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106章

大清风云-第106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卫当上了浙江巡抚,虽然是浙江巡抚,但是雍正允许李卫兼管江苏的事情。到任之后,在抄家这块李卫显得相当拿手。曹雪芹家就是被李卫抄的,说实话,也只有李卫这样的人敢抄,要知道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跟康熙可是发小,两人关系那么好,一般人不敢动他们家的。
李卫这个人性格狂放,但是又相当精明,他有一股任侠之风,但也懂得官场中的那一套。像这种人,因为没有城府,雍正不免更加相信他,袒护他。两江总督范时绎对李卫就相当不满,对雍正说了李卫不少坏话,但雍正丝毫没拿李卫怎样,体现了雍正在用人方面的自信。
在雍正朝中,像李卫这样完全没文化的人当上地方大员的例子是相当少的。雍正封的三大廉吏分别是鄂尔泰、田文镜、李卫,其中,鄂尔泰学历最高,进士出身;田文镜学历次之,没有考上科举,但也是一个监生;李卫则是个纯粹的文盲。
李卫做官的风格跟这些人都不一样,他既是一个干将,又是一个贪玩的人。他干活非常拼命,干完活之后呢可以几天不上班,专门玩乐,工作享乐两不误。
李卫做事非常怪,不拘成俗。他到西湖玩的时候,看到西湖这么多年没人修了,就下了一道命令,让人重新翻修西湖。
维修西湖是要耗费很多钱的,这些钱谁来出呢?李卫自己是不会出的,当地的有钱人出,出了钱,修一个小庙,在庙里弄一个牌坊,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捐了多少钱。名留青史的好事大家一般还是愿意出份子的,即使是个葛朗台,但巡抚开口,也不能拒绝啊!
西湖修好之后,李卫建了一个特大的庙,请了一个职业画家,把自己全家的画像都画出来,供奉在庙里。西湖的景色是相当美丽的,李卫觉得,如果在西湖里办公就舒服了。可是西湖中间都是水啊,不能在水上盖房子啊,李卫一想,干脆坐在船上办公吧!
就这样,李卫整日整夜坐在船上。如果有人找他办公,必须得划船过去,没船的话你就自己游过来,李大人是不会迁就别人的。
由此可以看出,李卫这个人非常高调,雍正念在他功劳大的份上,这些小事也不跟他计较,但乾隆就不一样了。乾隆四十五年,那时李卫已经去世了四十多年,乾隆南巡的时候来到西湖,看到李卫的像还在庙里供着,乾隆就生气了:有完没完,快撤了吧!
对李卫最看不惯的莫过于与他并列为廉吏之一的田文镜。田文镜曾在雍正耳边说李卫这不好那不好,最好革职查办,以免误导其他官吏。雍正怎么回答的呢?雍正说,他这个人确实有毛病,有时候盛气凌人,不懂礼节,但这些都是小毛病,我们私下里交换下意见就行了,用不着非得把他参掉。
后来这事被李卫知道了,李卫对田文镜非常生气,从此不理他。田文镜心想,这人受皇帝宠信,我这么一搞给人感觉就像个小人似的,得跟他缓和关系。后来,李卫的母亲死了,田文镜想借这个机会,给李卫送一份厚礼,这份礼确实很厚,二十万两银子。
都说礼多人不怪,收到礼物后,李卫一看是田文镜送来的,把来人轰出去,礼品扔出来,骂道:“我母亲如果活着,连小人一勺子水都不喝。”
李卫就是这么牛,连田文镜都不放在眼里。
李卫这人刚直不阿,却也明白事理,他虽然没读书,却为读书人出过不少力。我们知道,雍正继位之后,江浙一带经常发生反清复明的运动,这些反清复明的活动,背后往往都有读书人在操纵。雍正一怒之下,禁止江浙考生参加科举。这一禁就是七年,李卫来到这里后,身为这里的父母官,他也希望自己这里多多出人才啊!所以,苦口婆心求雍正高抬贵手,允许江浙考生参加科考,这一求就求了好几年,雍正终于答应了。没想到,江浙学生一参加考试,当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全都落入江浙人的囊中。
这李卫真了不起,自己没读书,却能让读书人感恩戴德,做官做到这份上,可谓是做出了境界。
在打击盐业走私这块,李卫也相当干练。浙江是产盐大区,走私食盐的贩子多如过江之鲫。封建社会,政府一项重要收入就是盐税,所以每个王朝都把盐业盯得很紧,走私超过了多少斤就是死罪了。食盐是一个暴利行业,官办盐业的价格是成本价的几十倍,这么大的一个利润空间,是很难禁止的。
李卫是怎么打击私盐的呢?
第一,设立专门缉拿私盐走私贩的组织。为了打败那些大的走私贩子,还必须加强武装。有个姓沈的大盐枭,部众数百名,拥有好几艘大船,经常击败打击走私的官兵,气焰非常嚣张。李卫重用干将韩景琦,终于将沈氏拿下。
第二,盐贩子往往跟地方官勾结,所以要想打击盐贩子,少不了要整治官场。李卫加强官场纪律,奖惩分明,严厉约束地方各级官员。
第三,李卫在走私最为频繁的地方——海宁县长安镇设置巡盐千总,专门负责缉拿私盐贩子。
第四,控制产盐地,官家将所产的食盐全部购买,然后再分销给各商户,让他们再转手卖。
第五,降低食盐价格,让老百姓用得起食盐。
李卫的这些措施狠狠打击了猖獗的盐贩子,在浙江出现了食官盐多食私盐少的局面。遗憾的是,李卫调离浙江后,私盐业又猖獗了起来。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改革的时候,在浙江省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如果没有李卫的强力推行,不可能进展得这么顺利。李卫在浙江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事情,他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最让人脍炙人口的事情是活捉了大侠甘凤池,甘凤池是武侠小说中飞檐走壁的高手。其实,这甘凤池根本称不上大侠,李卫把他抓住后,还没有用刑,他就把同党全部都招了出来。
李卫只活了五十一岁,所以最后我们来说说他是怎么死的。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抑郁症,一种是肝炎。
抑郁症跟乾隆有关,肝炎就是自己身体的问题。据说乾隆即位之后,李卫的好日子就结束了。乾隆这个人一生写了几万首诗,虽然这些诗都很菜,但至少说明这个人读书相当多,古文功底是没有问题的。而李卫呢,一个文盲,乾隆能喜欢这种人吗?乾隆上台之后,重用学识渊博的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些人。
李卫呢,只能靠边站了,新皇帝觉得这个大老粗没什么文化,不愿跟他多接触。以前,李卫经常参鄂尔泰、张廷玉这些人,现在风水轮流转,鄂尔泰整他的时候到了。
就这样,李卫失宠了,很郁闷,加上本身又有肝炎,所以乾隆上台三年后,他就死掉了。
允祥受宠之谜
雍正跟自己的兄弟们关系都不好,允祥是一个例外。用雍正的话来说,允祥是一个贤王,自己是一个圣君,虽然有点臭美,但两人关系铁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雍正是中国历史中疑心非常重,也许仅次于朱元璋的皇帝。允祥和雍正有这么一层关系,允祥的生母去世很早,随后交由雍正的母亲德妃抚养。两人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允祥从小就跟雍正比较投缘,结果,雍正反而跟自己亲弟弟允禵的关系倒不是那么亲近了。
很早的时候,允祥就跟定了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四哥,这才是他稳坐雍正朝二把手的真正原因。后来,在所有的政治风波中,他都坚定地站在雍正这边。
在康熙在位的时候,允祥没有被封为亲王。雍正即位后,立即封他为亲王,总理事务。允祥这个人很聪明,他不像年羹尧和隆科多那样,受重用之后反而更加谨慎,竭力辅佐雍正。他实在太了解雍正,他知道这是他自我保存的唯一办法,雍正这个人辣手无情,一旦你侵犯了他的权威,亲兄弟也杀。
从一开始,允祥就只想老老实实做一个本分的亲王。
雍正执政之初,立了四个辅政大臣,第一个就是允祥,第二个是隆科多,第三个是允祀,第四个是允祀的党羽马齐。这四人中,雍正唯一信任的只有允祥。隆科多是帮助雍正上位的功臣,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得不笼络。而允祀党羽甚重,雍正提拔他是为了稳定大局。
正如雍正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辅政之初,阿齐那包藏祸心,扰乱国体,而隆科多作威作福,事实上只有怡亲王一人傲然独立其中,稳定大局,从而让奸邪之辈不能发作。”
允祥这个人是非常会做人的。雍正考虑到他平时非常节俭,援引康熙年间分封亲王每人每年二十三万银两的例子,给他二十三万银两。他坚决不肯接受,雍正再三颁发谕旨给他,不得已,他接受了其中十三万两,余下的十万两说什么也不肯要。雍正另行施恩,准备扩充他的警卫队,他也坚决不接受。
后来,雍正又要增加他的待遇,他又不接受。雍正在心里感慨:真是个好弟弟啊!
雍正看允祥这么清廉,便放心地把财政大权交给他。在清查亏空中,雍正也把最高权力交给允祥。允祥呢,也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手握权力之后,没想过弄权徇私,而是踏踏实实地办事,认账不认人,努力为雍正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两兄弟在治国方面配合得非常默契,雍正是个很难相处的人,之所以有这种配合,跟允祥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雍正四年,雍正让允祥为自己寻找墓地,雍正信佛,相信灵魂不灭,所以对建造陵寝格外重视。他想找一个上好的风水宝地,这种事只能交给允祥。
允祥于是带着一干人等,跋山涉水,就像风水先生一样实地勘探。第二年春,在九凤朝阳山看到了一块墓地,雍正也觉得可以。后来开工之后,发现土地中杂有沙石,雍正不满意了,说规模虽大,但里面夹有沙石,不可用。允祥于是继续寻找,发现遵化没有理想的陵地,便来到易县的泰宁山太平峪,找到了一块上好的陵地。允祥上奏说:“这块地是乾坤聚秀的地方,阴阳在这里汇聚,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这才觉得满意。
允祥这次又立功不小,雍正决定在自己的万年吉地中赏赐一块“中吉”之地给他。
允祥听了,不但没有高兴,反而非常惶恐,他说这块地只有大富大贵之人才能享用,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臣子,绝对不能在帝王的陵寝上修建坟墓。允祥是多么明智的一个人,雍正是否真心赏给他不得而知,但他如此回应确实很讨帝王的欢心。
后来允祥在涞水县境内为自己找了一块平善之地作为墓地,认为像这样的墓地才适合自己,奏请雍正批给自己。雍正答应了他,接到圣旨后,允祥高兴得手舞足蹈。当天,允祥来到自己墓地后,从地上捧起一把土,连水都不喝,直接吞下,以此表示皇恩浩荡,自己感激不尽。
允祥就是这么一个谦虚的皇弟,一个很会做人的臣子。他病重之时,雍正经常要过来看他,他执意不肯,说皇上日理万机,千万不要为了小臣耽误了国事。在逝世之前,他反复叮嘱家人:“丧事要按照一般亲王的礼仪办,不得逾越半分,丧事一切从俭。”
1730年夏,允祥病逝,年仅四十四岁,雍正辍朝三日,悲痛万分。雍正亲自祭奠,素服一个月,一月内不举办任何宴会。
你说,有这么一个兄弟,雍正能不珍惜吗?
能人鄂尔泰
鄂尔泰是满洲镶黄旗人,生于康熙十九年,康熙五十五年当上内务府员外郎,从此在康熙朝就没有再升过官。所以,他这官做得并不痛快,康熙六十年元旦,他作诗:“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