有吕氏孤儿,一定要好好追查,如果查出有吕氏孤儿,朕可不能轻饶你……”
李卫不久上密折说:“吕氏一门,不论男女老幼全都徒刑,连吕留良父子的坟墓也派人重重监视。”李卫的性格我们知道,做事情认真负责,是雍正朝第一大直脾气的清官。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吕四娘,是不是有可能混进宫里呢?也不太可能,在清朝罪犯没入功臣家为奴的例子不少。但雍正对吕案却没有这样处置,因为吕案关系重大,属于情节严重的犯人,所以只能发到宁古塔,做披甲人的奴仆。
既然不太可能,为什么吕四娘刺杀雍正流传了两百多年呢?其实野史的这个传言还是来自雍正的宠臣鄂尔泰的传记。
根据《鄂尔泰传》的记载,雍正暴毙的那天没有任何异样,跟往常一样上朝,午后忽然召鄂尔泰进宫,此时,外间已经风传雍正暴毙的事情。鄂尔泰来不及套上马鞍,就往宫里飞奔,以至于腿骨都磨出血,入宫以后,鄂尔泰在宫里待了三天三夜才出来,没吃一顿饭。当时天下太平,而且乾隆已成年,为什么仓皇到这个地步呢?所以,人们纷纷猜测遇刺说或许是真的。
然而,这个证据也不可靠。查看鄂尔泰的十几种版本的传记,只有袁枚的《行略》中有类似的记载。但是里面也没有提到雍正当天就驾崩了,更没说到鄂尔泰几天没吃一顿饭。而且《行略》的记载本身就有夸大和渲染的倾向,不是严格的史书。
其实,雍正真正暴亡的时间可能是二十二日晚上,也就是说比史书记载的死得更突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史官之所以写成二十三日子时就是为了削弱暴亡的效应,给人感觉雍正的死亡推迟了一天,其实时间相隔很短。
袁枚可以算是鄂尔泰的一个门生,后来受鄂尔泰的后人之托为老师写传记,自然想突出雍正驾崩之时鄂尔泰的那种急切焦急,之后又写鄂尔泰拥立新君,袁枚把这些功劳全都堆到鄂尔泰一人身上。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雍正驾崩之时身边有很多人,包括大学士张廷玉。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雍正不是被刺杀的,更不是被吕四娘刺杀的,那为什么这个传言的市场这么大?
首先,跟雍正这个人有关系,雍正干了太多在一般老百姓看来大逆不道的事情,譬如谋父夺嫡、逼死兄弟、抄家流放等等,有些不是事实,但流传很广。因此,一般的人对这个皇帝有一种仇恨的心理,自然希望他不得好死。而且雍正的性格非常奇怪,给人很神秘的感觉,人们连血滴子都能想象得出来,那么吕四娘又为何不能刺杀雍正呢?
其次,汉人对满人的统治一直心有不甘,雍正上台之后为了维护统治又实行了铁腕政策,百姓是敢怒不敢言。杜撰一个像吕四娘这样的巾帼英雄,可以满足内心深处的遗憾,我们汉人的一个女子就杀掉了雍正,这跟谣传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性质是一样的。
再次,圆明园确实出现过刺客,不过这是嘉庆朝的事情,将嘉庆朝发生的故事安在更加神秘的雍正头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雍正死得实在太仓促了,一般人理解不了,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突然死了呢?自然而然就联想到刺客。
还有一种说法更离奇,说雍正是被宫女缢死的,这种传说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这个说法出现在清末的《梵天庐丛录》中,说是在雍正九年,宫女和太监吴守义、霍成等人在雍正睡熟之际,用绳子勒他,就在雍正快断气的时候,太医过来救活了他。宫女想勒死皇帝这种事情确实有,但不是发生在清朝,而是在明朝的嘉靖年间。雍正和嘉靖的庙号都是世宗,可能有人搞混了。
另有人说雍正是被湖南卢氏妇人杀的,卢氏犯了谋逆罪被处死,他的老婆会剑术,想为他报仇,进入畅春园,杀了雍正。我们知道的情况是,自从康熙死后,雍正再也没有进过畅春园,显然造谣者把畅春园跟圆明园搞混了。
曹雪芹“林黛玉”联手毒死雍正
最颠覆人的观点莫过于曹雪芹和“林黛玉”毒死雍正了,这简直是旷世奇闻,我们不妨也了解一下。
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两人,在这姐弟俩看来,曹雪芹写《红楼梦》这本书就是为了痛快淋漓地骂雍正。我们知道,曹雪芹本来是富二代,雍正上台后,抄了他的家,让他过上了贫困的生活。霍氏在此之外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说这个雍正夺走了曹雪芹心爱的人,也就是书中的林黛玉,霍氏说历史上林黛玉的真实原型是竺香玉。
在霍氏的《红楼解梦》中,提到康熙五十四年,曹寅的儿子曹颙病故,妻子马氏生下遗腹子天祐,这孩子便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而雪芹则是后来用的化名。在康熙的时候,曹家是非常风光的,家里经常养一些戏班子,戏班子里有一个小女孩叫竺香玉,小名红玉,是曹家从苏州买过来的,此女便是林黛玉的原型。
雍正六年,曹家被抄,举家从金陵迁到北京。天祐和香玉从小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不幸的是,雍正八年选秀女,天佑的叔父曹畹钠拮油跏衔搜瑁擞敛茴将香玉认作义女,然后送到宫里。他们希望以此邀宠,博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香玉进宫且后来被纳为妃子甚至还立香玉为皇后(亏霍氏想得出来)。所以,曹雪芹决定复仇,夺回自己的爱人。曹雪芹进宫混了个“管理御用和尚道士”的职位,后来又和香玉取得了联系。雍正十三年秋天,曹雪芹和香玉最终合谋用丹砂毒死了雍正。雍正死后,香玉以悼念先皇为由,再次出家当尼姑,到香山一带的寺庙里进修。曹雪芹也到香山一带定居。两人经常在一起品茶读书,度过了九年的幸福时光。乾隆九年,事情被揭发,香玉自尽,曹雪芹远走异乡。
但我们知道,雍正的皇后在史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孝敬宪皇后,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还有一个是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在雍正生前钮祜禄氏还不是皇后,乾隆即位之后她升格为皇太后,后来尊她为孝圣宪皇后。哪有什么竺香玉皇后啊!霍氏对此当然也清楚,解释是乾隆在历史中抹去了这段历史。
尽管从雍正的元配皇后死了后,后宫四年的时间没有皇后。但后宫无主在历史上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连皇后都没册立。就拿雍正的父亲康熙来说,元配赫舍里氏死后他就不想再立皇后,几年后迫于孝庄的压力才封钮祜禄氏为皇后,钮祜禄氏死后,康熙四十多年里没有立皇后。
历史没有竺香玉这个人的资料,霍氏便把一切问题都推到乾隆身上,根据霍氏的说法,像乾隆这样的皇帝,想抹去一个人的历史轻而易举。但事实上,即使贵为帝王,也不能随意抹去历史。中国史官有一个传统,客观书写。皇帝可以在政治上专制独裁,但是不能让史官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篡改删除历史,即使要篡改历史,也得悄悄地有技术地进行,不可能粗暴地把历史直接删了。再说了,如果竺香玉是雍正的皇后,那等于是乾隆的皇太后,他可以不尊重自己的皇后,也不能不尊重父亲的老婆啊!
在霍书中,还有一个惊人的推测。雍正的妃嫔刘氏在雍正当皇子时就封为贵人,生不出一男半女,到雍正十一年时突然生育皇子弘瞻,霍氏推测弘瞻很可能是香玉所生,香玉出家为尼后,将弘瞻托付给刘氏抚养。乾隆九年,谋杀案暴露,香玉自杀,乾隆便将弘瞻记到刘氏门下。
其实,女人婚后十多年生孩子很正常,尤其是在皇宫里更正常,皇帝的妃子太多,某个人要想经常被临幸,概率很小,临幸那么几次,不怀孕的概率很大。而且,清廷里皇子出生后有严格的程序登记的。
所以说,整个什么竺香玉都是捏造,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真被雍正封为皇后,即使乾隆有本事把她的资料全部抹去。乾隆也没本事抹去野史和外国的记载,尤其是朝鲜官方的记载。有人可能说,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乾隆可能指示朝鲜方面删除这个皇后的资料。乾隆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人,这种话他是没可能说出口的,因为这有失国体。就算他能说出口,朝鲜也没遵守的必要。在《李朝实录》中充斥着大量的对清廷不敬的记录,仿佛有意看清廷笑话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朝鲜的国名还是朱元璋题的,自始至终不忘明朝,《李朝实录》记载康熙五十年后,骄奢淫逸,举措颠倒;还记载雍正沉溺淫色,下半身很长时间不能动弹。朝鲜的史书不受清廷检查,如果竺香玉确实存在,没必要隐瞒。
从人情这个角度来看,曹雪芹谋杀雍正也说不通。曹雪芹可能对雍正不满,但根本谈不上恨之入骨。雍正抄家是全国范围的,并不是针对曹雪芹一家,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